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麥香千里

2019-12-11 03:40:16方進
中國糧食經(jīng)濟 2019年12期
關(guān)鍵詞:連枷掛面麥苗

文/方進

欄目主持/劉博文

一、麥苗青青

我的家鄉(xiāng)在皖中丘陵地帶,盛產(chǎn)水稻,也種植小麥。小時候,生產(chǎn)隊集體勞動,每年“三秋”(秋收、秋耕、秋播),莊稼剛剛收獲,草木刪繁就簡,大地敞開胸懷等待新一輪耕耘播種,鄉(xiāng)親們便忙著種麥子和油菜。將新翻的泥土耙平碾細,整理成一畦畦地壟,用鋤頭在壟上勾出一個個小坑凹,撒點土肥,種上麥子和油菜籽,再用細土覆蓋上,等待它們生根發(fā)芽。麥子對土壤和環(huán)境的要求并不高,村前、屋后、河邊、路旁,哪里有空地,哪里都可種上麥子。于是,麥子與油菜一起孕育,一起生長。

當冬季來臨,大地荒蕪,萬物蕭條,麥苗和油菜破土而出,頂著風霜,冒著嚴寒,給冷酷荒涼的冬野增添一抹綠色,點燃一線生機。大雪紛飛,厚厚的積雪,為麥子蓋上了一層御寒的棉被,不僅滋潤了土壤,而且凍滅了害蟲。“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比鹧┱棕S年,鄉(xiāng)親們心里美美的,憧憬著來年的好收成。

麥苗和油菜新鮮細嫩,正是家禽家畜們的美味。守護麥田,是大人和孩子們共同的責任。離村莊很近的麥地,生產(chǎn)隊組織人員用木條竹枝扎起籬笆,還安排專人看護,每片地塊派一個人,各家各戶輪流值守。兒時,我常常和小伙伴們利用假日,背著書包,拎著小竹椅,到麥地里,一邊看書,一邊看護著麥子和油菜,防止雞鴨鵝豬等牲畜偷吃和糟蹋。

經(jīng)過一冬的醞釀和積蓄,麥子在春天的原野上鋪開一頃頃碧綠的詩行……一場喜雨過后,麥苗兒伸展著嫩葉,含著亮晶晶的雨露,像初生的嬰兒,盡情地吮吸著大自然的乳汁。陽光下,葉子愈發(fā)光澤,像碧玉像翡翠,晶瑩剔透,青翠欲滴。

鄉(xiāng)親們期盼已久,迫不及待走出家門,荷鋤扛鍬,順著平整的地壟、筆直的麥行,小心翼翼地鋤草、松土、施肥,為麥壟保墑、增溫。望著一棵棵可愛的小苗,人們像照顧自己孩子一樣地精心呵護,期盼著麥苗兒茁壯成長,拔節(jié)抽穗,早日成熟。

春江水暖鴨先知,麥苗青青百草遲。越冬的麥苗喚醒了初春的大地,帶動了萬物復(fù)蘇。于是,小草綠了,野菜青了,竹筍出土了,柳葉發(fā)芽了,大地一片綠意。桃花、杏花、油菜花,以滿眼新綠為畫版,競相涂抹著鮮艷的色彩,把春天裝扮得姹紫嫣紅、五彩繽紛。

嗅著麥苗的清香和百花的芬芳,人們紛紛外出踏青尋春。徜徉在麥叢間,用心去感受大地的呼吸,你會聽到麥苗拔節(jié)的聲音。微風吹來,麥田里泛起層層綠色的波浪,你的心海隨之蕩漾,感受春天的蓬勃,充滿金色的夢想……

二、麥浪滾滾

“遠處蔚藍天空下,涌動著金色的麥浪,就在那里,曾是你和我愛過的地方......”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就想起家鄉(xiāng),想起春夏之交麥子豐收的景象?!疤锛疑匍e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麥子是一年中最早收獲的莊稼,也是百姓最早的期盼。麥子熟了,人們再也不用擔心青黃不接了。

麥收季節(jié),再遠再重的心事都放下,人們從四面八方回到鄉(xiāng)間地頭,男女老少齊上陣,熱火朝天收麥忙。那滿眼金黃的麥穗,像一束束火把,映紅了農(nóng)夫們古銅色的臉龐。鐮刀飛舞,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收獲從秋到冬、從春到夏農(nóng)民付出的辛勞,收獲風霜雨雪、日月甘霖大地呈獻的精華,人們顧不上擦拭額頭的汗水,顧不上拂去如刺的麥芒,懷揣著豐收的喜悅,一心想著顆粒歸倉。

大人們忙著把麥子扎成捆、堆成垛,孩子們忙著拾起地上散落的麥穗,一邊拾穗,一邊唱著從廣播里學(xué)會的兒歌:“我是公社小社員,手拿小鐮刀,身背小竹籃,放學(xué)以后去勞動,割草積肥拾麥穗,越干越喜歡......”

男人們負責車拉肩挑將麥子運到打谷場上,女人們負責攤曬脫粒。在我的家鄉(xiāng),一直沿用著一種古老的打麥方式——連枷打麥。連枷,是由一個竹竿做成的長柄和一組平排的竹條(或木條)構(gòu)成,“條子”扎在長柄一端,能360 度自由轉(zhuǎn)動。打麥時,將連枷把上下甩動,使竹條旋轉(zhuǎn),拍打地上的麥穗,使之脫粒。連枷打不盡的,男人們牽來老牛拉著石磙碾壓,使粘在麥秸上的麥粒脫落干凈。

連枷打麥通常都由婦女們完成,將麥子整齊地攤在曬場上,麥穗對著麥穗,她們手持連枷,面對面站成兩排,將連枷上的“條子”高高揚起,一人一下,此起彼落,有節(jié)奏地拍打,麥穗應(yīng)聲脫粒。打連枷是技術(shù)活,既要熟練掌握“條子”在連枷把上旋轉(zhuǎn)的技巧,又要前后左右移動,邊走邊打,步伐整齊,你上我下,錯落有致。

打麥時,為了統(tǒng)一動作和步調(diào),人們常常喊著“連枷號子”,節(jié)奏明快,喊聲悠揚。連枷拍打的聲音“乒乒乓乓”,如豐收鼓樂,似喜慶花炮?!靶Ω杪暲镙p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辩H鏘的連枷聲、高亢的號子聲、還有石滾碾壓的“吱啞”聲,匯成一組歡慶豐收的交響曲,在小村上空久久回蕩......

隨著機械脫粒的普及,連枷打麥的生產(chǎn)習(xí)俗已漸漸遠去,打麥場也不復(fù)存在。然而,那火熱的勞動場景,淳樸和諧的鄉(xiāng)風,還有打麥場上流傳的故事,將永遠印在小村和那一代人們的記憶里......

三、麥面飄香

麥子收獲之后,鄉(xiāng)親們都要嘗嘗鮮。村里有一個大庭屋,里面擺放著一個大大的、圓圓的石磨,專門用來碾磨麥粉。夏季農(nóng)活忙完了,鄉(xiāng)親們開始洗麥磨粉。石磨周邊鑲有兩根木軸,可同時容納三四個人推磨,還有一人專門往磨盤中間的圓孔里添麥子。添磨的活通常是由婦女來做,推磨有時也用耕牛代替,只是輕易不使喚,農(nóng)閑時也要讓它們休養(yǎng)歇息。磨盤轉(zhuǎn)動時吱吱呀呀,石磨一響,全村的人們便知該有新面吃了。

南方人制作面食的方式很簡單,不如北方的花樣多,通常是做面湯。“面湯”是我們那里的一種叫法,其實就是手搟面。一時間,家家戶戶都開始揉面煮面湯,熱氣騰騰,香飄四鄰,清新爽口,柔軟綿甜。孩子們托著大碗的面湯,走出家門,相互炫耀。

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小村還流傳下來做掛面的手藝,打我記事,村里幾十戶人家家家都會做掛面。每年立冬以后,田里的農(nóng)活閑了,大家就開始忙起了做掛面。父親是制作掛面的高手,小時候,我經(jīng)常跟在他身旁,一邊幫忙,一邊學(xué)習(xí)。傍晚,父親將面粉、水和鹽按比例配好,放入面缸里,我卷起袖管幫父親和面。和面需要力氣,兩只手在面缸里不停地捶打翻揉。約莫半個時辰后,父親抓起一小塊面團拉成薄薄的一層,對著光亮照一照,看看是否均勻,是否有粘性。

晚飯后,父親將和好的大塊面粑攤到面板上,用搟面杖推平壓薄,用菜刀裁切成條狀,然后雙手搓揉,由硬到軟,由粗到細,從面板上盤到簸箕中,再從簸箕中盤到面缸里?!氨P”的過程,也就是由短到長、由粗糙到精軟的過程,父親的雙手一刻不停地搓揉,重復(fù)著同樣簡單枯燥的動作。翌日雞鳴時分,父親早早起床,將面缸里的面繩纏到兩根長長的竹筷上,放在面廂里,等待日出時上架。

早晨,溫暖的陽光灑滿村莊,父親把門前的空地打掃得干干凈凈,擺好面架,將面廂里的面筷搬出屋子,掛在架上,有節(jié)奏地往下拉。拉面的過程很有技巧,力量小了拉不長,力量大了會斷裂,需要悠悠地使勁,拉一節(jié)停一會,讓面條有個緩沖的過程,然后接著再往下拉,一直拉到最底下的橫檔板,將面筷插到檔板的一個個小孔中固定。微風吹來,長長細細的面絲像春天的楊柳,輕盈舞動,悠然飄蕩。

制作掛面的過程看起來不算復(fù)雜,但起早歇晚非常辛苦,而且要注意觀察天氣變化,掌握面粉、水和鹽的配比。鹽多了太咸難入口,鹽少了制作時容易斷,還要把握好盤條、上筷、起架的時間。祖上什么時候傳下這手藝,不得而知。記憶中家里每一次蓋新房,都要留一間作面坊。在給父親當幫手的過程中,我也漸漸學(xué)會了制作掛面這祖?zhèn)鞯募妓?,還指望著將來有一天能夠派上用場,養(yǎng)家糊口。那時怎么也沒想到后來我會變作城里人,告別那祖祖輩輩耕耘的黃土地,告別那充滿溫馨的掛面坊……

說來也怪,周圍的村莊僅距半里路,甚至只隔幾條田埂,鄰村的人家都不會制作掛面。是他們不愿意學(xué),還是我們村的手藝不允許外傳?反正制作掛面的技術(shù)愣是沒出村。逢年過節(jié)、賀喜祝壽,外村總會有很多很多的人來村里購買掛面,有親戚朋友,也有不熟識的,還有的挑著麥子來換面條。

每當冬季來臨,站在村口望去,一排排整齊的掛面次第擺開,像千萬縷銀絲,又像飛來的瀑布,頗為壯觀,形成小村一道亮麗的風景。有了這道風景,小村的冬天不會寒冷;有了這道風景,小村的日子紅紅火火......

四、麥行九州

走進糧校,打開糧油經(jīng)濟地理圖,發(fā)現(xiàn)小麥并非我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皖北地區(qū)、華北平原、黃河流域,才是小麥的家鄉(xiāng)。

那年夏天,我到位于皖北的蒙城縣實習(xí),幫助糧站收購小麥,一住就是20 多天。糧站周圍,村村落落,到處都是剛剛收獲過的麥地,到糧站售麥的汽車、三輪車、平板車排著長長的隊伍,如一條長龍,從糧站院子一直延伸到遠處的機耕路上。第一次到麥產(chǎn)區(qū)勞動和生活,一日三餐都是饅頭和面條,對我這個以米飯為主食的南方人來說,剛開始很不習(xí)慣。糧站的李站長和李嬸經(jīng)常送來自己蒸煮的包子、餃子、煎餅、韭菜盒之類,熱騰騰、香噴噴,讓我大飽口福、大開眼界,沒想到麥面竟能做出如此多的花樣!從此,我對面食情有獨鐘。

有一種說法:“中國小麥看河南,河南小麥看新鄉(xiāng),新鄉(xiāng)小麥看延津?!焙幽鲜侨珖丝诘谝淮笫?,也是小麥生產(chǎn)第一大省,總產(chǎn)量占全國1/4。延津地跨黃河、海河兩大流域,水資源充沛,土地肥沃,是全國優(yōu)質(zhì)小麥生產(chǎn)示范基地縣,有著“中國小麥第一縣”的美譽。那年麥收季節(jié),我慕名來到延津縣考察學(xué)習(xí)優(yōu)質(zhì)小麥訂單收購。站在中原大地上,面對四面八方金黃的麥田、粗壯的麥穗,心潮澎湃。走進村民家中,看到家家戶戶都持有農(nóng)業(yè)合作社社員證,這是在當?shù)卣龑?dǎo)下,由糧食產(chǎn)業(yè)化龍頭企業(yè)牽頭,村民自愿加入的農(nóng)業(yè)合作組織,從麥種優(yōu)選、機械播種、田間管理,到機械收割、訂單收購、精深加工,實現(xiàn)標準種植、科學(xué)管理、規(guī)范經(jīng)營,不僅大大增加了農(nóng)民收入,還有效提升了小麥品質(zhì),此舉被業(yè)內(nèi)稱作“延津模式”。

人們常說“好吃不如餃子”。提起餃子,河南人最為驕傲,不僅因為“全國十個餃子有七個產(chǎn)自河南”,那些耳熟能詳?shù)闹放拼蠖喑鲎院幽?,而且他們認為餃子是河南人發(fā)明的。相傳,東漢時期河南南陽人醫(yī)圣張仲景在離開官場告老還鄉(xiāng)時,看到很多窮苦百姓寒冬時耳朵凍爛了,他制作了一種藥物叫“祛寒嬌耳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熬煮,撈干切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下鍋煮熟分給病人,病人吃過后渾身發(fā)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爛耳朵很快就好了。人們?yōu)楦屑ず图o念醫(yī)圣,于大年初一仿“嬌耳”的模樣制作食物,稱之為“餃子”,南方人還叫作“扁食”。如今,餃子作為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一種面食,早已遍及全國各地。

麥子的作用遠不止能做餃子、饅頭、面條,在全國糧食加工第一大市——山東濱州的糧食加工企業(yè),人們看到,小麥的變身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谷朊粉、胚芽油、食用酒精、工業(yè)酒精、液體蛋白飼料等等,小麥轉(zhuǎn)化的產(chǎn)品涉及養(yǎng)殖、醫(yī)療、新能源、航空航天等眾多領(lǐng)域。一粒小麥,從初加工到精深加工再到綜合利用,毫無保留,無私奉獻。

我國地大物博,小麥栽培遍及神州,從黃淮海流域到大西北地區(qū),從云貴高原到長江兩岸,有的生長在春天,稱為春小麥,主要在長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有的播種在冬季,叫作冬小麥,主要在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而中原大地是我國最大的小麥集中產(chǎn)區(qū),千百年來,這里的人們以小麥為主糧生產(chǎn)生活,世代耕耘,繁衍生息。

五、麥作千年

眾所周知,小麥原產(chǎn)自西亞,已有1 萬多年栽培歷史,公元前2000 年左右傳入中國。專家認為,中國最早發(fā)現(xiàn)小麥種植遺址是在新疆的孔雀河流域,至今有4000多年,后來由黃河中游逐漸擴展到長江以南。

1955 年,考古學(xué)家在我的家鄉(xiāng)安徽亳縣(今亳州市)釣魚臺村發(fā)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炭化小麥種子,被中國科學(xué)院等有關(guān)單位命名為“中國古小麥”,迄今至少有3000 年。50 年后,在亳州以南200 公里的蚌埠禹會村遺址中,再度發(fā)掘出土小麥炭化物,考古測定遺址距今有4100 年的歷史。這些發(fā)現(xiàn)足以證明,皖北地區(qū)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種植小麥的區(qū)域之一。

“我行其野,芃芃其麥”“碩鼠碩鼠,無食我麥”。從《詩經(jīng)》中可以遙想古時候中原大地小麥生長的茂盛景象,也可以看出那時麥子已是百姓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在唐宋詩人們的筆下,麥子也經(jīng)常成為他們描摹和贊美的對象——“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唐·王維《渭川田家》);“五月江吳麥秀寒,移秧披絮尚衣單”(宋·范成大《夏日田園雜興》);“小麥繞村苗郁郁,柔桑滿陌椹累累?!保ㄋ巍り懹巍堕e詠》)......麥子不僅是人們重要的物質(zhì)食糧,而且成為文人墨客歌詠生活借物抒情的重要具象。

小麥作為舶來品,雖然很久以前就傳入中國,但很長時間里被看作是口味不佳的“雜糧”?!妒勒f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則趣事:東漢新陽侯陰就請井丹吃飯,“侯設(shè)麥飯蔥菜,以觀其意,丹推卻曰:‘以君侯能供美膳,故來相過,何謂如此!’乃出盛饌?!笨梢姰敃r麥飯只是粗食,并非“美膳”。古時候,麥子只是粒食,人們像吃稻米一樣食用小麥,稱作“麥飯”,顆粒堅硬,食之粗糙,味覺之差可想而知。

隨著石磨的發(fā)明和發(fā)展,麥子由粒食變?yōu)槊媸?,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以面食為主的北方老百姓生活一下子變得豐富多彩起來,蒸饅頭、烙煎餅、搟面條、煮餃子, 五花八門。而面條,源于中國,走向世界,成為人類共同的美食。2013年,有關(guān)方面還舉辦了首屆中國面條文化節(jié),蘭州牛肉面、武漢熱干面、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擔擔面、吉林延吉冷面、河南燴面、杭州片兒川、昆山奧灶面和鎮(zhèn)江鍋蓋面,被評為全國“十大面條”。這些各具特色的面條不僅贏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還帶動地方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成為一張張亮麗的名片,名揚海內(nèi)外。

小小的麥子,漂洋過海,落戶東方古國,在這片廣袤肥沃的土地上扎根、發(fā)芽、生長、結(jié)穗。麥子的外表又黑又粗糙,那是陽光和汗水調(diào)和的顏色,與農(nóng)民兄弟的膚色完全一致;麥子的內(nèi)心白玉般純潔,雪花般通透,一塵不染。麥子樸實無華,熱情奔放,鍛造了北方人性格的豪氣與直爽。小麥和水稻像一對孿生兄弟,共同編織神州的錦繡,共同創(chuàng)造大地的豐收,他們養(yǎng)育了華夏兒女,守護著舌尖上的健康,為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貢獻無窮的力量!

猜你喜歡
連枷掛面麥苗
連枷
打連枷的姑娘
牡丹(2023年11期)2023-02-24 07:27:53
中江掛面:銀絲飄香九百年
巴蜀史志(2021年2期)2021-09-10 13:17:04
HPLC法同時測定大麥苗中5種成分
中成藥(2021年5期)2021-07-21 08:38:34
一把掛面——脫貧攻堅鄉(xiāng)村行走4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16
小麥苗的夢
幼兒100(2019年34期)2019-02-11 03:10:18
“媽媽牌”掛面
連枷聲聲
幸福家庭(2018年11期)2018-11-13 03:21:36
我到麥田看麥苗
青年歌聲(2018年11期)2018-01-23 22:27:04
“媽媽牌”掛面
民勤县| 宁强县| 台东市| 宁蒗| 红安县| 茌平县| 镇宁| 汝城县| 漳州市| 曲靖市| 平山县| 兰溪市| 正安县| 博客| 漳州市| 利津县| 华容县| 余干县| 深泽县| 阿瓦提县| 通辽市| 通渭县| 盈江县| 遂宁市| 常山县| 奈曼旗| 浪卡子县| 河南省| 哈巴河县| 商丘市| 手机| 大竹县| 北宁市| 平武县| 张北县| 沅江市| 旬邑县| 肥东县| 呼和浩特市| 九台市| 镇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