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新禹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江蘇無錫 214122)
裝置藝術相比較于其他的藝術形式,他的歷史并不算十分的悠久,但由于它的跨界性,裝置藝術在學術資料上仍有很多可以去研讀參考。裝置藝術的概念在公共空間領域已為人們所廣泛認同,媒材概念結合裝置概念,傳統(tǒng)造型藝術加裝置概念,新媒介手段配合裝置概念等,讓裝置藝術介入已經成為許多傳統(tǒng)公共藝術造型方法改變革新,與時俱進的重要手段,因為裝置藝術強大的信息輸出能力以及氛圍營造能力符合公共藝術的核心精神,即與公眾產生交流達到藝術與文化等輸出的目的[1]。然而裝置藝術的發(fā)展不止于與傳統(tǒng)藝術表現(xiàn)手段的結合,伴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蓬勃發(fā)展,裝置藝術的手法日趨成熟,表現(xiàn)方式也更加的豐富,科學與藝術的融合與衍生讓人們對于裝置藝術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這也導致了更多具有實驗性質的創(chuàng)作作品的誕生,目前在裝置藝術的表現(xiàn)語言以及手法上我主要將其分為三個類型:(一)形態(tài)符號的運用,如由加拿大卡爾加里藝術家caitlind brown設計的“cloud”,是一個原比例的互動燈光裝置,公眾可以站在裝置旁將上面的燈泡拿下來或安裝上去,這種互動行為創(chuàng)造了一個燈光閃爍的巨大云朵。藝術家使用鋼鐵、金屬拉繩和六千多個亮燈泡和燒壞的燈泡來制作。這個設計對廢物進行重新構想,用一種不同的藝術視角來處理過剩的材料。云這個符號能夠帶給我們無盡的幻想,它象征著輕盈、飛翔,讓人聯(lián)想到天空。燈泡的半透明與明亮,營造出輕盈的感覺。這朵我們摸得到的"云"并非運用了最新最前沿的技術,依靠著符號語言加強與參與者情感的共鳴,而人們可以自主的開關燈泡更是將人完全帶入了在云端的情景中去;(二)抽象符號的運用,如坐落于格魯吉亞的巴統(tǒng)的作品《Ali and Nino》這兩個人物取材選自一部1973年的同名小說。每晚一過7點,兩尊雕塑便會緩慢移向對方,直至彼此穿過對方的身體,整個過程大約十分鐘。該作品將背景故事融入自己的裝置創(chuàng)作中來與觀者達到一種情感上的共鳴;(三)意境氛圍的營造。除了以上三類主流的裝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裝置藝術即將迎來“黃金時期”的今天,如何更近一步、深層次的與人們充分交流,讓技術與藝術更好的融合,將成為未來裝置藝術關注的重點。
裝置藝術的定義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2]。在公共藝術的范疇內,場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具有開放、公開特質的、由公眾自由參與和認同的公共性空間;材料是指代的是裝置藝術的技術手法,也是裝置藝術當下最受大家關注部分;情感是裝置藝術價值的核心,高效的信息輸出與輸入能力符合當下信息時代的精神內涵,也更易與觀者形成互動,產生情感交流[3]。所以情感體驗在裝置藝術的表達與傳輸中既擔任著橋梁的作用也擔任著媒介的作用,如何通過對于情感體驗規(guī)律的把握來加強裝置藝術在公共空間的感染力與信息傳播效果是本次研究的著重點。
如今在裝置藝術的領域中,各行各業(yè)的人都有在涉足或跨入這個當下較為熱門的藝術形式,這讓裝置藝術在形式表現(xiàn)和想法創(chuàng)意上變得尤為的活躍,但這樣一個可以涉及到眾多領域的藝術形式開始出現(xiàn)問題,作品的質量開始變得良莠不齊,“貼標簽”化的作品也是屢見不鮮。尤其是在這個技術“大爆炸的時代”,技術往往會帶動作品形式的發(fā)展,這本是跨界吸收外來活力的機會,但空洞、敷衍的結合完全破壞了裝置藝術本身該有的與觀者的情感互動能力,新鮮感取代了藝術性,這種藝術中的“快餐文化”對于裝置藝術是有著很大傷害的,對于從事相關創(chuàng)作的從業(yè)者來說,這樣的作品看多了更是讓人感到厭倦。過于的偏向某一點而完全忽略另外兩點的做法往往會破壞裝置藝術的價值。
在以上觀點的總結歸納后,本次裝置藝術的設計實踐目的十分明確,裝置藝術的三要點充分的融合、交織,尋求它們的內部聯(lián)系,從而真正的將新技術新手段融入到作品中去,增加作品的能量密度和信息傳播速率,與觀者產生更加強烈的情感互動與體驗。除了技術與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上的緊密關聯(lián)、緊密結合外,本次設計實驗應同樣注意空間環(huán)境的結合與營造。按照安切雷斯·施耐德等人的理論,公共空間可由幾個不同層次來加以劃分:1.物理的公共空間,2.社會的公共空間,3.象征性的公共空間。前者主要是一種客觀空間,而后二者主要是主觀空間。而每一種空間往往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往往是相互包含,融合的狀態(tài)[4]。對于這種復雜的組合型空間與作品、觀賞者三者間關系的處理也一直是公共藝術所不斷探索嘗試的方向。
技術手段上該設計實驗主要運用到傳統(tǒng)雕塑造型的成型方式,多種質感媒材的組合以及多種感應控制組件與氣體裝置、液體裝置、燈光裝置的線路設計與連接。作品應該通過一些有趣的、高度概括后的仿生交互方式來實現(xiàn)觀者與雕塑人物之間的情感體驗與互動,這種互動應該是反復多次的、不斷被加強放大的,以實現(xiàn)對于作品精神的一種傳達。
情感上的共鳴往往是一個作品最能打動人的傳達方式之一。通過對于當代人生活狀態(tài)的調查與思考,我選擇了當代都市人里較為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情感狀態(tài),那就是恐慌。這種恐慌和我們通常理解的這兩種情感是有所區(qū)別的,它并非是短時間內受到強烈的刺激而導致的結果,而是在日復一日不斷高頻率反復刺激讓人麻木后,對于自己無力擺脫,迷失的一種恐慌。我們靠著互聯(lián)網世界帶來的東西作為我們最后的給養(yǎng),互聯(lián)網看似給了我們一些喘息的機會,在地鐵上,在漫長的會議中,在一些零碎的夾縫時間里,我們通過網絡與人交流,獲取資訊,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信息來給予我們一些刺激。但這并非最終的解藥。當我們乘坐地鐵時看見很多人有些遲疑的目光或是完全沒有精力顧及周圍其他人時,你能感受到現(xiàn)代人精神上的一種麻木,讓人們慢慢忽略了現(xiàn)實的世界,現(xiàn)實中我們面對面一起相處的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缺乏人情味。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仍然需要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來喚醒我們的真實情感。
造型上,整個作品頭的體積比例占據整個人體積超過二分之一,這樣的夸張比例讓整個作品的造型更有張力,更能吸引人的目光,與此同時在方案中人的頭部中出現(xiàn)另一個小的頭部,這個頭部寓意著我們那個因為麻木被藏起來的自己,它躺在一個透明罩子里,罩子里的水上升下降不斷反復,寓意著日復一日高強度壓力下的生活,它的周圍是化學器皿和管道,里面流動的液體象征著我們從互聯(lián)網上獲取的一些所謂的養(yǎng)料。當你用手靠近全身人雕塑的鼻子時,它的鼻子里會吹出氣體,里面的小頭也會開始吐氣,并經過液體產生氣泡。整個過程就像一個人蘇醒了一樣,而讓其蘇醒的是與他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是別人給予它的一份關懷。作品想傳達給觀者的是真正能喚醒我們的是真實的生活而非全部都是勉強能維持我們生存的虛擬網絡世界。在裝置的技術結構層面上,裝置大致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首先是控制裝置,控制裝置有一個數(shù)顯時控繼電器和一個光電感應器組成,工作設備包含兩個220v水泵,一個220v氣泵,一個5v風扇以及一個24v的電子開關閥,輔助設備包括一個24v電源開關,5v電源開關和兩個電源插座。工作流程大致為,一個水泵處于長期通電運轉狀態(tài);數(shù)顯時控繼電器控制另一個水泵和電子開關閥的開關,以實現(xiàn)頭內水位的升降;光電感應器在感應到阻擋物時,風扇轉動氣泵開始運轉。
整件作品從尋找能夠表現(xiàn)當今人們具有代表性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作為出發(fā)點,最終確定其具體的形象,并將一些映射我們生活的場景用裝置的形式提煉抽象后展現(xiàn)出來,讓裝置與作品的形象與場景貼合的更緊密,避免一味的尋求技術上的突破所帶給人們一時的新鮮感。
科技的進步,技術的發(fā)展帶給了裝置藝術表現(xiàn)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技術手段讓作者在表達作品理念,增強作品感染力上更加的有效,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開始偏向于以裝置藝術的形式呈現(xiàn)。而公共藝術作為肩負著向公眾傳達社會精神,改善人們生存環(huán)境的一門學科,裝置藝術一直是其最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是因為它很容易將觀者與周圍的空間或是時間通過情感聯(lián)系起來,情感體驗在裝置藝術的表達與傳輸中擔任著橋梁和媒介的作用,所以裝置藝術不應單單只有一個技術的“外殼”而完全忽略其應與人、與空間產生的聯(lián)系。作為一名公共藝術研究實踐者,我們的作品應該與單純的藝術品有所區(qū)別,不應將作品放入過多的個人情感抒發(fā),而應充分考慮公眾、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