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秀
(四川省敘永縣永寧中學校 四川 敘永 646400)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可見詩歌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古詩詞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其語言凝練,情感豐富,手法靈活。如何將平時教學中的語法積累運用到古詩詞鑒賞中呢?新課程標準實施建議中提出的要求為:在教學中應根據(jù)語言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fā)進行指導和點撥,重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在實際運用中逐步體味把握。而我嘗試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重點詞語,體會詩歌給人帶來美的享受與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逐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學生自主地將課內習得的詩詞鑒賞方法向課外詩詞鑒賞遷移,實現(xiàn)素養(yǎng)與應試共贏的目的。
古詩詞中的名詞很常見,如表示人,表示物(具體景物、事物,抽象事物),表示時間,表示方位等。這些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賦予其意,就構成了意象。一個個的意象連在一起,形成特定的意境,給學生以畫面感,讓學生對整首詩的意義有一個全面的感知,進而體會詩歌的語言美與詩人的情感,獲得自我獨有的情感體驗。
1.1 關注詩詞中出現(xiàn)的景與物。在古詩詞鑒賞中,引導學生朗讀詩歌,扣住詩題,了解詩人,解析詩意,體會情感,賞其手法是常規(guī)的方法。
我在解讀詩意時常常從詩歌中的物象入手,讓學生先勾畫出詩歌中描繪的景物、事物等。景即自然之景,物即季節(jié)之物。如執(zhí)教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一詩,學生能快速勾出首句“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中的景(楊花)與物(子規(guī)),但對這兩個物象賦予之意是不清楚的。我隨即給學生介紹:“楊花”即柳絮,纖細潔白、輕柔漂浮,別的花因綻放枝頭而展示其美,楊花卻因離開枝頭飛舞,才給春天增添些許況味。楊花本無情無思,卻因漂浮零落的特點,詩人便賦予它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再加上“子規(guī)”聲聲,甚是凄涼。學生對“子規(guī)”啼哭了解膚淺,我再將望帝杜宇的傳說故事一講,學生對這一物象的意義也就略知一二。隨即例舉杜鵑“聲聲啼血”的哀鳴,所激發(fā)出無數(shù)文人的情懷:有“惜春、傷春”之意,如“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有“鄉(xiāng)愁、思念”之意,如“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有“悲苦、哀怨”之意,如“望帝春心托杜鵑”;也有“感慨、亡國”之意,如“子規(guī)啼月小樓西”。這兩個物象(名詞),既點明了季節(jié)是在暮春時節(jié),其景物飄零、哀傷的特點,更是為全詩渲染了凄楚黯淡的氛圍,奠定了悲涼的感情基調。
一切景語皆情語。在多次訓練積累的基礎上,學生每解讀一首詩,先能自主勾出詩歌中的物象,再結合具體詩句,看看詩人究竟賦予其景物怎樣的意義,體會其意象綴連后營造的意境。如學習趙師秀的《約客》,學生能準確勾出前兩句“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中的物象——“梅”、“雨”、“草”、“塘”“蛙”等幾個物象(名詞),體會其時令和環(huán)境,扣住物象前的修飾詞深入理解這是一幅清新恬靜的江南夏雨圖。再通過手法賞析,明白詩人調動視覺、聽覺這兩個感官,勾勒了一幅清新恬靜的鄉(xiāng)野夜晚圖,以此番熱鬧反襯詩人的寂寞,表現(xiàn)詩人在夜深人靜時等客客未至的獨特心理感受。
1.2 關注詩詞中出現(xiàn)的人名與地名。關注詩詞中的人名,理解詩的情意。在執(zhí)教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時,我讓學生扣住詩題,扣住“逢”對詩題進行補充。學生很快補充道:詩人杜甫在江南遇見李龜年。另外前兩句“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敝杏殖霈F(xiàn)了岐王、崔九兩個人名,這時我讓學生結合注解了解這兩人,學生不難看出詩人曾與這些當年名流騷客齊聚一堂,甚是風光。如今卻年老病衰,與故人李龜年更是多年未見,不曾想在這江南的暮春時節(jié)重逢,心中涌起諸多感慨。而有的詩詞中出現(xiàn)的人名,有時是傳說,有時以事件化用典故的形式出現(xiàn)。對于學生來講,是很難理解的。如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敝小扒f生”、“望帝”借人名化用典故,教師要給學生作必要的講解。
關注詩詞中的地名,勾勒詩詞畫面。引導學生解讀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時,學生能勾出其中連續(xù)出現(xiàn)的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為讓學生理解其用意。我采用電子白板播放曾經(jīng)游歷三峽的一些視頻圖片,讓學生一下明白詩人在巧借地名變化,為讀者次第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讓讀者似乎看到了一幅山月隨人隨江水從清溪出發(fā),向著三峽直下渝州的遠行圖。詩人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濃縮統(tǒng)一起來,山月為證,江水為媒,鄉(xiāng)愁赫然筆端。又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眱删浒膫€地名,再妙用“穿”“向”兩個動詞將其漫長的距離貫串起來,并一個接一個地從眼前閃過,留給讀者一幅幅疾速飛馳的畫面。
動詞往往有多重含義,它的妙用往往使一首詩活起來。關注古詩詞中的動詞,體會詩詞化靜為動等手法的妙處。
執(zhí)教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學生對“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詩中的意象“海日”、“江春”、“殘夜”、“舊年”是能迅速捕捉到的,但對其意理就很難理解了。我引導學生緊扣前兩個意象都為新事物的象征,后兩個則為舊事物,再看詩人用“生”,“入”兩個動詞,故意將時序顛倒,把作為新生事物的“海日”與“江春”,提到主語的位置而加以強調,同時采用擬人手法,賦予它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無意說理,卻在描寫景物、節(jié)令之中,蘊含著一種自然的理趣。
《望天門山》中“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讓學生即景反復揣摩“出”字,明白此字點出了詩人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山撲入眼簾,把本來靜止不動的山賦予了動態(tài)美?!俺觥弊植坏普娴乇憩F(xiàn)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詩人新鮮喜悅之感?!皝怼弊种冈娙顺酥蹚奶柹鸬牡胤较蛑扉T山而去,卻似乎說成我來了——天門山。
讓學生關注詩詞中的動詞,它賦予詩歌中物象以靈動之美,讓靜止的事物動起來,能傳神地賦予詩詞中的物象以人的行為,將詩人主觀的情感借助物象傳達出來。
形容詞,用來描摹人或事物。往往從各個角度對中心詞進行修飾限制,對渲染氣氛,表達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佚名《涉江采芙蓉》中“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讓學生抓住其中的“舊”與“長”,很快理解了游子對故鄉(xiāng)深遠悠長的思念。
詩詞中的那些富有色彩的詞也值得玩味。劉禹錫《望洞庭》中“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币龑W生理解其中“白”與“銀”即如銀般潔白,可見皓月銀輝下洞庭之水色如銀;而那廣闊平湖中的一點青色君山也愈顯青翠,山色如螺。整句詩詩人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
教學中,讓學生扣住詩詞中的形容詞,對把握詩詞所描繪景物的特點,體會作者蘊含的情感也大有益處。
對于古詩詞中出現(xiàn)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實詞,我重在讓學生結合詩詞的內容進行理解、體會與感悟,并掌握一些方法。每周都用小黑板抄寫一首課外詩,讓學生扣住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進行朗讀與賞析,再由學生推選代表進行分享交流,教師進行點撥補充,最后將訓練與考題緊密結合,學生喜歡作此類題。由于長期堅持,學生據(jù)有一定詩歌賞析能力,并能在寫作中較好地運用名句來增添文采,表達感情,在期末考試與初三畢業(yè)考試中,都取得了滿意成績。
總之,詩詞教學中,讓學生關注詩詞中的名詞,把握意象,領會其意境美;扣住詩詞中的動詞,欣賞其畫面中的靈動美;抓住詩歌中的形容詞,更好地理解色彩美,更能體會詩詞的語言美,感悟詩人的情感。
著名學者季羨林曾指出:“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的世紀。要無愧于這樣的光榮使命,不光是我們這一代人要努力,也要讓孩子從小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繼承我們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弊屛覀兊膶W生在傳統(tǒng)詩詞的學習中,得到美的陶冶,習得基本方法,具備一定自學能力,為終身學習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