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梁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教學;巧設疑問; 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23.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179—01
在傳統(tǒng)方式教學下,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大多是“填鴨式”教學,教師拼命地講,學生被動地學,因此,學生對這樣的課程內容毫無興趣可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之中一味地照本宣科,類似于完成任務,在課堂之中很少進行提問,或者是提問不合理,問題把握的時機不對,因此,學生自然沒有足夠的學習興趣,導致初中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那么,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該如何通過設計巧妙的疑問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呢?
一、設置生成性疑問,深化學生思維
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多地設置一些生成性的問題,進而能夠讓學生深化思維。如,在進行《走進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而根據(jù)其實際情況設計和提出相關疑問,再讓學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相關內容。這部分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國家對學生予以保護的原因和內容,進而讓學生明白各種保護對學生的意義,從而讓學生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這部分的教學內容較多,因此,如果教師沒有安排提出問題,則會影響學生的思考,教師可根據(jù)相關的情境生成問題,讓學生根據(jù)實例來領悟其中內容和展開思考,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如果家里的飯店人手不夠,父母讓你輟學去店里幫忙,你該怎么辦?”這類問題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讓學生在親情和法律之間做出選擇,從而讓學生運用自身對法律的了解,認識到未成年學生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任何人都不能剝奪。由此,學生就能認識到法律對自己的保護意義。教師在設計相應的問題時,要對學生的情況進行掌握,教師可以先設計與生活有關聯(lián)的問題,讓學生展開思考,然后再讓學生根據(jù)生成性問題逐漸加深思考,層層遞進,逐步深入,進而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
二、設計感染性疑問,升華學生情感
感染性問題主要讓學生在教學中能夠體會到教師所設計的融入情感的事物和人,進而能夠以感染性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思考,從而產生探究的欲望。如,在進行《走進社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設計疑問中加入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目的在于讓學生理解為何人是萬物之靈,學生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同樣對社會上職業(yè)的高低貴賤之分的原因進行思考。教師可以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一些感人的圖片,如,一個年紀很大的清潔工人,累了以后在公園長椅上睡著了的圖片,這樣真實的情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可能會看見,進而教師利用這些圖片來引導學生聊一聊圖片背后的故事,來總結學習的核心。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在社會中職業(yè)沒有高低貴賤的分別,無論從事任何職業(yè)的人都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品格。
三、設計探究性疑問,鼓勵學生進行調查
教師應該在合理的時機提出相應的疑問,比如,可以在學生體驗完課程后提出一些探究性問題,讓學生能夠繼續(xù)深入探究,進而提升其實踐能力,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圍繞教學內容展開調查,并讓學生根據(jù)教師設置的探究性問題,搜集相關信息,總結調研結果。如,在進行《權利義務》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提出探究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自主調查,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初步資料。學生在調查中就會發(fā)現(xiàn)外來務工、留守、困難家庭的孩子存在不少困難,從而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到國家為這類人受教育權所作的工作,為保障其受教育的權利付出的努力。
四、設計啟發(fā)性疑問,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
很多教師喜歡在課堂中加入時事熱點,但有的教師只是給學生讀一遍時政新聞就完畢,事實上,教師應該在展示相關熱點后給學生設計一些啟發(fā)性問題,讓學生能夠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相關問題。如,在進行《了解祖國》相關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啟發(fā)性疑問,讓學生對一些熱點新聞進行思考。如,我國高鐵提速、宇宙探索方面的新聞,教師提出疑問“我國為何會實現(xiàn)如此巨大、迅速的變化?哪些方面還可以再發(fā)展?”這樣具有啟發(fā)性的疑問,能夠讓學生針對不足和發(fā)展兩方面進行探究,從而讓學生認識到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fā)展生產力,經濟上獲得了成功,但也讓學生認識到我國與發(fā)達國家還存在差距,從而讓學生理性地認識世界。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巧設疑問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多思考,進而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提升教學效果。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