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答中外記者問”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一直是翻譯專業(yè)學(xué)生關(guān)注的重點之一。本文基于目的論,分析張璐在翻譯答中外記者問中出現(xiàn)的文化負載詞時所采取的口譯翻譯策略。研究發(fā)現(xiàn)張璐在翻譯過程中根據(jù)特定的受眾以及翻譯的目的選取增譯、轉(zhuǎn)譯、減譯等策略,從而到達傳遞信息以及政策解讀的目的。
【關(guān)鍵詞】文化負載詞;口譯;答中外記者問
【作者簡介】劉琦琪(1990-),女,漢族,吉林省長春人,吉林交通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口譯。
一 、前言
口譯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口譯活動與翻譯理論的結(jié)合和各種口譯活動的開展,口譯研究得到了迅速的發(fā)展。由于口譯的特殊性,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關(guān)注口譯過程中譯員所采取的口譯策略。由于時間的壓力,口譯譯員在翻譯過程中沒有機會或足夠的時間進行精細的修改或斟詞酌句??谧g過程不僅是一個記錄原文的過程,而且是一個處理信息、尋找對原文所傳達信息的準(zhǔn)確、可接受的解釋的復(fù)雜過程。
譯員進行翻譯的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影響翻譯的質(zhì)量。在策略選擇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譯文的接受對象。既然口譯被定義為一種有目的的活動,那么目的的傳達與表達方式尤為重要??偫碛浾哒写龝现型庥浾哚槍λ麄冴P(guān)心的話題提問,總理予以解答,因此話題具有較強的信息性,新聞發(fā)布會文本則是以信息功能為主的文本。中外記者招待會的目的是讓觀眾了解,更重要的是讓觀眾了解中國的現(xiàn)狀和對某些事情的態(tài)度,答中外記者問文本的口譯文本便成為口譯研究的重點。中國學(xué)者主要從釋意理論、奈達功能對等和目的論等視角對于總理講話的口譯文本進行分析,重點分析可能采取的翻譯策略。本文以張璐對于答中外記者問文本中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為例,旨在分析其翻譯策略。
二、目的論
目的論由弗米爾(1989)在其《翻譯行為的目的與委任》中提出,主要包括3個重要的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
目的規(guī)則認為翻譯行為是由其目的決定的,翻譯過程中譯者應(yīng)該為這個目的服務(wù)。當(dāng)然,大多數(shù)翻譯活動都有不同的目的,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決定不同目的的重要性,并且根據(jù)不同的目的采用相關(guān)的翻譯策略。
連貫原則是指目的語文化中的接受者對目的語文本的理解以及使用目的語文本的交際情境。為了使文本譯文的讀者理解,翻譯過程中譯者應(yīng)使文本的翻譯與譯文目標(biāo)文本接收者的認知連貫一致。從連貫原則來看,原文不再是最權(quán)威的,而只是翻譯中的一部分。翻譯的目的在于使目標(biāo)語讀者和觀眾理解所譯信息。
忠實原則更強調(diào)對于源語語篇的忠實。忠實原則指出譯文和原文之間必須有連貫性,原文與譯文之間應(yīng)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簡而言之,即忠實于原文,但是目的論強調(diào)與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取決于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
三、張璐譯本口譯策略分析
文化負載詞又稱文化內(nèi)涵詞,是表示某一種文化所特有的事物和概念的詞(詞組),具有該文化特有的烙印。其翻譯一直以來都是學(xué)者和譯員們關(guān)注的重點。答中外記者問中使用了許多文化負載詞,本文依托目的論對其進行分析。
從連貫原則看翻譯策略與從忠實原則看翻譯策略存在差異。以忠實原則為指導(dǎo)的策略與直譯中的策略相似,而以連貫原則為指導(dǎo)的策略是為了實現(xiàn)語境內(nèi)的連貫,這就要求在微觀層面上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如果口譯員對源語導(dǎo)向的翻譯策略不滿意,將在微觀層面上使用目的語導(dǎo)向的翻譯策略。因此,轉(zhuǎn)換、增譯和省略是口譯過程中常用的策略。
1.轉(zhuǎn)換。在口譯過程中,譯員有時會根據(jù)口譯的目的重新安排句子的結(jié)構(gòu)或所涉及的文化信息??谧g員應(yīng)盡一切努力幫助目標(biāo)受眾獲得原創(chuàng)作品的原始信息。然而,譯者不能對句子或文化信息進行太多的重構(gòu),使讀者失去欣賞文化探索的機會。因此,譯員必須正確地重構(gòu)句子模式或文化缺省。
Example 1:
原文:中美經(jīng)貿(mào)關(guān)系會更加密切,這個中美關(guān)系的“壓艙石”會更沉更穩(wěn)。
譯文: China-US business ties will get even closer and it will put the overall China-US relationship on more solid footing.
“壓艙石”字面意思是 “壓在艙底的石頭(ballast stone)?!笨紤]到描寫中美關(guān)系的特殊性,張璐將原文的句法模式由以“堅實的基礎(chǔ)”為主語改為句子的狀語,用“solid(實)”來表示中美關(guān)系。這種移情在表達期望和交際需要方面是有效的。
Example 2:
原文:高手在民間,破繭就可以出蠶。
譯文: I believe there are a lot of people with brilliant talent among the people, and we must lift all the restrictions so they can bring their talent to best use.
一般而言,兩種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文化差異。翻譯過程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尤為重要。到底是遵循忠實原則還是連貫原則是擺在譯員面前的難題?!捌评O就可以出蠶”源自成語“破繭而出”,帶有濃郁的中國文化色彩,其直譯會導(dǎo)致一些外國記者的誤解或理解失敗。張璐在翻譯中國特色的詞語時,將“破繭”解釋為解除所有限制。
Example 3:
原文:我們說要向霧霾等污染宣戰(zhàn),可不是說向老天爺宣戰(zhàn),而是要向我自身粗放的生產(chǎn)和生活方式來宣戰(zhàn)。
譯文:To declare war against smog and other pollution doesnt mean that we are declaring war against Nature. Rather, what we mean is that we are going to declare war against our own inefficient and unsustainable model of growth and way of life.
“老天爺”是典型的中國文化負載詞,如將其譯為heaven,外國記者將很難理解其意義??紤]到為了能夠使信息得以有效傳遞,在翻譯過程中以目的原則為首要原則,其次考慮到語內(nèi)連貫原則,將其翻譯成西方記者所熟悉的大自然(nature),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
2.增譯。由于答中外記者問所涉及的話題都是中國特色的話題,有些表達方式對外國記者來說有些陌生,翻譯人員應(yīng)在口譯中加入相關(guān)背景信息,以彌合“信息鴻溝”。由于源語讀者和目標(biāo)語讀者屬于不同的文化群體,他們對所指的對象和現(xiàn)象的了解程度并不相同(Nord,2001:41)。為了讓西方記者更好地理解總理傳達的信息,附加的解釋是有用和必要的。
Example 4:
原文:環(huán)保法的執(zhí)行,不是棉花棒,是殺手锏。
譯文:We must ensure that the law will work as a powerful and effective tool in fighting pollution instead of being soft as cotton stick.
如將“棉花棒”根據(jù)字面意思直接翻譯成cotton stick,不足以顯示“棉花棒”和“殺手锏”在漢語中的對比。為此,張璐采用了增譯策略,soft增加了棉花棒柔軟特性的描述?!皻⑹诛怠笔侵钢袊鲃舆M攻時使用的武器,這是總理關(guān)于污染斗爭的一種表達方式,張璐將其譯為a powerful and effective tool (“有力而有效的工具”),既可以展示它的力量,又展現(xiàn)它的功能。
Example 5:
原文:要說中國搭便車,中國這么大塊頭,搭誰的便車?中國是和大家一起在推車。
譯文: Talking about Chinas free riding, for such a big country as ours, how could it be easy for it to get a free ride on anybodys train? What China is doing is working with other countries in pursuit of common progress.
“一起在推車”是漢語中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體現(xiàn)了中國政府與世界各國合作的決心。如果從字面上理解為拉大車,那就不能有效地表達中國追求共同進步的力量和決心。同時,in pursuit of common progress(共同進步)的增加體現(xiàn)了中國政府的政治理念:共同富裕。信息的增加清楚地表明了政府理念宣傳的目的,即表達中國政府與其他國家和平、同步發(fā)展、共同進步的決心。
Example 6:
原文:(兩岸同胞)“打斷骨頭還連著筋”。
譯文:Bones may be broken, but they are not split, because we are compatriots.
張璐在翻譯中增加了“…because we are compatriots”(因為我們是同胞)。中國成語“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字面意思“bones may be broken, but they are not split”(骨頭可以折斷,但不能劈開)。因為中英文之間存在文化差異,沒有“因為我們是同胞”這句話,外國記者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漢語的表達。
3.略譯。諾德(2001:35)強調(diào),原文與譯文之間必須有一定的關(guān)系,二者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種方式相互聯(lián)系取決于譯文的功能。主題信息應(yīng)優(yōu)先于源語中的其他信息,即可以編輯不太重要的信息,可以壓縮或刪除不相關(guān)或冗余的信息;因此,口譯員面臨著決定如何保存最重要信息的挑戰(zhàn)。翻譯的特點是用一種語言(目標(biāo)語言和文化)向一種文化的成員提供關(guān)于另一種語言在另一種文化(源語言和文化)中最初提供的信息。翻譯是信息的二次提供,提供關(guān)于情境中源文本某些方面的信息。無論是從原文中選擇信息還是口譯活動目的的決定,都是由譯文接受者的需要、期望等決定的。在某些情況下,信息可以被簡略地翻譯而無需詳細描述。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Example 7:
原文:當(dāng)然,我們現(xiàn)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現(xiàn)目標(biāo)要有個過程,但古人說“吾道一以貫之”,只要我們鍥而不舍,假以時日,必有成效。
譯文: To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in China will take time. But our ancestors believe that one needs to be persistent in ones pursuit of the objective. With persistent efforts over time, I believe we will be able to achieve our goal.
由于現(xiàn)場口譯的特殊性,張璐在翻譯原文中的兩個成語時采取了略譯的策略,persistent over time 中已經(jīng)把“假以時日”的意義表達出來,因此重復(fù)信息未做翻譯處。
四、結(jié)論
在決定口譯目的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譯文的讀者。為了達到將原文的解讀最大限度地傳遞給外國記者,張璐在翻譯過程中堅持目的原則優(yōu)先,在翻譯文化負載詞時采取了多種策略,進而確保信息的有效傳遞。
參考文獻:
[1]Nord, C.1997.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t. Jerome Publishing.
[2]Vermeer, H. J. 1989.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Helsinki: Oy Finn Lectura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