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崢
【摘要】小學音教學如何積極凸顯音樂審美這一核心,文章從審美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兩個方面進行介紹,介紹了美的氛圍創(chuàng)設、美的情感體驗及美的傳承,對于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的積極促進意義。
【關鍵詞】審美;音樂;氛圍;情感;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音樂藝術作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愉悅我們的身心、美化我們的情操。小學音樂作為音樂教育的基礎,審美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強調音樂教學應積極凸顯音樂審美這一核心,通過教學,來實現(xiàn)學生對音樂藝術美感的體驗、感悟、交流,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
一、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
通過激趣來進行教學,是每一個學科都遵循的教學原理,只有將學生的學習興致激發(fā),他們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才會有效凸顯。音樂的審美教育的本質是美感,即是讓學生時刻處在優(yōu)美健康的音樂欣賞中、在優(yōu)雅的旋律伴奏舞蹈中、在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盎然,音樂學習細胞才能被激活。他們審美趣味盎然,才有益于他們后期的審美意識、審美體驗、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以《哆來咪》的學習為例,需要學生通過學唱《Do Re Mi》歌曲,從中體驗音樂之美,首先展示影視《音樂之聲》片段,讓學生在欣賞這首歌曲時了解故事梗概,使學生知道瑪利亞用七個音編成故事,給每個孩子安排每一個唱名即Do、Re、Mi、Fa、Sol、La、Ti;進行學唱環(huán)節(jié)時,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學唱、表演,這樣學生用歡快的情緒和優(yōu)美的歌聲來演唱,從中很好地體驗了音樂美的情感和旋律,增強了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二)提升學習能力
小學音樂學習需要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如音樂鑒賞能力、音樂表現(xiàn)能力、音樂創(chuàng)造能力。音樂審美教育的開展,使學生在體驗性音樂活動、實踐性音樂活動和語言類的活動中,通過聽、感、賞,來充分感知、感受音樂之美,充分地訓練、彰顯了他們的審美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使音樂學習能力和素養(yǎng)都得以有效提升。
在學習《哆來咪》時,通過視唱旋律,來感受音樂的旋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欣賞能力;通過師生配合演唱第一樂段,即類似于一問一答的對唱形式,展示師生互動環(huán)節(jié),來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能力;通過再次欣賞《音樂之聲》中的《哆來咪》視頻,整體聆聽來從中感受作品內涵,這樣提升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知能力,從中領悟音樂作品的無窮魅力。
二、小學音樂審美教育的策略性
(一)創(chuàng)設美的氛圍
有效音樂教學的開展首先離不開學習氛圍的創(chuàng)設,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有利于學生的思維、情感、行為的健康發(fā)展。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應通過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豐富課堂的精神生活、創(chuàng)設美的教學情境、選用具有啟發(fā)性的多樣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充滿寬松、愉悅的具有審美價值的氛圍中學習,這樣學生才會主動欣賞美、發(fā)現(xiàn)美、分享美和創(chuàng)造美。
以《快樂寶貝》唱歌學習為例,這首說唱的歌曲非常適合三年級的學生,他們活潑愛動,學習情感較豐富,所以在組織教學時,首先通過播放《童年》歌曲,讓學生聆聽音樂,回憶自己的童年趣事有哪些,與同學互相分享快樂,這樣為后面的有效學習創(chuàng)設了美的學習氛圍;接著引導學生聆聽《快樂寶貝》曲子,在優(yōu)美、輕松的學習氛圍中,通過自然的聲音表現(xiàn)歌曲的歡樂之情,并通過運用自由的律動動作來展示音樂之美。
(二)體驗美的情感
在欣賞中領悟美。音樂欣賞課作為小學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應培養(yǎng)、訓練學生傾聽音樂的習慣和能力,通過傾聽、欣賞音樂來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去傾聽、感悟、欣賞音樂。首先通過多種途徑來激發(fā)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從而主動去感知音樂之美。其次在欣賞的過程中激活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讓學生充分展開聯(lián)想,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從感性的感知過渡為理性的感悟。以欣賞課《阿細跳月》的學習為例,在引導學生初次聆聽《阿細跳月》樂曲的時候,教師簡要介紹樂曲背景,這樣讓學生更好的體會樂曲的情感。接著引導學生復聽樂曲,從中感受樂曲的節(jié)奏,明確是5/4拍的,進而引導學生看著歌譜演唱樂曲的主題;進行第三次聆聽時,引導學生分辨樂曲分為幾個部分?主題共出現(xiàn)幾次?最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段欣賞,進一步分析樂曲演奏的節(jié)奏變化,從而更深刻領悟樂曲的情緒和旋律特征,熱愛民族歌舞之情油然而生。
在練習中彰顯美。音樂藝術作為情感藝術,它不光是通過傾聽來感受藝術之美,還應通過練習即發(fā)聲訓練來展示音樂之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好奇心強、喜歡模仿,所以低年級音樂教學的開展主要通過訓練模仿,在模仿練習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致,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發(fā)揮引導、帶動的作用,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發(fā)聲訓練,然后讓學生自主進行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中感受、彰顯音樂藝術之美。在學習臺灣校園歌曲《捉泥鰍》時,首先為了營造學習的氛圍,教師展示容器裝著的泥鰍引導學生觀賞,從而導入田間捉泥鰍的歌曲學習,在教授的過程中,先引導學生進行試聽樂曲,感受其中的生活情趣,找出附點節(jié)奏,進行附點部分的歌唱練習。接著跟琴進行分句學唱——接口唱,從中體會四四拍的節(jié)奏,組織聲勢練習,最后教師伴奏,學生用輕快的聲音有表情的進行演唱,將這幅優(yōu)美的田間嬉戲圖勾勒出來。
在娛樂中體味美。音樂教學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多樣,其中針對小學低年級活潑、愛動的特征,音樂律動和游戲互動等娛樂性的教學活動時常開展,此類活動不僅能有效調動學習的學習興趣,最主要的是將音樂的旋律、情感通過動作完美呈現(xiàn),充分展示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學生用身心愉快的展示音樂、體驗音樂,從而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的欲望和潛能。這些娛樂教學活動的開展,拓展了學生的音樂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更好體味了音樂之美。以《秧歌舞》的學習為例,需要學生有感情的演唱此曲、運用樂器演奏其典型的節(jié)奏、進行律動練習,所以在組織教學時,先播放《秧歌舞》的音樂片段,師生共同扭秧歌,來感受濃厚的喜慶氛圍,在進行律動練習的時候,師生手拿紅綢,先由教師講解“十字步”的步伐,節(jié)奏組織學生雙手揮舞紅綢,跟隨音樂,進行歡快、熱烈的律動表演,為了渲染喜慶的氛圍,并進行鑼鼓經的合作練習,在鼓聲的伴奏中學生以熱烈的肢體律動體味旋律之美。
(三)傳承美的魅力
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包括鑒賞音樂、表現(xiàn)音樂,同時還有對音樂的創(chuàng)造要求,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要求不一,以三年級的學生為例,在教學實踐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式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升其創(chuàng)新能力。制作簡易的樂器、自己編創(chuàng)律動動作或音樂游戲并進行表演、在發(fā)聲方面有些創(chuàng)新等,通過這些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讓音樂之美傳承下去。
在開展活動課《自制小樂器》時,首先教師展示多種樂器圖片、圖畫,讓學生介紹自己熟悉的樂器。接著教師指導學生制作簡易的樂器——鼓,在制作時,學生用不同的容器做鼓身,如瓶子、盒子,鼓面的材質也多樣化,有紙、塑料袋等。最后用帶子將鼓面繃緊,組織學生探討,造成制作樂器的發(fā)聲不同的原因有哪些?最后進行制作優(yōu)秀評選活動,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亮點。
總之,作為人類的情感藝術——音樂,以其獨特的魅力來深刻感染人們的內心,所以小學音樂教學的開展應以審美為核心,通過欣賞音樂、體驗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等一系列活動,時刻來感受音樂之美,提升審美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李翔.淺談學會欣賞音樂對提高自身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性[J].北方音樂,2019,39(9):191-192.
[2]牛雅杰.審美能力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滲透[J].黃河之聲,201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