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華
“生活即教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我們的實際生活即是我們全部的課程”;“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F(xiàn)代課程論也認為,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意義之源,教育也必須回歸生活世界。因此,科學教學應遵循不同年級學生的不同生活經(jīng)驗,設計一系列有實質性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科學知識體系。
傳統(tǒng)的課堂環(huán)境過于強調了學習的功能,忽視了溫馨的樂學環(huán)境,寬松的人際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而模擬生活化的課堂環(huán)境,能使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
例如在學習《食物》這一單元,這一單元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是緊密相關的,而往往天天接觸的東西容易被忽視,他們并不關注和參與家庭事務,因此很少有學生會主動地研究食物的營養(yǎng)問題,根據(jù)對學生原有經(jīng)驗的分析,在課前我就布置讓學生對自己一周所吃的食物做調查記錄,并自己設計一份最佳食譜,一方面想讓學生通過調查記錄,產生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想為課堂研究提供一份原始材料,把課堂研究的問題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課程改革啟用的新教材,編排科學合理,緊貼學生的生活。因此使用這些教材進行教學時,應該將課堂教學融入真實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構建科學教學的大課堂。具體做法如下:
1.內容上的拓寬。盡管新教材貼近兒童的生活,但由于兒童活動區(qū)域的局限,生活積累的貧乏,我們在教學時需要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進行鏈接、拓展。
2.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科學課程改變以前靠老師講解、演示,學生傾聽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探究者,親歷科學的歷程,使學生獲得成長。在科學教學中,我們還要重視學生對科學過程的認知,這對于學生能將科學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各科學習中,以及遷移到生活中有很大的幫助。為此,我們在課堂上采用了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把有利于科學學習的活動方式都“拿來”。
傳統(tǒng)教育是以“書”為中心的,脫離生活實際,輕視“做”,所以擴展生活化的活動時空其目的在于“教、學、做合一”,在做中學活知識,用活知識。首先,作業(yè)生活化的擴展。以前,我們上完課就結束了,可現(xiàn)在我們讓孩子把科學帶回家去,使他們將所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去,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希望通過孩子們的這些舉動去改變家長不正確的生活習慣,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科學就在生活中,科學會給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
①查閱型作業(yè)。如在學習《我們吃什么》一課前,可先讓學生統(tǒng)計自己家庭一周內吃些什么;然后讓學生利用電腦、書籍等方式查閱你們家所飲用的食品的營養(yǎng)作用,并與父母共同討論,根據(jù)實際生活情況,制定出一份食譜。
②創(chuàng)作型作業(yè)。老師再次利用學生手中的食譜為活動材料,通過一堂課的學習,讓每位學生了解科學飲食的重要性,然后把這張食譜帶回家,再與父母共同討論修改,從營養(yǎng)學“色、香、味”俱全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自己家庭的具體生活水平,制定出科學營養(yǎng)的食譜,這張修改的食譜又可延續(xù)到《食物的搭配》一課中使用,從而既提高了孩子主人翁的精神,也可在活動中放手讓學生去創(chuàng)新,更提高了每個家庭的生活質量,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是為人服務的,現(xiàn)代人離不開科學。
另外,還有探究性、參觀性的生活化作業(yè)等,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去研究身邊的生活,關注社會動態(tài),做在生活中學習的主人。其次,努力開發(fā)生活化的活動空間。只要你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校外的教育資源是很豐富的。如與社區(qū)聯(lián)誼;參加雛鷹假日小隊實踐活動;參觀訪問工廠等等,讓教材、課堂作為窗口,多渠道地開展生活化的科學活動。由此讓學生展開視野,去窺視科學學習的寬闊時空,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懷。
當科學與兒童的現(xiàn)實生活密切聯(lián)系時,科學對兒童來說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脫離生活的科學是“不完整的科學”。在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使科學走近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實際,讓科學變得生動、有趣,容易被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學生在具體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動中逐步體驗科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科學的力量。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科學知識就蘊含在平常生活之中,體會到科學在生活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