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琪 邵佳靚
摘要:STEM教育已成為各國的戰(zhàn)略并受到普遍重視,作者結合STEM教育的特征以及國內外的實施情況,指出目前的STEM教育實踐在課程的設計、課程的實施以及師資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建議從STEM教育的核心素養(yǎng)的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的開發(fā)、評價體系的研發(fā)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四個方面入手來加以解決。
關鍵詞:STEM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9)21-0100-04
● STEM教育的特征
STE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shù)學(Mathematics),它是培養(yǎng)綜合運用STEM知識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力的教育。
美國學者Yakman增加了藝術(Arts)學科,提出了STEAM金字塔結構框架,并總結出跨學科、藝術性、情境性、設計性、團隊協(xié)作性5個特點。[1]余勝泉和胡翔指出STEM教育中四門學科的教學必須緊密相連,以整合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并能進行靈活遷移應用于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提出跨學科、趣味性、體驗性、情境性、協(xié)作性、設計性、藝術性、實證性和技術增強性9個特征。[2]
2017年2月,教育部頒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首次以科學課為依托,提出STEM教育的標準。該標準強調STEM教育的核心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隨后,2017年6月發(fā)布的《中國STEM教育白皮書》指出,應將STEM教育納入國家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
● STEM教育的實踐情況
1.機器人學習
歐洲國家及美國采用機器人學習作為STEM學習的項目之一,主要是使用工具包建造和編程機器人[3];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1994年設立了“設計和制造LEGO機器人”課程,終身幼兒園(Lifelong Kindergarten)與樂高公司合作,設計了視覺化程序編輯工具——RCX Code,結合硬件組成了樂高機器人,到2007年又推出Scratch編程軟件,學生能夠使用積木式編程軟件實現(xiàn)對機器人的設計、制作和控制。美國加州項目引路計劃(PLTW)開發(fā)的STEM課程,要求學生能夠設計、構建機器人。[4]Mataric和Koenig等人搭建了適合各個年齡段學生的機器人試驗臺和編程方法,詳細介紹和描述了機器人項目工作簿和試驗臺,提供項目中機器人的軟件、硬件以及材料,為機器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參考。[5]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發(fā)布了5門機器人課程,以鍛煉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yǎng)。[6]
我國的機器人教學2000年在北京景山學校率先開展,主要是進行機器人競賽培訓,內容包括了解機器人概況、熟悉機器人硬件、掌握機器人編程、設計并開發(fā)機器人項目等。2018年11月,推出了小學到高中的首套人工智能教材,并于2019年在上海投入使用。
2.外展活動
一些學校采用了“外展(outreach)活動”開展STEM教育,活動由STEM公司執(zhí)行,人員是K-12學生及其教師。開展形式有:研究機構(公立或私立)專家的客座課程;工業(yè)實驗室邀請學生到其工作環(huán)境中,展示他們的工作方式,或由業(yè)內專家開發(fā)作業(yè),由教師執(zhí)行必須在公司內部解決的真正問題。在荷蘭,已經(jīng)啟動了一個“青年和技術網(wǎng)絡”(Jet-Net),以便STEM行業(yè)與高中合作創(chuàng)建活動,展示高中科學(STEM)如何適用于學生的世界觀。2012年,Jet-Net模型也在丹麥推行。在美國,項目引路計劃、New Tech高中和pTech項目是整合學校學科和現(xiàn)實世界學科的最大工業(yè)合作范例。
3.3D打印技術的學習
許多國家和機構正積極探索3D打印技術和STEM教育的融合,以推動技術驅動教學創(chuàng)新。從資助類別來看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政府直接撥款主導而發(fā)展起來的教育項目,典型的有英國3D打印教育試點工程、澳大利亞3D打印教育推廣項目;另一類是政府引導,社會機構、公司資助開發(fā)或自行開發(fā)的一系列活動或課程,如美國PLTW部分項目、日本DHM項目、Stratasys 3D打印課程等。[7]目前開展的3D打印使用情況分為六個類別:①學生的3D打印學習;②教育者的3D打印培訓;③作為教學中的輔助技術;④以學習為目標的工藝成品;⑤創(chuàng)建輔助技術;⑥支持外展活動。[8]
● 存在的不足
盡管國內外對STEM教育已經(jīng)進行了比較多的探索,但目前國內的STEM教育還存在若干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1.國內科學的STEM課程設置的欠缺
STEM教育目前正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教師只知道STEM的含義,卻不知道如何整合課程。目前存在三種類型的“STEM課程”:第一種是從國外購買,照搬和翻譯國外學校STEM教育的課程資源和設置體系;第二種是由本校的信息技術教師按照自己的經(jīng)驗直接開發(fā),這種形式是國內較為常見的形式,絕大多數(shù)是依托Scratch創(chuàng)意編程、Arduino創(chuàng)意電子等進行開發(fā);第三種是公司為了銷售硬件的需要開設配套的STEM課程,或者公司委托高校來開發(fā)相關設備銷售的配套教材,用于社會的培訓。由此,課程標準便顯得尤為重要,它作為教育者從事教育工作的“指揮棒”,是教師明確課程性質、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的參考性文本,是教師進行理念轉變的指導性文件。若無課程標準的設定,教師無法真正理解STEM教育,則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和水平,各學校冠以“STEM教育”的頭銜就無法真正達到培養(yǎng)人的目標。
2.國內STEM教學資源稀缺
以美國為主的發(fā)達國家已進行了較長時間的STEM教學,并產(chǎn)生了較多實用的課堂案例,國內的教師目前大多處于模仿階段,且迫于學校的課時安排,極少能夠抽出超過兩節(jié)課的時間完成一堂完整的STEM課。目前有陳如平、李佩寧編寫的《美國STEM課例設計》一書,其中包含美國中小學課堂中的50個課例,可以供國內的教師學習研究。但僅有此類課例是不夠的,真正適合我國的教學設計應該是符合我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做到立德樹人,實踐、探索真正符合我國發(fā)展的教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