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盧渝寧
摘 要:
自元明以來,以江南地區(qū)為中心形成了驅蝗神劉猛將信仰。關于其原型,各類記載分歧頗多。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劉猛將的原型應為南宋劉宰。劉宰成為蝗神,主要源于其在金壇舉行的三次大規(guī)模賑饑活動,尤其是嘉定二年的初次賑饑,其起因是蝗災導致的饑荒。由此,劉宰與驅蝗發(fā)生了關聯(lián)。劉宰去世后被廣泛祭祀,但士人的祭祀是以先賢的形象出現(xiàn)的,而農人的祭祀則是以救星的形式出現(xiàn)的。由此,劉宰在民眾祭祀活動中成為驅蝗神,而士人與官方則每每試圖按照自己的主流文化邏輯進行干預改造,從而使得驅蝗神的本來面目變得模糊不清。關鍵詞: 蝗神;劉莽將;劉猛將;劉宰
劉宰賑饑無論在宋史領域還是在慈善史領域,都是一個特別值得關注的歷史事件。劉子健先生早年曾作專文討論此事件,不過,其重點在于分析南宋士大夫在組織類似活動中的局限性。①
此后,張文從慈善史的角度對此事件進行分析,重點關注該事件在士紳慈善傳統(tǒng)興起中的作用。②
將劉宰賑饑與蝗神信仰聯(lián)系起來,則涉及對劉宰身后的歷史影響問題的梳理。關于此,宋史學界未給予足夠重視,而明清史學界在追溯蝗神信仰源頭時則稍顯謹慎,因此,關于蝗神信仰原型問題迄無定論。近年,筆者在撰寫《中國大百科全書》“劉宰”詞條時,對此問題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形成了初步看法。在此付諸文字,以就教于方家。
一
蝗神又稱驅蝗神,有關此神的信仰及其原型問題,明清以來眾說紛紜。關于此,前人已有不少研究。其中,對于蝗神起源時間及地點問題,學界意見大體一致,即大多認為起源于南宋時期的江南地區(qū)。③
關于蝗神的原型問題,澤田瑞穗歸納了六種,包括漢代的劉章、宋代的劉锜、劉銳、劉宰、劉韐以及元代的劉承忠。④
此外,在一些地區(qū)的民間信仰中,還將驅蝗神的神主解釋為放牛娃。⑤以上諸種說法中,漢代劉章說以及放牛娃說于史無征,可忽略不論;南宋劉宰說是本文重點,將于后面論述,下面先行分析其他幾種常見的說法:
第一,劉銳說。此說首見于《(正德)姑蘇志》卷二七《壇廟上》:“猛將廟在中街路仁風坊之北,景定間,因瓦塔而創(chuàng)。神本姓劉名銳,或云即宋名將劉锜弟,嘗為先鋒,陷敵保土者也。嘗封吉祥王,故廟亦名吉祥庵。”【(明)王鏊等纂修:《(正德)姑蘇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xù)編》第12冊,上海書店1990年版,第559頁。】該文前半段引述了《(洪武)蘇州府志》的說法,而在后面增加了“神本姓劉名銳,或云即宋名將劉锜弟,嘗為先鋒,陷敵保土者也。嘗封吉祥王,故廟亦名吉祥庵”一段文字。關于此,文中用了“或云”一詞,顯示對此存疑。查閱《(洪武)蘇州府志》卷一五《祠祀》為:“吉祥王廟在西中街路,景定間,因瓦塔而創(chuàng)。神姓劉也。”【(明)盧熊纂修:《(洪武)蘇州府志》,明洪武抄本?!看藶槭状斡涊d劉姓驅蝗神的文獻,但文中只說“神姓劉也”,并未說明實系何人,態(tài)度非常謹慎。而《(正德)姑蘇志》增衍了關于劉銳的一段話,由此造成諸多訛誤。實際上,古人對此也表示懷疑。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一《祭猛將》云:“及考《宋史·劉锜傳》,有侄曰汜,無弟銳之名?!薄荆ㄇ澹╊櫟撟瑏硇孪狞c校:《清嘉錄》卷一《祭猛將》,《清代史料筆記叢刊》,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54頁?!坎贿^,也有人為之強辯。清人朱鶴齡《愚庵小集》卷九《猛將神祠記》云:“然古時名將,往往闔門戮(翏力)力,子弟之功歸之父兄,則姓名隱沒蓋多有之,安得以《宋史》不載遂謂必無其人哉?”進而推測,劉锜于紹興六年(1136)率親軍扈從宋高宗赴金陵,或許劉銳即歿于此役。【(清)朱鶴齡:《愚庵小集》,《清代別集叢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89頁?!靠傮w而言,劉銳說起于《(正德)姑蘇志》的推測,于史無征。
第二,劉锜說。此說首見于清人褚人獲《堅瓠集》卷一《揚威侯敕》引《怡庵雜錄》:“宋景定四年三月八日,皇帝敕曰:‘國以民為本,民實比于干城;民以食為天,食尤重于金玉。是以后稷教之稼穡,周人畫之井田,民命之所由生也。自我皇祖神宗列圣相承,迨茲奕葉。朕嗣鴻基,夙夜惕若。邇年以來,飛蝗犯禁,漸食嘉禾,宵旰懷憂,無以為也。黎元恣怨,末如之何。民不能祛,吏不能捕。賴爾神力,掃蕩無余。上感其恩,下懷其惠。爾故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淮南江東浙西制置使劉锜,今特敕封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爾其甸撫,庶血食一方。故敕。”【(清)褚人獲輯撰,李夢生校點:《堅瓠集》第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3頁?!坑帧叮ㄍ危┨K州府志》卷一四一還提到靈巖山下豐盈莊廟中有這通敕封揚威侯石碑?!荆ㄇ澹├钽懲畹刃?,(清)馮桂芬纂:《(同治)蘇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10》,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612頁?!繉嶋H上,此文為明人偽造。文中所言“自我皇祖神宗列圣相承”云云,是明代敕令用語,宋代無此用法。且文中涉及的官職等項,也問題頗多。對此,清人沈欽韓《幼學堂詩文稿》卷五《劉猛將考》曾辨其非,直言“一寓目即知其謬”,具體包括官職錯誤、宮觀名錯誤等四項,直斥“乃元明間村學究”偽造。【(清)沈欽韓:《幼學堂詩文稿》,道光八年增修本?!繉嶋H上,此說淵源仍出自《(正德)姑蘇志》,以為既然劉銳于史無征,則將名義推給了劉锜。又明人王穉登《王百谷集十九種·法因集》卷二《建造揚威侯廟疏》認為是劉光世之弟,文云:“侯號揚威,神稱猛將,乃劉鄜王之愛弟,為趙宋氏之藎臣,鐵馬金戈,在昔戰(zhàn)場猶可吊;寒鴉古木,于今廟貌已堪嗟?!薄荆鳎┩醴a登:《王百谷集十九種·法因集》,《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冊第296頁。】對此,清人朱鶴齡《愚庵小集》卷九《猛將神祠記》認為是王穉登搞錯了,其本意是指劉锜。當然,劉锜也是錯的,以如上述。
第三,劉韐說。又作劉鞈,出自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一《祭猛將》:“馮班《題揚威侯廟》詩注云:‘廟祀宋將劉信叔。信叔似是其字。又《宋史》自有劉銳,端平三年知文州,死元兵難,詔立廟賜謚。疑即此神。然文州今陜西文縣,則又與吳地無涉。今俗作劉鞈。鞈字仲偃,宋欽宗時以資政殿學士使金營,不屈死。為神固宜,但又不宜祀于吾地。則以劉武穆锜,或其弟銳為近是?!保ㄇ澹╊櫟撟?,來新夏點校:《清嘉錄》卷一《祭猛將》,《清代史料筆記叢刊》,第54頁。據(jù)此可知,顧祿是在討論劉猛將時談到劉鞈,作者自己都認為不合理,此說不足憑。又同為蘇州人的顧震濤《吳門表隱》卷一也有類似說法,俱主張劉锜或劉銳說,而間接討論了劉鞈問題?!荆ㄇ澹╊櫿饾?,甘蘭經等點校:《吳門表隱》卷一,《江蘇地方文獻叢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繐Q言之,顧祿和顧震濤都主張劉锜或劉銳說,由于提到劉鞈,從而造成誤解。
第四,劉承忠說。首見于《(雍正)畿輔通志》卷四九《祠祀》:“劉猛將軍祠在府治。春秋仲月戊日祭,各州邑祀同。按《降靈錄》載,神名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弱冠臨戎,兵不血刃,盜皆鼠竄。適江淮千里飛蝗遍野,揮劍追逐,須臾蝗飛境外。后因鼎革,自沉于河。有司奏請,遂授猛將軍之號。本朝雍正二年奉敕建廟。”【(清)唐執(zhí)玉、(清)李衛(wèi)等監(jiān)修,(清)田易等纂:《(雍正)畿輔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6年,第505冊第121頁?!坎椤妒雷趹椈实凵现I內閣》卷三四“雍正三年七月十一日”上諭,確有李維鈞關于將劉猛將(軍)納入國家祀典的奏請及雍正的批示,不過并未言及劉猛將(軍)系何人?!荆ㄇ澹┰实摚骸妒雷趹椈实凵现I內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6年,第414冊第301-302頁?!可弦叮ㄓ赫╃茌o通志》所稱《降靈錄》,見多識廣的郝懿行直言“未知何等書”。【(清)郝懿行:《證俗文》卷一一《劉猛將軍》,清光緒十年刻本?!坎椤叮ü饩w)永年縣志》卷一○《祠祀》引李維鈞《將軍廟碑記》云:“庚子仲春,劉猛將軍降靈自序:‘吾乃元時英(吳)川人,吾父為順帝時鎮(zhèn)西江名將。吾后授指揮之職,亦臨江右剿余(除)江淮群盜。返舟凱還,值蝗孳為殃,禾苗憔悴,民不聊生。吾目擊慘傷,無以拯救,因情極自沉于河。后有司聞于朝,遂授猛將軍之職。”【(清)夏詒鈺等纂修:《(光緒)永年縣志》卷一○《祠祀》,清光緒三年刻本?!恳虼耍^《降靈錄》,很可能是根據(jù)碑文中所述劉承忠“降靈自序”而來的,其于史無據(jù)可知。
綜上所述,除了劉承忠之外,其他說法大抵有著相同的來源,即出自《(洪武)蘇州府志》和《(正德)姑蘇志》。《(洪武)蘇州府志》卷一五《祠祀》云:“吉祥王廟在西中街路,景定間,因瓦塔而創(chuàng)。神姓劉也。”此后,《(正德)姑蘇志》卷二七《壇廟上》云:“猛將廟在中街路仁風坊之北,景定間,因瓦塔而創(chuàng)。神本姓劉名銳,或云即宋名將劉锜弟,嘗為先鋒,陷敵保土者也。嘗封吉祥王,故廟亦名吉祥庵?!本C合上述兩則文獻看,劉猛將的傳說與吉祥王廟或吉祥庵“因瓦塔而創(chuàng)”關系密切,需要說明一下。
所謂吉祥王廟“因瓦塔而創(chuàng)”,其實是個誤會。所謂“瓦塔”,系指陶制佛塔;【(唐)釋道世撰,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卷五五云:“邪惑問曰:西域胡人因泥而生,是以便事泥瓦塔像爾。方外對曰:此又未思之言也。夫崇立靈像,模寫尊形,所用多途,非獨泥瓦?;虻窕蜩T,則以鐵木金銅;圖之繡之,亦在丹青縑素。復謂西域士女,遍從此物而生乎!且又中國之廟,以木為主,則謂制禮。君子皆從木而育耶!”(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4冊第1656頁)】所謂“因瓦塔而創(chuàng)”,其事本指南宋紹興七年(1137)提舉江州太平觀魏憲重修法華塔一事,事見范成大《吳郡志》卷三四《郭外寺》。該志記長洲縣西北有半塘寺法華院,其側有稚兒塔,乃晉時異童稚兒之靈塔。紹興七年,魏憲重修并作記?!荆ㄋ危┓冻纱笞胄蓿骸秴强ぶ尽肪砣摹豆馑隆?,《宋元方志叢刊》,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1冊第953頁。】而后人據(jù)此訛為吉祥庵因瓦塔而創(chuàng),實際是明人王百谷將稚兒塔移奉于吉祥庵。對此,明人李日華《六研齋二筆》卷二述之甚詳:“宋提舉江州太平觀魏憲《重修蘇州半塘寺稚兒塔記》云:‘按舊記,晉義熙十一年,名法華塔,詔賜國財以建。蓋僧道生誦《法華經》,有童子名稚兒,日侍立聽法,死葬此。后有商人謝本者泊舟,夜聞誦經聲,旦尋之,有青蓮花生冢上,事聞建塔,故名法華塔。國初,高啟詩云:‘黃土但埋骨,豈能埋性靈。昔聞宿草間,曾吐蓮花青。身臥長夜臺,口吐西方經。尋跡殊窅窅,聞聲每泠泠。寒燈照孤塔,時有山僧聽。應使鄰?;辏撩员M皆醒。則稚兒本童子之名,而塔亦尋常木石所建之塔也。不知何時,好事者飾之以‘稚兒為‘雉兒,又取西僧所攜瓦塔,高尺余,大五六寸圍者,云此是昔年葬雉之物。吳下盛傳,罔人施利,無何,又以塔歸王伯谷半偈庵,士大夫皆相詫為奇事?!薄荆鳎├钊杖A撰,郁震宏、李保陽點校:《六研齋筆記·六研齋二筆》,《嘉興文獻叢書》,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17-118頁?!繐?jù)此可知,到了明代,有人偽造了稚兒塔,以邀香火之利,但效果不佳,而稚兒塔歸于王伯谷半偈庵。
王伯谷即王穉登,伯谷又作百谷,為其字。生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萬歷四十年(1586),吳門派代表人物。半偈庵為王百谷別館,在蘇州長洲縣。上文所說稚兒塔“歸王伯谷半偈庵”,并非指王百谷將稚兒塔供奉在半偈庵中,而是由王百谷重新安置稚兒塔。【(明)王穉登:《王百谷集十九種·法因集》卷二《半塘寺素玄上人造清響閣疏》:“少年法倡,字曰素玄,方外名流,稱云小朗。清羸瘦質,無乃聽經雉子之后身?”文中提到素玄上人有可能是稚兒轉世,但并未言明將稚兒塔供奉于半塘寺(《四庫禁毀書叢刊》,第175冊第299-300頁)?!繐?jù)王百谷自述,應該是將其供奉在蘇州中街路的吉祥庵。王穉登《王百谷集十九種·法因集》卷一《吉祥庵建佛閣疏》云:“吉祥庵在金昌路之中街,乃寶幢寺之下院。紹興之世,名將劉锜弟廟食于斯;弘治之朝,高僧善權師詩名尚在;祝京兆文如游戲,雜里中巫覡之詞;文太史畫特蕭疏,有物外煙霞之氣。民多尚鬼,俗不重僧,無人更道吉祥庵,概地皆稱猛將廟,漫置金身于后殿,佛火常寒。雖云黃葉,自前朝祇林漸廢,乃有碧海上人者法臘無多,宗風大振,乞疏而募檀越,建閣以奉如來。既少神通,安得毗盧現(xiàn)岀;必求善信,同將阿堵捐來。朱門十扣九家開,金磬一聲群口應。布施若從天而下,經營將不日而成。佛菩薩寶月青蓮,常在虛空安法座;揚威侯金戈鐵馬,仍來此地護伽藍?!睋?jù)此可知,王百谷募建吉祥庵佛閣,系因百姓只認劉猛將廟,而“佛火常寒”。【(明)王穉登:《王百谷集十九種·法因集》卷一《吉祥庵建佛閣疏》,《四庫禁毀書叢刊》,第175冊第292頁?!坎贿^,即便如此,佛堂依舊冷清,而眾人皆奉劉猛將。因此,王百谷又募捐增修猛將廟。王穉登《王百谷集十九種·法因集》卷二《建造揚威侯廟疏》云:“侯號揚威,神稱猛將,乃劉鄜王之愛弟,為趙宋氏之藎臣。鐵馬金戈,在昔戰(zhàn)場猶可吊;寒鴉古木,于今廟貌已堪嗟。勛名雖岀前朝,魂魄不忘故土。三吳黎庶,疾疫禱之而盡除;四野民氓,旱蝗祝之以無害。乃有橫塘吉壤蔣氏名宗,向為英爽所憑。頃者,奇征屢見,毀像者刳腸而立死,慢神者自縛以乞哀。雞犬由此不鳴,兒童莫之敢指。石言匪同乎在晉,神降大類于有莘。欲舍地而作新宮,必聚財以成勝事。不募刀泉鱗集,難教棟宇翚飛。豈惟報答神庥,抑且順從民志。事與河伯娶婦者異,西門豹安得投巫;義如伯有為厲者均,公孫僑尚須崇祀;祈風祈雨,何妨伏臘走村翁;施谷施金,總賴丹青妝土偶?!薄荆鳎┩醴a登:《王百谷集十九種·法因集》卷二《建造揚威侯廟疏》,《四庫禁毀書叢刊》,第175冊第296-297頁?!烤C合上述文獻可知,蘇州半塘寺原本供奉有稚兒塔,紹興七年魏憲主持過修復工作。明代有人偽造了稚兒塔,但半塘寺香火不旺,由王百谷將其移奉到吉祥庵。在這個過程中,有人將魏憲的提舉江州太平觀的身份移植到劉猛將身上,并偽造了景定四年(1263)封敕,由此將劉猛將定為劉锜。
綜合以上分析,諸說來源均不可靠,剩下的只有劉宰說,將在下面進行詳細分析。
二
劉宰是南宋中期名士,字平國,號漫塘,鎮(zhèn)江金壇人。紹熙元年(1190)舉進士,歷任州縣,頗有能聲。開禧三年(1207),辭歸鄉(xiāng)里,屢薦不起。其辭職原因主要是對政局感到無奈,也有身體方面的緣故。據(jù)劉宰自述,其患有白化病,“賤疾形于面目”,【(宋)劉宰:《漫塘集》卷六《回趙御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6年,第1170冊第362頁?!棵嫔珣K白如“天黥”?!荆ㄋ危﹦⒃祝骸堵良肪硪凰摹吨x喬左使(行簡)特薦》,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0冊第463頁?!恳虼耍余l(xiāng)期間,經常杜門不出,僅與二三摯友及數(shù)名醫(yī)生來往。但是,劉宰非常關心地方事務,前后30余年間,善行卓著。諸如造橋修路、收養(yǎng)棄兒、興辦社倉、創(chuàng)立義役等,多數(shù)都由劉宰倡率。在諸多善舉中,最著名者為劉宰于金壇所舉行之三次大規(guī)模賑饑活動,史稱“金壇三賑”。
第一次是嘉定二年(1209),金壇旱蝗,饑民嗷嗷,劉宰聯(lián)合同道,開設粥局賑饑,全活甚眾。是年盛夏,金壇邑士張汝永、侯琦找到劉宰等人,告知災情加劇,民眾告饑。于是決定“糾合同志”,“為粥以食餓者”。粥局初創(chuàng)時,因公私匱乏,響應者寥寥,不得已,“凡老者、疾者,與孩稚之不能去母者,雖甚不忍,皆謝未遑”。其后,在劉宰的堅持下,獲得浙西常平使者補助義倉米二百石,也獲得臨邑人士響應資助,由此粥局局面一新,連日前不能收留的老疾孩稚一并收恤。而就食者日增,最多時每天有近四千人之眾,前后歷時近六個月。【(宋)劉宰:《漫塘集》卷二○《嘉定己巳金壇粥局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0冊第556-557頁。】
第二次是嘉定十七年(1224),金壇大饑,劉宰再次倡率舉辦粥局,全活不可勝記。此前一年,即嘉定十六年冬,“暑不勝寒,谷入大減,菜亦不熟”。次年春,饑民已累累在途。幾位醫(yī)生登門相告,劉宰乃首倡捐私谷開辦粥局。起初赴局者僅有數(shù)百人,過了三月,驟增至萬人。劉宰無以為繼,“議所以止”。好友趙若珪聞之,捐私谷以助,且致書同好并鄉(xiāng)里好事者,“未幾,錢谷沓至”,而粥局得以持續(xù),直到四月接新為止。此次粥局規(guī)模最大,日就食者最多時達一萬五千人之眾!【(宋)劉宰:《漫塘集》卷二二《甲申粥局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0冊第585-586頁;(宋)劉宰:《金壇縣嘉定甲申粥局記》,(清)繆荃孫:《繆荃孫全集·金石三· 江蘇金石記下》,鳳凰出版社2014年版,第486-489頁?!?/p>
第三次是紹定元年(1228),臨邑遭受水災,饑民涌入金壇求食,劉宰仍舉辦粥局,全力賑救。自二月起始,原本打算于月底結束,但新麥未熟,饑民無從得食,便將粥局繼續(xù)辦下去。期間,劉宰得好友王遂之助,“復合眾力以續(xù)”,又得郡守助米百斛,粥局得以持續(xù)到四月?!荆ㄋ危﹦⒃住堵良肪矶摺段熳又嗑种x岳祠祝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70冊第659頁?!?/p>
以上三次賑饑活動,盡管第二次規(guī)模最大,但第一次最值得注意。其一,這是金壇地區(qū)多年來民間舉辦的首次大規(guī)模施粥活動,此前的一次發(fā)生在兩宋之際,由富民張恪完成?!荆ㄔ┯嵯t斪胄蓿骸吨另樻?zhèn)江志》卷一九《孝友·張恪》云:“歲旱饑,岀積谷,平糶價,以惠鄉(xiāng)里。流離者眾,則作茇舍道旁,竭廩之藏,為粥以食,日不減數(shù)千人?!保ā端卧街緟部?,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3冊第2867頁)關于所處年代,文中提到紹興二十四年救濟親人事,但又言政和年間,鄉(xiāng)里舉其孝友,不報,卒。故本文對張恪所處時間暫取兩宋之際?!看舜斡蓜⒃自俣扰e行粥局,其首倡之功自不易為人遺忘。其二,此次饑荒系由蝗災引發(fā),對于江南一帶民眾而言,蝗災非常少見,此次蝗災伴隨旱災一起,遍及江南地區(qū),影響巨大?!尽端问贰肪砣拧秾幾谌?,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51-755頁?!看舜蝿⒃字鞒仲c饑活動,必會使民眾將救饑與驅蝗聯(lián)系起來,形成長久記憶。康熙年間成書的《金壇縣志》記錄了一則傳說:“宋嘉定己巳,邑旱,飛蝗蔽天而下。時太常丞劉宰家居,草書一函,命其仆至城北鐘秀橋,見兩黃衣客即跪進之。至橋,果見衣黃者,啟書覽竟,與仆曰:‘我借路不借糧也?;裙粸闉?。自后,有蝗必向漫塘祠祭之。國朝康熙八年,蝗大至。知縣康萬寧以少牢祀,蝗隨去,是年有秋?!薄荆ㄇ澹┕剐阕胄蓿骸叮滴酰┙饓h志》卷一四《遺書》,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嘉定己巳,即嘉定二年(1209),正是劉宰金壇初賑之時,此故事在金壇一帶流傳,當有所本。實際上,大量文獻都提到蝗神劉猛將或劉莽將的神主系劉宰,但人們很難將需要猛力的驅蝗神與溫文爾雅的劉宰聯(lián)系起來,因而大多存疑。如王士禛《居易錄》卷三二說:“舊說江以南無蝗蝻,近時始有之。俗祀南宋劉漫塘宰為蝗神。劉,金壇人,有專祠,往祀之,則蝗不為災。俗呼莽將,殊為不經。按趙樞密蔡作《漫塘集》序,稱其學術本伊洛、文藝過漢唐,不知身后何以矯誣如此,亦如江湖間祀張雎陽作青面鬼之類也?!薄荆ㄇ澹┩跏慷G:《王士禛全集·雜著·居易錄》,齊魯書社2007年版,第4353頁?!勘M管王士禛無法理解“莽將”為劉宰,不過,其文字中透露出的信息恰恰證明劉宰確為民間崇祀的驅蝗神。如王文所說,“舊說江以南無蝗蝻,近時始有之”云云,說明這是一個傳承久遠的說法;又云“俗祀南宋劉漫塘宰為蝗神”,即江南一帶民間習俗認定劉宰為蝗神。換言之,盡管士人不大相信,但民間沒有忘記他們崇祀的對象是劉宰。理由有三點:
第一,上述關于劉銳、劉锜、劉鞈、劉承忠為驅蝗神劉猛將或劉莽將的說法都于史無征,這些人更缺乏與蝗災的關聯(lián)。相比之下,唯有劉宰因嘉定二年賑濟旱蝗導致的饑荒,而與驅蝗有了實際聯(lián)系。據(jù)《宋會要》載,此次蝗災首發(fā)于嘉定元年(1208)五月,遍及江浙一帶?!荆ㄇ澹┬焖奢嫞骸端螘嫺濉と甬惾?,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674-2675頁?!考味ǘ?,“夏四月乙丑,詔諸路監(jiān)司督州縣捕蝗”;五月辛丑,“申命州縣捕蝗”?!尽端问贰肪砣拧秾幾谌?,第752頁?!慷葹囊步K于影響到金壇,于是有了劉宰的金壇一賑,由此奠定了劉宰成為驅蝗神的基礎。
第二,文獻中記錄的劉猛將廟貌多為白面書生形象,與上述武將的形象絕不吻合,反而與患有白化病的劉宰形象相合。清人盛百二《柚堂筆談》卷三中談到劉猛將的種種說法,在分辨了一番之后認為還是劉锜更合適,不過,他也很困惑:“然今廟貌皆為弱冠之容,未知何故?”【(清)盛百二:《柚堂筆談》卷三,《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154冊第25-26頁?!繌漠斀窀鞯厮鎰⒚蛯R貌看,也頗多文臣形象,甚至流傳至今的清代紙馬“蟲王之神”也是文官形象,【參見殷偉、殷斐然編著:《節(jié)令年畫》,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23頁?!坑纱丝勺C劉猛將之原型實為劉宰?!緩默F(xiàn)有文獻看,現(xiàn)存部分廟貌為武人形象,應是與認定劉猛將為劉锜有關。如《(同治)即墨縣志》卷一二《辯誤》云:“前令尤公修廟時,曾據(jù)《宋史》景定四年敕封劉锜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定為劉锜,且以神之衣冠不符封爵,將遺像衣冠改塑,并其少年面目而亦改焉?!保ㄇ逋问昕瘫荆?/p>
第三,從劉宰身后的情況看,被士人民眾廣泛祭祀,有轉為驅蝗神的條件。劉宰去世后,“鄉(xiāng)人為之罷市。葬于邑之沙墅山。走送袂相屬者五十里,自遠來會者,至無所館。士祠于學,農祭于社。朝廷嘉其節(jié),賜謚‘文清”?!荆ㄋ危﹦⒃鬃跤?、李金坤校證:《京口耆舊傳校證》卷九《劉宰》,江蘇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87頁?!恐档米⒁獾氖恰笆快粲趯W,農祭于社”一句,即劉宰身后的祭祀分為二途,一個是士人以紀念先賢的形式對劉宰進行祭祀,體現(xiàn)了對劉宰道德文章的褒揚;另一個是人們通過社會賽神的形式保留了對劉宰的祭祀,體現(xiàn)了對劉宰好善樂施的感念。前者由于元代儒士地位的衰落,劉宰的影響受到抑制。后者則獨立發(fā)展,從感念劉宰賑饑轉為賦予劉宰以驅蝗的神力。由此,劉宰成為驅蝗神劉莽將或劉猛將。民國時期重修的《金壇縣志》中有一段話說:“蒙齋袁甫表其墓,謂去今三百年,雖市童野叟皆知姓號,誠百代偉人。”【馮煦纂修:《重修金壇縣志》卷九《人物志一·儒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33》,第98頁?!縿⒃兹ナ烙?239年,三百年后正當明嘉靖十八年(1539),此段文字中的“蒙齋袁甫表其墓”一句引述了《京口耆舊傳》卷九《劉蒙慶(子宰)》中的說法,后面的文字顯然系明人撰句竄入。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雖市童野叟皆知姓號”,即民眾皆知劉漫塘。由此,可以解釋一個疑問,即劉莽將或劉猛將乃是江南民間用吳語稱呼“劉漫塘”之訛。按《廣韻》音系分類,“漫”為明母換韻,“莽”為明母蕩韻,“猛”為明母梗韻,即“漫”可通“莽”“猛”;“塘”為定母唐韻,“將”為精母陽韻或漾韻,聲母不同而韻母相近,極易訛誤?!娟P于《廣韻》音韻問題,西南大學文學院楊懷源教授曾給予指教和諸多幫助,特此致謝?!繀⒁詤钦Z讀音,“漫”讀如mE,“塘”讀如d;“莽”讀如m,“猛”讀m或mn,“將”讀如tsi?!臼杲堋?/p>
[日]宮田一郎主編:《明清吳語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第809-818頁?!縿t“劉漫塘”有可能訛為“劉莽將”或“劉猛將”。又“宰”為精母海韻,“銳”為以母祭韻,以吳語讀劉宰(tse),頗近劉銳(ze)?!臼杲堋?[日]宮田一郎主編:《明清吳語詞典》,第796頁?!咳绻皠⒙痢蹦軌蛴灋椤皠⒚ⅰ被颉皠⒚蛯ⅰ保瑒t“劉宰”訛為“劉銳”也是容易理解的。此外,清人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提到一個奇怪的事情,他說:“南宋劉宰漫塘,金壇人。俗傳死而為神,職掌蝗蝻,呼為‘猛將。江以南多專祠,春秋禱賽,則蝗不為災。而丐戶奉之尤謹,殊不可解?!薄荆ㄇ澹┩鯌?,以柔校點:《柳南隨筆·續(xù)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26頁?!客鯌械綗o法理解的“丐戶奉之尤謹”,恰恰說明劉宰舉行的賑饑活動并未被民眾遺忘,而是以主流文化無法理解的形式頑強地傳遞下來!
在諸種蝗神原型的說法中,明清士人認為最不可能的劉宰反倒是最有依據(jù)的。之所以會出現(xiàn)各種紛爭,除了不同時代的權力干擾外,主流士大夫階層與民眾話語體系的分割是主要原因。
三
歸納以上對蝗神原型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元代以后的蝗神形成了兩條演變路線:一個是士人和官方的主流文化的解釋體系,從子虛烏有的劉銳到抗金名將劉锜,再到元亡殉國的劉承忠,大體是按照忠君報國的脈絡發(fā)展的;另一個是民間信仰中的功利解釋體系,前期集中在劉宰身上,后期在部分地區(qū)演化出放牛娃的形象,大體是按照能夠解決其生存困境的脈絡發(fā)展演變的。這一過程凸顯了兩個文化傳統(tǒng)之間的不同邏輯和演化脈絡,尤其是在南宋起源與明清演變之間,隔著一個元代,顯示出兩個傳統(tǒng)撕裂的痕跡。
首先,劉宰身后有過一段沉寂期,其道德文章并未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一方面,劉宰子嗣不顯,使得父德不彰。據(jù)《京口耆舊傳》所附劉宰傳記言,劉宰有子“曰符,曰汝遇,曰汝進,曰汝明”。【(宋)劉宰撰,王勇、李金坤校證:《京口耆舊傳校證》卷九《劉宰》,第288頁?!科渲?,長子符情況不詳;次子汝遇似曾為廣南東路連州軍州事,入元失載;【(清)阮元、(清)陳昌齊等纂修:《(道光)廣東通志》
卷一六《職官表七》有劉汝遇,曾知連州事(《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669冊第306頁),但時間不可考。不詳是否該人。】汝進入元后“隱德不仕,以賦詠自娛”;【(元)俞希魯纂修:《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九《劉宰》,《宋元方志叢刊》,第3冊第2872頁?!咳昝魇лd。另一方面,劉宰文集未能刊行,導致其功業(yè)不顯。《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二《漫塘文集》云:“宰著作甚富,淳祐初,王遂裒其遺稿,十僅得四五,為編訂作序,名曰《前集》,理宗收入秘閣,世遂無傳。明正德間,大學士靳貴從內閣抄岀,因授王臬鋟梓,厘為三十六卷,即此本也?!薄荆ㄇ澹┘o昀撰:《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本,1986年,第4冊第281頁。】又清人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中說,此書至嘉靖八年(1529)始成?!荆ㄇ澹┒”骸渡票緯也貢尽肪砣?,《續(xù)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927冊第521頁。】由此可知,《漫塘文集》由劉宰生前好友王遂編輯,但已散佚過半。又被宋理宗收入內閣,因而失傳。到明代嘉靖八年方才刊行于世,故而從元代至明代前期,劉宰在士大夫中間的影響力有限。《(萬歷)重修鎮(zhèn)江府志》卷二二《士品志二》詳述此事:“里人王皋視請于朝,為修墓立祠,梓其遺文,訪求其子孫,無在者言于官,于附近人戶僉守墓一家守之可也,冒稱子孫不可也?!薄荆鳎┩鯌?、(明)王樵等纂修:《(萬歷)重修鎮(zhèn)江府志》,明萬歷二十五年刻本。】據(jù)此可知,劉宰身后由于子嗣不顯、文集長期未刊行,其在士人中的影響力受到限制。
其次,元代江南士人階層的衰落導致劉宰的事跡在主流社會不彰,而以驅蝗神的形象保留在民間記憶中。如眾所知,江南士人階層在宋元之際遭受巨大沖擊,戰(zhàn)爭中的死亡流散自不待言,而入元后的際遇也多蹇厄,因而作為一個曾經居于支配地位的階層整體衰落了。入元后,江南地方由蒙古、色目和北方漢人控制,士人階層成為盤剝和壓榨的對象?!緟⒁婈惖弥ィ骸墩撍卧H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動向》,《南京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繀浅卧劦溃骸爱惔唛T巨室失其故常,無所控倚,身殞家圮,類十八九?!薄荆ㄔ﹨浅危骸秴俏恼肪砣秾⑹死蓭煗迥怪俱憽?,《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冊第594頁?!吭谶@種情況下,江南士人家族后裔往往不能延續(xù)其家世傳統(tǒng)。戴良曾說道:“良嘗往來縣境,歷覽百里間,問其故家遺族于縣人,則自宋以來,達官貴士之門第往往而有,然求其子孫以叩其家世之懿,乃皆吃吃不能道一語。或得其家乘而觀之,其不勝感慨者多矣。”【(元)戴良:《戴良集·九靈山房集》卷七《重刻沖素居士墓銘后題》,《元代別集叢刊》本,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71頁。】查《至順鎮(zhèn)江志》關于劉宰的記載,僅僅270字,大體摘錄《宋史·劉宰傳》的內容。因此,劉宰在士人階層和官方的話語體系中并未取得應有地位。反之,民眾給予了劉宰以蝗神地位,成為解除其生活困境的重要精神工具。
再次,明代重新發(fā)現(xiàn)劉宰的主流價值,而拒絕將怪力亂神的劉莽將或劉猛將與劉宰聯(lián)系在一起。嘉靖年間,隨著《漫塘文集》的刊行,劉宰的道德文章漸為人注意;隨著修墓立祠及訪求子孫的行動,劉宰受到廣泛關注。不過,在士大夫的心目中,劉宰以道德文章著稱,更不可能將其與驅蝗的莽將或猛將聯(lián)系起來。前引清人王應奎《柳南隨筆》卷二云:“南宋劉宰漫塘,金壇人。俗傳死而為神,職掌蝗蝻,呼為猛將。江以南多專祠,春秋禱賽,則蝗不為災。而丐戶奉之尤謹,殊不可解。按趙樞密蔡作《漫塘集序》,稱其學術本伊洛、文藝過漢唐,身后何以不經如此?其為后人附會無疑也?!保ㄇ澹┩鯌?,以柔校點:《柳南隨筆·續(xù)筆》,第26頁。又清人汪師韓《韓門綴學》卷三《祭蝗(劉猛將)》專門辨析了劉宰不應為劉猛將的問題,很具代表性。他舉出兩點理由,第一,劉宰于《宋史》有傳,并無捕蝗記錄;第二,劉宰生前堅決反對淫祀,曾有毀淫祠之舉,怎么可能身后成為劉猛將?【(清)汪師韓:《韓門綴學》,清乾隆刻《上湖遺集》本?!烤C合分析士大夫的觀點,總歸是將劉猛將信仰視為淫祀,無論如何難以將其與代表主流文化的劉宰聯(lián)系起來。而在民間,劉猛將的傳說則繼續(xù)以自己的邏輯持續(xù)發(fā)展。一方面,眾多地區(qū)尤其是江南一帶不少民眾仍堅持認為劉猛將即劉宰,包括乞丐也沒有忘記劉宰的賑饑之恩;另一方面劉猛將的傳說也愈發(fā)多樣化,衍生出各種匪夷所思的情節(jié):如放牛娃劉阿大的故事,加入了后娘虐待的情節(jié)。在此基礎上,還形成了《猛將寶卷》等民間說唱藝術形式?!局苷迹骸厄尰壬駝⒚蛯⒘髯兂跆健?,王棟、車錫倫、張海保主編:《民俗論叢》第一輯,第133-149頁?!窟B泗蕩的劉猛將,則演化出水神的功能?!就跛骸督厦耖g信仰調查》,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46-57頁?!咳绱艘粊?,更加劇了主流文化與民間文化兩個傳統(tǒng)的對立與分歧,劉猛將的本來面目也越來越模糊了,成為不同文化主體進行自我言說的工具。
責任編輯:楊 軍
The Activities of Relieving Hunger by Liu Zai(劉宰)and the Belief in the Locusts God
ZHANG Wen1, LU Yu-ning2
(1.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
2.Centre for Quality Inspection, Sou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Press,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Sinc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 belief of Liu Mengjiang(劉猛將), the god of expelling locusts, has been formed in the South Yangtze River regions.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records about the prototype of Liu Mengjiang, the god of expelling locusts. By comb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the author argues that Liu Mengjiangs prototype should be Liu Zai(劉宰)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u Zai became the God of locusts, mainly because of his three large-scale relief hunger activities held in the golden altar, especially the first relief hunger activity in the second year of Jiading(嘉定)because of the famine by locusts. From this, Liu Zai was connected with expelling locusts.Liu Zai was widely worshiped after his death, he was seen as a sage by the scholars, but for the peasants, Liu Zai was their savior. Therefore, Liu Zai became the god of expelling locusts in the public sacrifice. However, the scholars and officials always tried to intervene and remould the image of locusts G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mainstream cultural logic, so that the original face of the god of expelling locusts became ambiguous.
Key words:God of locusts; Liu Mangjiang(劉莽將); Liu Mengjiang(劉猛將);Liu Zai(劉宰)
收稿日期:201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