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會恩
摘 要:所謂課堂教學效果是指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聽說讀寫等能力提高幅度的總和。如果這幾個方面得到了綜合發(fā)展,并且能實現(xiàn)教育者所期盼的目標,那么可以說課堂教學效果是高的,反之則是低的。
關鍵詞:優(yōu)化教學;模式;高效課堂
在小學課程教學中,人們對課堂教學效果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認識的越發(fā)明晰。為追求較高的課堂效率,教師會采用大題量練習,題海戰(zhàn)術,滿堂灌,填鴨式等手段,這些手段曾被不少人趨之若鶩,在當前努力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形勢下,如此的手段雖然還有運用,但已日益露出弊端。學生課業(yè)負擔重,長時間埋頭做題,導致學生近視率上升;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充分發(fā)揮,記憶效果不佳,同時壓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努力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呢?
首先,創(chuàng)設愉悅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平和、愉悅中學到知識。有的教師在教學中
為了能“鎮(zhèn)住”學生,讓其嚴守紀律,教學時總板起臉讓學生感到一種威嚴,如果有學生違反了紀律就會在課掌上大聲斥責。這些做法雖然能使學生表面上安靜服貼下來,卻不知在心理上給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課堂氣氛變得壓抑,學生即使會回答問題,會出于某種擔心而不敢回答。教師如果認識到這一點,就要主動創(chuàng)造愉悅的環(huán)境,把學生引進科學的殿堂,以平和的心境準備教材、以飽滿的情緒走進課堂,以充分的熱情開始教學,以高亢的激情突破難點,以沉著的心態(tài)處理突發(fā)事件,學生會伴隨教師進行對知識的良好感知。有經驗的教師總能不斷地審視自己的教育對象,時刻注意搜集幾十雙眉宇中的信息,并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難度和節(jié)奏,主動創(chuàng)造愉悅的環(huán)境。對于同樣的教材,在不同教師創(chuàng)設的不同氣氛中學生的掌握情況是有明顯差異的。
怎樣創(chuàng)設愉悅的課堂氣氛呢?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對教學任務的完成無疑起著決定性的主導作用,教師的思想素養(yǎng)、工作態(tài)度、學術水平、業(yè)務能力、教學方法無一例外地影響著教學效果。所以,創(chuàng)設愉悅課堂氣氛的關鍵在教師,在于教師的水平和素養(yǎng)。課堂上的幽默,對活躍課堂氣氛松弛師生繃緊的神經,強化新知識的掌握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師的業(yè)務素質,對教材和大綱的把握程度無不決定和影響著教師是否能幽默得出來,并恰到好處。所以,要創(chuàng)設愉悅的課堂氣氛應把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放在首要位置。
第二,運用情境教學法導入,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中心領神會。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藝術性的導入,能巧妙地渲染教育情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引導學
生向著敞開的知識大門邁進,從而為教學向深層次發(fā)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第三,設問導思,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必須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關系,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自覺、主動地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也是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恰如其分地質疑設懸,通過多側面、多角度、多層次提問題,使課文內容在老師設問引導,學生爭相回答過程中得到理解、消化和吸收。所設的問題應避免簡單地答復是非的問題,以便激發(fā)學生動腦筋的積極主動性,學生置疑的問題,教師可以先不直接給出答案,讓學生討論再解答理解會更深。
第四,堅持把競爭機制引入課堂。學生普遍具有爭強好勝的心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很好地把握和利用好這一特點,盡可能創(chuàng)設一個競爭環(huán)境,這樣會使一些對學習缺乏興趣的學生因渴望競賽勝利而產生間接興趣,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去,形式如“一分鐘搶答、三分鐘競賽”等。內容可以是朗讀、默寫等,這些競賽活動可以使學生頭腦這部機器處于高度運轉狀態(tài),能提高學習效率。
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自學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學習能力,如果教師能夠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使之逐漸具有自學的能力,那么學生不但能學好課程,而且會終身受益。
指導閱讀,把握課文的中心內容。指導學生逐句、逐段地閱讀,通讀全文,精讀部分,有針對性地分析段落的中心意思。提出教學目的,學生進行預習。在預習過程中記下不明白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就會著重理解。教師要在其中采用啟發(fā)誘導的方法,進行分析歸納。
課堂教學要取得實效,作為教師就必須去探索,不斷改進教法,把教師良好的知識素養(yǎng)與心理素質以及積極的進取精神和學生興趣特點、科學的學法有機結合起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