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日本性別政策演進分析
——從“男性養(yǎng)家”邁向工作與生活平衡

2019-12-19 05:11:04
婦女研究論叢 2019年6期
關鍵詞:養(yǎng)家勞動政策

沈 潔

(日本女子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日本東京214-8565)

近年來,日本官民各界積極推動“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性別政策,期待找到解決女性勞動參與率低、少子化、非婚化問題的新途徑。

日本在探索性別平等政策過程中,經歷了“男性養(yǎng)家”、經濟地位“男女平等”、“工作與生活平衡”三個發(fā)展階段。20世紀60年代,在日本經濟快速發(fā)展和享受人口紅利時期,為了保證男性勞動力充分就業(yè),社會政策承襲“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思維,推出“男性養(yǎng)家”模式。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從快速發(fā)展轉入低速發(fā)展,人口和家庭結構也開始朝著以“少子化”“個體化”為特征的社會轉型。在經濟和社會發(fā)生急劇變革的背景下,“男性養(yǎng)家”政策顯現(xiàn)危機。為了應對出現(xiàn)的變化,性別政策將焦點集中在提高女性勞動參與率、以推進經濟的“生產力”和人口的“出生力”為目標的性別政策,使得女性既要參與經濟生產又要承擔生育和養(yǎng)育的再生產責任,2005年日本總和生育率降低至1.26,這是有史以來最低水平。同時,性別政策的調整提高了女性勞動參與率,并涌現(xiàn)出一批女性精英,但也加重了女性之間的階層分化和非婚化等社會問題。跨入21世紀,日本注重將性別政策嵌入政治、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從多維視角建構“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政策新路徑,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效果。本文重點對日本在推行性別政策路徑上出現(xiàn)的“男性養(yǎng)家”、經濟地位“男女平等”、“工作與生活平衡”三個發(fā)展階段進行解析,展示日本在經濟結構轉型和人口結構轉型之中、在東西方性別文化和家庭文化沖撞當中尋找適合自身發(fā)展路徑的經驗和教訓。

一、第一發(fā)展階段:“男性養(yǎng)家”政策模式形成

“男性養(yǎng)家”政策模式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普及于20世紀70年代。這一時期,日本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僅從女性升學率來看,1965年,女性的大學升學率為4.6%、短期大學升學率為6.7%,1970年分別為5.6%、11.2%,1975年分別為12.7%、20.2%[1](P120)。為什么女性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日本還是采取了“男性養(yǎng)家”“女性居家”的政策呢?其主要社會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勞動力人口增加,進入人口紅利的最佳時期。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是日本人口撫養(yǎng)比最低、收獲人口紅利的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至20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出現(xiàn)了兩次生育高峰,第一次是在1946-1955年,第二次是在1967-1972年。在享受人口紅利時期,勞動力供給大于需求。社會政策沿襲“家父長制”傳統(tǒng)文化理想,推崇“男性養(yǎng)家”政策模式。為了獲得多數(shù)女性支持,輿論上宣傳“三歲兒神話”,即兒童從出生到三歲之間,是孩子智力成長的重要時期,未滿三歲的兒童應由母親親自養(yǎng)育,不倡導集體保育。政策上對保護“母性”給予正當化。1972年頒布的《勤勞婦人福祉法》便是著眼于“保護母性”,對女性“家庭生活”、男性“職業(yè)生活”的性別分工給予了法律上的確認。同時,政府和企業(yè)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對回歸家庭的主婦給予經濟性補償。比如,實施夫婦連帶社會保障制度,“專職太太”作為丈夫的被撫養(yǎng)人不必單獨繳納養(yǎng)老保險和醫(yī)療保險費用,但是可以在丈夫名義下享受醫(yī)療保險和領取夫婦年金。專職太太的保險費一部分由國家和企業(yè)承擔,一部分通過社會保障制度內的再分配由參保者共同負擔。企業(yè)則本著大家族企業(yè)精神,對男性職工提供主婦津貼和住房津貼等,通過企業(yè)保障給予專職太太一定經濟補償。

第二,經濟快速增長促進了勞動雇傭,大量農村年輕勞動人口進入城市,從農民身份轉換為工薪階層。進入城市的年輕人,在城市組建獨立的小家庭,20世紀60年代以后,核心家庭迅速增加。以往大家庭共同承擔的家務勞動,轉為由核心家庭獨立承擔,使得核心家庭對家務勞動投入的時間總量增加。鑒于家政服務市場不發(fā)達、服務規(guī)模小且服務價格昂貴,與其利用家政服務不如自己來操持,更便于提高子女教育和家庭生活質量。家務勞動時間總量增加和家政市場不發(fā)達等,導致不少職業(yè)女性中途放棄工作,選擇回歸家庭。

第三,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企業(yè)推行終身雇傭制度,穩(wěn)定和提高了男性勞動力的經濟收入。1965年男性平均年薪447600日元,1975年增長到2053800日元①參見日本厚生勞動省工資構造基本統(tǒng)計工薪階層年薪的年度推移數(shù)據(jù),2013年。,家庭經濟收入穩(wěn)定快速增長,為女性選擇專職太太生活方式提供了經濟基礎和條件。

第四,這一時期日本經濟實現(xiàn)了年均10%的增長,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給日本政治家造成一種錯覺,以至于政治家們宣稱20世紀60年代日本已經進入“福利國家”,應該把趕超福利國家作為國家的政治目標。英法等福利國家在經歷工業(yè)化革命之后,中產階層家庭曾經出現(xiàn)過“男性掙錢養(yǎng)家”模式,這一時期日本年輕夫婦向往的理想家庭模式正是丈夫在外掙錢養(yǎng)家、妻子回歸家庭持家,有一雙兒女,一家大小其樂融融?!澳行話赍X養(yǎng)家”、女性做專職太太的模式,獲得大多數(shù)中產階級家庭的認同,并逐步作為社會主流的家庭模式得以確立。在中產階級描繪的理想家庭模式中,可以看到英法等福利國家的影響。但是,福利國家中出現(xiàn)的“男性掙錢養(yǎng)家”模式早于日本近半個世紀,而且西方家庭文化與東方家庭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日本在政策選擇上盲目追隨西方并非因地制宜之舉。

二、第二發(fā)展階段:“男性養(yǎng)家”危機和政策對應

(一)“男性養(yǎng)家”政策模式出現(xiàn)危機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經濟和社會發(fā)展進入新的轉折時期。以性別分工為前提的“男性養(yǎng)家”模式顯現(xiàn)出種種危機。沖擊“男性養(yǎng)家”模式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三點。

首先,受泡沫經濟影響,日本經濟發(fā)展陷入長期低迷,一部分企業(yè)為了求生存,將工廠轉移到人力成本較低的第三國,國內開始進行大量裁員,終身雇傭體制難以維系。20世紀70年代平均完全失業(yè)率僅有1%,20世紀80年代增至2%,到了20世紀90年代上升到4%,進入21世紀初上升到5%②數(shù)據(jù)來源于日本總務省統(tǒng)計局的勞動力調查,2012年。。企業(yè)為了減少風險,在大量裁員的同時,還削減和廢除了以往為職工提供的住房津貼和專職太太津貼等企業(yè)福利保障。在家庭收入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僅靠“男性養(yǎng)家”已經難以維持中產階層家庭生活水平,為此,不少女性開始選擇就業(yè)或者打零工以增加家庭收入。另外,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提高了女性受教育水平,1995年女性的大學升學率為47.6%,而男性的大學升學率為42.9%③數(shù)據(jù)來源于日本文部科學省的學?;菊{查資料,2017年。,出現(xiàn)女性學歷高于男性的趨向,從事專業(yè)化程度較高職業(yè)的女性人數(shù)開始上升。

專職太太減少的情況如表1所示:1980年專職太太家庭有1114萬戶,雙職工家庭614萬戶。1990年專職太太家庭減少到897萬戶,雙職工家庭增加到823萬戶,兩者基本持平。而2000年前后,雙職工家庭超過專職太太家庭。兩種家庭戶數(shù)出現(xiàn)逆轉,意味著“男性養(yǎng)家”模式正在面臨解體。

表1 專職太太家庭和雙職工家庭年度變化(1980-2010) 單位:萬戶

其次,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增長速度和經濟增長速度同時出現(xiàn)下滑,人口發(fā)展進入以“少子化”“高齡化”“家庭個體化”為特征的第二次人口轉型時期,經濟也進入長期的低速發(fā)展時期?!澳行责B(yǎng)家”模式以核心家庭為基礎,但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家庭個體化”和“少子化”的發(fā)展趨向從根本上動搖了這一模式的社會基礎。據(jù)厚生勞動省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見表2),1960年日本的家庭平均人口為4.47人,1990年降為2.99人;1960年獨身家庭僅占家庭總數(shù)的4.7%,1990年已上升到23.1%,進入21世紀,上升速度進一步加快,“家庭個體化”現(xiàn)象日益突出。

表2 不同類型家庭戶數(shù)變化

隨之而來的還有生育率下降。兩次嬰兒潮之后,日本生育率開始迅速下降,1972-1974年總和生育率還維持在2.14,而到了1989年總和出生率降到有史以來最低的1.57,新聞界稱其為前所未有的社會危機,引起日本全社會的震驚。至此以后,生育率持續(xù)下降,2005年總和生育率再創(chuàng)新低,下降到1.26④數(shù)據(jù)來源于日本厚生勞動省的人口動態(tài)統(tǒng)計報告,2017年。。

此外,“男性養(yǎng)家”模式限制了男女兩性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與生活方式多樣化的社會潮流顯得格格不入。因多種個人或者社會因素,不少年輕人選擇不結婚或者逃避婚姻。20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結婚率開始下降,而離婚率呈增長趨勢。1980年結婚登計為77萬件,1990年經濟大蕭條時期下降到72萬件,1995年至2002年期間,一度恢復到80萬件,此后又持續(xù)下降。而離婚率自1995年以后持續(xù)上升,2002年前后達到最高,突破38.3%,此后稍有下降,但仍然停留在35%左右⑤參見日本厚生勞動省的2015年人口動態(tài)統(tǒng)計年度推移數(shù)據(jù)。。

(二)追逐經濟“生產力”和人口“出生力”出現(xiàn)的政策挫折

為了應對經濟發(fā)展和總和生育率急速下滑以及“男性養(yǎng)家”模式危機引發(fā)的家庭和婚姻變化,日本政府開始注意從經濟保障上強化男女平等政策。1985年對《勤勞婦人福祉法》進行大幅度修訂,并以《男女雇傭機會均等法》為新名稱頒布實施。新法律對實現(xiàn)男女平等就業(yè)以及女性工資待遇、職務升遷等方面進行了規(guī)定。1991年頒布《兒童養(yǎng)育·介護休假法》,明確了男女在養(yǎng)育子女和照護父母休假上的平等義務和權利。這些出臺的政策法規(guī)意在強調不能將應由家庭承擔的養(yǎng)老扶幼活動完全交由女性或者私人領域,呼吁男性參與育兒養(yǎng)老等家庭照護勞動。1997年頒布、2000年實施的《護理保險法》,表明政府開始干預被視為私人領域的老年人照護,明確了照護老年人的國家和社會責任。1999年6月頒布的《男女共同參畫社會基本法》,強調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體現(xiàn)性別平等,男女共同參與社會規(guī)劃和社會決策,發(fā)揮各自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

但是,由于這一時期受到新自由主義思潮影響,政策以恢復經濟的“生產力”和人口的“出生力”為主要目標,并沒有擺脫“男性職業(yè)生活,女性家庭生活”的思路。同時,政策重點強調對女性的勞動保護以及女性經濟獨立,但對男性如何參與家庭照護勞動、企業(yè)如何支持員工的家庭生活,沒有提出具體的政策規(guī)范。而且,上述政策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女性在家務勞動中的無酬問題,對國家如何干預家務勞動公共化、如何提供更多的適合于雙職工家庭的公共服務等具體政策缺乏政策對應。由于政策目標對經濟發(fā)展價值體系進行調整,將性別平等政策作為促進經濟發(fā)展的補充形式,所以推行的性別政策并沒有獲得預期效果,反而使長期以來隱性的矛盾凸現(xiàn)出來。

這一時期凸顯的社會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加速了女性之間的階層分化。《男女雇傭機會均等法》實施以后,緩解了勞動領域男女不平等狀況,女性就業(yè)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但與此同時,女性的階層分化開始出現(xiàn)。如表3所示,1987年專職太太占女性總體的23.9%,2005年為11.7%,2010年降低到9.1%,降低幅度較大。上升幅度比較大的是職業(yè)女性比例,1987年職業(yè)女性占女性總體的15.3%,2005年占20.9%,2010年增長到24.7%。此外,增長比較快的還有非婚就業(yè)者,即獨身的職業(yè)女性。1987年占女性總體的7.1%,2005年占15.6%,2010年增長到17.7%⑥數(shù)據(jù)來自2012年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的結婚與生育全國調查。。非正規(guī)就業(yè)女性⑦主要是計時工和計件工,大多企業(yè)不支持她們參加厚生養(yǎng)老保險。依然是一個很大的群體,1987年占女性總體的 42.2%,2005年占 37.1%,2010年占36.1%。

表3 女性階層分化發(fā)展狀況 單位:%

20世紀80年代之前,日本女性基本分為專職太太與職業(yè)女性兩大群體;進入20世紀80年代,女性分化為5個階層,即專職太太、非正規(guī)就業(yè)女性、職業(yè)女性、丁克家庭女性和獨身女性。另外,女性各個階層之間在納稅和利用公共服務上的不均衡也開始顯現(xiàn)。比如在個人所得稅負擔方面,獨身女性繳納稅率最高,卻不能夠享受政府提供的有關家庭和兒童的公共服務。雙職工家庭中的職業(yè)女性,由于家庭收入較高,難以獲得政府提供的兒童津貼以及適用其他減免稅收的家庭政策。專職太太可以免除繳納所得稅以及年金、醫(yī)療保險費的義務。對于非正規(guī)就業(yè)女性而言,如果年收入控制在103萬日元以內,可以免除繳納所得稅以及年金;醫(yī)療保險費控制在130萬日元以下,可以免除繳納所得稅以及年金保險費,但是需要繳納醫(yī)療保險費用。專職太太和非正規(guī)就業(yè)女性如果屬于低收入家庭,可以獲得政府提供的兒童津貼以及適用其他減免稅收的家庭政策支持。另外,職業(yè)女性和非正規(guī)就業(yè)女性即使從事同樣的工作,在工資和待遇方面也相差懸殊,專職太太之間也出現(xiàn)富裕家庭專職太太與貧困家庭專職太太的兩極分化。由于政策設計的碎片化,制度之間不能有效銜接,人為地造成了女性之間的階層分化和對立。

第二,造成了職業(yè)女性既要工作又要承擔家務的雙重負擔。1999年頒布的《男女共同參畫社會基本法》強化了女性對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平等參與,雙職工家庭比例逐年增加。政策對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率有一定效果,但是如上所述,雙職工家庭女性既要參與社會經濟勞動又要承擔家務勞動的雙重負擔問題卻沒有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第三,對提高女性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政策,男性感到壓力較大并持消極態(tài)度。部分男性感覺到既要掙錢工作還要參與家務勞動,結婚和家庭生活是一個沉重負擔,對邁入婚姻路途懷有恐懼和不安心理。2000年以后,非婚率急速上升。根據(jù)日本國勢調查,1970年,50歲還沒有婚姻經歷的未婚男性僅有1.7%,1985年為3.9%,有結婚愿望的男性基本上都可以結婚成家。相比之下,到了50歲還沒有婚姻經歷的未婚女性比例高于男性,1970年占3.3%,1985年占4.3%。1990年以后,“男性養(yǎng)家”模式出現(xiàn)危機,男女之間的比例出現(xiàn)逆轉,1995年男性非婚率上升到9.0%,女性為5.1%,男性非婚率比例開始高于女性。之后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差距逐步拉大。2015年,男性非婚率上升到24.2%,女性非婚率上升到14.9%⑧數(shù)據(jù)來自2016年日本總務省國勢調查。?!澳行责B(yǎng)家”模式危機與非婚率急速上升有著直接關系。

第四,母子單親家庭增加以及兒童貧困問題引起社會關注。2000年日本全國1316萬戶兒童家庭中,母子單親家庭有58.7萬戶。離婚是造成母子單親家庭的主要原因。1995年接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母子單親家庭有52373戶,2005年增加到95310戶,增加了70%⑨數(shù)據(jù)來自2015年厚生勞動省單親家庭調查。。女性婚姻一旦破裂就很容易陷入貧困,她們既要肩負撫育子女職責,又要外出掙錢維持家計,且難以保證穩(wěn)定的家庭收入。

如上所述,這一時期日本雖然在調整性別政策上做了諸多努力,由于政策目標定位在追逐經濟“生產力”和人口“出生力”方面,推行的政策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社會問題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

三、第三發(fā)展階段:從多維視角建構“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

進入21世紀,針對問題的多元化和復雜化,日本政府提出將性別意識嵌入政治、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從多維視角建構“工作與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政策路徑,為陷入困境的日本社會打開一扇大門,也推動社會政策進入一個新的改革時期。改革時期的社會政策顯示出兩個特點:一是擺脫優(yōu)先發(fā)展經濟的思路,提出經濟發(fā)展和家庭生活兼顧原則,推動家庭和個人實現(xiàn)“工作與生活平衡”發(fā)展。二是擺脫將男性政策和女性政策分割開來的思路,從性別平等的視角對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制度等進行反思。

(一)對“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的認知

21世紀以后,西方福利國家關于“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對處在尋求新路徑的日本產生了積極影響。尤其是從性別角度挖掘職業(yè)生活與家庭生活的平衡,以家庭主義(familism)和去家庭化(defamilization)理論視角,探索家庭公共服務供給對于推動“工作與生活平衡”的量化和質性的研究及實踐,為日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英國自2000年以來(布萊爾執(zhí)政時期)積極推動“工作與生活平衡”社會運動。該運動致力于推動雇主們采取積極措施,鼓勵雇員將職業(yè)生活和家庭生活結合起來,從而提高身為父母員工的生產力和工作積極性。通過對實現(xiàn)工作生活和家庭生活“雙贏”案例的研究發(fā)現(xiàn),雇主提供彈性工作時間幫助父母員工合理安排工作和兒童養(yǎng)育,不僅有助于雇主們的經營活動更具活力,而且更容易得到員工們的支持[2](P219)。2004年,英國政府與貿易與產業(yè)部(DTI)共同制定“工作與生活平衡”條款,條款對這一概念做了如下概括:工作與生活平衡是“有關工作模式的調整,不管年齡、種族或者性別,人人都能夠找到將她們的工作與其他責任或抱負結合起來的規(guī)則”。條款對員工的工作時間、工作方式、休假以及家庭公共服務供給等規(guī)定了具體獎懲辦法[3](PP17-18)。

日本從英國政策經驗中獲得啟示,2007年日本政府和經濟界攜同推出《工作與生活平衡憲章》,并通過行政體系進行廣泛的社會宣傳和普及。憲章中對“工作與生活平衡”做了這樣的表述:“讓每個國民都能通過勞動感到工作的價值和充實感,在完成工作責任的同時,在家庭和社區(qū)生活中,也能夠在育兒期、中老年期等人生各個不同階段,享有選擇各種不同生活方式并加以實現(xiàn)的社會制度?!盵10]參見《工作與生活平衡憲章》,日本內閣府官方網站,http://wwwa.cao.go.jp/wlb/government/20barrier_html/20html/charter.html。學界對于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推動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的社會動員提出質疑。學者從尊重個人主體選擇的立場闡述了“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內涵,指出這項政策是指“不分男女,尊重對每一個人在‘工作與生活平衡’選擇上的個人主體性;并要對個人的選擇和實現(xiàn)其目標提供生活保障和制度安排”[4](P43)。學者強調在社會政策中嵌入“性別視角”,意在糾正以往因追逐經濟的“生產力”和人口的“出生力”而產生的政策偏差,強調“個人主體”選擇和社會參與,提倡自下而上的社會運動方式?!吧畋U稀睆娬{國家在提供家庭公共服務領域中的責任,以對人生不同階段出現(xiàn)的生活問題給予社會保障。

(二)“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的選擇

關于“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目標的爭論,為政策模式的選擇做了理論的鋪墊。20世紀末期以來,針對“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已經有諸多國家開展了有意義的實踐。對瑞典、丹麥、挪威以及英國、法國、德國等主要國家所推行的相關政策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其社會政策實踐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第一種形式是“持續(xù)性就業(yè)+家庭照護公共化”,比如北歐國家的瑞典和芬蘭。為了解決女性勞動力市場參與和生育率下降、工作與家庭生活矛盾日益突出的問題,公共政策強化了對“私”領域家務勞動的干預,在育兒、養(yǎng)老等生活照護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務,緩和了工作和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維持了較高的女性勞動參與率。但是,實現(xiàn)這一政策的前提是成熟的性別平等勞動力市場、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競爭的能力以及經濟獨立性。在性別平等指數(shù)居于領先位置的北歐諸國,選擇第一種政策方式是必然結果。而對于“男性養(yǎng)家”仍有一定社會土壤、女性在勞動市場競爭能力尚待完善的日本,北歐國家展示的政策實踐并不是首選。另外,以“去家庭化”思路建構的家務勞動公共化政策,意在排除女性勞動力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的障礙,將家務勞動視為阻礙,對于豐富家庭生活以及維系家庭關系紐帶具有負面影響。

第二種形式是“彈性就業(yè)+家務勞動共同分擔”,以荷蘭和英國為代表。彈性就業(yè)政策體現(xiàn)在為就業(yè)者設計多樣的勞動方式,比如六小時工作制,每周三個工作日或者以定量工作方式計算工薪等,不拘泥于勞動場所、勞動方式,夫婦可以根據(jù)家庭需求和經濟狀況選擇工作方式。家務勞動共同負擔不單單指夫婦之間,還包括親友、社區(qū)、企業(yè)等通過互助方式共同分擔。

從近年來日本調整勞動政策和家庭政策的走向可以看出,日本正向“彈性就業(yè)+家務勞動共同分擔”的政策形式逐步傾斜。日本政界和學界認為,這一方式是具有中立性且有包容性的,不僅可以提高女性勞動市場的參與率,而且使家庭照顧者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空間,同時在加強社會之間的互助協(xié)作方面也有一定成效。

第三種形式是“間斷性就業(yè)+家務勞動經濟補償”。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是法國和德國。這兩個國家在認知上將家務勞動視為職業(yè)勞動的一種形式,國家和社會基于等價原則,對承擔家庭照護者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4]。德國護理制度中規(guī)定對家庭照護者支付護理報酬,即為家務勞動經濟補償政策的具體體現(xiàn)。從第三種政策實踐的經驗來看,選擇間斷性就業(yè)的幾乎都是女性,出現(xiàn)了將女性再次推回家庭領域的現(xiàn)象,因此被認為有強化“男主外,女主內”性別分工的傾向。

(三)“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改革

近年來,日本加大了推進“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的力度,改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構生活保障體系。對夫婦連帶保險制度進行改革,將夫婦連帶養(yǎng)老金體制逐漸過渡到女性個人獨立體制。2017年進行養(yǎng)老金制度改革,將領取厚生養(yǎng)老金的參保年限從25年降為10年,將多數(shù)從事靈活就業(yè)和非正規(guī)就業(yè)的女性覆蓋到厚生養(yǎng)老保險體制內,逐步確立女性獨立年金體系,完善對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的制度體系。

第二,增加公共型家庭服務的數(shù)量和質量,減輕由家庭提供“無酬照料勞動”的負擔,幫助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具體從三個方面進行改革:首先,增加幼兒園、托兒所數(shù)量。2015年以后,在增加常規(guī)幼兒保育機構數(shù)量之外,積極推廣就近入托的社區(qū)型幼兒設施。2015年,日本全國共有社區(qū)型保育所2737所,2018年增加到5814所;新創(chuàng)立的幼兒教育和幼兒保育一體化的“兒童園”,在2015年有 1931所,2018年增加到 4521所[5]。其次,增加學齡前兒童財政支出,減輕育兒家庭經濟負擔。從財政投入狀況看,2014年政府對學齡前兒童投入財政21089億日元,2015年為23439億日元,2016年為26265億日元,增長較為明顯[6]。自2019年10月起,有3-5歲兒童的所有家庭以及有0-2歲幼兒的免除居民稅的低收入家庭,原則上將無需繳納政府認證的保育園、兒童園和幼兒園的使用費。政府對學齡前兒童的財政投入進一步加大。再次,老年人照料社會化。2000年日本政府實施護理保險制度,對需要照護的老人和家庭提供公共護理服務,個人負擔護理服務費用的10%-20%,其余由護理保險負擔。家庭服務公共化使很多家庭在從事帶薪工作的同時能夠照護孩子和老年人,獲得了良好的政策效果。但是,政府對家庭領域能介入到何種程度尚有爭議,諸多政策課題有待深入研究。

第三,圍繞實現(xiàn)“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政策目標,改革勞動方式。首先是改革休假制度。為提高利用育兒和護理休假率,2017年日本政府對《育兒·照護休假法》進行修訂。在育兒休假政策適用上,女性育兒休假率近年來一直維持在80%以上,男性休假率一直在6%以下[11]參見2018年日本厚生勞動省雇傭均等基本調查報告。。為促進男性積極參與家庭兒童照護,各級地方政府設置咨詢窗口并開辦各種類型的講習班。針對長期以來女性由于生產和育兒等原因辭職回家的比例居高不下的情況,2017年《育兒·照護休假法》的修改重點強調企業(yè)的責任和義務,規(guī)定企業(yè)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員工利用育兒照護休假制度,并責成企業(yè)制定休假復歸計劃,保證休假復歸者不會因休假而失去原來的職務和待遇。同時規(guī)定免除育兒期間需要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免除繳納期間可計算為繳納年限。育兒或護理休假者,可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通過個人申請從政府掌管的雇傭保險處獲取休假津貼。其次是引入彈性工作制。推行雇傭方式多樣化、工作時間多樣化、工作場所多樣化的彈性工作制。法規(guī)規(guī)定有育兒或者老年人照護需求者可以申請彈性工作制,職工可以根據(jù)家庭生活需求,自主決定勞動方式、勞動場所和勞動時間,雇主和被雇傭者通過簽訂勞動契約方式,計算勞動時間和勞動報酬。為了確保真正實現(xiàn)政策目標,日本政府近年來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法規(guī)。2015年9月頒布《活躍女性職業(yè)生活促進法》,2016年頒布勞動方式改革大綱,2019年2月頒布實施體現(xiàn)“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的《勞動方式改革關連法》。

以實現(xiàn)“工作與生活平衡”為目標的政策改革,正在逐步滲透于各個領域,并推動日本進入了以實現(xiàn)“工作與生活平衡”為目標的政策轉型。

(四)“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改革成效

自2007年推進《工作與生活平衡憲章》以來,在家庭政策、勞動政策、人口政策等各個領域達到了預期效果。

首先,女性勞動參與率持續(xù)提高。1978年,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參與率分別是:20-24歲為66.0%、25-29歲為45.3%、30-35歲為46.3%、35-39歲為56.1%[12]參見2011年日本總務省勞動力調查逐年推移數(shù)據(jù)。。女性在生產和育兒期間參與率最低,形成了“兩頭高、中間低”的“U”形女性就業(yè)形態(tài)。2008年參與率出現(xiàn)上升,但依然沒有改變“U”形就業(yè)形態(tài)。進入2016年,以往處于低谷狀態(tài)的25-39歲年齡階段的勞動女性,其勞動參與率平均在75%以上(見圖1),與1978年和2008年相比,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女性勞動參與率提高的同時,總和出生率并未出現(xiàn)明顯下降,反而出現(xiàn)回升。在育兒和工作雙重負擔重壓之下,2005年女性總和生育率一度下降到1.26,在“工作與生活平衡”政策實施力度加強以后,女性總和生育率逐漸回升。2016年恢復到 1.44,2017 年為 1.43,2018 年為 1.42[13]參見2019年日本厚生勞動省人口動態(tài)統(tǒng)計報告。,總和出生率持續(xù)下滑的趨勢有所放緩。

圖1 日本女性勞動參與率變化

其次,男女從事家務勞動的時間也出現(xiàn)了明顯變化。根據(jù)日本統(tǒng)計局《社會生活基本調查》數(shù)據(jù),1976-2016年,家庭內部男女生活時間增減狀況出現(xiàn)了有趣的變化,僅僅從每周投入育兒、照護家人等家務勞動時間上看,男性投入的時間從0個小時增加到14個小時;相反,女性投入的時間則減少了12個小時[14]參見2017年日本總務省統(tǒng)計局社會生活基本調查報告。。這表明在家庭生活層面上,“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tǒng)意識以及家務分擔狀況的轉變,也反映出了夫婦關系和家庭關系的新變化。

另外,根據(jù)日本內閣府“國民生活滿意度調查”,國民生活滿意度逐年上升,特別是2007年《工作與生活平衡憲章》推行以后,滿意度明顯提高。如表4所示,2007年國民生活滿意度為62.7%,2017年為73.9%。另外,在綜合主觀滿意度設定的十大調查項目中,對“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滿意度占8.5%,生活快樂度占22.9%;在生活快樂度的比例中,育兒環(huán)境滿意度為3.9%,老年人護理環(huán)境滿意度為 3.3%[15]參見2019年內閣府關于滿意度·生活質量調查第二次報告內容。。

表4 日本國民生活滿意度(2007-2017) 單位:%

四、結論與討論

日本在探索性別政策路徑中經歷了“男性養(yǎng)家”、經濟地位“男女平等”、“工作與生活平衡”三個發(fā)展階段。在經濟結構轉型和人口結構轉型的背景之下、在東西方性別文化和家庭文化沖撞當中,日本在如何找到適合自身發(fā)展路徑的政策模式方面積累了諸多經驗和教訓,也給我們提供了幾點重要的啟示。

長期以來,日本在制定社會政策過程中,往往將性別政策作為一個特殊政策領域,聚焦于女性群體,或者將女性政策和男性政策對立起來,沒有收到預期的政策效果,反而引發(fā)新的社會矛盾。而性別平等視角嵌入政治、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淡化性別差異,從尊重個人主體性思路出發(fā),重新思考工作與生活的關系,最終找到了新的途徑,出現(xiàn)了女性勞動參與率和總和生育率同步上升。

在拓展評價社會生活的價值體系方面,日本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多年來,經濟價值指標和經濟社會的評價體系主導了日本社會發(fā)展和民眾生活,2000年后,官民各界注重從平衡工作與生活、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多維視角建構評價家庭生活、社區(qū)生活、企業(yè)職工生活等社會生活的價值體系,逐漸擺脫單一的經濟價值評價體系的束縛,提高了國民生活的滿意度。

日本在經歷了盲目追求西方價值觀體系的教訓之后,注意深入研究各國政策經驗,取其長補其短,尋求適合本國政策發(fā)展路徑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框架,這一做法值得借鑒。

猜你喜歡
養(yǎng)家勞動政策
政策
房地產導刊(2022年8期)2022-10-09 06:19:34
政策
房地產導刊(2022年6期)2022-06-16 01:28:40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理想與現(xiàn)實
老公不疼孩子不顧家怎么辦?
婦女生活(2020年2期)2020-03-27 12:14:11
助企政策
政策
華人時刊(2019年21期)2019-11-17 08:25:07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xù))
乡城县| 定襄县| 弥渡县| 武城县| 宿迁市| 澄城县| 杭州市| 海口市| 奇台县| 巴彦淖尔市| 施秉县| 洪洞县| 南雄市| 万源市| 陇西县| 东乡族自治县| 乌海市| 嘉善县| 禄劝| 肇东市| 怀远县| 大安市| 汾西县| 荃湾区| 平昌县| 句容市| 永年县| 兴山县| 准格尔旗| 天峨县| 务川| 海伦市| 万源市| 五家渠市| 法库县| 定陶县| 广南县| 友谊县| 乌鲁木齐县| 青海省|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