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土
又見王陽明,在平和琯城陽明公園。
這時的王陽明,全身由花崗巖雕成,連同臺基底座高8.8米,下寬上窄呈穩(wěn)固的站立姿態(tài),面向平和城區(qū)方向凝目遠視,左手握“心學”卷書,象征“知”; 右手微抬,隱喻“行”。雕像底座正面鐫刻“知行合一”,底座后面鐫刻生平簡介,雕像后左右兩側為弧形紀念墻,分別鐫刻《添設清平縣治疏》《再議平和縣治疏》。通過對人物動態(tài)及細節(jié)安排,整座雕像將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及“知行合一” 的心學主張予以集中體現(xiàn)。
500年前,一代曠儒王陽明受命巡撫南贛汀漳,領兵打響漳南戰(zhàn)役,當時的平和人第一次見到王陽明,也在之后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里親身見證了王陽明文人帶兵建立功業(yè)的儒雅風范和過人智慧。從正月十八日打響漳南戰(zhàn)役的第一槍,到四月十三日班師回贛州,王陽明在平和開展了歷時兩個多月的征剿,先后攻破了象湖山、可塘洞、箭灌、大傘等40多個山寨,擒獲斬首“山賊”2700多人,俘獲“山賊”家屬1500多人,燒毀賊巢房屋2000多間,繳獲眾多的牛馬輜重,肅清了盤踞在閩粵交界山區(qū)數(shù)十年之久的以詹師富、溫火燒為首的山民暴亂,還妥善安置了1235名“山賊”、2828名“山賊”家屬,讓他們安居樂業(yè)。
漳南戰(zhàn)役之后,為了謀求這塊“漳南戰(zhàn)役”主戰(zhàn)場的長治久安,陽明先生經(jīng)常深入基層調(diào)查研究,問計于民,也許這時的平和人也能經(jīng)常見到王陽明。王陽明與平和河頭耆民曾敦立“品茗議縣”的美麗傳說也許就是一個例證。據(jù)說,王陽明平定完漳南寇亂后,一天夜晚,王陽明特意來到平和河頭耆民曾敦立的家里向曾老先生請教,曾老先生笑而不答,只是斟上滿滿的一杯滾燙的白芽奇蘭茶,請王陽明趁熱喝。王陽明看著滿滿的一杯熱茶犯難了,這怎么喝啊,不好端不說,一不小心就燙著了。看到陽明先生的猶豫和為難,曾敦立拿出一個空杯子,把茶一倒為二,遞給王陽明。陽明先生馬上心領神會,明白了曾老先生“分而治之”的建議,便起身告辭了。
這則美麗的故事到底有多少可信度,我們已經(jīng)不得而知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漳南戰(zhàn)役”一仗后,王陽明接到當時明王朝武宗皇帝朱厚照《添設清平縣治疏》批復后,他奉詔到河頭親勘,此時的河頭(今平和縣九峰鎮(zhèn))民眾一定見到過王陽明。因為《王陽明全集》載,王陽明到河頭親勘時,當時的河頭民眾“眾口一詞,莫不舉首愿望,仰心樂從;旦夕皇皇,惟恐或阻”。 他分析了當時當?shù)氐膶嶋H情況后說:“夫盜賊之患,譬如病人,興師征剿者,針藥攻治之方;建縣撫輯者,飲食調(diào)養(yǎng)之道。徒恃針藥之攻治,而無飲食以調(diào)養(yǎng)之,豈徒病不旋踵,將元氣遏絕,癥疾愈深……臣等竊以設縣移司,實為久安長治之策。伏愿皇上鑒往事之明驗,為將來之永圖;念事機之不可失,哀民困之不可再?!彼€建議設縣之后,“簡員以省費,均地以平徭;移巡司以據(jù)險要,寬賦役以蘇窮民。如此,則夷險為易,化盜為良,可計日而效……百姓永享太平之樂矣?!?/p>
《再議平和縣治疏》后,明正德十二年(1517)十二月初九日,王陽明率漳州府知府鐘湘、南靖縣知縣施祥、漳平縣知縣徐鳳岐等官員親自到河頭,告祀社土,伐木興工,此時河頭(今平和縣九峰鎮(zhèn))民眾一定見到過王陽明。
自此之后,平和人也許就再沒有見到過王陽明本人了,因為截至目前,沒有任何史料發(fā)現(xiàn)有這方面史實記載。但是,平和人并沒有忘恩,平和人沒有再見到王陽明本人并沒有忘記王陽明。
他們感念王陽明,他們感恩王陽明。特別是在王陽明去世后,他們還把王陽明當成“縣父”來感念,立祠以祀。平和最早祀王陽明的專祠,是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由福建按察司僉事梁佐督令時任知縣趙進建于縣城(九峰鎮(zhèn))儒學西南角的陽明祠,距其去世已有25年之久,此時的平和縣,已是百廢俱興,太和瑞氣??墒?,這段時間,平和人感念王陽明只得“心領神會”,并未再見王陽明。
直到明崇禎六年(1633),儒學西南角的陽明祠因歲久已傾圮。剛剛到任才幾個月的知縣王立準便以“舊祠湫隘卑庳”為由,移建于東郊,“負郭臨流,為堂宇甚壯”,更為可喜的是“施公(時任漳州知府的四明施邦曜)從姚江得文成像,遂貌之”,此時的平和人感念王陽明才得以到“王文成公祠”而再見王陽明。
從1633年之后400多年來,王文成公祠雖有傾圮,但也屢有修葺,平和人想見王陽明依然可以到公祠解決“相思之苦”。可是到了1957年,王文成公祠倒塌了,祠址被辟為平和縣水輪機廠,平和人想見王陽明也找不到地了。
見不到王陽明,但平和百姓依然緬懷這位先賢圣哲,念念不忘是他的奏請?zhí)碓O縣治之功,念念不忘是他的教化移風易俗之德。盡管王文成公祠消失了,但陽明鎮(zhèn)、文成中學、陽明公園、陽明路、陽明書畫院、陽明書坊……就像一座座平和百姓心中無形的陽明祠,鑲嵌點綴平和城鄉(xiāng),“陽明”的內(nèi)涵不斷延伸、不斷深化。生活在陽明教化之地上的百姓懂得感恩、記得念懷。
又見王陽明,恰逢王陽明奏請朝廷批準設置平和縣500周年。500年來,王陽明開縣之功,功不可沒;教化之德,德澤無疆。500年來,平和人深受陽明思想影響,始終弘揚“知行合一”置縣精神,革新鼎故、勵精圖治,銳意進取、艱苦創(chuàng)業(yè),使原本“遠離縣治,政教不及,民眾罔知法度”的“盜賊淵藪之地”,變成“弦誦文物,著于郡治”“人為詩書,家成鄒魯”的“禮義冠裳之鄉(xiāng)”。500年來,平和人不斷通過紀史實、講故事、建專祠、雕塑像等各種形式,一次次見到王陽明,傳頌著王陽明建縣的業(yè)績,汲取“圣人創(chuàng)縣五百年的知行合一”營養(yǎng),把歷史文化資源的優(yōu)勢轉化為經(jīng)濟優(yōu)勢,打造有平和特色的文化品牌,為振興平和,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又見王陽明,恰逢第十四屆平和蜜柚節(jié)開幕,平和縣以此為契機,舉辦主題為“知行合一 祖國統(tǒng)一”的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以學術為基礎,以歷史為背景,以人民為中心,以創(chuàng)新為化古”, 厚植陽明文化優(yōu)勢,古為今用;取王陽明智慧,立足國情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以陽明文化為媒,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和認同。正如中共平和縣委書記郭德志在峰會開幕式上所言,此次峰會既是傳承弘揚陽明心學的一件盛事,也是加強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舉措,對于推動陽明文化的轉折性發(fā)展,講好平和故事、發(fā)出平和聲音、貢獻平和智慧,必將起到積極作用。也正如第九、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峰會組委會主席許嘉璐先生為本次峰會發(fā)來賀信所言,平和縣既是陽明先生率兵平寇立功的第一站,也是其偉大思想的傳播地,更是王陽明因地名縣的實踐地。平和縣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亂到治,與陽明先生有著密不可分的歷史淵源,充分彰顯了其“知行合一”學說的民族精神。許嘉璐先生認為本次首屆海峽兩岸陽明心學峰會,“開兩岸共同研究、弘揚陽明心學的先河,對增強兩岸文化自信、促進國家統(tǒng)一,庇佑兩岸民眾同享中華振興的福祉,具有特殊的意義”。
又見王陽明,王陽明永遠活在平和人民心中。平和人民對王陽明虔誠的敬意與懷念,不僅僅只停留在那香火縈繞的王文成公祠里,不僅僅只停留在那高高矗起的“知行合一王陽明”雕像上,而且是萬物所向的知、天地歸心的行……“知行合一,祖國統(tǒng)一”“盛世柚鄉(xiāng),陽明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