□何 郁
我閱讀西川,是從《在哈爾蓋仰望星空》開始的——那些干凈而內斂的詩句,借助高原上神鳥的翅膀,飛到了我的心里。從此,一個獨特的詩人開始在我心里扎根。
因為喜歡,我在一次詩歌朗誦會上,再一次挑選了《在哈爾蓋仰望星空》。我們朗誦“哈爾蓋”,西川自己朗誦新作《三枚硬幣》,互相致意。我是想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告訴詩人:我們很喜歡這首詩;喜歡你,也從這首詩開始。
有人說,海子有德令哈,西川有哈爾蓋。說得有些道理。或許這兩個地名對于這兩個詩人來說,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但作為一種標志,或者作為詩歌的某種基石,兩者的意義或許又是一樣的。西川,不管他承認與否,在“哈爾蓋”里,他已經(jīng)奠定了其詩歌的大部分基礎,一些獨屬于他自己的詩歌元素,如干凈、單純、內斂、神性、節(jié)制、豐富性,以及重視內心的體驗、過濾生活致其純凈,等等,都已經(jīng)在這首詩里奠基了。
2014年暑假,我開始細讀西川的《小主意》。這本詩集收錄了詩人從1983年到2012年近三百首詩歌,應該能代表詩人創(chuàng)作的基本面貌。反復閱讀后,仔細品味,我還是最喜歡《在哈爾蓋仰望星空》。“我抬起頭來眺望星空/這時河漢無聲,鳥翼稀薄/青草向群星瘋狂地生長/馬群忘記了飛翔”,讀著這樣的詩句,靈魂開始飛翔,眼界開始擴大,心胸激蕩著圣潔的風。“我像一個領取圣餐的孩子/放大了膽子,但屏住呼吸”,能寫出這樣的句子,西川就是一個懷有圣潔詩歌精神的人,在詩歌面前,他像個單純的孩子?;蛟S,這就是詩人的底色吧。
繼續(xù)讀西川,讀《我居住的城市》(以下所列舉的詩歌均出自《小主意》)?!拔揖幼〉某鞘袥]有人”,這是個核心句。在短短的10行詩里,這句詩重復了兩次,而且結尾處把“沒有人”還斷開了說,加以強調。這一停頓,就仿佛詩人在嘆一口氣,說,你看,我居住的城市,沒有——人,色彩和光都死了,只有灰塵。這是一個巨大的隱喻,里面有時代的無限況味,然而寫起來卻格外簡潔,用詞極為吝嗇,于簡潔處蘊藏著無限的豐富性。這是一個時代的癥結,西川用一首詩作了詮釋。
讀西川讀得多了,忽然意識到,西川是一個重視“體驗”的詩人,重視神性的體驗。他寫的詩幾乎都是經(jīng)過情感和理性過濾以后的內心生活,所以也可以說,西川所寫的生活是“心靈的生活”。比如寫于1985年的一首《體驗》,就是如此。寫一個年輕人子夜時分經(jīng)過鐵路橋的體驗,雖然很簡單,但兆示著詩人的精神活動?!盎疖囖Z隆隆地從鐵路橋上開過來/我走到橋下。我感到橋身在戰(zhàn)栗。/因為這里是郊區(qū),并且是子夜/我想除了我,不會再有什么人/打算從這橋下穿過”。還有一首《高原》,也讓我強烈地感受到某種神秘性。在那里,“馬匹在曠地上,低著頭,仿佛夢中的行人”;那里,“大雁已飛盡”,那里,“有一種獨特的默契”。
有時在比較中,最容易看出分別。你看,同樣是寫“在那一邊”,西川和王家新又是多么不同。王家新,選擇的是在山的那一邊,山的那一邊是希望,是理想,是不可知,是遠方;而西川選擇的是河流,河的那一邊,是可睹,可細看,一覽無余,因此能清楚地看出是兀自燃燒的一團火焰,不管什么人望見它,它只管燃燒,仿佛燃燒就是它的使命。這首《在河的那一邊》,象征意味很濃,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體驗感。再看一首《暮色》,也是絕對西川式的,那種體驗感幾乎彌漫全詩。炫才的詩意,幾乎句句皆是。燈盞亮起來,“暮色像秋天一樣蔓延”;神奇出現(xiàn)了,暮色邀請亡靈說話;我在暮色里不停地寫名字,寫出了一個國家;在暮色里,“總有人/輕輕地叩響我的家門”。你看,詩人對暮色的揣度和體驗,何其動人而神秘。特別有意思的是,詩人在28歲時,就寫了一首《一個人老了》。這是一首“假想”之詩,也是一首“別人的經(jīng)驗”之詩。詩人把自己看到的、想象的老人現(xiàn)象和經(jīng)驗揉進詩里,但仍然生動樸拙,有意義。這首詩真正引起我興趣的是最后一節(jié),“一個人老了,重返童年時光”,“他的骨頭已足夠堅硬”,很有意思。這應該是人生的歷練之作,28歲的詩人怎會有這種深刻的生命體驗?我只能把它歸結為天賦。是的,寫詩,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天賦的。詩人自有稟賦,對生命有著獨特的深刻的體驗,不同于一般人。
西川有許多詩是單純、清澈的,猶如孩子的眼睛。如一組(四首)寫大自然的詩,星、風、云、雪——??!真是單純到極致的寫作。大自然在詩人筆下成精了!星的純潔高貴、風的神秘力量、云的深邃自由、雪的肅穆辯證,在詩人筆下都撩開了面紗。尤其是《星》這一首,我更是覺得寫出了一種無限的自然之美。“太陽照亮大地,星星照亮心靈/象征命運的鳥群馱著星輝/越過有風的山崗/入夜的人們睜大了眼睛/星星雖不歌唱,世界卻在傾聽”,真是有無限的遐想,美不勝收。又如一首《日光下的海》,童心般單純、清澈,我也是禁不住喜歡。在這首詩里,西川寫了一群日光下、大海邊撿貝殼的孩子,他們“滿臉雀斑”,“手中擒著海螺和風景畫片向你致意”,真好,單純無邪、天真可愛。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西川,仍在嘗試著打開一個一個“上鎖的房間”;那時詩人很年輕,所以他要尋找?!拔以冈陲L暴之夜獨自打開/我身旁這孤零零的上鎖的房間”,“我會找到一截蠟燭、一盒火柴/一道令人顫抖的精神閃電”,很顯然他要尋找的是什么?!熬竦拈W電”,象征著詩人在尋找和辨認屬于自己的精神資源。
是的,每一個詩人都有自己獨有的精神資源,西川的資源又是什么呢?我以為是兩個東西,一是中外詩人,如他的友人海子、駱一禾,如聶魯達、杜甫;另一個則是現(xiàn)實生活。
我們先來看現(xiàn)實生活。詩人的閱讀,有時候直接標明著精神路向,如《讀1926年的舊雜志》。一本舊雜志,讓詩人在初春的窗下,一直讀到黎明。詩人在尋找什么?原來他要回到那個年代,“買一只鋼筆,或/一架嘎嘎響的風車”,讓激情涌動,用風車的精神鍛造自己。西川有寫鄉(xiāng)村的詩嗎?有,如《拾穗》。我太喜歡這樣的句子了,完全喚醒了我的記憶:“那時你們只是孩子/世界的新一代/一顆麥粒就可以把你們壓垮/而直起腰來的是誰/看得更遠些,不僅僅看到收獲?”不僅僅看到收獲,那還能看到什么?理想,明天,幸福,向往,未來,抑或也有苦難……
西川直接切進現(xiàn)實生活的詩不是很多,他的詩大都經(jīng)過神秘性和詩意體驗后,變得凝練、灑脫而雋永,充滿回味,但這首《中學》算是比較直接的。詩人描繪了許多生動鏡頭,每個鏡頭都有中學特征,像“青年教師滯留在五彩繽紛的廁所”這樣的鏡頭,就特別讓人發(fā)笑。還有這一首《橡樹》也算。將近三十年了,西川所寫的“拆遷”現(xiàn)象仍未消失?!断饦洹穼懹?987年5月。詩人所述所感,就是有關拆遷的噩夢?!八麄儼岩磺卸疾饸Я耍麄兞粝逻@棵橡樹”,“我們的門板我們的窗戶/就這樣被統(tǒng)統(tǒng)拆除”,拆得連“記憶都白了頭”,多么可怕!
我們再來看看西川是怎樣從中外詩人那里汲取精神營養(yǎng)的。
西川有一首《杜甫》很有意思。杜甫,這個窮苦的人,有“近乎愚蠢的勇氣”,將悲苦轉化為歌吟,可有什么用呢?烏鴉撞開門扉,“繼之而來的是饑餓和土匪”,盡管這樣,詩人仍發(fā)出了一種磅礴的聲音:“在一個晦暗的時代,你是唯一的靈魂”。詩人既看到了杜甫的艱難,更看到了杜甫的偉大,這就是他的精神偶像。還有寫聶魯達和普希金的詩。寫普希金:“普希金/坐在向日葵的花盤上/一粒/一粒/嗑葵花籽”,這是怎樣一個畫面?普希金的偉大光亮如同太陽,普照世界,然而他又是那樣舉重若輕,寫作、愛,在詩的圣壇上,永遠充滿堅韌不拔的力量。這也是西川的精神偶像。寫聶魯達:“當我困睡,又無法夢見/帆板和夏天/他為我寫下詩歌/并悄悄地/擺到我骯臟的桌上”,一代精神領袖對一個年輕詩人的提領和啟迪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也是巨大的。
在汲取外來精神資源時,西川有著天然的便利(因為他是北大西語系的畢業(yè)生),這也使他的詩與別人迥然不同,天然地帶著異域風情。如這首《水上的祈禱》:“陪伴他的只有月亮和你,尼羅河/你圣潔的石頭開裂/像一個女王打開寶藏”。很顯然,詩人是來朝拜的,“我們從遠方來,傾聽是目的”。詩人朝拜了四條河流,在它們面前,“顫抖,流下熱淚”。《上帝的村莊》寫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候尼采正在中國的大地上流行。尼采說上帝死了。舊的上帝死了,我們應該造一個新的上帝。我們需要一個精神的父親,詩人寫道,“這冒煙的老人”,我們需要他“去給玉米/包扎傷口,去給黎明派一個衛(wèi)士”。西方的文化資源與中國的無情現(xiàn)實無縫嫁接,顯示了西川的獨特性和對現(xiàn)實的敏銳思考能力。西川有三首十四行詩,更是直接學習西方文化的結晶?!对鹿馐男小贰肚锾焓男小贰洞笱┦男小罚杏X都不太輸給老莎。尤喜歡《秋天十四行》,干凈、溫婉,生活的美填滿心間。這首詩應該進教材。
當年,海子、駱一禾和西川作為“北大三才子”,名噪一時,西川的詩歌必然會受到兩位詩友的影響,也自然會寫到兩位摯友。他們三人互為朋友,又互為寫作資源。這是一種心靈上的互文。
讀西川,不能不讀這一首《為海子而作》,那么純凈、真誠、高貴,幾乎寫透了海子。我流淚了。好久沒有讀到這樣讓我感動的詩了,像泉水的敲打,一點點,潤進我的靈魂。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樣的詩句吧:“你沒有時間來使一個春天完善/卻在匆忙中為歌唱奠定了基礎”——對海子做出了高度評價;“我們一生的收獲/必將少于這一夜的喪失”——這是多么痛切的喪失!相隔八年后,西川又一次為海子拿起了詩筆,寫下了第二首悼念海子的詩:《以海子的風格寫首詩以紀念他辭世二十周年》。在這首詩中,西川的風格凸顯出來,冷峻、理性,貼著地面飛翔,文字里蘊含有哲思,美學特質依然是內斂、干凈、有回味。呵呵,時間是最好的老師,它使西川成為了一個優(yōu)秀的詩人。在一篇《出行日記》里又讀到“駱一禾”,詩人西川在旅行的小鎮(zhèn)上碰到一個酷似駱一禾的人,“但個頭比駱一禾高,書讀得比駱一禾少”,詩人與他握手寒暄(是如同與駱一禾嗎)。詩人至今保守著這個秘密,誰也沒告訴,即便是駱一禾的“遺孀”。
詩人西川還喜歡重寫,即多次寫同一個對象。如天鵝(《十二只天鵝》是西川的代表作之一)。一次是在1986年,冬天,天鵝像魚——“背脊骯臟/在湖面回游,神色蒼涼”,可仍然高傲無比——“孤獨的天鵝掀起翅膀/一夜大雪在它高尚的翅下堆積”,多么像莊子筆下的大鵬鳥,背負青天,翱翔穹宇。一次是在1992年,詩人寫道:“必須化作一只天鵝,才能尾隨在/它們身后/靠星座導航/或者從荷花與水葫蘆的葉子上/將黑夜吮吸”,依然高貴,富有尊嚴,幾乎完全脫離了“獸性”,而成為圣潔之鳥,能夠引領人們脫離低級庸俗的俗世生活。西川的“天鵝”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西川把寫于1984—2010年的97首短詩,分成五個部分編成一輯,題為“卷三”,相對比較獨立。這里先說一說第一部分:《回答啟明星》,45首。這45首短詩,有的有題目,如《戰(zhàn)國時代》《但丁》《日俄旅順監(jiān)獄》,說明寫作對象明確。也有的沒有題目,說明可能是詩人一時的興感所寄,故無題目。再說一說第二部分:《我和你、我和他、我和我》,一共19首。人到中年,詩人西川開始改用一種散文化的方式,直接切進現(xiàn)實生活問題,包括他人,也包括自身。徐州黃河有水了,壺口黃河水清了;在春天,詩人像鈔票、發(fā)票一樣忙碌,卻不知忙什么。這些描寫都非常富有時代特征。
我們必須要看到西川這幾年的變化,這意味深長。他似乎對敘事、寫實、口語更感興趣,句子越寫越長,拖沓中自有一種節(jié)律。詩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對詩句“精雕細琢”,而改用直接模擬生活情景,語言更灑脫俏皮,充滿諧趣,不那么在乎詩意,但描述里自有許多象征,實際上是詩風更成熟,更自由。起初,讀這樣的詩,我總不太容易讀進去,即便是那一次聽他朗誦《三枚硬幣》,也是如此。他當時剛從杭州回來,那詩即寫于杭州的一次詩會。詩歌是從一塊錢人民幣上的三座小石塔引發(fā)聯(lián)想來展開思考的,寫怎樣坐飛機趕去西湖,怎樣在西湖上聽石塔說話,由石塔又聯(lián)想到東坡、乾隆爺……說實話,我得到的詩意不是很多。但一首《與芒克同游白洋淀》的詩,我似乎一下子就進入了。這首詩生活現(xiàn)實感很強,驚異、警醒和無奈,甚至一種內斂的憤怒,都有了?!疤栂褛s牲口一樣把人趕得到處亂跑/跑到集市上的人是不是牲口我不知道;但一個人在集市上混半天或一天/然后還得比牲口體面一點的回到自己的槽頭我想我知道”。再比如這首《鄰居》,在在都是寫鄰居,交談、窺視、偷聽……讀完了,卻久久不能平靜。西川還喜歡寫一些“志”一類的詩,給蚊子“志”,給城堡動物“志”,有許多詩雖然沒有用“志”作標題,其實還是一種“志”,如《戈壁,敦煌附近》。詩人為我們描述了敦煌戈壁上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有一種“志”的意義在。
憑直覺,我判定西川詩歌的變化,是從抒情到去抒情化,從描繪象征到敘事寫實,從含蓄凝練到直截了當,從過濾生活到直面生活。前不久又從網(wǎng)上看到一篇西川答《中華讀書報》的訪談,他說他寫詩更直截了當了。這再一次印證了我的判斷。然而,這是為什么呢?詩評家唐曉渡先生說,西川像那種老式知識分子,不虛言,常存敬畏之心。西川自己說,一個詩人不思想,就是不道德。這些話有振聾發(fā)聵之作用,對于知識分子來說,尤其可貴。只可惜現(xiàn)在好多人已經(jīng)聽不進這些話了。用思想入詩,或許就是西川變化的癥結所在。好與不好,現(xiàn)在去評判還為時過早。但追根溯源,或許跟西川的工作和閱讀有關。西川在中央美院從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具體地說,就是講授中國古代哲學和美學,這種浸透和滋養(yǎng),或許對他的寫作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