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垂加神道者的神佛關系說

2019-11-29 02:55萬麗莉劉岳兵
日本問題研究 2019年5期
關鍵詞:生死觀佛教

萬麗莉 劉岳兵

摘要:垂加神道作為近世神道之集大成,推崇神儒妙契。但在近世神佛權威的演變中,如何解讀垂加神道的神佛關系,對于理解近世初期神佛關系史具有重要的思想意義。山崎闇齋的《辟異》、闇齋孫弟子跡部良顯的《神道生死之說》《神道排佛說》、伴部安崇的《神道野中之清水》、若林強齋的《神道大意》,則是從生死觀的角度來分析垂加神道者對佛教生死輪回觀的批判以及如何構建出日之少宮生死觀的最佳文本。

關鍵詞:垂加神道;佛教;神佛關系;日之少宮傳;生死觀

中圖分類號:B3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458-(2019)05-0009-06

DOI:1014156/jcnkirbwtyj201905002

日本“基層信仰”之神道與“普遍宗教”之佛教間的關系幾乎貫穿于神道史的整個發(fā)展歷程中??v觀神佛關系的研究史可以發(fā)現(xiàn),其與神佛關系的發(fā)展史成正態(tài)分布,研究內(nèi)容主要從“神佛交涉”“神佛習合”“神宮寺”“神佛分離”四個角度展開[1]。在神佛關系史中,討論神道與佛教的沖突時,生死觀毫無疑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就垂加神道而言,三木正太朗在《垂加神道と復古神道との関係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日之少宮伝と幽冥観》中從生死觀的角度,側重論證垂加神道和復古神道之間的關聯(lián)[2]。津田左右吉在《日本の神道》中對江戶時代前期包括垂加神道在內(nèi)的諸多神道說作了詳盡說明,認為垂加神道家用日之少宮來解釋死后的世界,并希望登上高天原守護皇統(tǒng),使垂加神道者具有了國家意義上的道德責任[3]198199。佐藤弘夫在《「神仏習合」論の形成の史的背景》中指出,神佛分離并非是在幕末維新期突如其來的,而是自江戶時代已經(jīng)開始萌芽,尤其是18世紀以來的垂加神道者們已然意識到日本的特異性。他們反對佛教死后的極樂地獄世界以及儒教以“氣”為依據(jù)的人死氣散,靈魂不可永續(xù)觀,積極探索以神為主的獨特的生死觀,并經(jīng)由復古神道家本居宣長、平田篤胤的推進,最終影響了近代國家的宗教政策走向[4]。安蘇谷正彥在專著《神道の生死観:神道思想と〈死〉の問題》中對垂加神道者關于“死”的問題做了全面的論述,到目前仍是學界關于神道生死觀研究的標桿[5]。在先學基礎上,需要補充的一點是,作為近世神道集大成的垂加神道,如何處理生死觀差異下的神佛關系,以及在神佛關系演變中具備何種思想意義。筆者選取大日本文庫刊行會所編的《垂加神道》所收錄的跡部良顯(1658-1729)《神道生死之說》《神道排佛說》、伴部安崇(1668-1740)《神道野中之清水》,若林強齋(1679-1732)《神道大意》,重點放在垂加神道者對佛教生死輪回觀的批判以及如何構建獨特的神道生死觀上。作為山崎闇齋孫弟子,跡部良顯、伴

收稿日期:2019-05-3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編日本史”(13&ZD106)

作者簡介:萬麗莉(1985—),女,山西長治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日本近世思想史研究。萬麗莉,等:垂加神道者的神佛關系說

日本思想史上的神佛關系專題——以生死觀為中心日本問題研究2019年第5期部安崇被稱為“江戶派垂加神道之雙璧”,他們和望南軒派神道者若林強齋分別對垂加神道在江戶和京都的普及作出了積極貢獻。因此,選擇他們的作品來解讀垂加神道者的神佛關系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垂加神道者對佛教生死

輪回觀的抨擊江戶幕府曾利用寺檀制來抵制天主教的傳入,反而使得佛教地位如日中天,在這種情勢下,排佛論得以興起。林羅山、熊澤藩山、中江藤樹、伊藤仁齋等學者都曾提出過各自的排佛言說。他們或從理論上批判佛教的生死輪回等教理對倫理綱常的破壞,或從政策上排斥寺院僧侶們揮霍無度的生活以及對社會經(jīng)濟帶來的惡劣影響。

而以山崎闇齋為代表的垂加神道者抨擊佛教的思路往往是先通過論述神佛發(fā)展史,強調(diào)佛教傳入以前神道已存在,且隨著佛教的傳入導致神道習俗日漸衰微。山崎闇齋在《伊勢太神宮儀式序》中曾表達過對“胡佛入來,神道愈廢”“無神社不有佛寺,無神書不有佛事”的感慨。山崎闇齋作為“舍人親王以來神道之一人”,力圖去除伊勢吉田神道中的兩部習合因素,以《日本書紀·神代卷》為依據(jù),回歸日本之“正風”;跡部良顯在《神道排佛說》中借用太神托宣“屏佛法之息”的說法,指出佛教傳入日本之后,伊勢和賀茂兩社不曾設僧尼,舉行神事時亦禁止僧尼參加。而跡部良顯所處的時代是借用“寺請制度”來防止天主教在日本的擴散,反過來促進了佛教在日本的興盛,他為此感慨“神道衰落,人心可悲”;伴部安崇在《神道野中之清水》中批判了佛教自欽明天皇時傳入,日本受到了邪氣入侵,導致疫病流行,人們不認為這是佛教傳入所帶來的災禍,反而求助于佛教而怠慢了神道,致使神道衰落,并且少有知“正直之道”者;若林強齋在《神道大意》中述及神道、神國的意義,感慨中世以后因佛家興盛而導致神道衰微。上述垂加神道者試圖從神佛發(fā)展史中尋找佛教之弊端,表達了對佛教傳入以前“風土清明”之神國,“神圣正直”之神道的憧憬。

垂加神道者緊接著對佛教生死輪回觀展開抨擊。山崎闇齋在排佛宣言《辟異》中曾抄錄詹艮卿反生死輪回之言:“釋氏謂人死而為鬼,鬼復為人,是不明天地陰陽之氣,造化人鬼之理也?!屖嫌种^,死而精魂不散,復借父精母血,以生其形體,如此則父母之名,皆假托之具,以啟天下后世,不慈不孝之心。其忍心害理之言,亦何其謬妄哉。”[6]《辟異》作為山崎闇齋排佛轉儒的標志,其內(nèi)容多是集錄朱熹等儒者的反佛之言,幾乎沒有理論創(chuàng)新;跡部良顯的《神道生死之說》進一步講明佛教的生死輪回觀在神道中并不存在。通常佛教的生死輪回觀被比喻成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huán)不已。跡部良顯對人們提出的日出日落、日落日出亦與生死輪回觀同理作出解釋,認為太陽的東升西落是永恒之理,不可將其視作生死輪回,且神道者如果弄清楚上述生死輪回之惑的話,則可“得神道之本源,無習合之惑”。跡部良顯又指出受佛教轉世投胎說的影響,民眾普遍認為如果疏忽佛教,則死后不能進入極樂世界。死者因臨死之時一念之氣郁結而現(xiàn)形為幽靈,如果此時不念經(jīng)的話,則死后或入地獄,或轉生為狐貍等。而跡部良顯慨嘆佛教未傳入之前并無此荒謬之說。伴部安崇在《神道野中之清水》中也指出佛教本是背離道義之教,強調(diào)不生不滅,將死后世界交給阿彌陀佛和觀音,誤以為只要忘卻萬端便可成佛,這都是毫無依據(jù)的。

垂加神道作為近世神道界批判中世神道神佛習合,主張排除佛教因素思潮的一環(huán),在反對佛教的生死輪回觀上雖未有所理論創(chuàng)新和突破,但在排佛實踐上所作出的努力卻不可小覷,這點在后文將有所敘述。

二、垂加神道者構建的日之少宮生死觀

《御鎮(zhèn)座次第記》《寶基本紀》中提到,違反天地之道或者神明禁令之人死后會被打入“根之國”,這種論調(diào)多少受到了佛教地獄之國的影響,但未指出不到“根之國”的人死后的去處;度會延佳在《陽復記》中指出,人是得天地正氣而生,死后自然歸天,但只有好人才可以上天,惡人則不可??梢?,從中世起神道者們對死后的世界已有過朦朧的描述與設想,而到江戶時代初期神道界出現(xiàn)了宗派性地排斥佛教的局面。因此神道者為與佛教相抗衡,開始積極探索獨特的生死觀并建立了一套神道體系的相關言說[3]186。

自然,垂加神道者們?yōu)榕懦夥鸾滩⑴c之相對抗,也建立了一套生死觀,即日之少宮傳。日之少宮傳最早見于《日本書紀》,“是后伊奘諾尊神功既畢,靈運當遷。是以構幽宮于淡路之洲,寂然長隱者矣。亦曰伊奘諾尊功既至矣,德亦大矣。于是登天報命,仍留宅于日之少宮矣?!盵7]這段記載是日之少宮傳的出典,受到山崎闇齋及其門人的高度重視。但需要注意的是,日之少宮傳并非由山崎闇齋首次提出。三木正太郎將山崎闇齋以前神道家們對日之少宮的解釋總結為,卜部兼方、忌部正通、卜部兼俱、清原宣賢、一條兼良將焦點放在日之少宮所指何處上,一是伊奘諾尊將淡路作為最初出生之國,即淡路國津名郡的伊佐奈岐神社,一是按照《周易》將日之少宮的位置確定為近江國犬上郡多賀神社;吉川惟足未將重點囿于日之少宮的具體位置上,而是對“靈運當遷”的理解更進了一步,認為壽命有長短,肉體雖會腐朽,但靈魂不生不滅,其不滅之神靈留于幽宮或日之少宮[2]。山崎闇齋的日之少宮傳是建立在伊勢神道、吉田神道、吉川神道等神道先學的基礎上,并上升到“天人唯一”“神道本體根源”的高度,認為“日之少宮者,神道始終之本體也”。

《垂加社語》中提出過“陽神上主天,陰神下鎮(zhèn)地,伊奘諾尊神功已了還于天,伊奘冉尊生火神歸于地,其義炳焉。親房《東家秘傳》發(fā)之?!盵8]跡部良顯對此解讀為“陽神陰神已駕崩,此云未生一理,說天人唯一生死之道,明無再生輪回之理。”[9]332山崎闇齋在《贈楢崎正員序》中亦提道:“生也自天地來,死也魂遊于天,魄降于地,與天地化而一,更無來處,更無去處。此人物之始終,造化之道也?!喕刂f行焉,不惟無學者被誣惑,而讀書者亦不能明辨之,可慨嘆耳?!盵10]這些都是山崎闇齋反對佛教生死輪回觀,并提出神道日之少宮說的例證。跡部良顯在《神道生死之說》中,將山崎闇齋此說進一步發(fā)展為“人由陰陽、五行之氣妙合而成形,……死亡之時所散之氣與神靈皆歸于天地,化而為一。無去處,無來處,留于日之少宮” [9]332。跡部良顯對山崎闇齋所提到的人死之后“無來處,無去處”,補充為“留于日之少宮”。良顯在《神道生死之說》中提到日之少宮傳為神道本源的重要性時指出:“夫我國水土清明,自開辟之始,正直神道傳來,云天人唯一,勝于異邦。然佛法渡來且習合,知此道者鮮矣。故非窮此道之本源,非受日之少宮秘傳者,不可開悟也。”[9]331跡部良顯明確指出了佛教傳來之前日之少宮傳已存在,垂加神道者應摒棄佛教的生死輪回觀,接受日之少宮之秘傳。

伴部安崇和若林強齋都對日之少宮生死觀有了更深的理解。伴部安崇在《神道野中之清水》中指出,文官武官之尊貴者,需在其位謀其職,而賤者需勤于家業(yè),上下萬民共同守護日本。死后之神靈和活著的時候一樣各居其位,永遠守護日本國[9]424425。伴部安崇旨在強調(diào)無論貴賤,只要生在日本,死后即可成為守護日本之神靈。若林強齋在《神道大意》里也指出,人的魂魄為天神下凡,且人死之后再次回到天神身邊。這種說法明顯是依照了“日之少宮傳”的“伊奘諾尊死而歸于天,伊奘冉尊死而歸于地”中伊奘諾尊“登天報命”的說法。若林強齋所認為的日之少宮傳與佛教生死輪回觀的最大差異是不分人等,亦不問生前功業(yè)如何,所有人死后都可“復命”,這就排斥了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極樂地獄的思想。他們所宣揚的各盡其分的思想為江戶時代人們安于士農(nóng)工商的序列,效忠天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垂加神道者神佛關系

說的思想史意義《垂加翁神道教傳》中提道:“世之有志于神道之人,若求傳授此道,應先考其生性與志向。生性愚鈍不通道理者,雖有志而不通道理者則無益也。又深信佛法,有神佛習合之志且欲學之者,不可傳授也。然其人聽聞神道,知其有貴于佛法之處,亦知其有精深之道理,遂有棄佛法而學神道之志,則教之?!盵9]516可見垂加神道研習者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需要摒棄神佛習合,從中不難看出山崎闇齋對神佛習合的基本態(tài)度。那么,垂加神道者的神佛關系說在近世思想史中的意義如何,下文將作一論述。

第一是垂加神道者從排佛理論到排佛實踐的演變。山崎闇齋的《辟異》標志著其排佛之路的伊始。土佐藩野中兼山之母秋田氏逝世后山崎闇齋所作《歸全山記》,則是其排佛實踐的第一環(huán)。這里的反佛途徑雖然是通過反火葬,提倡儒葬來實現(xiàn)的,但山崎闇齋本人親自將自己的神靈封上并建立生祠,便是其對神葬或者說是神道生死觀的實踐。山崎闇齋生前建立垂加靈社,后又有跡部良顯仿效建立光海靈社,這就意味著垂加神道者在思想層面將死者看成了神,是“對抗佛教,建立宗教性的神道而產(chǎn)生的宗派心的表現(xiàn)”[3]200。

另外,山崎闇齋擔任會津藩賓師時,曾在藩主保科正之領導下,組織藩內(nèi)進行神社再建,其具體事宜在《會津神社志》中有所提及,這也是他排佛而興神道的重要表現(xiàn)。從脫佛歸儒宣言之《辟異》開始,到鉆研儒學并實踐儒學,最終走向神道的過程中,山崎闇齋的排佛斗爭幾乎沒有停止過。如果說山崎闇齋在《辟異》階段的排佛僅僅是以對朱子學的膜拜為契機,尚停留在理論認知階段,而山崎闇齋反對火葬,提倡儒葬和神葬,并于生前創(chuàng)設垂加靈社,直至晚年編撰《中臣祓風水草》和《神代卷風葉集》,可以說都是他的排佛實踐。

第二是神佛關系下的儒學媒介作用。跡部良顯在批判佛教的生死輪回觀時,援用了儒教的天地理氣說,認為“佛法將生死輪回作為第一要義,不知天地理氣之道理,離開造化以為佛性,此與神道儒道大相徑庭?!盵9]334跡部良顯還借用櫻花和松木作比喻,認為松木上開不出櫻花,櫻木上亦生不出松綠,此道理亙古不變。且松木又有雄松雌松赤松,櫻花亦有一重八重以及紅白品種,推及禽獸魚蟲也是一樣的道理。即使松木枯萎也不會生出櫻木,馬死亦不會轉生為?;蛉?,由此極力反對佛教的生死輪回觀。而日本古往今來根基不絕,緣于其子子孫孫為一氣之神靈,這就是神道的生死之理。

除此之外,垂加神道者又援用了儒教的“祭祀來格說”。儒教里認為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一脈相承,其氣相通。跡部良顯將此說進一步解釋為,同姓之氣相通,而他姓之氣相異,即使祭祀也不會有所感應。而夫婦有交合之情,其氣相通,因此雖為他姓,祭祀亦可有感應?!跋茸嬷畾馐芾^于子孫,血脈呼吸相傳不絕,子孫齋戒并以誠祭祀,則神靈感格。其神靈雖不可視不可觸,無聲無嗅,但以誠祭祀則可感應……誠乃清明,不誠則無清明,氣之感應,心之清明,雖遠在高天之上,數(shù)千年以前,萬里之遠,但無不可感應之處也?!盵9]332333由此,日本自神代起代代相傳,萬世一系,神靈一氣,以誠齋戒祭祀的話,其神靈自然便會感應。

但是,國與國之間的陰陽五行之氣因國風及人物不同而表現(xiàn)得千差萬別,因此,祭祀他國的神佛則不會有任何感應。跡部良顯這一援用“正神邪神”山崎闇齋在《會津神社志序》中提出“正神邪神”,并經(jīng)由跡部良顯發(fā)揚而寫成《正神邪神論》,后又有伴部安崇的《神有正神邪神說》。闇齋借助儒學的基礎概念“理”與“氣”,將“神”看作是“理乘氣而出入”,“神”乃“理之妙用”,“其氣正則神正,其氣邪則神邪”。以及“祭祀來格說”來反對祭祀他國神佛的說法,由伴部安崇加以繼承發(fā)揚。伴部安崇認為,向藥師佛祈求祛病消災,向觀音佛辨財天祈求官祿亨通等行為,都是以邪氣來感應邪神,即使有一時靈驗,最終都會釀成災禍[9]421。跡部良顯最后認為“儒道為西土之教,有天人合一之說。然與神道妙契,則可摒棄佛法?!盵9]353歸根結底,垂加神道者在排斥外來宗教佛教的影響,試圖構建一套新的生死觀時,無法回避同樣是外來因素的儒教要義。但《神代卷風葉集》首卷中曾對垂加神道的基本立場作了闡述:“道貫天人是謂唯一矣。謂不混儒佛為唯一者,甚非也。雜以外國之說是為習合,非唯謂混佛說也。”[11]且垂加神道門人誓紙中的重要一條也是“不可習合異國之道”。可見到編撰《神代卷風葉集》時,山崎闇齋對垂加神道的理解已經(jīng)到了不僅排佛,而且試圖擺脫儒學影響的階段,但無論怎樣努力,在神道理論架構階段,終究是無法回避儒教理念的。

第三是垂加神道者的“天人唯一”觀與皇統(tǒng)守護。垂加神道者們極力排佛,反對佛教的生死輪回觀,將神道的日之少宮說發(fā)揚光大,并最終通過“無人唯一”觀演繹出來。近藤啟吾認為“當把視線轉移到《神代卷》上來,天人唯一觀的展開就呈現(xiàn)為神的世界,即高天原的世界與漢土的天是不同的,它是我們血脈上的父祖的世界。只要血脈不中斷,神代就會被繼承發(fā)展到現(xiàn)代,以此把歷史和信仰統(tǒng)合為一體。這就是闇齋用天人唯一觀來表現(xiàn)我國歷史的真實用意?!盵12]可見山崎闇齋“天人唯一”觀必將走向萬世一系的神國觀和日本中心主義,而垂加靈社的創(chuàng)設就是這一過程中,山崎闇齋致力于皇統(tǒng)守護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吉川惟足將《神籬磐境傳》傳授給山崎闇齋并授予其垂加靈社號,標志著山崎闇齋成為吉田神道正統(tǒng)的繼承者,繼而與吉田家之祖天兒屋命有了直接關聯(lián),承擔起皇統(tǒng)守護的職責。且山崎闇齋在任??普e師期間目睹了江戶之繁榮與德川氏之專橫,京都之衰退與皇室之衰微,于是將自己的生靈封存起來,不僅此生矢志不渝,還期望死后繼續(xù)守護皇統(tǒng)[13]。若林強齋繼承“天人唯一”觀,倡導對皇室絕對盡忠。他在《神道大意》宣稱若生前為天皇盡忠,死后即可成為神而列于“八百萬神之末席”,永遠守護國土和天皇,這就為人們死后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安心感。這種“復命”思想表達了垂加神道者對天皇權力的絕對崇尚,將死者靈魂升格為神,作為天皇的保護傘而永生。

結語

牛建科教授認為,“反本地垂跡說,在堅持‘同中求異的前提下,在處理神與佛關系的同時,又涉及到了神道與儒道乃至道教的關系。這說明在反本地垂跡說的思想中,‘本地與‘垂跡的關系已不再僅僅局限于神與佛這樣的小的二元結構之中,而是擴大到了神與儒釋道三教這種‘本土宗教文化與‘外來宗教文化的大的二元結構,明確主張神道的主導性、至上性和優(yōu)越性?!盵14]同樣,垂加神道亦繼承了反本地垂跡說的傳統(tǒng),在神儒佛思想大潮中進行了演變,其神儒佛的動態(tài)關系對于理解近世宗教勢能變化至關重要。垂加神道者借助儒學的“理”“氣”等基本概念來附會神道,把儒學作為排佛的媒介,這是由神道先天理論不足的現(xiàn)實所決定的。垂加神道者雖極力避免與異國思想相習合,但在構筑垂加神道的框架中,始終都無法擺脫儒學的因子。他們?yōu)榉磳χ惺郎竦乐蟹鸾桃蛩氐母綍κ股竦雷粤?,這對后來國學者的排佛論所起的先驅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文獻]

[1]國學院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神道論文総目録[M].東京:明治神宮社務所刊,1963:57-60.

[2]三木正太朗.垂加神道と復古神道との関係についての一考察——日之少宮伝と幽冥観[J].神道史研究,1957,5(2):101-105.

[3]津田左右吉.日本的神道[M].鄧紅,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佐藤弘夫.「神仏習合」論の形成の史的背景[J].宗教研究,2007,81(2):219.

[5]安蘇谷正彥.神道の生死観:神道思想と「死」の問題[M].東京:ぺりかん社,1989:137-199.

[6]日本古典學會.新編山崎闇斎全集:第3卷[M].東京:ぺりかん社,1978:445.

[7]國史大系:第一卷 日本書紀[M].東京:秀英舎,1897:21.

[8]大日本文庫刊行會.大日本文庫神道篇垂加神道:上卷[M].東京:春陽堂書店,1935:4.

[9]大日本文庫刊行會.大日本文庫神道篇垂加神道:下卷[M].東京:春陽堂書店,1937.

[10]日本古典學會.新編山崎闇斎全集:第2卷[M].東京:ぺりかん社,1978:272.

[11]日本古典學會.新編山崎闇斎全集:第5卷[M].東京:ぺりかん社,1978:18.

[12]近藤啓吾.神道史研究叢書13:山崎闇斎の研究[M].京都:神道史學會,1986:316.

[13]近藤啓吾.神道史研究叢書15:続山崎闇斎の研究[M].京都:神道史學會,1991:143.

[14]牛建科.試論徹底的反本地垂跡說[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103.

[責任編輯孫麗]

Suika Shintos Theor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nto and Buddhism

——Focusing on View of Life and Death

WAN Lili, LIU Yuebing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Abstract: Suika Shinto is the synthesis of contemporary Shinto theory which believes in the harmony of Shinto and Confucianism. How to interpre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nto and Buddhism in Suika Shinto is vital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mporary Shinto and Buddhism in the earlier period alo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hinto and Buddhism. Heresies Refuted by Yamazaki Ansai, Shintos Life and Death Theory and AntiBuddhism Theory written by his student Atobe Yoshiakira, Shinto Nakanoshimizu by Tomobe Yasutaka, Shinto Doctrine by Wakabayashi Kyosai are the most suitable texts mainly focused on the view on life and death to analyze the most suitable texts mainly focused on the view on life and death to analyze the critics surrounding on Buddisms view on death and rebirth and illustrate how did they form and build up Hinowakamiyas view on life and death.

Key words:Suika Shinto; Buddhism; relationship between Shinto and Buddhism; Hinowakamiya; view on life and death

猜你喜歡
生死觀佛教
醫(yī)學院校開展生死觀教育的現(xiàn)實價值及路徑探索*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Dancing for theDead
話語雜糅中的生死觀建構——“生前契約”語類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佛教藝術
徐日昇的中國佛教觀
醫(yī)學生生死觀教育的現(xiàn)狀、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敦煌佛教疑僞經(jīng)疑難字詞考釋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襄城县| 宣城市| 五莲县| 平湖市| 额济纳旗| 金寨县| 江孜县| 土默特右旗| 常山县| 罗甸县| 柏乡县| 萍乡市| 佛山市| 墨竹工卡县| 浦东新区| 泰宁县| 德阳市| 麻江县| 石家庄市| 河间市| 洪洞县| 黎城县| 乌兰浩特市| 宿州市| 宝应县| 叶城县| 井研县| 甘南县| 三江| 民权县| 读书| 黔东| 郧西县| 剑河县| 绥中县| 若尔盖县| 景东| 盐城市| 印江| 宁安市| 黎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