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萍
[摘 ? ? ? ? ? 要] ?以王維《漢江臨眺》的教學為例,對比傳統(tǒng)講授法與混合式教學法的優(yōu)劣,并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進行反思。
[關 ? ?鍵 ? 詞] ?混合式教學;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雨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7-0066-03
王維長于寫詩,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領袖,他又擅長作畫,是中國水墨山水畫的鼻祖。他將繪畫技巧融入山水田園詩的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造出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優(yōu)美境界。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材編寫組編寫的預科生大學語文教材收入了王維的《漢江臨眺》一詩。在這首詩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王維山水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并能結合詩句進行賞析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因為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可以培養(yǎng),而感受卻無法代替。
以往對這首詩的教學,本人主要采用講授法、問答法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語言練字(主要是讓學生體會詩中“接”“通”“有無中”“浮”“動”幾個字的表達效果),并通過對比賞析的方式(對比《漢江臨眺》與王維另一首山水詩《山居秋暝》),引導學生感受王維山水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優(yōu)美境界,并促使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漢江臨眺》這首詩的首聯(lián)“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從大處落筆,總寫漢江形勢,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氣勢,為全詩渲染了氣氛。以往教學中,我在這里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說說“接”“通”二字的作用,明確這兩個字把楚塞、荊門兩個地名與三湘、九派幾條水域連接起來,使我們不難想象出漢江橫臥楚塞,連接三湘,貫通九派的浩瀚氣勢,這就不僅點明了漢江的地理位置,還突出了漢江雄渾壯闊的氣勢。頷聯(lián)“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詩人極目遠眺所見到的景象,這兩句詩突出了江水的流長渺遠,又以蒼茫山色烘托出江勢的浩瀚空闊。我會問學生為何山色會“有無中”?學生大都能說出是有霧氣籠罩,霧氣流動所致。我又繼續(xù)發(fā)問,既然如此,換成“山色霧靄中”好不好?以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明確“有無中”幾個字暗寫了霧靄的流動,適當留白,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并且也增加了畫面的動感,把遠山被霧氣籠罩后所呈現(xiàn)的那種迷離朦朧的美描繪得氣韻生動,如浮目前。這句詩是最能體現(xiàn)王維山水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的,若把“山色有無中”換成“山色霧靄中”,就直接點明了遠山被霧氣籠罩,不僅缺乏想象的空間,也使畫面變得靜止,使詩歌少了點韻味。頸聯(lián)“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詩人的視線由遠及近,借助想象與夸張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浩瀚磅礴、洶涌澎湃的漢江圖景。我又讓學生體會“浮”“動”兩個字的作用,讓他們明白,這兩個字化靜為動,寫出了詩人的錯覺,突出了漢江的洶涌澎湃,并且增加了畫面的動感。尾聯(lián)“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是即景抒情,抒發(fā)了詩人對襄陽風物的眷戀與沉醉。
對比《漢江臨眺》與《山居秋暝》,我會先讓學生說說兩首詩的共同點,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兩首詩共同的創(chuàng)作手法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兩首詩開篇都勾勒了一幅境界開闊的圖景作為整個畫面的大框架、大背景,中間部分都是在這個框架、背景上作具體點染、描畫,結尾都是即景抒情。在具體描繪時,王維特別擅長突出景物的典型特征(如《漢江臨眺》抓住了漢江相連甚廣,浩瀚壯闊的氣勢進行渲染;《山居秋暝》抓住了秋日黃昏,山雨初霽后山谷的清幽進行描畫),往往略加點染,便呈現(xiàn)出一幅境界優(yōu)美、極富韻味的畫面。他還擅長結構畫面,捕捉自然界的光和色,使畫面色彩明麗,層次豐富。如《漢江臨眺》,有俯瞰,有遠眺,有近觀,褪盡彩艷之色,儼然如一幅境界開闊的水墨山水畫。《山居秋暝》,有仰視,有俯視,明月與松林,清泉與靜石,綠竹與浣女,蓮葉與漁舟,不同意象之間相互映襯,共同構成一幅富有生機的畫卷,極盡自然的悠遠恬美。畫卷中景物繁多卻層次分明,沒有絲毫雜亂之感。此外,王維還擅長捕捉自然界的音響、光影變化,賦予靜態(tài)的畫面以動態(tài),使生氣灌注其間,使其山水詩動靜相兼,聲色俱佳,更多一層動感和音樂美,有如一幅立體畫和或一首交響詩。如《漢江臨眺》“山色有無中”一句間接寫了流動的云霧,使靜止的山靈動起來,“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寫出詩人自己動與靜的錯覺,突出漢江洶涌磅礴的氣勢,讓人仿佛聽到了江水奔騰的聲音。《山居秋暝》中明月無聲,流水有韻,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襯托靜,構成一幅清雅安謐的松林月夜圖。“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動態(tài)描寫更是使畫面活起來了,浣女的嬉笑聲,劃槳的聲音,仿佛都從畫中流溢出來了。在描繪景物時,王維常常將自己閑適、陶醉、隱逸等感情融入其中,使畫面彰顯詩情和深長悠遠的意境,令人向往??傊?,王維把畫家的觀察、詩人的思考、繪畫的技巧、作詩的手法融入山水詩的創(chuàng)作中,用語言文字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色彩素雅、格調(diào)清新、意境優(yōu)美的水墨山水畫,所以蘇軾稱贊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p>
采用以上這種傳統(tǒng)的講授法、問答法教學,雖然也能達到教學目標,但以教師引導為主,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隨著教育技術的發(fā)展,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化,慕課、混合式教學、協(xié)作化學習等新型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推動了教育改革的深化。此次《漢江臨眺》這首詩的教學我嘗試了混合式教學法。
所謂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將在線教學和傳統(tǒng)課堂面對面教學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像過去一樣占用大量的課堂時間對課本知識進行講解,而是根據(jù)教學的重點、難點安排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在線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讓學生展開充分的互動交流,進行自主思考。混合式教學模式結合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網(wǎng)絡教學的優(yōu)勢,它既能發(fā)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啟發(fā)、監(jiān)控等主導作用,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習方式多樣化,學習途徑多元化,學習體驗形象化,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促使學生克服長期以來養(yǎng)成的依賴老師“教”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且還能將教學由課堂延伸至課外,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知識。
此次《漢江臨眺》一詩采用混合式教學法,具體步驟如下。
一、課前
在語文學習群里布置課前自學任務,要求學生在預習中思考解決以下問題。
1.結合注釋,疏通詩句大意,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詩句。對比翻譯的句子與原詩句在氣勢營造與意境描寫上有何區(qū)別。
2.賞析詩歌。結合課后簡析及自己查閱的資料,賞析詩作,把握詩作的主旨及藝術特色。
3.仔細體會詩中“接”“通”“有無中”“浮”“動”幾個字的妙處。
在自主學習中,有學生遇到疑惑不解的地方,在群里提出了疑問,同學之間進行了交流,教師也進行了線上答疑。
二、課堂教學: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1.先請幾位學生翻譯詩句,抽查預習情況。因為之前明確了預習任務,大多數(shù)學生都做了充分的準備,所以學生都踴躍地分享了自己的翻譯,大多學生翻譯得比較好。
2.用PPT展示三張在網(wǎng)上搜索到的“漢江臨眺圖”,讓學生說說,自己會選擇哪一幅作為《漢江臨眺》一詩的配圖,并闡述自己選擇的理由。學生稍作思考后,結合自己對《漢江臨眺》一詩的理解,闡述了自己選擇某一幅圖的理由。
三幅圖都是根據(jù)《漢江臨眺》一詩的詩意所畫的,第一幅相對寫實一些,畫中山勢俊俏,山上樹木郁郁蔥蔥,錯落有致,山石、樹木顏色的變化,很好地表現(xiàn)了景物的陰陽向背和質(zhì)感,畫家以細筆勾勒小舟,襯托出了江天的遼闊與煙水的浩渺。第二幅以細筆勾勒水紋,表現(xiàn)出漢江的波濤洶涌,又用遠處山之一角及兩處沙洲反襯出漢江的浩瀚空闊。第三幅簡潔寫意,留白較多,沒有任何的水紋,僅僅一葉輕舟加上近處墨色較濃的幾座山及遠處墨色較淡的一座山就構成了整個畫面,卻讓人感受到了江水的流長渺遠及遠山迷離朦朧之美。學生或從整首詩的基調(diào)——壯美出發(fā),說明自己選擇圖一的原因。或從詩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一句,通過“浮”“動”二字突出江水的浩蕩、洶涌這一點,認為圖二所畫的江水更能突出這一特征。也有的從詩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一句出發(fā),認為圖三水天一色,體現(xiàn)出了江水的流長渺遠,而且遠山墨色極淡,更能體現(xiàn)遠山被霧氣籠罩,若隱若現(xiàn),迷離朦朧之美。還有學生指出圖二雖然畫出了波濤的洶涌翻滾,但過于寫實,韻味不足,認為波濤洶涌未必需要如實畫出來,圖三中白茫茫一片,其實已讓人感到水勢浩蕩,水汽大,霧重,從而引發(fā)了爭論,現(xiàn)場氣氛熱烈。
大部分學生交流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后,我重點賞析了“接”“通”“有無中”“浮”“動”幾個字的妙處,結合詩句的賞析,對三幅圖作了分析,指出這個題并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三幅圖都比較切合詩意,只是或?qū)憣?,或?qū)懸?,或更側重突出漢江的空闊、洶涌,或更突出遠山被霧氣籠罩呈現(xiàn)的迷離朦朧之美,只要結合詩作內(nèi)容闡述清楚自己的理由即可。通過大家的發(fā)言,我知道大家都認真閱讀了這首詩,理解了這首詩的內(nèi)容,感受到了此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并在腦海中描繪出了漢江臨眺圖,這樣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學生都覺得收獲滿滿,也有學生意猶未盡,仍想繼續(xù)爭論到底哪一幅圖更切合詩意。我建議課后可以繼續(xù)討論。
3.請幾位學生在理解詩作的基礎上朗誦《漢江臨眺》一詩,盡量讀出感情。學生讀完后我又播放了網(wǎng)上精心挑選的名家朗誦的音頻,對比學生的朗誦和名家的朗誦,讓學生感受名家朗誦時感情的變化(如名家朗誦到“波瀾動遠空”時,流露出一種贊嘆,震驚,朗誦到“留醉與山翁”時,流露出一種欣賞、陶醉之情),讓學生自己進行模仿。通過朗誦法、對比法,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詩情的體會,朗誦技能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三、課后
我在語文學習群里發(fā)送了兩篇關于王維山水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藝術特色的分析、研究的論文讓大家閱讀,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王維山水詩特色的理解。
此次《漢江臨眺》一詩混合式教學實踐反思:
1.我最初嘗試混合式教學模式時,布置課前自學任務曾比較籠統(tǒng),只是在線上提供一些閱讀資料或視頻、音頻資料,要求學生預習某一課。后來在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學生長期以來習慣了被動接受,自學能力薄弱,不知道預習中需要把握哪些問題,課前預習十分粗略,以至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效果不佳。所以此次布置預習任務就比較具體,明確了學生預習時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這樣線下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比較好,相信長此以往,學生也能通過這種方式慢慢掌握自學的方法。
2.混合式教學將一部分內(nèi)容放在線上讓學生自主學習,這就使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交流互動。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是混合式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是線上自學效果的檢驗,是自學中存在問題的答疑,是自學知識的鞏固、拓展,是能力的鍛煉、培養(yǎng)和提高。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好與否,直接影響混合式教學的效果。不能一味地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脫離教學目標、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流于形式,這樣的課堂看上去十分熱鬧,然而學生卻沒有真正學到知識,沒有把握好重點,沒能得到能力的鍛煉和提升。設計要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討論的問題要有開放性和吸引力,學生才會積極參與,踴躍發(fā)言。而只有他們積極參與了,才會真正有所收獲。此次讓學生在我所提供的三幅圖中選擇一幅作為《漢江臨眺》一詩的配圖,并闡述自己選擇的理由。問題不難,學生都有話可說,所以積極參與交流發(fā)言。通過這樣開放性的話題討論,不僅可以檢驗學生自學時對詩歌的理解、把握情況,也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鑒賞能力,交流了思想,活躍了氣氛,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本人的混合式教學實踐分三個階段,目前還在第一階段,學?!按髮W語文”課程還未開展混合式教學,線上教學資源不足,需要盡快錄制一些教學視頻,準備一些學習資料,以充實、豐富線上教學資源。
4.目前市面上針對混合式教學開發(fā)了一些教學工具,如清華大學和學堂在線共同推出的新型智慧教學工具——雨課堂。該教學工具可在線上布置預習任務,可以監(jiān)測學生預習完成度、預習的耗時等情況。上課時打開“雨課堂”智能終端,讓學生掃描二維碼通過課堂暗號實名認證進行點名,可節(jié)省時間。PPT底端有一個不懂功能,學生上課時沒有聽懂的地方,可以點擊不懂,便于課后翻回去思考,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課堂小結中顯示的不懂人數(shù)以及不懂頁碼進行重新講解,或在下一期的授課中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根據(jù)課堂小結的反饋,老師能更有針對性地對學習有困難或有問題的學生給予幫助。課堂上教師還可隨時發(fā)送限時完成的習題,進行課堂小測,檢查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小測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知識點。學生測試的結果會在講臺大屏幕上展示,老師和學生可以共同探討。“雨課堂”還可以開啟彈幕功能,讓大家暢所欲言,活躍課堂氣氛,由于后臺能看到是誰發(fā)送的彈幕,所以彈幕功能也能作為主觀題的一種解答方式。一堂課結束后,這堂課的學習報告也會在學生的手機端展示出來,讓大家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
“雨課堂”這類智慧教學工具屬于一種移動教學工具,對網(wǎng)絡、多媒體設備的要求較高。在教學時需要學生全程打開手機,這就會消耗一定流量,目前我校免費WiFi還未實現(xiàn)全面覆蓋,有的教室網(wǎng)絡信號差,有的教室多媒體設備老舊,有時無法正常打開,所以本人暫未使用“雨課堂”之類的智慧教學工具,目前我主要是通過建立語文學習QQ群來實現(xiàn)線上的學習、交流,但QQ這種工具不是專門針對教學開發(fā)的,在發(fā)送教學視頻,監(jiān)測、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等方面有很多不足。希望學校能在網(wǎng)絡覆蓋、多媒體設備的更新與維護等方面給予足夠的支持和幫助。
5.混合式教學還在實踐中,它的優(yōu)點顯而易見,其不足之處也是有的,教師不能盲目地、全盤采用這種教學模式,就預科生的語文基礎及預科大學語文教材所選篇目來看,也不能每一篇都使用混合式教學,對一些較難的篇目,傳統(tǒng)面對面教學模式細致全面的分析講解是混合式教學模式所不可取代的。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