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玫
一個短篇小說,設置人物的數(shù)量是多好,還是少好,其實這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已經(jīng)問世的無數(shù)優(yōu)秀短篇,無論古今中外,有的一個人,有的一群人,統(tǒng)統(tǒng)無一差別地成為文學瑰寶。故而,凡屬成功之作,自然無需贅言。
此刻,只就通常狀態(tài)下的短篇而言,人物的多寡,其實頗有講究。比方,人數(shù)太少,展現(xiàn)的生活面容易單一、狹窄;人數(shù)太多,又往往蜻蜓點水,流于浮泛。這大多歸咎于短篇的篇幅限制。
這些年來,我們已然見過不少“北漂”題材的小說。全篇或者一個人物,形單影只,獨往獨來,從思維到行為,把孤獨與孤挺,表演到絕頂;又或者,全篇人物眾多,呼朋引類,推杯換盞,從個體到群體,將有聊與無聊,展露到極致?!氨逼?,一個充滿社會厚度與歷史深度的題材,卻在不少小說里,因其主人公的設計欠妥,而變得表象化、快餐化起來。
這篇《讓我們蕩起雙槳》,依然是“北漂”話題,題材確無奇特之處,卻著實讓人刮目相看。這恰恰在于,人物的搭配與調遣,能讓看客覺出章法分明、張弛有度,體現(xiàn)出了作者過人的構思。
小說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大致六七位。在一個短篇的陣容里,人數(shù)足夠了。核心人物,是從南方老家到北京一家雜志做編輯的黃迪。此人有著鮮明的個性,工作認真而又敷衍,生活灑脫而又拘謹。其余人物,黃迪前女友姚凱薇,既挑剔男友,又眼大無神;姚凱薇的現(xiàn)任男友,顯擺二人“緣分源于藝術”的淺薄之徒廖燁;黃迪同事顧小蓉,默默無聞,卻突然異軍突起;黃迪母親華姐,整整36年,勤勉地做著餐廳大堂經(jīng)理;父親黃德華,典型的“有錢便變壞”的男人,離婚后又娶了小女人姚麗……
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單獨展開成獨立的故事,又都具有連綴起來,成為中篇小說乃至長篇小說的質地。小說其實是有精神追求的底色的,那就是來自一首著名歌曲的歌名,拿來做了小說題目。剛剛過去的三四十年的滄桑歲月,在小說中老一輩人的故事中,得到的是全部歷程的折射。而年輕人的故事里,則顯然只有階段性的映照。而且,顯得光怪陸離的是,這份映照既有承繼、融合,又有差異、對立。對于一個短篇小說來說,這就夠了。因為了然這個時代、了然時下社會的文學讀者,都能輕而易舉地讓自己的思路,由這些小說人物的導引,得到寬闊的延伸。
所以,這是一篇具有開掘意義的小說。
小說叫《君子》,非常別致。但一開始叫人看不出任何端倪。
一個女人,糊糊涂涂地信任了一個君子。其實是輕信了一個偽君子。
只有兩個暗中較勁的男人心里雪亮。但這女人只相信君子而不相信丈夫。其實嚴格地說,丈夫也算不得君子,不過是一個曾經(jīng)的車禍逃逸者。
女人被生活折磨苦了,被懷有心機的男人略施小計,就感到了生活的溫暖,實則最終將自己和兩個孩子,生生地投入了火坑。
故事結尾時,女人帶著孩子總算逃出來了。但明天怎么辦?她在這世上最致命的缺陷:沒錢。沒錢,可能將其逼到什么都可以干出來的地步。說到妓女,她竟情不自禁地,下意識地說出了:“干這個也沒啥不好?!?/p>
所以明天應該怎么辦?女人不知道,飯店的好心人不知道,就連講述故事的作者也不知道。
充滿詭異、充滿未知的社會底層生活,就這樣被作者不動聲色地撕裂開來,將讀者牽引著,并讓讀者信服著。
90后作者帶給我們文字的成熟和思想的老辣,令人欣悅,并值得扶持。
把小說寫得坦然,坦然到平淡,在時下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已經(jīng)不大時尚,乃至變得稀缺。相反,竭力虛構曲折回環(huán)的故事,費勁裝點煞有介事的文字,事實上已成為許多小說作者的刻意追求。
所以,讀到《夜宿何方》,有一種難言的喜悅。
“我”與武思瑤并無追尋“詩和遠方”的浪漫,僅僅只是向往在地廣人稀的地方,隨心所欲地走一走。在許多同類小說里,人物的出場亮相,絕無這般草率,上來就一定要先聲奪人。一對并非戀人的年輕男女,有著兄弟般的情誼,這就夠了,足以支撐和保障他們的行程。二人都如此單純,近似于草草上路,以搭坐便車的方式,順利地深入到了藏區(qū)腹地。但后半程卻坎坷起來,所有路過的車輛,對他們的求助招手,無不熟視無睹,絕塵而去。這依然未給二人帶來沮喪與緊張。照他們自己的說法,不過是提前將“好運”用光了,他們想得開,處變而不驚。作者便是用這般坦然的調子,將讀者引進其有條不紊的述說。
等同于絕處逢生般地,一輛路過的破舊越野車,收留了他倆。此款車法定載人五名,而車上已先有四人,“我”提出超載會惹麻煩,而司機胖哥強調“沒事兒”;這自然讓讀者開始起疑。臨近一道關卡,胖哥讓“我”先下,步行過站,車將在前方等候,武思瑤則隨車前行。通常拙劣的小說,兇險將就此展開。但這一篇的進展,出人意料地平順?!拔摇边^卡后,胖哥的車子遵約候著。然后,再到第二道關卡,依舊如法炮制,依舊安然無恙。至此,讀者已完全得出結論,這伙互不相識的陌生者,全是好人。此段旅程了無懸念。
但令人始料未及,危機卻在“我”與武思瑤的無聲沖突中到來。她與車上另一長發(fā)小伙子,不停地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引發(fā)我醋意大發(fā),妒火中燒,直至憤然棄車,將自己扔進荒野的夜色中。這一大段過程,驚心動魄,表面依然“動靜”不大,幾乎都屬于暗中較勁兒。
最后真正的轉折到來。武思瑤找到了篝火旁的“我”,坦承自己故意與異性親熱,僅僅是想看看“我”的反應。從此刻起,倆人的純潔友誼,摻進了從前不曾有過的羞澀。但故事照舊從容地坦然下去,二人安臥于各自的睡袋之中。作者并在此刻騰出筆墨,傳神般地描繪出高原獨特的星空,來強化小說敘述的坦然。
但彼此安臥已是假象,“我”看著武思瑤的睡相,禁不住自慰起來,卻又難以成功。早已“沉睡”的武思瑤,不動聲色地挨近來,施以援手。沒有接吻,沒有擁抱,所有通常應有的“放蕩”皆無。
前不久剛結束一段情感經(jīng)歷的武思瑤,其實心上早已有“我”。結伴出行,并在車上與旁人作親密狀,都不過是屬于欲擒故縱的試探與測試。但此刻幫忙未遂,武思瑤問出:“怎么辦呢?”自然,緊接著答案就會有了。他們都知道怎么辦。但作者的文字,依舊掌控著節(jié)奏,始終沒有狂風驟雨,沒有昏天黑地,而優(yōu)雅至極地將坦然的調子,保持到了小說的盡頭。
真是不容易呀。
龐羽的小說,有一種與眾不同的陌生感。一開始,她就將她的媚眼河張揚了起來。于是,你以為會看到另一種模式的《一件事先張揚的兇殺案》。然而她卻筆鋒一轉,讓故事從龐雜中映照出人性的悲涼。翠魚鎮(zhèn)的農(nóng)民,點起火把,讓風,一步步地毀滅。是的,龐羽的敘述,就像是她的有點疼痛的故事。而她的故事,受著她那顆跌宕起伏的心之引領,說著她美麗的歌謠,那火紅的,飽滿的,帶穗的,點染出人生的況味。
緊接著,明察秋毫的警員走進翠魚鎮(zhèn),轉瞬之間,聞所未聞的故事,就變成了媚眼河中的血雨腥風。那些被折斷的女人,就像是悲涼的大麗花。于是,龐羽才會說,那艷紅艷紅的,疼痛,就像是鮮活的罌粟,無望的花。
小說中,一些模糊不清的人物,慢慢被剝開。盡管他們的身影是跳躍的,不曾貫穿著,卻始終若隱若現(xiàn),仿佛不離不棄。其中漂亮的女孩,年輕的偵探,他們的愛與恨,穿插著他們始終不渝地熱愛著文學的夢想。
小說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的戲劇性,以及它的跳躍感。作者沒有“有來道去”地講述這個離奇的故事,而是以一種詩意的回環(huán),來完成她的愿望。于是,龐羽的文字是燦爛的,是的,硝煙在升起,沒有驛站,跳蕩的媚眼河,留下不息的漣漪……
若要說點遺憾,或者程弈訊的出場稍顯突兀。
當然,已經(jīng)很好了,精致的語言,展現(xiàn)出作者的文學天賦。
標題就告訴你,這可能是一個玄妙的小說。
占卜的基本特點,就是玩弄模棱兩可,絕不同于言之鑿鑿的預言之類。而典雅、高貴的玫瑰花呢,古今中外,往往作為美麗和愛情經(jīng)典象征的道具。顯然,這會給不少讀者帶來閱讀的興味。
讀完作品,果真未出預料。通篇的文字、人物、情節(jié),并非玄妙到神神叨叨而難以理喻。人物的思維脈絡,情節(jié)的邏輯順序,其實自有其清晰過人的高超表現(xiàn)。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你對小說文本必須仔細閱讀??隙ǖ卣f,一般大而化之地瀏覽,自然會產(chǎn)生理解的難度,甚而給人種種領會的懸念。
小說既已“納入”占卜范疇,從頭至尾,就必然不動聲色地繚繞出層層云霧。小說對生活的干預,完全避免使用強悍的進入方式,而采取小心翼翼觸摸式的,漸進靠攏式的,唯恐驚擾樹上小鳥式的,其實就是生怕影響當事人行事隨意、自在的手法。這包括文字里的會面、交談、飲茶、品咖啡諸多細節(jié),皆無強烈的聲響與宏闊的場面。
小說一共寫了五個人物,一個主人公“她”(有時以其職業(yè),又稱女記者),一個一號,一個二號,一個三號,唯一有名有姓的,叫張凌人。稍稍想想,與其說“她”是主人公,倒不如斷定“她”只是一具木偶,牽線者便是張凌人。所以,表面看,張似乎只是某種參照、某種陪襯,但他是全篇真正的主宰。張作為成熟男人,離過婚,手頭有生意(包括相親業(yè)務),杭州有家,有學琴的孩子。張是花店主人,于是,與花店相關的場景、飾物、意象,以及浪漫、誘惑、曖昧……無不接踵而至。在張的運籌下,一號、二號、三號,相繼前來,與“她”見面,消費茶和咖啡,上飯店,進歌廳,去海邊,然后微信轉賬給“她”。這三位上鉤者,分別為前高中校友,所謂干部子弟,四處巡演的藝術家。有的口氣很大,有的膽子很小,有的習慣迂回,有的動作直接。而“她”和張凌人,又關系默契到形跡可疑。“情人”給的錢,“她”得將部分轉賬給張。張回杭州之前,許諾了歸期。而時辰早過,卻杳無音信……
所以,故事從始至終短缺的,恰恰正是“她”滿心期待的愛情。后來,“她”似乎已決意委身于二號,但此人又似乎并不像一處靠譜的港灣。而誰又可以說,見不到愛情果實的小說,就不是愛情小說呢?當下生活環(huán)境的光怪陸離,已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愛情基本上面目全非,切近中演變得遙遠,真實中折射出虛幻,真誠中充滿了虛偽。這已是一種屢見不鮮的常情常態(tài)。就人生的本質而言,需要男歡女愛的,還應“追求”不止。
小說文字干凈、曉暢。比如第一句:“從注定要死的東西中,她挑選出一些來,讓它們死得略微體面?!睂@樣的小說,不讀而放過去,是很可惜的啊。
一個少年,與妹妹上山放牛,草坡上睡了一覺,把牛丟了。山前山后,尋找未果。父親脾氣極壞,少年怕回家挨打。這之前,也是因放牛疏忽,??辛藙e人家的包谷,少年被父親毒打,母親來勸阻,父親不聽,反將母親打成重傷。其實,父親是個賭徒,輸錢回家,就找茬打人,這已成家常便飯。
天黑下來,牛仍無蹤影。少年讓妹妹回家,自己朝更遠處尋找。從這時起,小說開始鋪展開少年的奇遇。他先碰到偷埋死人,接著與一個垂死者搭話,然后是與一只麻雀對話,最后碰見早已死去的女同學楊樂樂。少年暗戀楊樂樂,夜晚的野外,“艷遇”般的幸遇,讓少年萬分激動。結局是,少年蘇醒過來,被前來搜救他的鄉(xiāng)親們發(fā)現(xiàn)。
作者運用文學語言敘事,表現(xiàn)出令人可喜的基礎。他能以寥寥數(shù)語,便將父親的蠻不講理、母親的逆來順受、妹妹的天真無邪、伯父的刻薄寡情、爺爺?shù)钠鄾鐾砭埃约爱數(shù)赝德袼廊说拿缯L俗,等等等等,做出生動、準確的刻畫。
小說前一半的寫實,真切可信,令人可感可觸。而后一半文字,為配合其內容,變得童話、神話、魔幻起來,雖可以做“夢游”的解釋,仍會給人前后缺乏協(xié)調的遺憾。青春作者的文學試驗,非??少F,但如能有意識地顧及小說的內在邏輯,應該效果更好。
《理想的床》,令人浮想。床,作為一件小小的道具,文字很少,少到閱讀時,稍微大意點,便容易被忽略不計。因為它并不是連貫作品始終的物件兒,或許可以說,僅僅是一個似有若無的意象。但其存在價值的重要性卻顯而易見。
“我”坐上一列早已過時的短途綠皮火車。乘客之雜亂,環(huán)境之骯臟,空氣之惡劣,自不必說。偏偏又運氣不好,碰上的鄰座,是位不管不顧,“逮”到任何一個聽眾都會喋喋不休的婦人。婦人的強行“傾吐”,令人反感至極。但隨著列車的前行,內容的進展,“我”與讀者都一點一點地被帶入其中,并都難以遏止地滋生出一探究竟的好奇。于是便有了“我”丟掉矜持之后的“附合”。而寥寥數(shù)語的交往,變成了故事得以持續(xù)的呼應。同時自然又強化了婦人敘述內容的豐富。
其實,眼下的人們,通常對他人婆婆媽媽的瑣事,早已了無興致。但是,這位婦人嘴里的兒子,兒子在北京的公務員身份,兒子毫無溝通常識的人際能力,毫無技能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曾在鄉(xiāng)親們眼中出人頭地、出息透頂?shù)囊晃徊趴。谷怀蔀槎际兄锌床磺骞ぷ骷吧钋巴?,時時刻刻都懷著逃離當下生活念頭的弱智青年……一件件出人意料的“家丑”,統(tǒng)統(tǒng)外揚開來。
作品的高明之處,不去過多過細地展現(xiàn)婦人兒子在北京的生活細節(jié),否則,可能就成為另一篇小說了。但是這一來,作品反倒有了異乎尋常的吸引力,說得直白些,具有了一種反常的世俗誘惑力,更容易煽動起讀者窺望他人隱秘的心理向往。
婦人絮絮叨叨中的兒子的故事,實質上,重復了一個老舊的代溝主題。而代際矛盾的消亡,永無盡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前行,一代一代的人,由青年變中年,中年成老年,生存方式無時不在地,無處不在地,無休無止地花樣翻新,一定會以更為奇特、紛繁的形態(tài)演變下去。
代溝,在許多人心中常常產(chǎn)生誤區(qū),以為這僅僅是年齡差別的結果。這篇小說告訴我們,代溝的發(fā)生率特別普遍。固然有年齡的因素,但更多的,則因多元社會的龐雜,在各自不同的個案中,都能找到難以療治的根源。
由一架普通的“床”,凸顯出的代溝,在各色家庭、各色人等中幾乎毫無例外地存在著。體現(xiàn)的具體事物及其方式、力度,自然是千差萬別的。但代溝一旦生根、發(fā)芽之后,蓬勃地瘋長起來,則會影響無數(shù)家庭、無數(shù)人生的最終走向。十分遺憾的是,這卻是一個普遍容易忽略的社會問題。
小說中的母親,自己辛勞一輩子,卻無端地看不起一位女同事的種種“怪異”行為。所謂怪異,無非是對方選擇與大多數(shù)女人不同的無婚生活,無非是講究穿著,無非是酷愛旅游之類。婦人一時看不慣別人倒也罷了,而是數(shù)十年地看不慣;她自己看不慣倒也罷了,連兒子小時候對那位阿姨的內心喜歡也要連根拔掉;她在家里與兒子“斗爭”倒也罷了,在火車上,連完全陌生的路人也不肯放過。
這位令人厭煩而又令人憐憫的母親,以其不可救藥的偏執(zhí)的人物形象,給人“鏡子”般的借鑒。每位不同年齡段的讀者,都不妨拿來照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