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p>
【摘要】教師教學行為是影響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通過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學生學習方式、自我反思等方面的調查顯示,教師教學行為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培訓力度不夠、壓力大、評價體系滯后等原因,仍存在一些問題。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需要加強對教師培訓的力度,提高培訓的針對性、目的性;要降低教師壓力,消除其職業(yè)倦怠,以培養(yǎng)積極的個性;要改革教師評價標準,建立動態(tài)、多元、綜合的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新課程 學習方式 教學行為 評價體系
教學行為是教師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或意圖所采取的一系列問題解決辦法,是在教師自我監(jiān)控下的一種有選擇的技術,是教師素質的外化形式。隨著新課程的實施,為了解貧困山區(qū)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行為發(fā)生哪些變化、還存在什么問題,研究基于對“貧困山區(qū)義務教育新課程實施問題研究”的調查,調查了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以期發(fā)現(xiàn)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改進策略。
一、教學行為分析
1.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新課程理念模糊。課程理念是進行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表達越明確,把握越準確,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越強。從調查結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已深深扎根于部分教師的頭腦中,這自然會干擾、阻礙他們對新課程理念的吸收。在他們的認識中,教學的目的就是提高成績。因此,不顧學生的實際與感受,將學生作為接納知識的容器,隨心所欲;一味地向專家學習、向權威學習,視專家、權威為標準、真理。另外,還有一部分一線教師認為新課程理念過于理想化,不分學科的三維目標過于泛化,這必然影響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把握。
2.教師培訓力度不夠,流于表面形式。教師素質直接影響教育改革的成敗。我國的新課程改革是一場全新的對課程理念、課程管理體制以及課程實施的深刻變革,更加需要全面、深刻的教師培訓來保證。但是,目前教師的培訓針對性不強,一般限于專家的集中講授,表現(xiàn)出表面化、形式化的傾向,與教師的實際要求不吻合。
3.教師壓力過大。新課程改革倡導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強調學生主體作用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但這類學習方式一般適用于小班教學,在大班中運用,教師需要更認真地設計,在備課與方法上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再加上對學生能力、主體性的培養(yǎng),教師難以適應。此外,經濟的貧困導致大多數教師工資待遇低,生活負擔重,經濟壓力大,這一切都極大地影響了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
4.教師職業(yè)倦怠感較強。教師職業(yè)倦怠是指長期工作在高度壓力下的教師,在情緒、認知、行為等方面表現(xiàn)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狀態(tài)。長期的壓力和倦怠不僅造成教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適,同時也影響著教學水平。這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情緒衰竭,即極度疲勞狀態(tài),工作熱情完全消失,每天機械奔波于家庭與教室之間;第二,非人性化,即教師個體以消極否定、麻木不仁的態(tài)度對待服務對象;第三,個人成就感低,表現(xiàn)為教師對自己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評價降低。高年齡、高教齡的教師職業(yè)倦怠明顯高于年輕教師,小學教師明顯高于中學教師。如此消極的心理狀態(tài)顯然難以有合理的教學行為,難以適應基礎教育改革。
5.評價體系滯后。評價體系,尤其是考試制度的改革,是落實課程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社會與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如何評價學校、學校如何評價教師、教師如何評價學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教師教學行為。而作為學生監(jiān)護人的家長希望孩子全面發(fā)展,卻又擔心孩子考試成績,兩相權衡下還是多以升學為主要追求。個別學校搞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受到家長的強烈抵制;每年一度的評優(yōu)、評模、晉升職稱等常規(guī)工作,仍以升學率為主要標準……如此評價標準下的教學方式自然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相悖,評價制度的滯后與不完善已成為制約教師教學行為轉變的瓶頸。
二、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有效對策
1.通過多種途徑,積極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教師教學行為的轉變,首先在于其能夠轉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在這方面,除了教師自學新課標外,學校還要通過培訓、觀摩錄像等多種途徑,使教師深刻領會新課標蘊含的時代內涵和本質要求,從內心深處樹立嶄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嚴格遵循教育規(guī)律,切實轉變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態(tài)度,激發(fā)教師對教育改革的內在動機與熱情。
2.強化教師的自我反思意識,促進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教學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它由人類的主體性構筑而成,需要教師對教學行為不斷進行批判性反思。教師的反思意識是教師真正改變教學行為的前提,對于教師自身的專業(yè)成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反思內容包括教學觀念、教學實踐、能力結構、處理學生問題的方法、教學結果等,它是基于提高自我教學能力的強烈愿望,以教師的教學需要和個性特征為前提的。有反思意識,才能以教學主體的身份投入教學之中,對教學表現(xiàn)出審慎的態(tài)度,不斷地促使自己朝既定的方向努力。而缺乏反思意識的教師,改進教學行為就只能停留在口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