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佟卓爾
(1.天津理工大學中環(huán)信息學院,天津 300380;2.天津市勞動經濟學校,天津 300380)
樂觀是個體對結果的一種正向期待,是指對人、事、物及其未來報以積極的看法,在主觀上對它們的發(fā)展軌跡進行積極評價。樂觀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情緒指標,有研究測查樂觀人格和心理健康兩個指標,發(fā)現(xiàn)樂觀人格分數(shù)和心理健康分數(shù)存在顯著正相關[1];在另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個體整體氣質性樂觀與自尊、自我效能、生活滿意度等指標有顯著正相關,與抑郁、焦慮、壓力等指標顯著負相關[2]。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著物質的極大充裕和精神的極度困乏之間的深刻矛盾,致使該群體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中產生了更多的抑郁、自卑等負性情緒,這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了極大傷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富含許多哲學意義,充滿厚重的人文情懷,其中樂觀心理思想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構建積極有效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機制,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道家認為“道法自然”,世間萬物都有自身的規(guī)律,依照自身本性運行,人心生出仁、義、禮、樂,反之仁、義、禮、樂又迷惑人心[3]。道家的樂觀是忘我的樂觀,安時處順,消除人與萬物之間的矛盾,達到“天人合一”,超然自我的境界。正如《莊子·逍遙游》中所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樂觀是一種精神境界,與物質財富、感官享樂無關,強調“知足不辱”,《道德經》倡導少私寡欲,主張“無為而治”,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做到與“道”合一。
道家倡導“以內樂外”(《淮南子》),真正“樂”不在于物的豐富,感官享樂,而在于自得其性,自得其樂。道家重視精神的恬適、心靈的豁達,講究內心清凈無為,灑脫自然,通過內心和精神上的超然來達到外在的樂觀,《莊子·天道》提到“以虛靜推于天地,通于萬物”,道家的樂觀不受外物所擾,同時也不打擾外物,是一種追求本真,通于自然的樂觀,是一種精神快樂。魏晉時期受道家影響很大的嵇康曾指出“有主于中,以內樂外,雖無鐘鼓,樂已具矣”,闡明了道家主張抱樸守拙,精神之樂高于物質需要和感官享受,正呼應了 《莊子·至樂》,它強調了道家的樂是指擺脫世俗之樂,追求符合萬物常性的精神境界。
在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形成了一套“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莊子·大宗師》)和“與天合者,謂之天樂”(《莊子·天道》)的樂天主義的哲學,這種“樂”雖然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感性之樂,但也沒有繞過和拋棄感性之樂,而是企圖超脫,最終至樂。著名的濠梁之上的辯論,莊子見魚出游從容,而知魚之樂。對道家來說,樂觀并非是一種享樂,并不是消解人性欲望,而只是消解了關于功名等世俗欲望,并對人的本能之欲進行內涵轉換,而將人之欲框定于對生命的尊重,順應自然[4],是一種心智的頓悟和超越,是一種主張“無為而治”“惟道是從”的絕對自由的境界。
在《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代表了我們順其自然的加強道德修養(yǎng),無憂無慮,達到心靈的虛靜超然,從而做到不焦慮、不抑郁,不受壓力所迫,回歸本真。莊子認為的極致人格狀態(tài)為“至人、真人、神人”順應環(huán)境,從精神層面達到對死、生、夢、醒的超越,憑借體悟“道”,至于極致人格狀態(tài):以觀察者角度審視人生的美妙,不問是非功過,忘乎物我,達到天人合一的極致?!疤斓赜写竺蓝谎浴薄_@種人格狀態(tài)是從觀察者的角度審美人世萬物,這種審美本身就是“至樂”[5]。
道家主張樂觀和憂患同時處于事物陰陽兩極中,《道德經》中“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講究陰陽調和,即化憂為樂,一種“塞翁失馬,焉知非?!钡臉酚^心理,逆境的極點是順境的起點。道家認為生命本身就有許多無法克服的困境和挫折,渴望自由又無法逃避人生痛苦,付出努力也受現(xiàn)實世界束縛,存在諸多憂患,正如《莊子·德充符》中提到“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講的是世俗間各種各樣的物質和主觀感受,世俗之樂絕非是道家所追求的樂,我們雖無法改變世俗間不幸和困難,但我們可轉化,通過改變和提升精神境界,做到齊生死、順應時命、無情無欲,即“有人之形,無人之情”,心靈的虛靜和超然是化憂為樂的轉折點,擺脫世俗的困擾是獲得樂的關鍵。
以老莊代表的道家“安時處順”的樂觀思想,促使我們知足常樂的品質,追求精神上的自然,同時也具有對現(xiàn)實社會的關懷。根據(jù)道家傳統(tǒng)文化所闡釋的樂觀思想,可將“樂觀思想”貫穿心理健康教育育人理念轉變,顯性的融入心理咨詢和治療過程,補充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內涵,在回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大潮趨勢的同時,構筑更適合中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育人體系。
道家“以天合天”,順性、順勢而為,生成自身的感受。一直以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遍以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為出發(fā)點,從而忽視了更多“健康”學生對高品質心理健康需求,同時,西方興起的“積極心理學”思潮在中國落地時需要消化吸收和文化基礎錯位問題,因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引入以道家“樂觀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轉變心理育人理念,需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從制度層面,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心理育人相結合,把“樂觀思想”的相關教育加入高校心理育人的頂層制度框架中。二是人力層面,加強高校心理健康四級育人體系中“樂觀思想”的培育,尤其要與輔導員隊伍中已開始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相結合,同時建立一批具備“樂觀思想”的朋輩心理輔導員隊伍。三是實施層面,將“樂觀思想”融入心理咨詢、心理課程建設、心理活動全過程。
道家所倡導的樂觀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樂觀,是境界提升后的心理與情感體驗,這種體驗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是心靈超然的境地。它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人的喜怒哀樂,鼓勵人們超脫物質世界的束縛。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詢和治療是解決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措施,事實上,高校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技術普遍來自西方,然后通過本土心理咨詢師的相關研究、培訓并結合個人理解進行本土化,致使心理咨詢技術的本土化過程差異大、時間長、難度高。因而需要通過顯性手段將“樂觀思想”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心理咨詢和治療過程,一是形成道家的“樂觀思想”的方法論,有效融合到認知行為療法、現(xiàn)實療法等咨詢治療過程。二是將“樂觀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等作為心理咨詢和治療的目標結果。三是逐漸形成西方心理咨詢技術與道家“樂觀思想”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入結合的本土化心理咨詢技術。
道家樂觀心理思想對自怨自艾充滿了排斥和否定,主張人和自然的統(tǒng)一和諧、內外合一,提倡“以內樂外”,倡導個體向內承擔責任承擔義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中必修課程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xiàn)行的課程涵蓋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了解自我,發(fā)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而選修課主要以人際心理、心理素質訓練、潛能開發(fā)等為內容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兩類型課程對道家“樂觀思想”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述甚少。因而,用“樂觀思想”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一是將道家“樂觀思想”融入必修課程設置,如情緒調節(jié)、生命的意義等加入道家憂樂觀、自然觀等。二是積極開發(fā)設置以道家“樂觀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用樂觀思想教育和引導青年大學生。
道家倡導“追求本真”“安時處順”而順其自然,不“妄為”,對個體和社會有積極意義。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因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應當引入道家“樂觀思想”,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內涵。一是追求本真,加強個性化的心理宣傳、教育、幫扶工作,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表達,進行“樂觀思想”的引導。二是將道家“樂觀思想”融入高校學生心理社團建設,將傳統(tǒng)文化和心理教育有效結合,寓教于樂,提升學生心理社團吸引力和成效。三是將道家“樂觀思想”加入心理健康活動中,營造“樂觀”的浸潤式環(huán)境,鼓勵大學生積極面對,承擔責任和義務,通過“樂觀思想”來加快成長的質量和步伐,更好的應對困境和挫折。
道家傳統(tǒng)文化中的樂觀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中仍需要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與進化,傳統(tǒng)的樂觀心理重視精神上的感受,擯棄了身體和物質享受,同時,在憂、樂的對立轉化上,更側重精神層面的追求。當前大學生中存在及時行樂、享樂主義、物質至上的趨勢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相背離的,即使物質極大充裕,缺乏心靈或精神滿足,從而不能有樂觀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樂觀思想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掘和發(fā)揚有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學生良好心理機能的建構,使大學生在迷亂的物質世界里獲得心靈安寧,充分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讓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yè)中迸發(fā)出蓬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