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清
元代文壇領袖趙孟頫,行年六十三歲時撰有《自警》詩:“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余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保ā端裳S文集》卷4)趙孟頫垂暮之年為何深深喟嘆“一生事事總堪慚”?如果將詩中的“慚”解釋為內(nèi)負疚于心外愧悔于行,那么,趙孟頫究竟在“慚”什么?
揆諸元明筆記野史、文獻載籍,趙孟頫之“慚”與其帝室血胤有莫大的關系。趙孟頫在元世祖忽必烈面前自認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元史·趙孟頫傳》),南宋恭帝、謝太后降元的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趙孟頫23歲,而此時距離宋朝開國已有316年。在趙宋帝王家譜中,任南宋戶部侍郎的趙孟頫之父趙與訔,只具三品官銜,遠離皇族權力中樞之外,可以說只是皇宋趙姓的同宗,湖州趙家與皇宋王孫血緣關系非常疏遠。但深刻的帝王觀念與宗法血親傳統(tǒng)將儒士階層的牢固思想指向高門帝族,因而趙孟頫之“今代王孫”就在儒士文人群體中的印象無可改移了。
趙孟頫之“今代王孫”沒有問題,問題是趙孟頫以“王孫”身份出仕蒙元王朝。這就在南宋遺民與漢人儒士群體中引起腹誹、非議、譏誚與貶斥。這一腹誹、譏誚與貶斥的潛臺詞實際上牽涉一個“氣節(jié)”、“操履”問題。比照文天祥忠貞趙宋皇帝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之氣,鄭思肖恥事蒙古系念趙姓宋朝以畫蘭表明心跡的狷介之舉,趙孟頫之品德高下,就判然分明了。這應該是趙孟頫之“慚”的原始起點。仔細分析趙孟頫出仕的因由,又不盡然表現(xiàn)在“氣節(jié)”、“操履”這一道德制衡的深層次上。趙孟頫出仕元朝大抵不外三個原因。一是元朝江南侍御史程矩夫推舉趙孟頫入朝為官,是看中了趙的書畫詩文的卓越才學,這讓趙孟頫既有內(nèi)心尊榮也有顏面上的尊嚴;二是趙孟頫當時處于母老家貧的窘?jīng)r,迫切需要擺脫或改變這一拮窘困頓的家境,饑驅(qū)而北覲,有不得不然之勢;三是趙孟頫雖為宋宗室之后,但他只是“注真州司戶參軍”。所謂“注”就是擬任沒有實授,即便實授職任,司戶參軍也只是一個正七品的小官。也就是說,趙孟頫出仕元朝,他只是一介遺逸之士,無前朝祿米之恩,自然就沒有過多的所謂“變節(jié)”“大節(jié)有虧”的精神心理負擔。
趙孟頫北上覲見元朝皇帝,如果說有著不得不然的些許自我精神安慰的話,但在友朋、親戚的視野中的非議與譏誚就無可避免了。戴表元為宋朝進士,年長趙孟頫十歲,二人以詩文相知交。聽說趙孟頫應召北上,戴表元寫了《招之昂飲歌》,以“虛名何用等灰塵,不如世上蓬蒿人”勸誡,期望趙孟頫不要出仕。趙孟堅,字子固,系趙孟頫的從兄,宋亡后隱居不仕,以畫墨蘭、水仙遣有涯之生。趙孟堅十分鄙視從弟趙孟頫出仕元朝。趙孟頫從杭州苕溪到嘉興拜訪趙孟堅,趙氏閉門不納,夫人力勸,趙孟堅即讓趙孟頫從后門進宅院。趙孟頫落座后,趙孟堅問:“湖州的弁山笠澤近來還好吧?”,趙孟頫回答說好,趙孟堅繼而問道:“你把這好山好水怎么辦呢?”趙孟頫一時語塞,很羞愧地告退了。趙孟頫出門后,趙孟堅讓仆人清洗趙孟頫的坐具,以憎惡趙孟頫“作賓朝家”。(姚桐壽《樂郊私語·趙子固》)詩友戴表元的挽留在前,從兄趙子固的嘲諷在后,這自然在趙孟頫的內(nèi)心世界激起波瀾,趙之羞慚就不言而喻了。趙孟頫死后,元文宗圖帖睦爾在至順三年追謚他為“文敏”?!胺鞘阑视泄綇V大之度,而無以網(wǎng)羅勝國之賢;非公有博雅淵深之學,則不能藻飾太平之美?!痹淖谶@一謚文點明了趙孟頫的關鍵身份與地位,即趙氏以“勝國之賢”而為元朝“藻飾太平”。(《松雪齋文集》卷首《謚文》)趙孟頫“藻飾太平”很關鍵的是以《周易》之易象理論認定元朝國運系“北方之氣將王”的“天命神授”。(《松雪齋文集》卷6《玄武啟圣記序》)趙孟頫評鑒南宋降臣留夢炎、葉李功過優(yōu)劣不中元世祖之意,趙即以“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表白心跡,以面諛世祖。(《元史·趙孟頫傳》)所以,趙孟頫的“藻飾太平”的文字筆墨無以饜蒙古皇帝之意,委曲求全居其多。
備御皇帝左右的趙孟頫,并非志得意滿,順風順水,他至少遭受了四大官僚群體或隱或顯的攻訐、詆毀和排擯。這與元世祖至元時期初具形制的“四等人”制度是有關聯(lián)的。趙孟頫作為地位最低的“南人”且為宋宗室之后居然被征聘到朝廷做官,自然就遭受到蒙古勛貴、西域重臣、遼金舊臣、北方漢人世侯明暗不一的排斥。首先跳出來反對趙孟頫的是契丹大臣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鑄,時任中書左丞相的耶律鑄認為趙孟頫是“故宋宗室子”,不能出任皇帝左右的侍臣。(《松雪齋文集》附錄《趙公行狀》)長袖善舞的畏兀兒人桑哥為元世祖的斂財大臣,曾在尚書省命斷事官要鞭笞遲到上朝的趙孟頫,以羞辱他。(《元史·趙孟頫傳》)當面斥責趙孟頫議論至元鈔法不善的“刑部郎中楊某”,可能是北方漢人權貴,楊某抨擊趙孟頫就是因為他是“宋宗室少年?!保ā端裳S文集》附錄《趙公行狀》)元世祖擬讓趙孟頫任尚書吏部侍郎,跳出來反對的是參議高明,這個高明應該也是北方漢人。即使到元仁宗時期,還有近臣以趙孟頫為“趙太祖子孫”在仁宗面前誹謗趙。征聘趙孟頫的元世祖也并非十分信任趙,他只是要趙孟頫起草詔書、聊聊趙宋皇朝掌故,更重要的是憑藉趙孟頫入朝為官,以安撫歸屬大元的南宋域境人心。元仁宗漢化程度比元世祖要高,以趙孟頫為翰林學士承旨,封贈趙氏曾祖、祖父、父三代,并視趙孟頫為唐朝李白、宋朝蘇軾,但趙孟頫所承擔的也只是筆墨文字工作。元仁宗延祐三年,元廷秘書監(jiān)所藏弆的《千字文》17卷,即為趙孟頫手書卷軸,仁宗詔旨秘書監(jiān)所藏書畫,要趙孟頫寫鑒賞簽貼。(《秘書監(jiān)志》卷6《秘書庫》)這一年,趙孟頫已經(jīng)六十三歲,他發(fā)出“唯余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的感嘆,自有不得已的苦衷。
趙孟頫之出世與入世在陶淵明的詩酒世界里尋找到了平衡點。放歸江南時,趙孟頫“閑吟淵明詩,靜學右軍字”,成了他全部的精神寄托。遙想陶淵明辭官歸隱南山,趙孟頫也有了“棄官亦易耳,忍窮北窗眠”的堅定心志。(《松雪齋文集》卷1《題歸去來圖》)在沒有北上大都之前,趙孟頫作為“今代王孫”還多多少少有些故國之思。所謂“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所謂“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謝安”,就是很鮮明的表征。但當宦海沉浮、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際,郁孤在懷的趙孟頫只有“半生辛苦腐儒冠”的悲嘆了。所以,趙孟頫郁郁耿耿的“陶淵明情結”始終處于進亦難退亦難的糾結之中,既沒有截然的入世,也沒有純粹的歸隱,寵辱皆忘、淡泊無為的這一境界只停留在趙孟頫的精神世界里。
明初文壇領袖宋濂稱譽趙孟頫“三百年間,西東萬里,雄鳴一代”。作為一個巨大的文化存在,趙孟頫生前死后,為一眾文人群體所推崇、揚譽與頌贊。但元末明初之際,不少文人則譏刺、嘲諷趙孟頫以宋宗室身份仕元,這與趙孟頫謝世之初的褒獎、贊譽判然有別。晚元時代,長洲人虞堪撰《題趙孟頫〈苕溪圖〉》詩:“王孫今代玉堂仙,自畫苕溪似輞川;如此青山紅樹底,那無十畝種瓜田?”(虞堪《希澹齋詩集》卷3)玉堂即翰林院,這里代指趙孟頫為翰林院學士承旨,輞川即唐朝南派山水畫鼻祖王維的別墅,王維詩集名為《輞川集》。安史之亂時,王維出任安祿山的偽職,虞堪之詩即暗諷趙孟頫出仕元朝。秦朝亡后東陵侯邵平在青門外種瓜,以恥事劉姓漢朝,虞堪以這一典故婉諷趙孟頫。趙孟頫曾臨摹宋徽宗水墨《草蟲》,并題詩“不假丹青筆,何人寫遠愁;露濃時菊晚,風緊候蟲秋?!痹┎簧僭娙思匆源顺爸S趙孟頫,以為徽宗北擄客死異鄉(xiāng),趙氏是不知亡國之恨。謝肅《題趙松雪〈八駿圖〉》:“秀麥春風滿舊都,王孫行處每踟躕;鑾旗一去無歸日,空寫瑤池《八駿圖》。”謝太后、宋恭帝降元后鑾旗齊整而從臨安被押赴大都,再也沒有回歸南土,謝肅即以此揶揄趙孟頫《八駿圖》以繪寫蒙古騎兵的軍威。(謝肅《密庵稿》戊卷)趙孟頫曾將北宋理學家邵雍的《山村詠懷》“七字詩”寫為書法作品以志懷,“七字詩”為“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蓖碓娙素曅灾谮w孟頫這一書法作品上題詩“為君掩卷不勝悲”。(貢性之《南湖詩集》卷下《題趙文敏公所書康節(jié)詩后》)貢性之所悲的是趙孟頫在元朝奎章閣任上寫邵雍之詩,操持筆墨,鑒賞書畫,有不勝羈縻之苦。即便趙孟頫之子趙雍畫墨蘭,也遭遇了道士詩人張伯雨的譏刺,張詩為“滋蘭九畹空多種,何似墨池三兩花;近日國香零落盡,王孫芳草遍天涯。”(葉子奇《草木子》卷4《談藪篇》)所謂“王孫芳草遍天涯”,即嘲諷趙雍所畫的墨蘭太多太濫,“蘭”之氣節(jié)全然銷蝕殆盡。以題畫詩形式譏刺趙孟頫趙雍父子的虞堪、謝肅、貢性之、張伯雨之輩,在晚元時代以隱居不仕為皈依,元亡明興嬗代之際,這一文人群體亦少與朱明王朝合作,以老死林泉丘壑為旨趣,這些文人嘲諷、譏誚趙孟頫以王孫仕元朝,有以趙孟頫之身以澆自己胸中塊壘的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