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湯聞博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5)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調研時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概念,其內涵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qū)域和不同貧困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地區(qū)、扶貧對象實施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的治貧方式。這是解決“扶助誰”“誰來扶”“怎么扶”“扶到什么程度”的關鍵問題。2017年,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我國今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各項工作的重點就是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問題,其中精準扶貧無疑是重要舉措。2017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防范重大金融風險、扶貧攻堅、環(huán)境治理列為攻堅戰(zhàn)。如何在未來兩年內解決3 046萬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如何在2020年實現(xiàn)全面小康是擺在政府和人們面前的重要任務。當前精準扶貧在我國廣泛開展,其力度和成果有目共睹。與此同時,學術界對精準扶貧問題的研究也比較廣泛,特別是近些年來研究扶貧問題的文獻較為豐富。
Kraay[1]認為,經濟增長是減少貧困的前提,政府應制定更合理的政策,使經濟增長更為“親貧”。Montalvo和Ravallion[2]以我國1980年以后的省級面板數(shù)據(jù)作為樣本,實證檢驗了政府支出與扶貧的相關性,并指出政府支出可以在減少貧困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政府購買有利于增加人口收入。Ferreira 等[3]認為,經濟增長并不會帶來貧困的顯著減少,在財富創(chuàng)造過程中必須做好分配工作,因此,扶貧工作需要更多的政府精準調控,否則可能進一步加大貧富差距。Park和Wang[4]指出,扶貧項目在執(zhí)行過程中沒有顯著增加較貧窮家庭的收入和消費,但卻使較富裕家庭的收入和消費明顯提高,在扶貧過程中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才能保證預期扶貧效果。Anthony等[5]認為,通過合理的稅收和政府轉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減少收入不平衡和相對貧困,政策制定者在減少貧困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Paresys等[6]以非洲糧食生產問題為例指出技術進步是扶貧的關鍵,在解決貧困問題時不僅要關注產量,更要關心人均產出和生產率。
大量的學者在公平及貧困問題上進行了充分的探討。森[7]從可行能力角度研究了貧困問題,他認為,如果有人在挨餓的話,那么顯然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食物,但問題的關鍵在于為什么他們不能獲得食物?是什么允許某些階層可以占有足夠的食物,而某些人卻要挨餓……要理解饑餓,我們必須首先理解權利體系,并把饑餓放在權利體系中加以分析。貧困的原因不是短缺,而是分配不均,因而需要解決的并非效率問題而是公平問題。他認為統(tǒng)治者缺乏激勵解決貧困問題是貧困的根源。舒爾茨[8]認為,經濟發(fā)展主要依靠的是人力資本的質量。不發(fā)達國家的貧困是由于國家長期忽視了對人力資本的公共投資,如貧困的代際傳遞難以被打破,正是因為貧困家庭難以對下一代進行有效的教育投資以開發(fā)其人力資本,最終導致子女無法擺脫貧困的制約。除現(xiàn)代經濟學的視角外,人類學家劉易斯[9]從貧困文化的角度研究了貧困問題,他提出了貧困文化的概念,貧困文化是一個特定的標簽,是窮人“在既定的歷史和社會的脈絡中所共享的有別于主流文化的一種生活方式”。
宮留記[10]提出了構建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扶貧機制,通過制定扶貧法劃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認為市場化扶貧是非常重要的舉措。傅熠華[11]從國家治理角度研究精準扶貧問題,認為精準扶貧具有國家主導下的主體多元化、實施方法多樣化的特點。精準扶貧戰(zhàn)略是一項國家治理行為。張蓓[12]認為,扶志、扶智是推進精準扶貧的內生動力和實踐路徑,強調輸血性的短期扶貧行為不能解決貧困的根本問題,提高貧困人口的脫貧信心及人力資本含量是扶貧的根本舉措。楊宜勇和楊澤坤[13]研究了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的發(fā)展脈絡認為,扶貧思想是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貢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創(chuàng)新。此外,也有學者對精準扶貧的核心內容及實踐成效進行了梳理和分析。黃承偉[14]探索了習近平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扶貧思想內涵,認為習近平的扶貧思想不但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創(chuàng)新及發(fā)展,同時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優(yōu)秀文化與時代發(fā)展的有機結合。馬彥濤和趙聰聰[15]從脫貧目標的小康論,脫貧任務的重點論,脫貧階段的攻堅論,脫貧效果的哭笑論,脫貧方式的精準論,脫貧手段的綜合論這六個視角研究了精準扶貧問題。
上述研究多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依據(jù),主要以扶貧工作實踐的成就梳理為主,對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則研究不夠。本文基于現(xiàn)代經濟學的視角,著重討論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現(xiàn)代經濟學以市場經濟為研究背景,主要研究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等問題。追求效率是現(xiàn)代經濟學的目標,但不是唯一的目標。現(xiàn)代經濟學關于公平問題的論述非常具有啟發(fā)性?,F(xiàn)代經濟學也能夠為扶貧工作,特別是精準扶貧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
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16]將經濟學定義為“研究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資源以生產有價值的物品和勞務,并將它們在不同的人中間進行分配”。簡而言之,經濟學有兩大任務:資源配置及收入分配。前者追求效率,后者追求公平。效率是指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最大程度地創(chuàng)造財富,公平則是指財富的分配方案能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從而不會產生較大紛爭。效率目標的實現(xiàn)依賴資源配置的制度,計劃和市場是兩種典型的資源配置方式。在計劃經濟背景下,資源配置依賴于中央計劃。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和如何生產均由龐大的行政計劃部門決策,企業(yè)和個人沒有決策權,只有服從權。這種資源配置方式加上收入分配的平均主義,企業(yè)和個人沒有努力生產的激勵。此外,由于信息搜尋成本過高,官僚主義及產權不明晰,中央計劃無法做到有效率地配置資源。計劃經濟中,浪費及偷懶現(xiàn)象屢見不鮮。大量事實證明,實行純粹計劃經濟的國家均陷入貧窮落后的陷阱。
完善的市場經濟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資源。市場經濟背景下資源配置機制是被稱作看不見手的價格機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由商品的供求決定。價格是資源配置的信號,高價意味著利潤較大,它引導資源進入該領域。換言之,該領域為什么價格高,其原因是資源配置不足。相反,較低的價格反映出該行業(yè)無利可賺,甚至可能虧損。因此,過低的價格引導資源從該行業(yè)撤出。而該行業(yè)的價格為什么低,其原因是資源配置過多。在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中,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信息充分完備,資源由價格信號引導流入流出的結果是全社會資源在所有行業(yè)均賺取社會平均利潤,既無暴利又無虧損時,全社會的資源得到了最佳配置。此外,市場經濟有非常完善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利潤的誘惑與破產的威脅就是企業(yè)和個人努力工作的胡蘿卜與大棒。產權明晰、自由競爭、優(yōu)勝劣汰及擁有較充分的選擇權,均是能夠調動個人潛能,激發(fā)人們創(chuàng)造財富的有利因素。
創(chuàng)造財富是我們追求效率的目標,尤如做蛋糕,我們的目標是將做蛋糕的生產要素配置合理,使蛋糕最大程度地做大。而在收入分配時,我們要追求公平的目標,至少要做到其分配的結果被社會絕大多數(shù)成員認同,不至于因為分配不公產生爭斗。因為爭斗過程會將一部分社會財富白白地耗掉。
實行公平分配的困難在于公平的概念屬于倫理學的范疇而非科學的范疇,它受價值觀的左右。何為公平有不同解釋,比如有人認為分配結果平均是公平,但干好干差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顯然不公平。有人認為機會均等是公平,但由于個人稟賦不同,有的人生來聰明,有的人比較遲鈍,有的人力氣大,有的人力氣小。機會相同,而把握機會的能力不同也難以實現(xiàn)社會公平。有人認為,自由競爭優(yōu)勝劣汰是公平;有人認為,最大程度地提高社會弱勢群體的福利是公平,顯然后兩種公平的概念并非完善?!肮健备拍畹亩嘣啊肮健眱群膶挿?,使實現(xiàn)公平的收入分配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只好依賴于絕大多數(shù)社會公眾的認同。有一個收入分配的公平底線能夠被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接受,那就是收入與貢獻對稱,社會弱勢群體擁有起碼的生存保障。收入與貢獻對稱,可以通過生產要素市場來決定,按生產要素分配。誰提供的生產要素多,誰擁有的生產要素對生產貢獻大,誰就獲得較多的貨幣收入。這種分配方式提高了社會成員創(chuàng)造財富的積極性,有助于做大財富蛋糕。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應由政府通過稅收以轉移支付的形式來實現(xiàn)。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不僅有人權道德倫理方面的意義,而且符合經濟學原理。創(chuàng)造財富需要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關愛社會群體不僅對窮人有利,對富人也有利。在動亂的社會環(huán)境中,富人面臨的社會風險大于窮人。
公平與效率存在互補關系。在以往的經濟學研究中,學者大多關注它們矛盾的一面,如認為蛋糕分得太均勻蛋糕會變小,沒有注意到絕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認同的公平收入分配,可以降低掠奪與反掠奪的成本,有助于財富的創(chuàng)造。筆者認為,公平與效率存在動態(tài)均衡,效率優(yōu)先還是公平優(yōu)先依賴于社會環(huán)境。若處于社會矛盾較小的環(huán)境中,我們當然強調創(chuàng)造財富,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若處于社會矛盾大、收入分配明顯不合理、弱勢群體難以生存的環(huán)境中,公平與穩(wěn)定的重要性超過了效率,因為在此環(huán)境下,蛋糕做得再大也會被隨后而來的社會動蕩破壞殆盡?,F(xiàn)階段,我國社會處于上述兩種環(huán)境之間,因此,效率與公平同等重要,政府與市場應各施其職:逐步完善市場功能,用看不見的手去著重解決效率問題;逐步規(guī)范政府的行為,用看得見的手去著重解決公平問題。政府與市場的界線不清及過多的越位,其結果必然是南轅北轍。
從斯密的古典經濟學到馬歇爾的新古典經濟學,都強調市場可以有效地配置資源。短缺和過剩這兩個不均衡狀態(tài)很難持久。當供不應求時價格會上漲,從而導致需求量減少,供給量增加。相反,供過于求時價格會下跌,從而導致需求量增加,供給量減少。價格自動的調整能使供求趨于均衡狀態(tài)?!笆袌鋈f能”的神話由于大蕭條的出現(xiàn)受到了挑戰(zhàn)。1929年出現(xiàn)的波及整個西方世界的大蕭條影響面之大、破壞性之強超出了人們的預期,經濟倒退了10年,1/4的人失去工作,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不能診斷大蕭條的病因,更開不出相應的藥方,凱恩斯理論應運而生。凱恩斯用有效需求理論解釋了大蕭條的現(xiàn)象,并給出藥方?!坝行枨蟆笔侵笇鴥犬a品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它由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及凈出口四部分構成。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規(guī)律和流動性偏好構成了有效需求理論的基石。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占收入的比率,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最后追加的一單位收入中,消費所占的比率。隨著消費者收入的增加,這個比率在不斷下降。如某人月收入5 000元,消費4 000元,其消費傾向是0.8,如果再增加1 000元收入可能只有700元用于消費了,其邊際消費傾向為0.7。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告訴我們高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低,而低收入者邊際消費傾向較高。
目前隨著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沿著依賴投資和出口兩駕馬車拉動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啟動內需,特別是將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是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由于消費具有短期慣性,即它不隨環(huán)境和收入的波動而有較大的波動,相對于投資和出口而言,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具有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點?,F(xiàn)代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一個經濟體中收入差距過大不利于消費總量的增加,因此,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是穩(wěn)增長、保就業(yè)的重要舉措。
在博弈論中有兩個經典的“抓錢博弈”:一是取自于Thaler[17]。Thaler試驗案例為老師讓A和B兩個學生去分1美元。由學生A給出分配方案,學生B決定接受與否。若學生B不接受則游戲結束。按照理性的分析,A應該提出99美分歸自己1美分給B,并且B也要接受。因為盡管分配方案苛刻,但是有1美分強過沒有——這個方案是一個帕累托改進。但是這個理性的方案在Thaler的實驗中從未發(fā)生,許多學生在試驗中充當A角色時一般提出的方案是55分成。大部分充當B角色的學生會拒絕自己得到25美分以下的方案,甚至有人拒絕40美分以下的方案。這個試驗表明博弈的參與者除具有理性思維外,公平的理念起到很大的作用。當分配方案偏離了由文化、傳統(tǒng)及信仰等因素決定的公平理念時,人們往往選擇一拍兩散。另一個取自于Rosenthal[18]。其博弈方案如下:主持人將裝有1美元的盤子放在A和B兩人面前,A先決策取走與否,取走則游戲結束,而不取走盤子中的錢會變成兩美元。接下來由B做同樣的決策,如果雙方都不取走盤里的錢,假設游戲設定為N=999,則錢漲到 1 000美元時游戲結束,此時B得到1 000美元而A一無所有。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A理性的選擇是見錢就抓,A得1美元游戲結束是納什均衡。但是在博弈試驗中經常是A和B兩個學生讓游戲進行到最后,B得到1 000美元事后與A平分。Rosenthal問學生A:“你們認識嗎?是不是有串通?”A回答:“我們以前不認識,現(xiàn)在他是我朋友了?!?/p>
這些案例有以下三個啟示:第一,人們并非是機械的理性人,在追求效率的同時追求起碼的公平也是人們行為的準則。第二,信任和合作是能獲得更大利益的保障,見錢就抓的短期理性行為犧牲了巨大的長期利益。第三,當眼前利益與長期利益有較大的差異時,更容易產生合作行為。如果這個博弈開始盤中就有200美元而非1美元的話,見錢就抓的短期行為更容易出現(xiàn)。
總而言之,從事現(xiàn)代經濟學研究的學者除重視將財富蛋糕做大的效率問題之外,也十分重視如何分蛋糕的公平問題。他們對公平和貧困問題的研究成果對我國做好扶貧工作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考察時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自此我國政府開始進行了精準扶貧制度的頂層設計和工作的具體實施。精準扶貧工作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發(fā)展完善,成為我國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2015年6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部分省區(qū)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扶貧開發(fā)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19],為此拉開了精準扶貧的序幕。我國精準扶貧工作的原則被概括為“六個精準”,而實施戰(zhàn)略被概括為“五個一批”。
“六個精準”包括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和脫貧成效精準。具體而言,扶貧對象精準強調切實可靠地扶助到真正貧困的對象,杜絕人情關系作怪;項目安排精準強調扶貧項目應當因地制宜,嚴格按照程序標準實施;資金使用精準強調扶貧資金與扶貧成效掛鉤,使用過程全程監(jiān)督;措施到戶精準強調扶貧措施應當直接與貧困戶進行聯(lián)系,從小處著手切實惠及到最基層的貧困百姓;因村派人精準是指采用駐村干部扶貧的形式,促使駐村干部成為知曉當?shù)厍闆r、有辦法、有動力的工作主體;脫貧成效精準強調地方脫貧工作要與脫貧攻堅戰(zhàn)的總要求、總任務對接,脫貧成效切實可持續(xù)。
“五個一批”包括發(fā)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tài)補償脫貧一批、發(fā)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這“五個一批”的實施戰(zhàn)略切中要害地針對了貧困問題發(fā)生的兩個關鍵——貧困地區(qū)的資源稟賦、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其中,發(fā)展生產脫貧一批強調產業(yè)扶貧,即采用發(fā)展特色農業(yè)和服務業(yè),結合當?shù)刭Y源稟賦開展扶貧;易地搬遷脫貧一批是指引導貧困地區(qū)人們脫離資源稟賦枯竭地區(qū),搬遷至有更好條件脫貧的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生態(tài)補償脫貧一批是指挖掘貧困地區(qū)的生態(tài)保護資源,進而提供就業(yè)崗位實現(xiàn)脫貧;發(fā)展教育脫貧一批強調扶貧的長期效應,即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qū)傾斜,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應對的是因老、病、殘而無法改善的貧困人口,由政府采用社會保障來兜底扶助。
精準扶貧工作實施以來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根據(jù)國務院扶貧辦統(tǒng)計,截至2017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 899萬人減少至3 046萬人,累計減少6 853萬人,減貧幅度達到70.0%,貧困發(fā)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3.1%,累計下降7.1個百分點,年均脫貧人數(shù)1 370萬人。貧困地區(qū)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7%,2013—2017年,貧困地區(q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2.4%,扣除物價因素年均實際增長10.4%,實際增速比全國農村平均水平高2.5個百分點。2017年,貧困地區(q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69.8%,比2012年提高7.7個百分點,與全國農村平均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住鋼筋混凝土房或磚混材料房的農戶占57.1%,自然村通電率接近100%,通電話率98.2%[5]。這些成就表明,精準扶貧是一項非常偉大的工作,它不僅給弱勢群體帶來了福利,也是解決我國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大舉措。
我國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筆者深入基層調研時發(fā)現(xiàn)仍面臨許多問題。根據(jù)習近平總書記對扶貧工作提出“真扶貧、扶真貧”的要求,這些問題阻礙了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
1.扶貧理論的研究滯后于扶貧工作的實踐
自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的理念以來,精準扶貧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普遍展開,各種扶貧舉措不斷推出,各地扶貧實踐各有特色。相對于精準扶貧的工作實踐而言,精準扶貧的理論研究明顯滯后于實踐。雖然也有許多關于精準扶貧的研究成果,但大多就事論事、碎片化的研究較多,扶貧概念、作用、意義上的研究多于系統(tǒng)化的機理性的分析。國內外扶貧工作的比較、扶貧路徑及存在問題的研究較少,更缺乏具有中國特色的頂層扶貧機制設計。理論研究滯后于扶貧實踐的現(xiàn)狀,使得扶貧工作缺乏理論指導。精準扶貧工作需要理論創(chuàng)新、頂層設計和直面問題的對策性研究,因此,理論工作者要在充分調研各地扶貧經驗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運用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框架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理論研究并用以指導扶貧實踐。
2.精準扶貧的行政成本不可忽視
筆者在對扶貧工作的調研中真切地感受到精準扶貧的行政成本過高,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精準扶貧不是免費的午餐。精準扶貧要解決扶助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是一整套扶貧治理體系。“六個精準”是精準扶貧與粗放扶貧的最大區(qū)別,它的確解決了粗放扶貧出現(xiàn)的扶貧對象不準確、項目不到位、責任不清楚的問題。但“六個精準”產生的巨大行政成本也是不可忽略的,比如扶貧對象的精準需要一系列的申請、評議、建檔立卡、公示公告等程序。由于家庭收入信息的不對稱性,對于貧困人口的邊緣人物識別是非常困難的。扶貧對象識別工作的繁瑣及復雜消耗了大量的行政資源。如云南德宏州的扶貧干部自稱自己為“表哥表姐”,言外之意是各種填表建檔工作讓他們不堪承受。第二,扶貧項目精準是非常困難的,許多扶貧項目具有周期長、見效慢及企業(yè)參與等特點。扶貧對象本身就是弱勢群體,其權益如何保障,如何避免委托代理問題及尋找具有特色、符合當?shù)丨h(huán)境的扶貧項目都存在很大的困難。第三,各級政府驗收標準的不統(tǒng)一也產生了較高的行政成本。
3.任務扶貧和數(shù)字扶貧應當避免
精準扶貧工作是一場硬仗,它不僅關系到2020年我國實現(xiàn)全面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目標,也是保持社會穩(wěn)定、解決社會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抓手。各級政府非常重視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在層層下派任務的壓力下,任務扶貧和數(shù)字扶貧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任務扶貧模糊了扶貧主體的邊界。任務扶貧需要統(tǒng)籌規(guī)劃及頂層設計,在各級政府財力不足的前提下扶貧的負擔有一部分落在了基層扶貧工作者個人頭上。除了派出一部分專職扶貧工作人員外,基層政府還采取了全員扶貧、責任落實、包村包戶等具體措施,工作時間更是“白加黑、五加二”。為了完成指標任務,基層扶貧工作人員大多采取的是“輸血”的短期行為。如云南德宏州要求貧困人口除達到基本標準外,每個家庭還要有電視、桌椅和爐灶,包戶的干部在自己收入不高的條件下,為了完成任務被迫自掏腰包?;鶎痈刹恐皇桥c政府簽訂了勞務合約,慈善事業(yè)也要遵從自愿、量力的原則。這種做法不僅沒有提高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還侵犯了基層干部個人的財產權。其二,數(shù)字扶貧有較大的隱患。數(shù)字扶貧是中央政府反復強調應該杜絕的做法,但在實際扶貧工作中各級政府均將其作為剛性的任務。為了完成這項艱巨的政治任務,基層政府及工作人員難免違背了實事求是的原則,玩起了數(shù)字游戲。據(jù)了解,鐵嶺市某鎮(zhèn)2017年完成了400戶脫貧指標,鎮(zhèn)長在介紹這400戶的脫貧工作時,提起其中95戶是通過樹莓項目,5戶是通過光伏發(fā)電項目。這兩個項目都是以企業(yè)投資為主,貧困戶的投資使用的是鎮(zhèn)政府的扶貧基金,僅占20%的股份。當筆者問到樹莓掛果需要3年時間,果實收獲后市場行情如何?利益如何分配?如何監(jiān)管等問題時,鎮(zhèn)長無話可談。而筆者詢問一家貧困戶光伏發(fā)電項目給他帶來多少收入時,回答是100元。
顯然,精準扶貧需要厘清邊界,實事求是。當前精準扶貧工作必須避免任務扶貧和數(shù)字扶貧傾向,這種傾向不但是勞民傷財、社會成本很高的短期行為,其危害更不亞于貧困本身。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背景下,精準扶貧是政府及全國人民共同參與的持久戰(zhàn),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知難而退,更不能弄虛作假。筆者認為,精準扶貧除萬眾一心、上下一致、齊心合力外,還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政府和市場要各司其職: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在效率方面有優(yōu)勢,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在公平方面應該發(fā)揮較大的作為。效率和公平是社會發(fā)展所追求的兩個目標。精準扶貧過程中政府必須起主導作用,無論是生態(tài)補貼、教育脫貧,還是政府兜底,亦或易地搬遷,都需要政府統(tǒng)籌規(guī)劃、轉移支付,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這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保證社會貧困人口生存權所必須的投入,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職責。當然,市場也能在精準扶貧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市場可以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把財富的蛋糕做大,讓政府有較多的稅收用于轉移支付,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yè)等。此外,尊重市場規(guī)律,選好扶貧項目也能實現(xiàn)效率和公平的雙贏。
消滅貧困是一項長期工作,政府要避免浮躁及追求短期政績的現(xiàn)象。在扶貧過程中要注重扶貧長效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以往粗放型扶貧工作中,各地區(qū)的政府曾開展過類似“走進千家萬戶”活動,即讓政府工作人員承包一個貧困戶的舉措。然而,其結果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這種運動式的扶貧措施不僅有侵犯政府工作人員財產權的可能,而且對切實解決脫貧問題也往往是杯水車薪、流于形式??梢?,“輸血型”的扶貧無法挖掉“窮根”,不能徹底解決貧困問題。在新時期的精準扶貧工作中,主要任務應當是提升貧困人口的“造血”功能,如教育扶貧、產業(yè)扶貧和易地搬遷等。教育扶貧可以提升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及其后代的人力資本,使他們具有脫貧致富的核心競爭力。產業(yè)扶貧可以幫助貧困人口利用自身擁有的稟賦、資源,從而獲得長期穩(wěn)定收入。此外,社會保障和政府兜底也是脫貧攻堅中的長效機制。
各級政府非常重視脫貧工作,派出扶貧工作隊到貧困地區(qū)駐村幫扶是常見的舉措。縣、鄉(xiāng)、鎮(zhèn)等基層政府工作人員也都有幫扶的任務及脫貧指標。這些扶貧工作隊及政府官員往往從局部出發(fā),缺乏全局考量。脫貧攻堅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必須進行全局考量。現(xiàn)實工作中,扶貧工作隊能夠想到的脫貧手段大多在養(yǎng)殖和種植領域,而養(yǎng)殖和種植能否真正增加農民收入卻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如2019年豬肉的價格下跌了20%以上,養(yǎng)豬業(yè)出現(xiàn)全面虧損,這與豬肉市場供給量大幅度增加密切相關。筆者所調研的廣西田東縣的沙糖桔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在廣西田東縣,沙糖桔是當?shù)氐奶厣r產品。2016年沙糖桔的地頭價格每千克4元;2017年由于田東縣大規(guī)模搞沙糖桔種植產業(yè)園區(qū),導致其價格下跌到每千克1元。結果讓種植沙糖桔的農民重新返貧。經濟學有“合成謬誤”之說,即局部對的事,整體不一定對。一個農民豐收了是好事,所有的農民豐收了就會發(fā)生谷賤傷農的現(xiàn)象。在扶貧工作中要避免合成謬誤,防止好心辦壞事。
在粗放型的扶貧模式中,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夠完善。如扶貧對象的篩選機制不健全,各種三農補貼政策政出多門,部分領導干部停留在“數(shù)字脫貧”的舊思維中等。這使得扶貧工作力量分散,效果不好。強化激勵機制有三層含義:一是各級領導必須充分重視扶貧工作,把精準扶貧的效果與各級政府的業(yè)績考核掛鉤。二是扶貧更要扶智,貧困戶本身也要堅定改變命運、脫貧致富的信念,防止等、靠、要的思想泛濫。三是調動各方面的扶貧積極性,在稅收政策上更好地鼓勵企業(yè)和個人做好幫扶工作。此外,也要建立必要的監(jiān)督機制,貧困人口的篩選和甄別要有必要的程序,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嚴防扶貧資金被貪污和挪用,杜絕扶貧過程中的設租、尋租行為。
相對于以往粗放型的扶貧措施,精準扶貧要在扶貧工作中做到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和脫貧成效精準?!傲鶄€精準”的實施對于公平、公開、公正,減少扶貧過程中的尋租、腐敗行為起到了良好作用。但實施這“六個精準”也要付出較大的代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程序復雜、手續(xù)繁雜也是不可忽視的制度成本。筆者調研時發(fā)現(xiàn),個別貧困戶會因扶貧程序過于繁雜,所獲補貼卻微不足道而拒絕參與扶貧工作。因此,在精準扶貧的同時,推出能普遍增加農民收入的舉措也非常必要,如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加大農村公共服務,搞好惠民金融保險等。在有條件時是否可以推出農民的退休制度,讓達到一定年齡的農民每月也有固定收入,使其享受與城里人一樣的國民待遇??梢?,“精準”是針對個別貧困戶,“普遍”則是惠及所有農民,“精準”與“普遍”相結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扶貧效果。
十九大報告提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要堅持農業(yè)農村優(yōu)先發(fā)展,按照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而精準扶貧要嵌入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之中,農村公共服務的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鄉(xiāng)村環(huán)境的治理及農業(yè)現(xiàn)代化、產業(yè)化、規(guī)?;l(fā)展都是解決我國農民貧窮落后的重要措施。因此,精準扶貧不能單打獨斗,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農民的生存問題若得不到保障就無從談起農業(yè)的現(xiàn)代化乃至我國的現(xiàn)代化。可見,精準扶貧是關系到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快慢,關系到我國社會長治久安的百年大計。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推進“三農”工作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一定要看到,農業(yè)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中國要強,農業(yè)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yè)基礎穩(wěn)固,農村和諧穩(wěn)定,農民安居樂業(yè),整個大局就有保障?!笔堑?,農業(yè)強、農村美、農民富,它不僅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還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質量,精準扶貧是解決我國不均衡不充分發(fā)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從現(xiàn)代經濟學的視角,梳理了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指出現(xiàn)代經濟學不僅在研究如何有效率地配置資源有啟發(fā),而且在研究如何做好收入分配,如何實現(xiàn)公平與效率互補等方面也有非常多的成果,效率與公平并非只有如“把蛋糕切得太勻,蛋糕會變小”替代關系,更有同時可以改善的互補關系。如公平的分配制度實行了貢獻和收入對稱,激發(fā)了人們創(chuàng)造財富的積極性,收入差距在合理的范圍內,避免了社會動亂,有利于將稀缺的資源配置到生產領域。因此,在我國精準扶貧實踐超越理論的情況下,從現(xiàn)代經濟學中挖掘整理出精準扶貧的理論基礎是非常必要的。
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將精準扶貧作為三大攻堅戰(zhàn)之一,它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成果非常顯著。農村面貌發(fā)生深刻的變化,農民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精準扶貧工作中出現(xiàn)了理論研究滯后、行政成本過高、官僚主義抬頭,形式主義普遍等現(xiàn)象。因此,精準扶貧工作必須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調動政府和民間兩個積極性。處理好長期與短期的關系,促進三個產業(yè)融合,提高農民的人力資本存量。處理好精準與普遍的關系,加大農村公共服務投入,給農民公平的國民待遇。處理好激勵與約束的關系,激發(fā)扶貧工作者的工作熱情,避免扶貧工作中的浪費和腐敗現(xiàn)象,讓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得到真正的改善。
總之,精準扶貧是關系到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工程,是我國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基礎。它要求我們萬眾一心克服扶貧工作中的困難、避免扶貧工作中的偏差,深化改革、解放思想,搞好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這是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