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瑛
【關鍵詞】 德育;補償心理;案例;教師;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1—0058—01
一、案例呈現(xiàn)
在筆者剛開始做班主任的時候,所帶班中有一位學生,收到了家人寄來的匯款單。不想到了郵局,業(yè)務員因一時疏忽,多付給這位學生錢,等到下班結賬時這一錯誤才被發(fā)現(xiàn),可此時學生早已離開。對于郵政局的業(yè)務員,這關乎他的工作。焦急的業(yè)務員依循取款單據(jù)上面的地址找到我,希望借助班主任的工作彌補失誤,找回多給學生的錢。初步了解情況之后,我找來學生詢問此事。起初這位學生多有掩飾。畢竟是初中孩子,再加其家境貧寒之故,該同學的內心糾結之極??紤]到孩子的心理,我沒有單純地施以威壓,而是曉之以理,引導學生從他人角度換位思考,教孩子明白什么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動之以情,站在孩子家庭的角度,告訴他老師特別理解這錢對于他的意義,知道貧困家庭供養(yǎng)孩子上學的辛苦,孩子頭低下了,但并沒有當場表示退回的想法。我努力壓制著自己,避免情緒的失控,只是告訴孩子我相信他的明理懂事,告訴孩子我也相信他會做出明智的選擇。第二天一大早,他主動退回了多領的錢,同時也送來了檢討書,當時孩子兩眼布著血絲,顯然一夜沒有睡好。我倆進行了推心置腹的談話,臨走時他的眼神誠懇地告訴我:“老師,我錯了!您看我的行動吧!”我沒有收他的檢討書,拍著他的肩膀,也用眼神明白地告訴他:我相信你!
這事就此淡出了我的工作,工作的忙碌使得這件事就像從來沒有發(fā)生過一樣。但自此之后,我感覺到總有一股潛在的力量在該生的心中涌動。上課時該生聽得格外專注,課余常閱讀經(jīng)典書籍,幫助同學做好事從不聲張,成績提升極快。畢業(yè)離校時,他被評為“優(yōu)秀畢業(yè)生”。光陰荏苒,在后來的師生聚會中提及往事,已經(jīng)小有成就的他動情地說:我當時設想了無數(shù)個處理方法,及至想通后深為自己的行為羞愧,連退學甚至自殺的心思都有了,是你的言談舉止給了我力量,拓展了我對教育的理解,也啟迪現(xiàn)在的我如何做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
他的過譽之詞讓我不安的同時,當年的那一幕也從記憶深處浮起,一次偶然的事件,竟有如此持久的教育效果,是我始料未及的。細細想來,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滿足了學生的補償心理。
二、案例評析
所謂德育中的補償心理,是指學生的個體品行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偏差,犯有過失甚至嚴重違紀后,渴望有機會將自我價值展示給別人,期盼得到別人理解和承認的心理適應機制。
遺憾的是這種德育中的補償心理并未得到有效的關注。身為教育者的我們往往只看到學生所犯的錯誤,甚至夸大學生的錯誤,盡管“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的古訓時而在耳邊回想。當課堂上學生不守紀律時,當學生沒有認真完成作業(yè)時,當學生陷入早戀的漩渦時,經(jīng)常會有教師大發(fā)雷霆、口不擇言等失態(tài)現(xiàn)象。這樣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不僅降低了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給學生尚不健全的心理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于是,有些學生從此一蹶不振,做任何事都無精打采;有些學生做事瞻前顧后,惟恐又挨老師的訓斥;有些學生出現(xiàn)與老師的對立情緒。這種在學生有了過失和錯誤之后板起面孔批評告誡的形式,非但沒有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而更多表現(xiàn)的則是教育的弊端,最重要的是漠視學生也有補償心理的表現(xiàn),也有改正錯誤的良好愿望,也有愿意聆聽老師教誨的心理。筆者堅信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不是孩子們愿意犯錯,愿意反叛甚至忤逆,根本還在教育者沒有用心發(fā)現(xiàn)孩子本來的良善和愿意補償?shù)男睦恚Y果使本來可以迎刃而解的問題結成了疙瘩,造成了師生之間不必要的矛盾,增加了教育的難度。
我們也常常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可教育實踐的實際過程卻總是背道而馳。殊不知,學生是正在發(fā)展中的活生生的個體,此處有過失,不意味著彼處有過失;今天失誤,不等于明天失誤;偶然失敗,不等于完全失敗。教育就是幫助學生設定內在要求并升華發(fā)展自己的過程。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我們有時不妨給學生一個心有靈犀的眼神,抑或一句溫馨的話語,或捕捉其閃光點、愛好點和有待發(fā)展點,給學生“移位”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讓成長中的孩子在補償心理的作用下,體會到行為成功,獲得心理滿足,進而轉化為新的發(fā)展動力,不斷進取,使之沿著偶然失敗——補償表現(xiàn)——表現(xiàn)成功——自信心增強——奮發(fā)進取的良性軌道前進。
德育中的補償心理是一種使學生轉敗為勝的教育智慧,如果運用得當,將有助于學生自我覺察,戰(zhàn)勝自卑,超越自我,發(fā)展自己,開拓人生境界。但要引導學生注意:不可好高騖遠,追求不可能實現(xiàn)的補償目標;不能受賭氣情緒的驅使。只有積極的補償心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勵自己達到更高的人生目標。如果教育者善于激發(fā)補償心理,如果孩子愿意通過補償心理展示自己全新的一面,教育豈不是柳暗花明,何樂而不為。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