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其培養(yǎng)途徑可以從多方面來入手。文章選取閱讀教學這一角度,結合教學實踐,從借助多種手段激發(fā)興趣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做好鋪墊、在閱讀教學中品讀文本并拓展學生想象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閱讀教學中反復朗讀文本不斷加深朗讀體驗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三方面談出自己的理解。
關鍵詞:閱讀教學;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
依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我們可以把初中學生所具有的語文素養(yǎng)的核心理解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具體要求學生達到以下幾點: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有一定的語言積累與語文應用能力、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養(yǎng)成一定的語文學習習慣以及具有相應的思維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等等。讓學生通過學習具備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要從多方面入手來持續(xù)進行培養(yǎng),其中閱讀教學就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就從這個角度入手結合多年的語文實踐教學來談一談。
一、 在閱讀教學中借助多種手段激發(fā)興趣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做好鋪墊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說過:“教師若有方法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語文教學也就成功過半,也就有了良好的開端?!睆闹形覀儾浑y體會出興趣對于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很顯然,興趣會讓學生主動地去接受知識,會使其以一種審美的眼光來進行閱讀品味。在眾多的興趣激發(fā)手段中,多媒體的使用是一種最為直接可感的有效手段,因其特點而容易讓學生處在一種動靜相融、聲光互襯的氛圍中,讓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生,有興趣為前提的學習,會讓學生的接受與思考能力明顯增強,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教學《敬畏自然》一文時,筆者就首先用多媒體展示出一些人類征服自然的視頻及圖片,包括登上珠峰頂端、橫渡大西洋、宇宙飛船遨游太空、月球探測等等,接下來又展示出來大自然對人類的相關懲罰,包括空氣受到嚴重的污染、大片森林被毀滅、嚴重的土地沙漠化、動物數量及種類銳減等等,這二者鮮明的對比一下子激起了學生閱讀文本深入研究的興趣,把他們的注意力歸集到下一步的學習中來。閱讀教學中激趣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我們用心去做,就會讓學生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進入到語文知識的學習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就不會再是一句空話。
二、 在閱讀教學中品讀文本并拓展學生想象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閱讀教學需要對文本的細致品讀,更需要拓展學生的想象,可以說,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要比掌握知識的數量重要的多得多,我們要明白學生初中階段所要掌握的知識是有限的,但從中生發(fā)出來的想象力卻沒有盡頭,而這些想象力則有可能會在未來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起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所產生的想象,它是基于文本表象而產生新形象的內心活動,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巧析語言文字,細致品讀文本,通過各種渠道適時調動相關因素,來引發(fā)學生一步步展開想象,讓他們與文本相融合,與作者心靈相通,產生新的意象與更高層次的感悟,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閱讀教學中拓展學生想象首先所要做到的是對閱讀內容的語言文字進行品讀并作精到的引領分析,找出文本中的關鍵字詞,接著要引導學生在反復的品讀中展開想象,然后帶著想象回過頭來再次進行品讀,這樣就會逐步進入到文本所營造的情景之中。比如在學習《蘆花蕩》這一課文時,筆者引導學生在反復的品讀中展開了想象,由“每到傍晚,葦塘里的歌聲還是那么響”這一細節(jié),有學生想象到了一些戰(zhàn)斗的歌曲:《南泥灣》《義勇軍進行曲》《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有同學想象到了“老頭子”的進進出出,為戰(zhàn)士提供了補給與信息的暢通,使得戰(zhàn)士們能夠滿懷激情地歌唱,有學生對“老頭子”為大菱雪恨之后的心理進行了一番想象。在這樣一番想象之中學生進一步加強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感悟,接下來學生帶著這些感悟再來品讀文本,往往能夠把自己的情感與作者心靈相通,相互交融在一起,語文素養(yǎng)就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 在閱讀教學中反復朗讀文本不斷加深朗讀體驗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對文本的反復朗讀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并且采用各種方式來促成學生進入到文本的反復朗讀中來,在形式多樣的朗讀中感觸、品味、領悟,不斷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們的語文課本所收錄的文段,皆是歷經多年篩選出來的精當典范之作,無論是詞語的運用、構思的技巧還是文章的內涵,都是值得學生潛心學習的,教師可以以此為依托,通過精到的反復朗讀來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力。教材在這一點的安排上也給學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對于一些篇目或是選段要求學生熟練朗讀或是背誦,在此基礎上我們教師要針對具體情況給學生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可以在文本中挑選出一些精煉出彩的語段要求學生增加朗讀和背誦的數量,如此一方面加大了語言的積累數量,一方面又加強了學生直接感知語言的能力。比如在教學《蠟燭》這篇課文時,筆者就專門挑選出了第22、26這兩個自然段讓學生熟讀成誦,這兩段重在刻畫主人公老婦人的一系列動作,她在戰(zhàn)場上忘記危險,雖然掩埋烈士遺體時的每一個動作都是那么地吃力,但卻又異常地認真,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出她對烈士的敬意與母親般的愛,學生在一遍遍的朗讀中走進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又在融入情感的朗誦中慢慢懂得了今后自己如何通過語言來表達出心中的情感。這樣學生的朗讀與背誦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加深了對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認知,語文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增強。
總之,閱讀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精心挖掘,積極引導,多角度多方法來促使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不斷提升。
作者簡介:
徐鳳蓮,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徐州市沛縣實驗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