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明德學校 趙其紅
在教育史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教學做合一”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很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中,“做”是核心,下文就本人對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一些基本見解。
語文是一門很靈活的學科,它起源于生活,也應該應用于生活。語文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不能僅僅停留在課本上,要融于生活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書本上的知識轉移到生活中。例如在學習小學三年級課文《大自然的聲音》這一課時,課文主要是對大自然存在的一些聲音進行描寫,例如隨著季節(jié)變化、力度強弱不一樣的風奏出的不同聲音;下雨的時候不同地方水的聲音;不同的動物發(fā)出的不同聲音等等,這些都是生活中可以直接觀察、傾聽得到的發(fā)現(xiàn)。教師可以在教學生識讀課文的時候學著觀察思考,并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感悟,可以結合生活寫一個小的總結報告。
又比如學習三年級課文《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首先觀看爬山虎的相關圖片,教學生去初步認識爬山虎,繼而理解作者表達的思路,體會作者的描寫,然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爬山虎,觀察它怎么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能夠加深對課文的印象,讓課堂的教學真正融于生活當中。再例如學習《四季之美》這篇文章時,文章里作者描寫自己對四季的真實感悟,以自己的方式感悟四季春夏秋冬獨特的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自己實際的生活中直接感悟季節(jié)的美麗,在生活中理解與學習,能夠真正地貫徹落實陶行知先生的思想。
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文的時候往往只停留在對課本字面上的理解,一些實際的經(jīng)驗往往是缺乏的。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去實踐,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對知識的掌握。例如在學習四年級課文《風箏》這一課時,作者對自己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等進行了敘述,自己和同伴們做這些事情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學生若只是單單泛讀課文,必定不能感悟。在天氣較好的時候,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制作風箏,準備一些架子、白紙,學生自己剪出形狀,粘上膠水,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做一個簡易的風箏。之后組織學生放風箏,學生自己用心去操作,感悟更深刻,最后總結自己放風箏的心得。在做中學,在做中不斷地提升。再例如學習二年級的課文《拍手歌》時,課文內容是“一到十”的數(shù)字結合動物創(chuàng)編的兒歌,內容朗朗上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十分開心。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教學生如何打拍,親自示范動作,在課堂上直接演繹“拍手歌”,讓學生樂在其中,并讓學生一起面對面實踐,能夠掌握課堂內容,也能夠很好地融入課堂。
許多課文都只是點到為止,并沒有進行深入的探究,作者的文章中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給讀者留下莫大的想象和創(chuàng)造空間。這個時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結合多方面探究,鍛煉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學生多參與課堂,讓學生充滿激情與活力。
例如在學習課文《牛郎織女》這一課時,讓學生泛讀文章,掌握文章的大意,知道課文中人物的結局,但對故事里一些人物發(fā)生的事情作者并沒有詳細介紹,比如牛郎和老牛之間一起經(jīng)歷過的事情,牛郎會把什么所見、所得、所感告訴老牛呢?織女在天上發(fā)生了什么事呢?織女與牛郎相遇過程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織女和牛郎生活這么多年又經(jīng)歷了什么?通過讓學生以自己或者小組為主,在課堂上多方面探究,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創(chuàng)造一些新的故事情節(jié),對故事進行相應的完善。教師還可以適當增加不同的情境,讓學生自主選擇角色,進行角色表演,增加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表演能力,更好地貫徹落實思想。
再例如學習三年級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時,課文中講述兩只小蟋蟀青頭、紅頭和一頭牛的奇妙故事。文章里有三個角色,故事內容十分有趣。教師可以先就文章內容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可以加入一些特定的語氣,讓學生初步了解文章,接著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學習,一些故事里的小細節(jié),牛的反應等等都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探究。可以假設不同的情境,比如兩只蟋蟀發(fā)生的有趣好玩的事情的續(xù)集,紅頭在經(jīng)歷一次驚險之后發(fā)生的事情等等。
語文教育方式一直在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能夠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對目前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貫徹落實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結合實際,要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對知識探索的熱情和信心。在此期間,教師要能夠不斷吸收、總結經(jīng)驗,在基于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中不斷探索、學習、總結歸納中找到多種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為現(xiàn)在乃至今后的教育事業(yè)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