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權(quán)
和振華是我一直關(guān)注的納西族作家,特別是他的散文,有較大的影響,迄今為止,他不僅在《民族文學》《文藝報》《作家通訊》《滇池》《云南日報》《壹讀》《文化周刊》等有影響的報刊上發(fā)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還出版了四部散文集,一部作品選集,受到散文界和讀者的好評。在這些作品中,散文集《我的根在麗江》,納入“麗江文化系列叢書”出版,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著名散文家葉梅女士欣然為其作序,給予了充分肯定。在麗江申遺成功,成為世界級的自然文化遺產(chǎn)后,不僅中外游客爭相涌入,也成為無數(shù)作家寫作的對象,麗江似乎已“被形形色色的寫手都寫濫了”,但和振華卻思考著“如何不一樣地寫出自己的家鄉(xiāng)……試圖有所突破,創(chuàng)作上進行了一些大膽的探索,除了題材上有所創(chuàng)新外,在文體、技巧等諸多方面也有自己的嘗試,他不拘一格,長短結(jié)合,讓人讀來有和振華作品的味道。”那就是他的散文“都如茫茫高原的景色樸實自然,有著原生態(tài)的土腥和鮮活?!?/p>
一名作家的作品,能寫出自己獨特的味道來,那可是很高的評價了。于是,我在2019年新年到來之際,認真讀完了他的《我的根在麗江》,讀美文如享佳餚,在閱讀中品其散文味道,的確讓我愉悅,認為葉梅的評價名副其實,決非過譽。
據(jù)振華說,他雖然出版過幾本散文集,他最珍愛的就是這本《我的根在麗江》,這本書還是他申報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重要著作。因此我在品其作品的味道時,也就萌生了寫點讀后感之類的文字。
我認為振華的這部散文集,在以下四個方面顯示了屬于和振華散文的味道。
一是作者以一名游子回鄉(xiāng)的身份,重回故鄉(xiāng)寫故鄉(xiāng),其情之真,其意之切,深情地抒發(fā)了一名故鄉(xiāng)赤子不忘根在麗江的家國情懷。
美不美,家鄉(xiāng)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作家到昆明求學再赴邊陲怒江工作,離開故鄉(xiāng)近30年,雖然還不能完全說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不改鬢毛衰”,卻也深深體悟到“故土”難舍的真切,“戀土尋根”的情結(jié)也就越結(jié)越緊,越結(jié)越粗,越結(jié)越長,越結(jié)越刻骨銘心?!班l(xiāng)愁”成了“一首寫不盡的詩,唱不完的歌”。鄉(xiāng)愁是作者28年的長夜回憶,鄉(xiāng)愁就是一眼望見“七星戴月”納西婦女的背影就像看見了母親一樣的激動,鄉(xiāng)愁是那讓作者聽起來感到親切的納西族鄉(xiāng)音,鄉(xiāng)愁是讓作者一聽母親呼喚就心動的乳名……這一切成為作家一生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意象,因此,他對故鄉(xiāng)要反復地“淺唱”、反復地“低吟”,更要大聲地“放歌”。在一名赤子的心目中,故鄉(xiāng)的一切都是美不勝收的,油菜花、向日葵花、格桑花鋪成的故鄉(xiāng)小道,是一條鋪金的路。黑龍?zhí)兜乃嵆壳?,激活了一潭美好的生命。萬古樓的夕照,點燃了古城的萬家燈火。雨中的束河,疊映出納西古村落的時代滄桑。作者衣胞之地團山的今昔變遷,千年積雪的玉龍雪山,屹立在作者的心頭成為頂禮膜拜的神山;萬古奔流的金沙江,奔騰著作者永遠抒寫不盡的激情;經(jīng)過麗江的茶馬古道和東巴會上納西族東巴們的莊嚴神情,振華一一道來,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民族文化的自信與作為一名納西族作家的驕傲……這一切,無論有多少作家寫過,有多少詩人吟韻過,和振華與之不同的是,他寫盡麗江的千山萬水,山山山水都有情;他描畫過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草木含意皆性靈。無論是淺唱還是低呤,都是一名納西族赤子鄉(xiāng)愁情懷的真文字;無論是放歌還是抒寫,都是一名赤子作家袒露心靈的大文字。在這些作品中,無處不呈現(xiàn)出一名有根作家的真性情。
一個熱愛故鄉(xiāng)的納西族兒子,也一定是熱愛自己祖國的赤子作家。納西族作為中華民族56 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在歷史上為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與各民族的大團結(jié),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和振華從小受到過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母親的文化教育,受到博大精深又豐富神奇的東巴文化的哺育,他作品中的鄉(xiāng)愁情懷,決非是單純的民族情、故鄉(xiāng)愛的抒寫,而是包含有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納西族作家對我們祖國的深情熱愛,他的鄉(xiāng)愁抒發(fā),也就表現(xiàn)了一名納西族作家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熱愛,其鄉(xiāng)愁含有豐富的家國情懷。振華把他飽含鄉(xiāng)愁深情的文字,獻給與他生命相連的麗江故土,也同時獻給他以青春的美好年華為之奮斗過的第二故鄉(xiāng)怒江大峽谷,他為第二故鄉(xiāng)的時代楷模鄧前堆、高德榮放聲歌唱,也為從怒江大峽谷走出的文藝精英茸芭莘那、阿普薩薩祝福。他在故鄉(xiāng)尋根,尋找生命之根、尋找自己的民族之根;也同樣在文化厚重的西安古城尋根,尋找中華文明之根,尋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一統(tǒng)之根。
和振華是一名有根的作家,有根的作家不忘鄉(xiāng)愁,鄉(xiāng)愁在,根就在。他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根深扎在生生不息的故土上,也深扎在我們中華民族的黃天厚士中。和振華在他的這些散文中,為自己的故鄉(xiāng)淺唱低吟,也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大好河山縱情放歌。鄉(xiāng)愁情,中華愛,相融在振華的這本散文作品中,也就寫出一名納西族作家的家國情懷味道。
二是和振華諳熟散文這種文體真實、自由、自然的特點,他在創(chuàng)作中不拘一格,敘事、寫人、狀物、繪景、說理、抒情,應(yīng)用自如,相得益彰,寫出了散文特有的文體味道。
我認為真實是散文與其他文體不同的個性。自然、自由地書寫,是作者駕馭這種文體的寫作方式。讀和振華的《我的根在麗江》,讓我們可品的味道,就是他熟練地把握住了這兩個文體特點,寫出了其文的獨特味道。
和振華把他創(chuàng)作的根扎在故土上,寫真人,記真事、狀真物,繪真景,抒真情,以題材的真實性為前提,以真實的人物、真實的事物、真實的故事和真實景物為寫作中心,以物我相融的真感情進行抒寫,有感而發(fā),在敘事寫人中抒真情,在抒情繪景中敘事狀物寫真人,時而像在和我們聊天,時而像在對我們講述一個身邊的故事,時而又在嬉笑怒罵中坦落出真性靈。作者常常把這一切相融在一篇文章,給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歷其事,如觀其景,有一種親歷親臨現(xiàn)場的真實感和親切感,顯示出真實和自然自由味道的散文魅力。
作者為增強作品的真實感,善于捕捉和運用真實的生活細節(jié),讓真實的生活細節(jié)來呈現(xiàn)人物的真品格,來表現(xiàn)事物的原生態(tài)真本色。振華有多篇書寫母愛真情的散文,如《乳名》《舌尖上的大愛》《母與子》《媽媽的紅圍巾》等,或通過母親的一聲呼喊乳名、或送一包親自栽種的水果,或送一個小小的物件等真實的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來表現(xiàn)偉大的母愛,來抒發(fā)母子之間的深情。像《乳名》中作者寫在外打拼時,經(jīng)常會在夢中聽見母親“喊我亞森的乳名聲”,就讓人感受到母子連心的親情。又如《媽媽的紅圍巾》,一條紅圍巾的小細節(jié),卻承載著一位納西族農(nóng)村母親艱辛而感人的生命歷程。作品從寒風秋雨中看見母親頭上戴著一條褪色的紅圍巾來看自己兒子的細節(jié)入筆,通過一條紅圍巾與母子之間風雨冷暖中的一個又一個小故事和作者為母親換紅圍巾的小風波,其愛之深,其情之真,引人共鳴,直逼讀者的靈魂。真實的小細節(jié),營造著作品真實的大境界,作者也因此寫出了讓人品不盡,回味無窮的散文真味道。
三是作者以他敏銳的文學目光,善于發(fā)現(xiàn)捕捉故鄉(xiāng)大地和祖國各地山川風物以及不同人物的特點,進行描寫,為讀者奉獻了一部其味獨特的散文大餐。
和振華的這部散文集,大多以他回故鄉(xiāng)后對生他養(yǎng)他的麗江山川風物、人物和游走祖國的大好河山為題材,以散文中的游記或隨筆形式寫作。但由于他是一名作家的身份融入其間,用敏銳的文學目光去發(fā)現(xiàn)捕捉寫作對象的特點和個性,又注入赤子般的深情,加以文學的描寫,其作品就能以不同的地域生態(tài)特色、文化亮點和人物本色的散文味道,避免了一般游記散文泛泛寫景缺少特點和隨筆過于隨意而無感悟的毛病,從而提升了游記、隨筆散文的審美價值。
作者寫故鄉(xiāng),是抓住故鄉(xiāng)大地山川的美麗神奇,納西文化的源遠流長的獨特性進行開掘,寫出了“一水一世界”“一山一傳奇”“一樹一菩提”“一城一文化”的故鄉(xiāng)特點。作者寫母親的人生,不僅在其勤勞、善良的本性上抒寫,更在“舌尖上的大愛”和作為納西族民歌非遺傳人的獨特人生上突出書寫,就寫出了最具本色個性的母親形象。作者游走西安古城,抓住其中華文明源頭的文化特點和陜西大地的地理生態(tài),通過皇陵、古墓、半坡遺址、兵馬俑、烽火臺、白居易的《長恨歌》、秦腔信天游以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陜北革命根據(jù)地等最具文化地理的特點,加以開掘抒寫,寫出了陜西歷史的厚重,地理文化的獨特。作品把他踏入這方厚重大地時的感情注入其間,山山水水皆水情,一句“大西北,我來了”,那按捺不住的心中吶喊,更是使這厚重而特點突出的大西北,震撼著我們的心靈。
特點即個性,一篇作品寫出了真正的個性特點,就有讓人品味的藝術(shù)魅力。
四是這部作品的文字樸實,行文自然,好讀,可品,耐讀,長短不拘,以短文為主,文短而味濃。
和振華散文的味道也是和他對漢語言文字的熟練運用相關(guān)連的。在《我的根在麗江》這本散文集中,作者沒有去刻意追求文字的華麗而華而不實,也沒有為顯示標榜作品的現(xiàn)代先鋒,而在文字上故弄玄虛,或生造詞語以顯高深古怪。他行文自然,而又不失生動,他書與樸實,而又不失文彩。他寫景,能用樸實自然之語,寫出故鄉(xiāng)景色的美麗。他寫人,注重以符合人物身份的語言以顯其本色。他的一些文章如《我的根在麗江》《龍?zhí)冻宽崱贰督鹕吆印贰痘曩饣⑻鴯{》《萬古樓夕照》等,雖無對文字華麗的刻意追求,卻在自然的文字書寫中,呈現(xiàn)出作品的文字美、景色美和意境美,可讀耐讀可品,有一種品讀美文味道的享受。
和振華的這部散文集,雖長短不拘,該長則盡情抒寫,該短則嘎然而止,卻又以短文為主。不少文章千字以內(nèi),閱讀起來很方便。他的短文如行云流水,能給人一氣呵成之感。不少短文,文短情深,字少味濃,寫出了短文而有內(nèi)蘊可品的味道。這樣的短文,我認為是很值得提倡的。
和振華的《我的根在麗江》從以上四個方面顯示了他散文有味可品的美學價值。如有不足,就是作者在追求散文自由自然的品性時,有的作品似乎寫得過于隨意了些,缺少了一些精心的構(gòu)思與巧妙的布局。有的作品比較粗淺,缺少內(nèi)蘊。一些作品作為單篇看是可以的,但收集在一本集子中,在題材、構(gòu)思等方面,有些重復。在編選上,有的篇目出現(xiàn)了(外一篇)的題目,作為一個人的集子來看,是不能用外一篇的。在刊物上常見的詩歌(外幾首)和散文的(外幾篇),是因為報刊發(fā)表的是由眾多作者作品組成的。某個作者有多篇作品時,為不重復署名,便用外幾首(篇)的形式出現(xiàn)。作為一個作者文集,所有作品都是這位作者的,再用外幾首(篇),就不恰當了。這個常識問題,我曾見過有的名家文集里也出現(xiàn)過,說明不少人,包括一些書刊的編輯,都不太注意,特意在這里提出來。書中還有一些地方對文字的提煉也還存在不夠精細的問題,如《飄過56 載的歌》,寫母親美好的唱歌人生,從整體看是一篇佳作。但有的地方文字提煉不夠,出現(xiàn)了瑕疵,我們來看下邊的句子:“母親16 歲還不滿點就去當時如火如荼的團山水庫建設(shè)工地去唱歌……”這個句子出現(xiàn)了兩個“去”字,后一個“去”字多余。如再精煉一點,“當時”一詞也可刪去,改成“母親16 歲還不滿點就去如火如荼的團山水庫工地唱歌”,是不是簡潔順暢些?書中的有些引文,不夠嚴謹,加了引號,卻不是原文。如《團山的敘說》是這樣引用艾青的名句的:“為什么我的眼睛常常噙滿眼淚,因為這片土地我愛得深沉。”這里只能是原意。艾青的原句是:“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睂γ嗣缘囊茫欢ㄒ獪蚀_才好。這些小問題,雖不影響整部作品的水平,作為個人意見,我還是提出來供作者參考,畢竟文學創(chuàng)作是莊嚴神圣的事業(yè),嚴謹出精品,已經(jīng)有一定成就的作家,更應(yīng)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不斷邁向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