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夢迪 周玉婷 徐海倫 李健楊 翟曉陽
(江南大學,江南 無錫 214122)
1.體量分析
中國小說英譯本的出版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2000年到2011年之間,平均每年僅出版6.58本;2012年(即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小說海外傳播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尤其是在2015年達到高潮,突破了40本,2016年和2017年雖有所下降,但相較十八大以前,也在穩(wěn)定發(fā)展。
2.小說題材分析
據統計,中國小說英譯本的題材主要有反映中國特定歷史的小說(如文革、計劃生育、改革開放)、科幻小說、武俠小說、玄幻小說等。
早年間,中國小說“走出去”依賴于政治因素,所翻譯的作品往往都有極其宏大的歷史背景,能反映一定時間內的中國社會特色。而隨著時代的不斷推進,尤其是在2014年12月,美籍華裔賴靜平創(chuàng)立了武俠小說翻譯網站(wuxiawolrd.com)之后,在海外便掀起了一股“武俠/玄幻小說熱”——早期,金庸、古龍等武俠小說大師的作品陸續(xù)被譯成英文;近期,該網站甚至開始連載網絡小說。以劉慈欣、郝景芳為代表的科幻小說家,打破了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的壁壘,憑借全球通用的科技原理“走出國門”。不同以往,《解密》(Decoded)則描寫了眾多數學推理過程,轟動了西方媒體界……
“走出去”的中國小說題材越來越廣泛,政治色彩明顯減弱,而越來越多的外國讀者開始關注中國科技發(fā)展和獨特的江湖文化。
3.模式分析(國內譯出、國外譯入)
新中國成立到文革結束以前,中國小說英譯本主要以中國譯出為主,且數量較少,平均每年僅1.46本;而文革結束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越來越多的國外出版社(包括大學出版社和商業(yè)出版社)開始關注到中國的小說作品,國內譯出和國外譯入的數量逐漸持平,終于在21世紀初實現數量的反超,出版量也上升到平均每年6.58本。十八大之后,國外出版社主動出版中國小說譯本的現象更為常見。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復雜的,一方面是中國近現代以來綜合國力不斷發(fā)展,使得國外出版社不得不注重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則是國內部分出版社由于銷量不佳或者其他原因,逐漸消亡(如2001年??摹缎茇垍矔?。
中國小說的傳播長期處于逆差趨勢,十八大以來情況有所改善。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此后,劉慈欣、曹文軒等相繼折桂國際文學大獎,加快了中國當代文學走向海外的步伐。
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當代小說在海外受歡迎程度與以下幾個因素息息相關。
?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不斷提高;
?小說題材的多元化和世界性;
?譯者的翻譯技巧;
?出版社與譯者的影響力。
但是在亞馬遜等網站上,中國小說英譯本的銷量和評價還是不盡如人意,因此中國小說的海外傳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們選取了《豐乳肥臀》、《解密》、《射雕英雄傳》第一卷、《看不見的星球》、《流浪地球》五部作品精讀并分析,發(fā)現了以下問題。
商業(yè)化的快餐式翻譯模式使得中國文學在海外市場呈現出一種虛假繁榮,“走出去”的數量顯著提高,但質量和接受程度卻不容樂觀。文學輸出市場的粗制濫造極易造成世界對中國的誤讀。
中國元素缺失。外國漢學家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難免有所偏頗。例如《射雕英雄傳》的譯本,向《指環(huán)王》靠攏的譯文定位,將中國傳統武俠與國外的異族法術劃上了等號,原文中豐富的自然人文背景和部分人物形象也被簡化甚至刪除。缺失了中國元素的譯作,顯然與我們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初衷背道而馳。
作者風格淡化。每位作家的風格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這就要求譯者在無限抑制淡化個人風格的同時,加以適當的再創(chuàng)造。倘若用翻譯嚴歌苓小說的方法來翻譯《豐乳肥臀》,其中的陌生化風格就會被淡化。
優(yōu)秀譯者匱乏。隨著全球化的進程,我國翻譯行業(yè)繁榮發(fā)展,但杰出的譯者和譯作卻是鳳毛麟角。譯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直接決定翻譯作品的質量,讓代表中國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精致”地走上國際舞臺是當前文學“走出去”面臨的重要問題。
近年來,真正走進國外主流營銷渠道的經典譯品,如莫言的《豐乳肥臀》,麥家的《解密》,劉慈欣的《三體》,皆是通過專業(yè)的版權經紀人運作。然而我國大多數作家對于出版渠道、版權歸屬、市場推廣等問題皆是一頭霧水。許多作品出版之后便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雖說“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文學“走出去”的道路上,即使是再香醇的陳酒,沒有好的宣傳和推廣,恐怕也會被歷史的長河所堙沒。
“中國文學譯介應該重視譯介效果,科學制定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和譯介受眾模式,遵循傳播規(guī)律,才能取得好的譯介效果”[1]基于這個理念,我們提出了以下解決方案。
鎖定海外讀者偏好,寧缺毋濫。經調查發(fā)現,在眾多的英譯本小說中,海外讀者更傾向于購買閱讀極具“中國性”的玄幻武俠類小說以及日益崛起的“世界性”科幻類小說。在翻譯的選材上,要盡量選取既符合海外讀者偏好又能展現中國獨特文化的作品。若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不顧及實際情況,“饑不擇食”,反而會給中國文學走出去帶來負面影響。
調整外譯方式。單就合適的選材并不能保證海外傳播的成功。中國文化具有其“傳統性”與“獨特性”。因此,中國文學外譯要充分考慮到海外讀者的可接受性,同
時,還要兼顧中國文化的“原汁原味”。面對復雜難譯的文化元素或背景,可以采取一些輔助的表達方式,例如插圖、漫畫、注釋等。同時,每位中國作家都有自己的風格,尊重原文風格也是堅守中國文化地位的必要準則。
內力外力共同作用。中國政府應適當增加海外翻譯人才和訪學者來華交流的活動項目,給海外友人浸入式的學習環(huán)境。同時,中國政府也應鼓勵國內學者和學生走出國門,有助于增強對海外的了解與互信。成立專門的文化傳播專家小組,讓國內翻譯家、作家與國外漢學家保持交流。也可建立專門的文化熏陶網站,定期更新,將不同的時期的文化以多元化形式呈現給國外讀者。與海外知名可靠的出版商建立合作關系,為中國文學作品提供安定舒適的投稿環(huán)境和明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