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曉霞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qū)坡心鎮(zhèn)正村小學 廣東 茂名 525000)
在農(nóng)村學校,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學生往往視作文為畏途,怕作文、恨作文、不愛寫、不會寫。提到作文,許多學生唉聲嘆氣。作文難,難在哪里呢?難在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無情可抒。那么如何提高農(nóng)村小學生的寫作水平,消除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心理,使他們愿意寫作、樂于寫作呢?
近年來,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在工作中做了一些嘗試。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遍喿x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積累詞匯,豐富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這是對作文影響最直接的一面。在閱讀典范的文章時,語言句式、表達方法、修辭運用等各方面都可受到啟發(fā)?!拔恼卤咎斐桑钍峙嫉弥?。”想成為妙手,就得有得有廣泛的閱讀。根據(jù)新課程的要求,在教學中要牢固樹立閱讀為寫作服務的思想,把閱讀教學始終貫穿于作文教學之中。無論是低年級的用詞說話、看圖說話,還是中高年級的讀段、寫段和寫一篇完整的作文,這一系列的作文訓練,都要與閱讀教學緊密結(jié)合。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把閱讀中的作文知識有效、合理地切入,通過導讀、課例、讀寫例話、基礎(chǔ)訓練這一個個訓練環(huán)節(jié),來豐富學生的作文知識。
農(nóng)村的小學生所處條件有限,腦海中的詞匯單一,往往詞不達意。為了開闊學生視野、擴大知識面、豐富詞匯的積累,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實際采取以下的做法:創(chuàng)建“書香”班級,鼓勵學生積極借閱圖書室的圖書進行閱讀。利用每周的課外活動時間安排全班學生進行課外自主閱讀,可分學期確定閱讀主題,規(guī)定學生在固定時間里進行閱讀。利用“讀書摘抄本”,記錄自己在讀書時學到的好詞好句和喜歡的文章片段等,并在每天早晨利用五分鐘時間進行“詞語早餐”活動。由一名學生向全班推薦3個四字詞語,并講解詞義和造句。其他學生要把這些詞語抄寫在讀書摘抄本上,以此豐富學生的詞匯積累。另外,為培養(yǎng)孩子們的讀書興趣,努力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可采用學生在校的固定讀書時間老師陪讀的“師生共讀”和學生在家時家長陪讀的“親子家庭讀書”等多種閱讀形式。每周組織學生讀書,交流讀書體會,介紹近期讀書收獲,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愛讀書的好習慣。這樣長期堅持,學生的語言積累豐富了,寫起文章來,那些優(yōu)美詞句就如泉水般涌出,運用自如,就能寫出感人流暢、文采飛揚的佳作了。小學語文課本中所選的閱讀文章大多都是優(yōu)美、標準的典范之作,教師應在教學中多指導閱讀方法,并引導學生從寫作的角度賞析,潛移默化地影響其作文水平。韓愈曾說:“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闭f的就是閱讀(學)是耕耘,而作文(文)是收獲。沒有辛勤的耕耘,就沒有豐碩的收獲。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痹谵r(nóng)村,山川河流、花鳥蟲魚、雞鳴狗吠、春華秋實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場景,其實是寫作的源頭活水。指導孩子觀察生活環(huán)境,可以讓他們豐富見識,發(fā)掘?qū)懽魉夭?。要寫好作文,首先要善于觀察。在指導孩子觀察環(huán)境時,首先要注意其全貌,獲得總的印象。然而所有事物都不是由單一事物構(gòu)成的,而往往是由多個部分組成。所以還要引導孩子注意人或物各個局部的具體情況,并注意觀察順序?;驈纳系较拢驈淖蟮接?,或從近到遠,或從內(nèi)到外……依次進行才能顯出系統(tǒng)性。這樣,他們就能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既窺“一斑”,又知“全貌”。另外,還要寫好觀察記錄,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突出重點進行記錄。也就是說,在記錄時要做到“見一斑而知全貌”,能從各個構(gòu)成部分、事物中反映出全貌特征。要指導孩子,如果在觀察大自然、人物關(guān)系環(huán)境中有所得,應及時整理、記錄下來,并寫成日記、文章。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性表現(xiàn)在語言方面則是口頭語言的發(fā)展先于書面語言的發(fā)展。抓住這一特點,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要充分發(fā)揮學生說這一優(yōu)勢,讓學生先說多說,說全說細,在說的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去寫。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演講的機會。教師利用每天10分鐘的早自習時間,讓學生輪流上臺“自由講話”,內(nèi)容不限,所見、所聞、所感都可以。但說話時間由短到長,說話要求也是由易到難,分時間段逐步深入。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把學生的口頭表達與書面作文直接掛鉤,由觀察到說話、由說到寫,讀寫結(jié)合、以說促寫,不斷協(xié)調(diào)說與寫的關(guān)系,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自然會得到穩(wěn)步提高。再次,訓練語言要重視口語表達、口語交際,多為學生提供口頭表達的機會,指導、鼓勵、督促其說流暢,說完整,說得有藝術(shù)水平??谡Z表達是訓練語言運用的一種途徑,與書面表達能力、作文能力成正比。通過這個活動的堅持開展,我發(fā)現(xiàn)班上原本內(nèi)向的幾個學生到后來上臺時不再緊張了,吐字清晰,聲音也洪亮了,這既鍛煉了學生的膽量又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創(chuàng)作動機,從內(nèi)因入手點燃學生作文的欲望,激發(fā)出學生濃烈的興趣,產(chǎn)生躍躍欲試的向往之情,使“要我作文”轉(zhuǎn)化為“我要作文”,才是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作為教育活動主體的地位,作文教學的難關(guān)才有了真正突破的可能。
堅持寫日記是積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練筆的最佳途徑。作文需要早起步,要從小抓起,而對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來說,日記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訓練形式。我們可從引導學生從寫好一句話開始。如:“什么時候,誰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什么時候,什么怎么樣了”、“什么時候,誰看見什么”等,指導他們借助漢語拼音寫一句話的日記,來記錄自己在一天里的點滴見聞,記載自己在一天里特有的發(fā)現(xiàn)或親身的感受。隨著孩子眼界的擴大、認識的提高、識字量的增加和詞匯的日益豐富,日記的內(nèi)容也隨之豐富。這時,教師要加予指導,注意讓孩子去挖掘生活,積累生活,把孩子的目光引向家庭、學校、社會生活,指導學生處處做有心人。日記的內(nèi)容很廣,自己的喜怒哀樂、所見所聞都可通過日記無拘無束地表達出來,可以給學生一個自由表達的空間。比如:結(jié)合農(nóng)村小學生的實際,可讓他們動手植樹、養(yǎng)花、種菜,也可以飼養(yǎng)一種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然后把栽種或飼養(yǎng)的過程以日記的形式寫出來。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既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觀察能力,更重要的是寫起作文來有話可說、有情可抒。這樣長期訓練,不但豐富積累了寫作素材,更可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寫作文難,批改作文更難”。詳細批改,工作量又太重;簡單批改,又怕達不到效果。那么如何讓學生對作文產(chǎn)生濃厚興趣?如何使作文批改更有效?筆者認為師生不應把作文當成孤立的個體,而應把它作為連接師生關(guān)系的紐帶,把作文批改看作是一種閱讀的交流、一種心靈的溝通。讓學生參與到作文批改中,讓作文批改成為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交流的場地。而在語感訓練上,提倡教師下水作文,作為范文。這一方面使老師真正了解寫作的思維過程,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另一方面可直接作為學生的榜樣,言傳身教,學生更易于、更樂于接受。
在評改學生作文時,可以采取兩種方式:自主評改、交互評改。學生自改,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作文批改的主人。當然老師在讓學生自改作文前應進行指導,教給學生評改的方法:首先讓學生對照題目,看自己的內(nèi)容是否切題;其次,檢查是否有病句或錯別字;再次,讓學生檢查文章的條理、詳略的處理,中心材料是否充實具體;最后,看看采用修辭手法可否使文章更精彩。學生自改后,小組同學參與互改,筆者發(fā)現(xiàn)通過互改作文,小組同學無拘無束、樂于交流,敢于闡述自己的見解,哪怕是一個小問題他們也會爭得面紅耳赤。他人評價時,無疑能讓自己大受啟發(fā),以廣闊的視野對習作進一步修改;評價他人時,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鑒,吸取他人的閃光點。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既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改作文的習慣,又可提高學生作文的興趣,教師也能從精批細改的主體地位中脫離出來,成為作文批改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教給批改的方法,給學生以指導。這既促進大家情感交流,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小學作文教學之路是坎坷不平的,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因此語文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獲得啟發(fā),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努力讓學生對作文由“厭寫”變“樂寫”,由“被動”變“主動”,由“低效”變“高效”,使學生能快樂作文,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