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事實·理論·策略:鮑曼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

2019-12-18 21:02:02
教學與研究 2019年12期
關鍵詞:蒙特鮑曼自由主義

作為當代西方最負盛名的思想家和資本主義老牌斗士,齊格蒙特·鮑曼(Zygmunt Bauman,1925—2017) 自20世紀80年代晚期以來,一直致力于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先后出版了“現(xiàn)代性三部曲”“后現(xiàn)代性三部曲”和流動的現(xiàn)代性系列,(1)現(xiàn)代性“三部曲”有:《立法者與闡釋者》《現(xiàn)代性與大屠殺》《現(xiàn)代性與矛盾性》;后現(xiàn)代性“三部曲”有:《后現(xiàn)代倫理學》《生活在碎片中:論后現(xiàn)代道德》《后現(xiàn)代性及其缺憾》;流動的現(xiàn)代性系列包括《流動的現(xiàn)代性》《流動的時代》《流動的恐懼》《流動的生活》等。對當代西方社會理論產(chǎn)生重要影響,(2)貝克的自反性現(xiàn)代性理論深受鮑曼著作的影響。參見[德] 烏爾里?!へ惪?、[英] 安東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tǒng)與美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第225、252頁。甚至被譽為“當代西方用英語寫作的最偉大的社會學家”。(3)Peter Beilharz,“Reading Zygmunt Bauman:Looking For Clues,Tlues”,Thesis Eleven,Volune54,August 1998:25-26.雖然鮑曼寫作主題不斷變換,但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則是一以貫之的,其目的在于探究和揭示資本主義鉗制乃至封閉人類選擇可能性空間的運作機制。立足于資本的視角分析現(xiàn)代性的生成及其轉型,是鮑曼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征。如果說鮑曼對第一期現(xiàn)代性的批判主要針對的是“沉重的資本主義”,那么他對第二期現(xiàn)代性或后現(xiàn)代性和流動的現(xiàn)代性的批判主要針對的是“輕快的資本主義”,(4)[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xiàn)代性》,歐陽景根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90頁?!俺林氐馁Y本主義”又稱“福特式資本主義”,“輕快的資本主義”又稱“后福特式資本主義”或“全球資本主義”。鮑曼把至今為止的現(xiàn)代性歷史分為兩期,即“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性”,后來又改稱為“穩(wěn)固的現(xiàn)代性/流動的現(xiàn)代性”。而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則是“輕快的資本主義”的理論體系。鮑曼晚近寫作主要關注后現(xiàn)代性和流動的現(xiàn)代性主題,其實質是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進行全面批判。在他那里,“輕快的資本主義”甚至是比“沉重的資本主義”危害更大也更難對付的一種資本主義。鮑曼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不僅是貫穿其晚近著作的一根紅線,而且具有多維立體的特征,既有事實層面的實證批判,也有理論層面的悖謬分析,還有操作層面的策略揭示。鑒于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仍是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同時也是國際壟斷資本主義對我國進行思想滲透的最主要思想武器,這一批判對于當今中國正確認識和有效抵制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一、事實批判: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化的實踐后果

20世紀70年代,西方發(fā)達國家陷入空前的滯脹困境,具有強烈國家干預色彩的凱恩斯主義備受批評,于是作為凱恩斯主義的替代理論的新自由主義迅速走上歷史前臺,其間經(jīng)歷撒切爾、里根主義的強力推行,蘇東劇變時的急遽擴張,特別以“華盛頓共識”出臺為標志,新自由主義最終實現(xiàn)了由學術理論、經(jīng)濟政策到范式化、意識形態(tài)化的轉變。“新自由主義作為話語模式已居霸權地位……它已成為我們許多人解釋和理解世界的常識的一部分。”(5)[美] 大衛(wèi)·哈維:《新自由主義簡史》,王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第3頁。新自由主義核心理念是貿(mào)易自由化、定價市場化、財產(chǎn)私有化、責任個體化,推崇市場原教旨主義,認為依靠個人和企業(yè)的自由,能夠最大程度地促進人的幸福。世界經(jīng)濟政治新自由主義化的過程,也是經(jīng)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過程。在鮑曼看來,今天全球化的世界并非如新自由主義宣傳的那般美妙,而是一種單向度的全球化,為極少數(shù)權力資本賺取財富帶來空前便利的同時,給人類絕大多數(shù)人口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一是全球普遍失序。在鮑曼那里,全球化不過是混亂無序的代名詞。全球化傳遞的最基本信息就是世界事務處于無中心的失控狀態(tài),社會變得動蕩不定、無法把握,災難常常不宣而至,令人猝不及防,危險和恐懼彌漫于全球各個角落。在他看來,當前世界混亂無序狀態(tài)具有以下特點:其一,我們周遭世界的變化是反復無常的。如人們的工作、生活模式及社會秩序常常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瞬間消失,突如其來的變化具有令人無法理解的非邏輯、非理性的特征。其二,世界事務雖具有自生自發(fā)的自然性特征,但并非自然原因所致,而是人為制造的結果。在這點上,鮑曼與吉登斯、貝克的觀點是一致的,只是吉登斯和貝克更多地把原因歸結為如科技等現(xiàn)代性機制本身的自反性,而鮑曼則明確指認不受約束的全球性資本是罪魁禍首。三是全球失序狀況至今未見有變好的跡象。鮑曼憂心的是,現(xiàn)實中為應對全球無政府狀態(tài)而采取的絕大多數(shù)舉措,不僅于事無補,反而加劇了全球亂象,并使之進一步固化。他認為,現(xiàn)代性曾經(jīng)是一大進步,承諾使人類擺脫恐懼,它不僅將終結所有的意外和災禍,也將終結所有的幻覺和不公正;“但是,原本以為的逃離路徑卻變成了漫長的迂回之途。五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的時代再次成為恐懼的時代?!?6)[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恐懼》,徐超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頁。

二是貧富空前極化。鮑曼在其著作中運用大量實證材料對新自由主義宣揚的“滴涓效應”,即富人有錢最終也會讓窮人受益的觀點進行揭露和批判。在他看來,凡是新自由主義化的地區(qū),貧富差距總在以空前的速度擴大。首先,國家與國家、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一國或地區(qū)內(nèi)部各群體之間的貧富差距都在擴大。鮑曼在《全球化》(1998)中提到,世界前358名全球億萬富翁的總財富相當于23億占世界人口45%的最窮人口的總收入,只有22%的全球財富屬于占世界人口大約80%的發(fā)展中國家。(7)[英]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郭國良、徐建華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67、68、63頁。后來他在《此非日記》(2011)中又寫道,盡管一些貧窮國家在追趕富裕國家,但全世界范圍內(nèi)最富和最窮的個人之間的鴻溝還在持續(xù)擴大。(8)[英]齊格蒙特·鮑曼:《此非日記》,楊渝東譯,漓江出版社,2013年,第108頁?!叭蚧且淮筱U摚核鼘O少數(shù)人非常有利的同時,卻冷落了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口或將他們邊緣化了?!?9)[英]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郭國良、徐建華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67、68、63頁。其次,新生窮人境況極其悲慘。鮑曼注意到,生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所謂“X一代”兩極分化趨勢明顯,他們中大部分人都遭受過失業(yè)的體驗,患抑郁癥的人日漸增多。(10)[英]齊格蒙特·鮑曼:《廢棄的生命》,谷蕾、胡欣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頁。并且,今天的窮人在歷史上第一次失去了社會位置,成了名副其實多余的人,因而被排除在道德義務之外,被貼上懶惰和犯罪等標簽,不斷遭受侮辱和監(jiān)禁。更可怕的是,全球化使得冗余人口數(shù)量呈幾何級攀升,幾乎人人都可能成為潛在的多余。鮑曼的《廢棄的生命》(2005)一書集中記述了諸如經(jīng)濟移民、難民等我們這個時代被排斥群體的悲慘命運。

三是政治日益崩潰。一般來說,政治意味著協(xié)同一致的集體行動,意味著公共事務和私人憂慮之間的相互轉換,是人類集體解決自身困境的唯一有效途徑。鮑曼認為,“我們從未像現(xiàn)在一樣需要政治,因為現(xiàn)在政治已經(jīng)變得很困難、而且喪失能夠架起橋梁的大部分能力了?!?11)[英]齊格蒙特·鮑曼、凱茨·泰斯特:《與齊格蒙特·鮑曼對話》,楊淑嬌譯,巨流圖書公司,2004年,第146頁。當前的政治潰敗主要源于全球化過程中的政治無能,即資本可在全球范圍內(nèi)移動,而政治只能停留在地方,這種不對稱性的權力結構反過來又迫使地方性政治進一步放棄其社會職能,從而在根本上損害了政治信任和政治存在的基礎?!懊褡鍑业奈镔|基礎被摧毀了,主權和獨立被剝奪了,政治階級被消除了,它也就成了那些大公司的一個普普通通的保安部門……。”(12)[英]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郭國良、徐建華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67、68、63頁。在鮑曼看來,當前形形色色共同體的興起,不過是現(xiàn)代西方民族國家政治走向衰落的一種應急反應和替代物,它們無論口號多么迷人,皆與以往民族國家不可同日而語,不具有后者的經(jīng)濟社會保障功能。(13)[英]齊格蒙特·鮑曼:《作為實踐的文化》,鄭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56頁。在全球層面,“政治真空一次又一次邀請了暴力協(xié)商”,(14)[英]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郇建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7、86頁。全球政治權威的不在場使得暴力與恐怖主義的界線變得模糊,這表明反恐戰(zhàn)爭不可能取得勝利;在生活層面,因價值基準權威的缺失,“許多鄰里和家庭暴力都把偵查戰(zhàn)策略應用到了生活政治”,并且伴隨民族國家對政治建構雄心的放棄,種族和宗教邊界也變成了偵查戰(zhàn)(在沒有規(guī)范的情形下,通過戰(zhàn)役或暴力進行偵查之意)雙方的另一個戰(zhàn)場。(15)[英]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郇建立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7、86頁。美國作為世界范圍內(nèi)的民主主導者并沒有阻止自己成為蔑視人權的元兇或幫兇,各個地方的民主也未能阻止人民退回到自己的私人庇護所。(16)[英]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范祥濤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第39頁。

四是人倫關系惡化。在鮑曼看來,全球化帶給人類的首先是一個倫理挑戰(zhàn)。全球化讓每一個人的行為都具有遠距離后果,我們所作所為都與他人命運相連,這意味著在倫理上我們每一個人要對他人負責。但現(xiàn)實則是另一番情形,失控的世界讓人類重新回到霍布斯世界,即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野蠻狀態(tài)。(17)[英]齊格蒙特·鮑曼:《懷舊烏托邦》,姚偉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 23頁。首先,逃避責任成了當代人主導的生活策略。今天“避免為后果負責是新的流動性帶給自由流動、不受地方限制的資本的最令人垂涎、最珍貴的好處”。(18)[英]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第10頁。正是資本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才使全球陷入失序混亂狀態(tài)。當恐懼無所不在時,逃脫一切束縛和責任,以最大限度保持靈活性不失為一種理性選擇,如今極端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泛濫成災與此背景不無關系。其次,對排斥的恐懼使人際關系變得更加緊張。全球化帶來的冗余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而以往處理冗余人口的通道已被堵塞,“各個社會都越來越將排外實踐針對自身的人民”。(19)[英]齊格蒙特·鮑曼:《廢棄的生命》,第70-71、114頁。第三,消費社會的興起加速了人類伙伴關系的解體。鮑曼認為,當代全球化社會是一個消費社會,消費社會的消費者是一種特殊的群體,他們是“感覺追尋者和經(jīng)歷采集者”,世界和他人的關系主要是美學上的關系,追求的是最大刺激和瞬間滿足。在人際互動中,雙方同時都是消費者與被消費的對象,毫無道德責任可言。值得注意的是,消費本身也是最具私人性的,當一切問題的答案貼上了價格標簽,并且可以通過購買獲得,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不僅沒有必要,甚至變得不可理喻。事實上,在鮑曼那里,當前脆弱的人際關系與我們面對邪惡時的無力感是相輔相成的。商場巨人安然公司轟然倒臺,原因就在于公司“你死我活的工作文化”摧毀了雇員們的士氣和內(nèi)在凝聚力。(20)[英]齊格蒙特·鮑曼:《廢棄的生命》,第70-71、114頁。

二、理論解構: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悖謬邏輯

身為社會學家,鮑曼批判的影響力主要還是體現(xiàn)在其獨特的理論分析上,即立足于“陌生化”的理論策略,嫻熟運用多種思想和話語體系,層層撕開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偽裝,揭橥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內(nèi)在悖謬。

一是運用“資本分離論”批判“普惠論”。鮑曼在吸收了馬克斯·韋伯關于現(xiàn)代社會起源于“家庭和生意分離”思想和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思想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現(xiàn)代資本分離的思想,從資本的視角解讀現(xiàn)代性歷史。在鮑曼那里,現(xiàn)代性在其近四百年的發(fā)展中,共發(fā)生過兩次大的資本分離,每一次分離都深刻影響了現(xiàn)代性歷史進程。第一次資本分離發(fā)生在19世紀中葉的歐洲,其中以英國最為典型,資本因脫離倫理的束縛獲得了空前自由,這次分離所導致的災難性后果在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有詳盡的描述;隨著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特別是福利國家在發(fā)達世界的普及,資本最終走向與勞動結盟,其破壞性在民族國家范圍內(nèi)得到了規(guī)制。當代全球化是資本主義歷史上“第二次分離”,資本借助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wǎng),突破了民族國家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其在全球自由流動的夢想,但至今未見其有被規(guī)制的跡象。(21)[英]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第67頁。鮑曼把資本與民族國家、資本與勞動力相結合的現(xiàn)代性稱為“穩(wěn)固的現(xiàn)代性”,把資本與民族國家、資本與勞動力相分離的現(xiàn)代性稱為“流動的現(xiàn)代性”。在他看來,現(xiàn)代性之所以從“穩(wěn)固階段”轉向“流動階段”,最主要的還是資本逐利的本性使然:當思想觀念而非體力、消費者而非生產(chǎn)者成為資本利潤的主要來源時,(22)[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xiàn)代性》,第238頁。對于資本而言,維持原先資本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模式,既無利可圖,也束縛了自己的行動,因此采取去捆綁式的“脫身”策略,既可以享受“治外法權”的特權,無視任何行為后果,又不必支付管理成本??傊?,從資本與地方及勞動力的結合到資本與地方及勞動力的分離,絕不是如新自由主義宣稱的那樣出于“滴涓效應”的普惠式動機,而是資本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為實現(xiàn)其利益最大化調整其統(tǒng)治策略的必然結果。

二是通過對“政治的解構”批判“解放論”。新自由主義宣稱今天人們所能享受的自由“除了還需要在某些地方略加調整之外,可以說已經(jīng)達到了我們所能想象之完美境地”,(23)[英]齊格蒙特·鮑曼:《尋找政治》,洪濤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3、64-65、69頁。社會生活的私人化或個體化就是人的徹底“解放”。在鮑曼看來,新自由主義宣稱的自由只是人的行動不受外在干預的自由,也就是柏林所說的消極自由或權利自由,(24)[英]齊格蒙特·鮑曼:《尋找政治》,洪濤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3、64-65、69頁。但權利自由或法律上的自由畢竟不是事實上的自由,自由由權利上升到能力,須以必要的資源作支撐。對窮人而言,沒有財富的再分配,自由再多也無意義。問題在于,資源的再分配惟有通過政治途徑才能實現(xiàn),而當新自由主義把“現(xiàn)實存在的自由,被解釋成不存在政治權威強加的約束”時,資源再分配的任務就被永遠擱置了。即使對那些具有選擇能力的人而言,在當前政治衰敗的條件下,所謂“選擇自由在擴展”也必定是不實之詞。鮑曼強調,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個人選擇總會受到兩種約束機制的限制,即選擇議程和選擇法則,前者規(guī)定選擇的范圍,后者明確何種選擇優(yōu)先。從現(xiàn)代性歷史來看,立法是設定選擇議程的主要工具,教育是確定選擇法則的主要媒介。但在鮑曼看來,“現(xiàn)今的政治制度正置身于這樣的過程之中:或明或暗地放棄(至少是在削弱)其在議程與法則設立中的作用”,(25)[英]齊格蒙特·鮑曼:《尋找政治》,洪濤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3、64-65、69頁。決定人們選擇范圍的真正權力已經(jīng)落到瞬息萬變的市場手里。同樣,當今的選擇法則也主要由市場壓力來塑造。無論在選擇議程還是在選擇法則方面,個體都沒有更大的發(fā)言權;新自由主義“不過是將個體從政治公民轉變?yōu)槭袌鱿M者”,通過自由選擇的借口以達到讓所有人服從市場暴政之實的目的。(26)[英]齊格蒙特·鮑曼:《尋找政治》,洪濤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3、64-65、69頁。

三是通過“文化多元論”批判意識形態(tài)“終結論”。在鮑曼那里,由現(xiàn)代知識階層最先提出的、后被新自由主義尊崇為“政治正確性”神圣準則的多元文化主義,本質上是一種終結一切意識形態(tài)的意識形態(tài),為全球性權力資本的統(tǒng)治服務。其一,多元文化主義宣稱沒有一種選擇優(yōu)于其他選擇,即使存在我們也無從知曉,這就意味著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不再被認可,社會反思工作便告終結,其實質是把“差異”絕對化,為虛無主義、犬儒主義的滋生提供了溫床。鮑曼是“文化多元論”的擁護者,在他那里,文化多樣性不僅是人類生活的本來樣態(tài),也為生活選擇開啟更多的可能性;對文化多樣性的承認只是事情的“起點”,其價值只有通過對話才能確立起來,而今天多元文化主義的詭異之處恰恰在于把“起點”視為“終點”。其二,多元文化主義在當前條件下極易演變?yōu)槎嘣餐w主義,從而使社會隔離和分裂狀況進一步加劇。一般來說,文化是以共同體為單位的,在當前全球處于不安全和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文化就成了堡壘的代名詞。文化差異“在狂熱的防護墻與導彈發(fā)射臺的建設中”被用作了建筑材料,“居民每天都要證明他們堅貞不渝的忠誠,并有意避免與外來者的親密接觸”;“即使相互交流,往往也是把槍管當電話使用”,因為保衛(wèi)共同體優(yōu)先于所有其他責任。(27)[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歐陽景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6頁。因此在鮑曼看來,多元文化主義不過是當代知識分子的“屈服性的和解宣言”,是一種與以往意識形態(tài)全然不同的新型意識形態(tài),不僅放棄了對社會進行質疑的使命,也是當前尋求通過對話、協(xié)商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主要障礙。

四是運用“兩種生活論”批判“無可選擇論”。鮑曼援引布爾迪厄的觀點,指出當前新自由主義所宣揚的“再也沒有社會的拯救”“我們都是天定的個體”已經(jīng)成了我們時代無處不在的強勢話語,其意在強調:個人要勇敢地承擔其處理一切事務的責任,除此之外別無選擇。在鮑曼看來,新自由主義“無可選擇”的訓告,其本身就是一種先定的選擇,正是這種設定,預制了人的選擇范圍和社會走向。人的行動和據(jù)以行動的條件是兩個不同的領域,人之行動的條件是不能選擇的,若我們說某事不可改變,那就意味著把某事納入“條件”領域,結果我們在這件事上真的不能做任何事情,這是一個自我實現(xiàn)的預言。(28)[英]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第10、13、30頁。事實上,人的行動和據(jù)以行動的條件之間的界線并非截然清晰的,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共生關系。我們關于生活的敘事即“所述的生活”,自一開始就干預了我們現(xiàn)實生活即“所過的生活”。鮑曼指出,當前社會的不確定性和無保障狀況主要源于失去控制的全球性資本自行其是,全球性問題的解決之道只能是全球性的政治行動,而新自由主義則號召人們依靠個人力量來尋求全球性問題的解決辦法,這不僅不能解決問題,而且使問題的源頭離我們越來越遠。在他看來,一切表述不僅開啟某些可能性,同時也會關閉其他一些可能性,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敘事阻止了人們“徹底地追蹤把個體的命運與作為的社會進行運作的方式和方法連接起來的各種紐帶”,(29)[英]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第10、13、30頁。要打破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霸權,首先需要我們對當前的人類處境進行重新表述。

三、策略揭示: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慣用伎倆

新自由主義之所以能夠在全球迅速蔓延,并且仍是當代西方主導性意識形態(tài),既有現(xiàn)代性歷史的原因,也有現(xiàn)實中社會矛盾激化和經(jīng)濟技術條件變化的背景,除此之外,其在運作過程中采用的相關策略技巧也是其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概括起來,鮑曼在其論著中直接或間接提到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策略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一是動蕩化策略。當代全球化最令人憂心的莫不過是社會生活動蕩不定,生活路標和定位點不停變化,社會猶如流體一般,變動不居、難以把握,長期性的生活規(guī)劃和行動遭到遺棄,時刻準備變換生活策略、時刻準備背信棄諾的靈活性成為最高的生存策略,生活由一段段的小插曲所組成,它們無法組成有意義的序列,這就是鮑曼描述的流動的現(xiàn)代性生活的大致場景。可以看出,這一場景很難產(chǎn)生協(xié)同一致的集體力量和政治行動來對抗全球性資本。這就是鮑曼所指出的,“動蕩不定則成了建立全球權力結構的主要障礙,也是進行社會控制的主要技巧。這一結果的部分原因是采取了處心積慮的‘動蕩化’策略,它是由超民族而且越來越超地域的資本初發(fā)其端,并由幾乎毫無選擇的地域性的國家政府小心翼翼地加以實施;這一結果也部分地因為權力爭奪和自我防御的新的邏輯沉淀下來?!?30)[英]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第10、13、30頁。鮑曼把當前全球無政府狀態(tài)歸因于全球性經(jīng)濟權力與地方性政治權力之間的不對稱性,因而他一再呼吁,應對全球性問題的根本出路只能是全球性政治平臺的搭建。問題是,當今社會的動蕩不定已經(jīng)成為一種強大的個體分化力量,當被襲擊的恐懼彌漫四周、揮之不去時,一種自我保存、自我防御的邏輯,即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地方性方案和個體化方案,自然就會優(yōu)先于所有其他方案,其結果只會加劇社會的分隔和分裂,使協(xié)作和聯(lián)合的前景更加渺茫。這當然是權力資本最想要的結果。大衛(wèi)·哈維同樣也認為,世界范圍內(nèi)的危機制造、危機管理、危機操控,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場精心的再分配表演。(31)[美]大衛(wèi)·哈維:《新自由主義簡史》,第169頁。

二是簡化策略。這是指新自由主義把某個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任務和要求,簡化為其中某一項內(nèi)容和任務以轉移矛盾焦點、維持現(xiàn)實秩序的一種策略。鮑曼指出,在迅速全球化的今天,現(xiàn)存政治制度確實無法保障確定性,他們經(jīng)常做的是將人們對不可靠、不確定、不安全的普遍焦慮簡化為其中的人身安全問題。(32)[英]齊格蒙特·鮑曼:《尋找政治》,第5頁。這種簡化策略的好處有二:一方面有利于重建現(xiàn)實政治的合法性,畢竟經(jīng)濟已經(jīng)全球化了,經(jīng)濟生活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已超出政治能力所及范圍,而人身安全則屬于法律和秩序的對象,也是現(xiàn)存政治唯一能見成效的領域;另一方面,在安全大旗下,人與人之間、共同體之間的猜疑、割裂會進一步加劇,重建公共領域和集體行動不會進入議事議程,人們的注意力會被引向與搭建全球政治平臺完全相反的方向。如對恐怖主義、千年蟲等事件的夸大宣傳,其本身就是自我實現(xiàn)的。在鮑曼看來,我們這個時代政治上的安全戰(zhàn)略無非是要處理動蕩化策略所帶來的諸如經(jīng)濟移民、難民、單身母親、吸毒者、刑滿釋放人員等副產(chǎn)品,對他們進行集體施暴,把他們非道德化、罪行化乃至刑事化?!笆瓜萦谶^度焦慮中的社會能夠有信心地說出恐懼是什么,怎樣緩和這種恐懼”,(33)[英]齊格蒙特·鮑曼:《工作、消費、新窮人》,仇子明、李蘭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0年,第137頁。不僅可以轉移民眾的注意力,擴大政府的權力;更重要的是,“目睹窮人的境況也牽制了不窮人的人們,并使他們不越雷池一步”,不敢去想像另一個不同的世界,更不用說去試圖改變現(xiàn)存的世界。(34)[英]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第145、143頁。

把貧困簡化為饑餓是新自由主義簡化策略的另一種表現(xiàn)。鮑曼指出,當前主流媒體“把貧困和匱乏這一問題僅僅化約為一個饑餓問題。這一策略可謂一箭雙雕。貧困的真正規(guī)模被有意地貶低了(8億人永遠處在半饑餓狀態(tài),而大約40億人——占據(jù)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二——生活在貧困中)。(35)[英]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第63、70頁。除此之外,把貧困等同于饑餓,也掩蓋了貧困的其他方面,如惡劣的生活條件、疾病、文盲、種族仇殺或戰(zhàn)爭、家庭解體、社會聯(lián)系削弱、毫無前途和低下的生產(chǎn)力等,這些是不可能通過增加食物供給加以解決的。(36)[英]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第63、70頁。并且,一幅幅令人恐怖的饑荒圖,工作及工作場所的消失,地方性貧困的全球原因之間的所有聯(lián)系也都被謹慎地回避了,觀眾在電視里甚至看不到一件勞動工具、一塊耕地或一頭牛。另外,鮑曼還發(fā)現(xiàn),新自由主義對貧困的討論,通常是在純粹經(jīng)濟領域的認知框架下進行的,但貧困也不完全屬于經(jīng)濟問題,它們也悄無聲息地掩飾一些東西,如新生窮人在全球秩序再生產(chǎn)中所扮演的角色。(37)[英]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第145、143頁。

三是轉換策略。這是指新自由主義利用兩個概念之間的關聯(lián)性,將一種情境或問題轉換為另一種情境或問題,從而成功地實現(xiàn)回避主要矛盾和問題目標的一種策略。新自由主義較為典型的做法,就是運用貝克等西方社會理論家提出風險社會理論來討論當代全球化過程中的危險和恐懼問題。而在鮑曼看來,“通常,將注意力從危險轉移到風險不過是另一種托詞,是一種逃避問題的企圖,而不是達至安全行為的辦法。”(38)[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恐懼》,第12-13、13頁。風險是可計算的危險,我們可以對現(xiàn)有可知的導致風險可能發(fā)生的各種因素和條件進行評估,測算出不幸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概率,由此為即將采取的行動制定預案。問題是,現(xiàn)如今我們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生活情境類似于“在霧中行走”,能夠計算出來的危險都是集中在可見的、已知的且在近處的危險。“但是到目前為止,最可怕、最令人恐懼的危險正是那些不可能或極端難以預見的,那些始料未及,很有可能無法預見的危險?!?39)[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恐懼》,第12-13、13頁。如此,我們的注意力和精力總是在忙于計算風險,而把更重要的關切即全球不確定性的來源置于一旁。事實上,貝克自己也認為主流話語這種回避“不可計算之威脅”的做法很具有反諷意味。(40)[德]烏爾里?!へ惪?、[英]安東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tǒng)與美學》,第230頁。

把不平等的經(jīng)濟問題轉換為有差異的文化問題,也是新自由主義的慣用手法。文化差異是將具有不同行為習慣的人相互區(qū)別開來的東西,這種解釋至少是當代西方正統(tǒng)社會科學的重要支柱之一。但在鮑曼看來,這里存在著很多誤解或誤導。不同類型的人遭遇不同的命運,幾乎都被解釋為是這些不同類型的人擁有的不同選擇偏好、傾向導致的結果。簡言之,不同的文化決定著不同的命運。鮑曼指出,眾所周知,癌癥患者的死亡率與他們的收入緊密相關,癌癥患者中富人的死亡率比窮人患者明顯要低很多,其存活時間也比窮人更長,在對其相關原因的解釋上,主流媒體一般都傾向于做文化分析,如指出窮人比富人抽煙更多,但從不提比戒煙更困難的因素,如慢性營養(yǎng)不良、低下的生活條件,或者無法支付一次性治療所必需的費用。(41)[英]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第53-56、56頁。新自由主義通常用多元文化主義或更具普遍性的文化主義來解釋青少年犯罪、反社會行為以及惡劣的學校表現(xiàn)的高發(fā)率等現(xiàn)象。在鮑曼看來,“這是故意為‘我們’和‘他們’之間根本沒有希望相互融合的殘酷事實做一個掩飾罷了”。(42)[英]齊格蒙特·鮑曼:《個體化社會》,第53-56、56頁。

四是自由策略。這是指新自由主義通過倡導個人自由、廢除一切限制個人自由的做法,從而癱瘓政治行動以維護權力資本特權的一種策略。(43)[英]澤格蒙特·鮑曼:《自由》,楊光、蔣煥新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2頁。鮑曼指出,當代全球化進程“與多數(shù)反面烏托邦的設想相反,既沒有因獨裁、屈服、鎮(zhèn)壓和奴役而導致一敗涂地的結果;也沒有因總體秩序內(nèi)私域的‘擴張’而引發(fā)出一塌糊涂的結局。結果恰恰相反,人們,或正確或錯誤地,對現(xiàn)實中存在著的那些限制人的行動和選擇自由的枷鎖和束縛,正在迅猛地被加以清除,表示懷疑。秩序的可靠和堅固,是人類自由力量的典型產(chǎn)物和結晶”。(44)[英]齊格蒙特·鮑曼:《流動的現(xiàn)代性》,第7、8頁。在鮑曼看來,通過“自由”來實現(xiàn)維護統(tǒng)治的目的,這是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區(qū)別于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獨特之處。大衛(wèi)·哈維也高度認同這一觀點,他說:“自由”已成為一把“精英打開走向民眾的大門”的鑰匙,“任何將個人自由提升到神圣位置的政治運動都有被新自由主義收編的危險”。參見[美]大衛(wèi)·哈維:《新自由主義簡史》,第41、43頁。構成文化的是“提議而非禁令,是建議而非規(guī)范”,規(guī)范調節(jié)政治已被刺激需求的政策所取代,尋求快樂變成了維持現(xiàn)實秩序的主要手段。(45)[英]齊格蒙特·鮑曼:《被圍困的社會》,第194頁。在他看來,現(xiàn)代民主政治的核心是,拆除限制公民自由的藩籬,讓公民獲得自由,為的是讓他們能夠個別地或集體地為他們自身設立藩籬,而不是被迫地走向個體化,這種自由“自我設限”的觀點已全然不為人知,原因在于新自由主義一直把“所有限制都是禁止”“任何自我設限的嘗試都被視為通往集中營的第一步”當作至理名言加以宣傳。(46)[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第89、94頁。他認為,當前的政治經(jīng)營者和文化代言人,幾乎都放棄了作為社會評判終極基準的“公正模式”,而一致贊同“人權規(guī)則/標準/尺度”,乃是這一策略的具體表現(xiàn)。(47)[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第89、94頁。人權原則的實質在于,盡管自由權利可以獨立地被享受,但它們不得不通過集體來爭取,且惟有集體爭取才可能得到承認,于是就有了共同體劃清邊界和嚴密防守的熱情,這種“承認之戰(zhàn)”不僅會因忠誠的測試淪落到對個體進行控制的地步,在當前規(guī)范權威機構缺失的背景下,也在促進著分隔和分裂以至最終封閉對話的大門。(48)[英]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第89、94頁。

結 語

出于分析的需要,我們把鮑曼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從三個維度分開梳理、介紹,事實上,這三個維度在鮑曼的寫作中并非獨立的,而是相互補充、互相確證地有機融合在一起的。

縱觀鮑曼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立足哪種維度,鮑曼始終沒有脫離馬克思唯物史觀這一科學的分析框架。在事實維度,鮑曼對當下社會不公的極度厭惡和新生窮人命運的深切同情,主要源于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立場;在理論維度,鮑曼資本分離理論的底色是馬克思現(xiàn)代性思想和世界歷史理論,其兩種生活理論也不過是馬克思“人既是歷史劇中人也是歷史劇作者”的翻版;在策略維度,鮑曼所揭示的四種策略無不體現(xiàn)了馬克思唯物史觀關于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原理,特別是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jīng)濟基礎的原理。正是運用了馬克思唯物史觀這一根本方法論,鮑曼的批判才顯現(xiàn)出在認知經(jīng)濟全球化、應對新自由主義挑戰(zhàn)方面的當代價值和啟示。這些啟示主要在于:首先,在世界認知上,強調當今時代人類面臨的各種困境大多與全球性資本和地方性政治的不平衡性有關,而著力維護這一結構性失衡的正是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其次,在路徑選擇上,倡導建立以對話和協(xié)商為基礎的多邊主義全球性方案,拒絕重回過去的、單邊主義的地方性甚至個體化的解決方案;再次,在應對新自由主義的策略方法上,揭示了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狡黠之處在于通過人類自由的名義實現(xiàn)了總體秩序固化的目的,強調輿論上的話語解構和實踐中為每個個體自尊自立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等在抵制新自由主義方面的基礎性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因受后結構主義解構策略的影響,鮑曼在貫徹運用唯物史觀分析方法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徹底性,在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作出有力批判的同時,并未拿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替代性方案,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批判的力度。一方面,運用馬克思的資本邏輯分析全球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矛盾和危機,提出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當代集中表現(xiàn)為風險生產(chǎn)社會化與風險解決辦法私人化之間的矛盾,脫離財富再分配的人權模式和文化主義政策不過是強化資本全球統(tǒng)治秩序的重要策略等觀點,對當代發(fā)達社會的現(xiàn)實具有很強的解釋力。另一方面,在如何走出全球化困境的道路選擇上,過于強調主體選擇的不確定性,而弱化了唯物史觀中的必然性邏輯,對作為未來理性化擔綱者的無產(chǎn)階級及其革命失去信任,寄希望在不觸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通過喚醒人的道德責任來恢復被遺棄的公共領域,重建全球范圍內(nèi)經(jīng)濟與政治的平衡,實現(xiàn)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的聯(lián)合,這在當前全球化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需要我們加以審慎對待。

猜你喜歡
蒙特鮑曼自由主義
必須宣布新自由主義已完結。下一步何去何從?
英語文摘(2019年8期)2019-11-04 00:57:36
2014-2017年我院鮑曼不動桿菌分布及ICU內(nèi)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分析
反對自由主義
嚴明黨的紀律,克服自由主義——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導讀
至善自由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
噬菌體治療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綜述
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感染的治療進展
鮑曼不動桿菌與醫(yī)院感染
陆川县| 大厂| 肥东县| 荣成市| 桦川县| 神木县| 唐山市| 德保县| 图木舒克市| 临邑县| 西平县| 噶尔县| 西盟| 麦盖提县| 大埔区| 边坝县| 福贡县| 长子县| 内丘县| 新竹市| 筠连县| 揭西县| 安徽省| 神木县| 尼木县| 永嘉县| 师宗县| 定远县| 道孚县| 金山区| 天等县| 调兵山市| 吉首市| 延长县| 榆树市| 诸暨市| 襄城县| 确山县| 青阳县| 壶关县| 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