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際生產碎片化進展,傳統(tǒng)的基于跨境交易為基礎的總額貿易核算體系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活動的現(xiàn)實,基于附加值的貿易統(tǒng)計方式應運而生,而國際投入產出表是進行附加值貿易統(tǒng)計的必備工具。文章目的是介紹和分析當今世界上的主要國際投入產出表及其應用情況,并使用日中投入產出表分析日中貿易結構及電子光學器械的附加值變化特征,最后展望國際投入產出表的其他應用趨勢。
關鍵詞:投入產出表;國際投入產出表;附加值貿易;全球價值鏈(GVC)
中圖分類號:F13/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458-(2019)05-0047-10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9-05-006
特朗普總統(tǒng)執(zhí)政之后,美國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增強。2017年5月,意大利召開G7陶爾米納會議,抵制美國“反貿易保護主義”的表述多次出現(xiàn)在首腦宣言中。7月漢堡G20峰會首腦宣言中,明確“繼續(xù)與貿易保護主義斗爭”,但結果還是不得不接受美國對所謂不公平貿易采取的種種單邊主義措施。在2017年G20開始之前,特朗普總統(tǒng)還表示要退出地球氣候變化框架協(xié)議《巴黎協(xié)定》。對于標榜“美國第一”就任總統(tǒng)的特朗普來說,削減貿易赤字排在經濟政策首位,現(xiàn)在對美國貿易出超最多的國家是中國、日本和德國。圖1顯示了2005-2015年間三國對美國的貿易收支狀況。從圖中可以看出,三國對美國貿易收支持續(xù)存在盈余,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對美國貿易收支盈余增長非常迅速,從2009年1600多億美元增長到2015年25多億美元。2008年之前日本對美國的貿易盈余略高于德國,2008年德國對美國的貿易盈余超過日本。
經濟全球化時代,人員、貨物和資金等生產要素不斷跨越國境,特別是為跨國公司生產活動提供了多重選擇,如,中間產品從哪個國家哪個企業(yè)進貨,中間產品在哪些國家組裝成產品,最終產品銷往哪些國家,如何減少物流成本等等。分析目前國際經濟活動時經常會援引蘋果公司手機案例。2009年蘋果公司從日本、韓國和德國企業(yè)購入零部件,將這些零部件組裝工作委托給設在深圳的臺灣企業(yè),每年約有1 100萬部組裝好的手機銷往美國,總價值達到20億美元,僅僅蘋果手機貿易一項,就為中國對美國貿易盈余增加了19億美元,而中國在生產蘋果手機中增加的附加值只有7 300萬美元[1]。這個例子說明,在超越國境生產活動越來越頻繁狀況下,傳統(tǒng)的以跨境交易為基礎統(tǒng)計的總額貿易收支統(tǒng)計已經不能真實反映商品流動的狀況。
文章主要分析最近為反映超越國境生產活動而編制的國際投入產出表及其應用情況。首先,介紹目前廣為使用的幾個重要國際投入產出表編制情況
收稿日期:2019-05-24
作者簡介:馬場善久(1953—),男,日本富山人,教授,主要從事計量經濟學研究。文章是在2017年11月11日、12日復旦大學召開的“特朗普時代的亞太經濟一體化與中日合作”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的論文基礎上完善而成的,在此對給予重要評論的參會代表表示感謝。另外,對河北大學裴桂芬教授的翻譯表示衷心感謝。經濟研究馬場善久:國際投入產出表與日中貿易結構
日本問題研究2019年第5期及其數(shù)據(jù)特征,其次,梳理運用國際投入產出表分析附加值貿易和全球價值鏈的研究成果,第三是從附加值貿易和垂直貿易的角度分析日中貿易結構,最后提出了未來國際投入產出表的應用趨勢。
一、當前編制并發(fā)布的國際投入產出表
投入產業(yè)表最早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編制的。在現(xiàn)代經濟社會中,各個企業(yè)之間相互交易,開展生產活動,構成一種相互依存關系。正像國民經濟可以從生產層面、支出層面(需求層面)和分配方面分析一樣,投入產出表是從產業(yè)之間生產技術關系入手,將支出層面的需求要素和分配層面的收入要素連接起來,從經濟運行的整體反映一國經濟活動。近年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特別是生產活動跨越國境的生產過程碎片化進展,總額貿易統(tǒng)計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fā)展狀況,應該根據(jù)各國的附加值進行貿易收支統(tǒng)計,這就需要編制國與國之間或者多國間的投入產出表,一般稱為國際投入產出表。表1 簡單匯總了當前世界范圍內主要國際投入產出表。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亞洲經濟研究所(簡稱亞研所)是世界上最早編制國際投入產出表的機構,玉村千治等系統(tǒng)地匯總了亞研所編制的多國及兩國間的投入產出表情況(見表2)。
1975年開始編制以亞洲各國(包括美國)為對象的多國間投入產出表,每5年發(fā)布1版,最新1版發(fā)布于2013年,數(shù)據(jù)截至2005年。當年發(fā)布了3個投入產出表(國際、金磚國家,中日韓),產業(yè)部分數(shù)分別是76個部門、24個部門和7個部門的投入產出表。1985年和1990年分別編制了日本與韓國、菲律賓、中國、中國臺灣、新加坡等的投入產出表和中國、菲律賓、馬來西亞、中國臺灣等投入產出表,部門數(shù)從24個進一步增加到78個。
作為政府機構,日本經濟產業(yè)省是最早嘗試編制國際投入產出表的機構,1986年開始編制以1985年為對象年的國際投入產出表,詳見表3。1985年和1990年為對象年的兩國間投入產出表為日本與美國及日本與歐洲,多國間投入產出表為日本、美國、歐盟和亞洲。1995年開始編制并發(fā)布了日美兩國投入產出表,每5年1版,2005年是最新版的日美國際投入產出表。2007年編制發(fā)布了日中兩國投入產出表,前者是在174個部門基本分類基礎上,編制了54個部門和27個部門的交易額表。后者是在77個基本分類基礎上編制了30個部門的交易額表。
OECD國際投入產出表稱為ICIO,2018年發(fā)布最新版對象年是1995-2015年,這是一個包括36個OECD成員國和28個非成員國,共計64個國家、36個產業(yè)部門的多國間投入產出表。
GTAP是美國普渡大學國際貿易分析中心編制的,至今發(fā)布了2004年、2007年和2011年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最新版是以140個國家和地區(qū)為對象,覆蓋了57個產業(yè)部門,是一個國家和產業(yè)數(shù)量較多國際投入產出表[2]。
WIOD是11個歐洲研究機構編制的國際投入產出表,2013年首次發(fā)布的是1995-2011年間40個國家(27個歐盟成員、13個歐盟以外的主要國家)、35個產業(yè)的年度數(shù)據(jù)。2016年新版數(shù)據(jù)的對象年是2000-2014年,國家數(shù)增加到43個(28個歐盟成員國、15個非歐盟成員國),產業(yè)部門增加到56個。
ADB自1969年開始編制《亞太地區(qū)關鍵指標》,是對48個亞洲開發(fā)銀行內亞太成員國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統(tǒng)計指標不斷增加,2015年首次將全球價值鏈納入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最新統(tǒng)計報告是2017年《亞太地區(qū)關鍵指標》,包括經濟、金融、全球價值鏈、環(huán)境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等指數(shù)。
UNCTAD- EORA是聯(lián)合國貿發(fā)會議與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共同開發(fā)建設的全球價值鏈數(shù)據(jù)庫,涵蓋全球187個國家、500多項產業(yè)活動,這是一個國家數(shù)量最多、覆蓋產業(yè)也最多的國際投入產出表(MRIO)?;A數(shù)據(jù)來源于各國的投入產出表以及EUROSTAT、日本亞研所和OECD編制的多國投入產出表、聯(lián)合國國民經濟核算數(shù)據(jù)、聯(lián)合國國際貿易數(shù)據(jù)。
二、國際投入產出表的應用
國際投入產出表是分析附加值貿易和全球價值鏈(GVC)的重要工具。
1-附加值貿易
正像前面所講蘋果公司案例,在全球化時代的現(xiàn)代生產活動中,由于存在同一貨物多次跨越國境交易,采用傳統(tǒng)統(tǒng)計方法,就會在貿易統(tǒng)計中產生大量的重復計算。宏觀經濟學課程所講的GDP概念,強調企業(yè)開展生產活動時,要利用其他企業(yè)生產的貨物或服務作為中間產品,因此,企業(yè)生產的總產出價值會包括中間產品價值,減去中間產品價值之后才是作為附加值的GDP。同樣,一國出口的貨物或服務中,除出口國增加的附加值以外,還會包括從他國進口而產生的附加值。在跨越國境的分工體制出現(xiàn)之前,出口產品的所有價值都是本國生產的,而出口的貨物或服務在很多場合也是滿足進口國的最終消費需求,也就沒有必要考慮附加值。在供應鏈超越國境時代,零部件等中間產品會出現(xiàn)多次跨越國境現(xiàn)象。根據(jù)OECD測算,2010年,貨物貿易中的50%和服務貿易中的70%都是中間產品交易[3]。在這種狀況下,就有必要區(qū)分基于國境交易的出口額和基于附加值的出口額差異。
最近10年來出現(xiàn)了運用國際投入產出表研究附加價值問題的研究文獻,OECD-WTO(2012)研究報告對此做了詳細的研究綜述,指出近年來附加價值研究是沿著兩條研究主線,一條是針對中間產品貿易增長而展開的,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是1982年桑亞爾和約恩(Sanyal and Jones)提出的中間產品概念,這是測度附加值的第一個階段。另一條是2001年胡默爾等人(Hummels et al)提出了垂直貿易的概念,即由國際生產碎片化而形成的垂直專業(yè)化貿易[4]。
2013年,OECD建設了第一個版本的TiVA數(shù)據(jù)庫,最新的數(shù)據(jù)到了2018年。與OECD國家間投入產出表相同,也是64個經濟體指標,包括OECD國家,28個歐盟國家,大多數(shù)的東亞和東南亞國家和幾個非洲南部的國家[5],產業(yè)部門中覆蓋了16個制造業(yè)部門和14個服務業(yè)部門,展示了2005-2015年間附加值相關的綜合性數(shù)據(jù)[6]。OECD在2018年最新版TiVA數(shù)據(jù)分析中明確了2005-2015年間國際生產活動中出現(xiàn)的5個重要變化:一是總出口額中外國附加值比重近年來出現(xiàn)了下降趨勢,這說明始于20世紀末的國際分工體系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二是與2005年數(shù)據(jù)相比,2015年這種傾向在不同國家、區(qū)域和產業(yè)部門之間變化比較顯著。如,總出口中外國附加值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國,最小的是美國;在制造業(yè)出口中,外國附加值下降幅度最大的國家是中國、阿根廷、印尼和以色列,下降幅度最小的是希臘、日本、荷蘭和南非;在三個被稱為國際融合度最高的產業(yè)中(計算機、電子和光學產品制造業(yè)/機動車輛制造業(yè)/紡織服裝業(yè)),國際生產碎片化呈現(xiàn)區(qū)域性特征,東南亞區(qū)域出現(xiàn)了小幅度區(qū)域內供貨增長態(tài)勢,而北美和歐盟出現(xiàn)了區(qū)域內供貨的顯著下降;三是全球價值鏈中服務業(yè)比重在上升,OECD國家及G20國家中,制造業(yè)出口額的25%~40%是服務業(yè)附加值,盧森堡、以色列和匈牙利制造業(yè)出口中,嵌入的外國服務附加值超過國內服務附加值;四是出口額中,非居民或外國人消費的貢獻度在增加,尤其是對于擁有重要旅游資源的開放小國,如,希臘、愛爾蘭、葡萄牙和新西蘭等非居民消費的貢獻度顯著增加,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非居民消費的比重也很高,2015年與2005年相比,亞洲和北歐國家比重有了很大增加;五是對于大多數(shù)OECD國家,外國市場需求對國內就業(yè)的影響在增強,而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在減弱,即使是最大的經濟體,如美國、日本和中國就業(yè)中約10%是為了滿足國際市場需求。
2-全球價值鏈(GVC)
20世紀80年代以來,東亞國家無論是基于跨境交易出口還是附加值出口在世界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一直在增加,其背景可以歸結經濟全球化的進展,企業(yè)根據(jù)全球價值鏈條在不同國家或地區(qū)布局供應鏈的生產、加工及銷售,形成了超越國境的貨物、服務相互連接的全球生產網(wǎng)絡。在當今的生產活動中,常常出現(xiàn)某種貨物或服務2次或3次出入同一個國境,按著跨境交易進行統(tǒng)計的話,就會產生嚴重的雙重或多重計算問題。根據(jù)2013年聯(lián)合國貿發(fā)會議發(fā)布的《全球價值鏈和發(fā)展:全球經濟中的投資與附加值貿易》的統(tǒng)計,在2010年19萬億美元的全球出口中,約有5萬億美元實際上屬于重復計算[7]。因此,這對全球價值鏈時代的附加值分析提出了現(xiàn)實需求。當前,利用國際貿易理論中的垂直分工或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等指標,可以精準分解出口中的附加值。
王直、魏尚進和祝坤福 (2014)提出了一個將跨境交易額出口分解為不同附加值的方法。將出口額分解為4個部分,一是外國吸收的本國附加值(Domestic value added absorbed abroad,VAX_G),二是本國生成的附加值出口后返銷國內時的國內附加值(Domestic value-Added first exported then returned home, RDV_B),三是出口額中外國增加的附加值(Foreign value added, FVA),四是雙重計算部分(Pure double counted terms, PDC)[ 8]。如果將基于跨境交易核算的總出口額定義為E,本國生成的附加值稱為國內附加值(Domestic value added,簡稱DVA),VS(Vertical specification)稱為垂直分工指數(shù)。分別用公式(1)、(2)、(3)表示:
E=DVA+FVA+PDC(1)
DVA=VAX_G+RDV_B(2)
VS=FVA+PDC(3)
亞洲開發(fā)銀行自2015年起,運用附加值分解方法發(fā)布全球價值鏈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全稱為“國際生產分享下的全球價值鏈指數(shù)”(Global Value Chains Indicators for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2018年版數(shù)據(jù)包括日本和中國在內的62個國家和地區(qū),35個產業(yè)部門,時間跨度是從2000年到2017年,數(shù)據(jù)包括對跨境交易為基礎的出口進行分解的附加值、基于附加值的垂直分工指數(shù)和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等[9]。
表4是根據(jù)亞洲開發(fā)銀行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匯總的中國初級產業(yè)、低技術制造業(yè)和高技術制造業(yè)出口額的附加值分解情況,時間選取的是2000年、2005年、2008年、2011年和2015年5個年份。從國內附加值在出口額占比來看,大致的排序是一次產業(yè)、低技術產業(yè)和高技術產業(yè)。低技術部門的制造業(yè)中,國內附加值比重超過80%,2015年達到87%,中高技術產業(yè)也出現(xiàn)了略微提升,2015年比2000年提升了一個百分點,達到79%,尖端技術部門的比重從60%提升到70%。其他項目的變化不是特別顯著,這意味著中國中高技術制造業(yè)進一步嵌入了全球價值鏈條。
提摩爾等人(Timmer et al,2014)運用WIOD投入產出表,分析了制造業(yè)國際生產碎片化現(xiàn)狀以及對勞動、資本要素所得的影響,結果顯示,在1995-2008年間出現(xiàn)了4個趨勢:一是國際生產碎片化在擴大,二是熟練勞動和資本能產生更多的附加值,三是高收入國家的熟練勞動力正在進入專業(yè)化,四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正在進入專業(yè)化[10]。
2017年開始,WTO、世界銀行、OECD、中國對外經貿大學GVC研究中心和亞研所5個機構聯(lián)合發(fā)布了《2017年全球價值鏈發(fā)展報告——全球價值鏈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測度與分析》(Global Value Chain Developm簡稱“全球價值鏈報告”。通過分析全球價值鏈的構成,研究世界范圍內各經濟體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專業(yè)化分工和增長模式。這是基于國際投入產出便進行的貿易附加值問題的擴展研究,主要目的是揭示國際貿易不斷變化的本質。2019年發(fā)布了第二期發(fā)展報告,題目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創(chuàng)新、供應鏈貿易及勞動者》,重點分析了全球價值鏈的發(fā)展趨勢,指出GVC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的下降趨勢沒有改變,但沒有中止,復雜的GVC反而出現(xiàn)了上升態(tài)勢,科技創(chuàng)新下的自動化將迅速降低低工資的吸引力,數(shù)字技術對GVC的影響還是不確定的,可能通過鼓勵回流,縮短供應鏈的長度,還可能通過降低買家與賣家之間的協(xié)調或搜尋成本而強化GVC。
三、運用國際投入產出表分析
日中貿易結構王在喆、宮川幸三和山田(2016年)利用日本經濟產業(yè)省和中國國家統(tǒng)計局聯(lián)合發(fā)布的《2007年日中國際投入產出表》,全方位分析了日中經濟關系。2007年日中貿易關系如下:中國對日本出口約115億美元,其中中間產品、最終消費資料和生產資料比重分別為42%、38%和19%,日本向中國出口約118億美元,三者比重分別為80%、2%和19%。中間產品和最終消費資料比重差異非常大,這足以證明中國在利用來自日本的中間產品進行加工貿易。王在喆等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日本對中國出口的80%是中間產品,主要是其他一般機械為主的生產資料出口,二是在中間產品貿易中,都是多個部門參與的日中雙向貿易,三是日本對中國出口產品中幾乎沒有最終消費品,而中國對日本單方出口最終消費品,四是中國對日本出口50%以上的最終消費品是纖維、服裝和皮革制品[11]。
他們還估算了兩國最終需求誘發(fā)另一國附加值增加情況[12],具體估算情況見表5。
下面介紹基于王直等的附加值分解方法研究日中貿易結構特征。對前面所介紹的公式進行進一步分解。
VAX_G = DVA_FIN + DVA_INT + DVA_INTrex
DVA_FIN: 出口最終產品中的國內附加值
DVA_INT: 出口中間產品中的國內附加值
DVA_INTrex: 被直接進口國轉口至第三國的中間產品出口國內增加值。
FVA分解為 FVA=MVA+OVA
MVA是進口國生成的附加值,即出口隱含的進口國增加值
OVA是第三國生成的附加值,即出口隱含的第三國增加值
表6分解了日本和中國在2000年和2016年出口附加值。從總附加值構成看,在跨境交易計算的總出口額中,從外國吸收的本國附加值(VAX-G)比重都略高于中國;從最終產品的國內附加值看(DVA-FIN),兩國出現(xiàn)結構性差異,中國對日本出口最終產品的國內附加值約為50%,而日本向中國出口最終產品的附加值占比不足30%(2000年和2016年呈現(xiàn)同樣趨勢);相反,從出口中間產品的附加值比重(DVA-INT)看,中國向日本出口的比重從2000年的28%減少到2016年的19%,而日本出口中國的中間產品附加值也從2000年的45%降至2016年的38%。從外國附加值(FVA)看,2016年雙方均為15%,中國只是出現(xiàn)了略微上升,而日本是從2000年的7-5%翻番提升到2016年的15-6%。從出口隱含的進口國增加值(MVA)來看,日本從2000年的0-6%大幅度提升到2016年的9-5%,說明日本最終產品和中間產品出口在中國的貨物與服務業(yè)生產中的比重在過去的16年間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中國只出現(xiàn)了小幅度提升。從第三國生成的附加值(OVA)看,中日兩國都出現(xiàn)了略微下降。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過去常說的日本向中國出口中間產品,中國生產并向世界出口的方式正在發(fā)生一定的變化,貿易模式正在向著水平貿易轉變。
這種分析方法也適用于特定產業(yè)分析,如果運用于日中貿易中比重最高的電子光學器械產業(yè),更能發(fā)現(xiàn)日中貿易關系的變化趨勢。根據(jù)2016年數(shù)據(jù),中國電子光學器械對日本出口比重超過40%,日本對華電子光學器械出口比重超過30%。表8分解了2000年和2016年日中電子光學器械出口附加值變化情況。從中國的出口額看,與2000年相比,2016年外國吸收的本國附加值(VAX-G)構成比例沒有變化,只是最終產品的國內附加值(DVA-FIN)增長了12個百分點,中間產品的國內附加值(DVA-G)下降了8個百分點,外國附加值(FVA)基本沒有變化,出口隱含的進口國附加值(MVA)減少,第三國附加值(OVA)略微上升。這說明中國正在增加使用日本以外其他國家生產的中間產品,通過增加本國的附加值,向日本增加最終產品出口。
從日本對中國的出口看,中國吸收的日本附加值(VAX-G)減少了3個百分點,最終產品的日本附加值(DVA_FIN)下降了3個百分點,中間產品的日本附加值(DVA_INT)減少了9個百分點,被直接進口國轉口至第三國的中間產品出口國內增加值(DVA_INTrex)上升了9個百分點,外國附加值(FVA)變化不顯著,說明日本增加了向中國以外其他國家的中間產品出口。2000年—2016年間,在電子光學領域的貿易和生產布局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通過對中日兩國企業(yè)投資行為的分析,可以找到變化的原因。
至今為止,關于國際投入產出表的運用,除上面分析附加值貿易和全球價值鏈為題以外,還在進行著兩個嘗試。一個嘗試就是編制地區(qū)間國際投入產出表。王在喆等將中日聯(lián)合編制的2007年日中國際投入產出表與中國的省際投入產出表聯(lián)結,研究了中國不同地區(qū)與日本的經濟聯(lián)系,從附加值和就業(yè)的角度,分析了中國8個省市,上海市、廣東省、遼寧省、福建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四川省與日本的進出口關系對日中各產業(yè)的波及效果。日本亞研所還以2005年亞洲國際投入產出表為基礎,編制和發(fā)表了“中日韓區(qū)域亞洲國際投入產出表”,并嘗試在OCED編制的國際投入產出表中加入日本和中國數(shù)據(jù),將各國的區(qū)域間投入產出表編入OECD版的區(qū)域間國際投入產出表[13]。
第二個嘗試是利用國際投入產出表分析經濟活動對環(huán)境的波及效果,建立多國間的評價框架。在地球氣候變暖問題中,研究經濟活動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始終是一個重要課題,迄今為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根據(jù)各國的經濟活動而測算而來的。隨著國際生產活動碎片化的進展,應該根據(jù)貨物生產的全球價值鏈和最終產品消費國來適當調整和測算二氧化碳排放量。韋貝和山野(Wiebe, K. and N. Yamano )就是使用2015年OECD國際投入產出表,建立了一個考慮了貨物、服務的最終需求和貿易因素的二氧化碳排放方法,并發(fā)布了2009年和2011年的測算結果[14]。
隨著經濟活動的全球化,各個國家或地區(qū)之間的經濟日益增多,一國的政策變更會對企業(yè)和他國的決策產生預想不到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各國的政策當局不僅要利用可能的信息分析政策變更的短期效果,更要冷靜分析中長期效果,國際投入產出表就是提供了一個經濟全球化時代包含眾多經濟變量的信息來源。
[參考文獻]
[1]Xing, Yuqing, Neal Detert.How the iPhone Widens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Deficit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 ADBI Working Paper Series:2010(257):.
[2]Lin Jones, Zhi Wang, Li Xi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Major Inter-Country Input-Output Databas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rade in Value Added Estimates[R]. Office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U.S.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2014.
[3]Istanbul G20 Trade Ministers Meeting. Remarks at session on the slowdown in global trade[EB/OL].[2016-06-01].Http://www.oecd.org/about/secretary-general/istanbul-g20-trade-ministers-meeting-remarks-at-session-on-the-slowdown-in-global-trade.htm.
[4]OECD-WTO.Trade in Value Added: Concepts, Methodologies and Challenges[EB/OL].[2019-06-04].http://www.oecd.org/sti/ind/49894138.pdf.
[5]關于64個經濟體的詳細信息[EB/OL].[2019-06-01].https://www.oecd.org/industry/ind/tiva-2018-countries-regions.pdf.
[6]36個產業(yè)部門和指標定義[EB/OL].[2019-06-01]. https://www.oecd.org/sti/ind/measuring-trade-in-value.
[7]UNCTRD. Global Value Chains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 and Value Added in the glpcal Economy[EB/OL].[2019-06-02]. https://unctad.org/en/Pages/Home.aspx.
[8]Wang. Z. S. Wei, K. Zhu. 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R].
[9]亞洲開發(fā)銀行.亞太地區(qū)關鍵指數(shù)[EB/OL].[2019-06-03].https://www.adb.org/publications/series/key-indicators-for-asia-and-the-pacific.
[10]Marcel P. Timmer, Abdul Azeez Erumban, Bart Los. de Vries “Slicing Up Global Value Chain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14,28(2): 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