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華輝,薛 武,陳 偉
(福州市第一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膽囊結石(cholecystolithiasis)是腹部外科常見疾病,可能與飲食習慣有關[1]。傳統(tǒng)開腹膽囊切除術創(chuàng)傷性較大,并發(fā)癥多,已逐漸被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所代替。隨著腹腔鏡、膽道鏡技術的發(fā)展,加上外科醫(yī)生對微創(chuàng)手術的技術進步,客觀上可為膽囊結石患者的保膽手術提供支持,使得腹腔鏡、膽道鏡雙鏡聯(lián)合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LRCL)在膽囊結石治療中成為有效方法[2]。本文進一步分析了LRCL對膽囊結石患者膽囊收縮率、膽囊收縮素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對象 選擇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96例膽囊結石患者,均經B超、CT診斷膽囊結石,均有保膽意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膽囊炎癥急性期、合并糖尿病或心臟病、凝血障礙、精神疾病者。根據(jù)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98例,男性45例、女性53例;年齡34~68歲、平均年齡46.5歲;膽囊結石單發(fā)67例、多發(fā)31例。觀察組中98例,男性42例、女性56例;年齡35~69歲、平均年齡46.7歲;膽囊結石單發(fā)70例、多發(fā)28例,術前評估膽囊光滑、大小正常且無粘連,可行保膽手術。兩組患者的基本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觀察組給予LRCL治療:取仰臥位,給予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建立氣腹,維持壓力12 mmHg;置入腹腔鏡,于右鎖骨中線、劍突下腋前線肋緣下作一小切口,將手術器械置入其中。根據(jù)影像學檢查確定膽囊切口長度、形狀及位置,避開血管區(qū)。置入直針1號絲線在切口2端全層縫合囊壁各1針,自腹壁穿出體外進行固定。右肝下置入標本袋,將干砂條置于膽囊底。在氣腹針穿刺點位置倒入纖維膽道鏡,取盡結石,將其放到標本袋中取出。膽囊管通暢后依次退出導絲、膽道鏡。常規(guī)留置腹腔引流管。
1.3觀察指標 膽囊收縮率=[(膽囊空腹體積-膽囊殘留體積)/膽囊空腹體積]×100 %。其中膽囊空腹體積根據(jù)Dodds公式計算,膽囊空腹體積=0.52×L(清空腹B超測量膽囊長徑)×W(短徑)×H(縱高)。
2.1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膽囊壁厚度、膽囊收縮率、CCK水平比較 術后,兩組患者膽囊壁厚度、膽囊收縮率、CCK水平與術前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膽囊壁厚度、膽囊收縮率、CCK水平改善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的膽囊壁厚度、膽囊收縮率、CCK比較
2.2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χ2=3.563,P=0.043),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膽囊是消化系統(tǒng)不可或缺的部分,有著重要生理功能,可降低膽道壓力及濃縮膽汁。若切除膽囊,可帶來消化不良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發(fā)癥,影響生活質量[3]。因此,臨床主張采用保膽取石術治療[4]。近年來,腹腔鏡手術已成為治療膽囊結石的首選方法,具有較小創(chuàng)傷性,且恢復快的優(yōu)點,受到不能耐受開腹手術者的青睞[5]。當前,腹腔鏡手術治療膽囊結石面臨著術后結石復發(fā)的難點,為了有效攻克這一難題,采用保膽取石術治療時,不可盲目追求保膽。臨床采用B超判斷膽囊功能,B超可顯示膽囊壁光整、膽囊收縮功能。通過B超檢測,若發(fā)現(xiàn)膽囊管梗阻、膽囊萎縮、急性膽囊炎癥及膽囊壁增厚明顯,不建議采用保膽手術。因此,臨床應根據(jù)結石大小、膽囊是否有炎癥,并根據(jù)手術指征及患者意愿選擇合適手術。膽囊收縮素(CCK)是引起膽囊收縮作用的一種激素,膽囊結石患者在進食后的CCK水平高于正常健康者,通過檢測血漿CCK水平,可了解膽囊收縮功能及膽汁分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膽囊壁厚度、膽囊收縮率、CCK高于對照組,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因此認為LRCL術治療膽囊結石效果顯著,具有臨床推廣應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