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弋睿仙
(西藏民族大學,咸陽 712082)
提 要:《奧蘭多》是弗吉尼亞·伍爾夫少有的一部采用傳統(tǒng)敘事體創(chuàng)作的奇幻小說,探討伍爾夫推崇的雌雄同體的女性主義觀點,吸引大批的學者,而蘊涵其中的對于生命和死亡意義這一哲學根本問題的深刻思考則更值得研究。本文擬從這一哲學角度來分析小說的現(xiàn)實意義,探討伍爾夫這部作品中體現(xiàn)的死亡意識。
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現(xiàn)代英國著名的女小說家、評論家和散文作者。在小說創(chuàng)作和文學評論兩方面都有卓越的貢獻,她與詹姆士·喬伊斯、普魯斯特并稱為世界3 大意識流作家,是女權(quán)主義運動的先驅(qū)人物。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學、女性主義及同性戀運動影響。她在文學上的成就和創(chuàng)造性至今仍然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1928年10月出版的小說 《奧蘭多》與伍爾夫其他實驗性質(zhì)的小說不同,是其用傳統(tǒng)敘述方式創(chuàng)作的一部傳記色彩濃郁的奇幻小說。奧蘭多是一個跨越時間、空間、甚至性別的人物,天馬行空地遨游于歷史、文學、政治、愛情、男性以及女性世界里,用好奇的眼睛觀看著世界天翻地覆的變化,以敏感的心靈感受著男女性別的差異(柳淑芬2017:65)。伍爾夫自己稱之為“寫作者的假日”和“一個大玩笑”。主人公奧蘭多出身英國貴族,是伊麗莎白一世時期的貴族美少年,做過女王的侍衛(wèi)。年輕的他深受女皇伊麗莎白一世的寵愛而得到一間宮殿般的大宅邸,并賜?!安坏蛑x,不老去”。奧蘭多與一位俄國公主失敗的戀愛使他大受打擊,于是躲到文字的世界中去尋求解脫,遭到一位他資助的詩人的戲弄,又被兔子模樣的公爵“夫人”糾纏,為擺脫種種煩擾,他請命出使東方,在此期間,昏睡7 天7 夜,醒來后變?yōu)榕恕?600年起的400年間,奧蘭多便享有永久的青春。與此同時,她不但在性別上經(jīng)歷數(shù)次變化,也經(jīng)歷人生的種種奇遇,從跨越死亡與愛情的折磨,到在詩歌的殿堂里連連受挫,她最終成為一個擁有自己子嗣的獨立女性。
奧蘭多這個人物的原型是當時薩克維爾三世男爵的女兒,叫維塔·薩克維爾·維斯特。她是英國詩人、小說家及園藝家,也是伍爾夫傳說中的女友,因為身為女人而不能繼承祖上的房子。伍爾夫因為親密女友的突然離去而倍感孤獨,憑著女性特有的直覺和機敏,她將這千愁萬緒的思念化作無盡縹緲的遐想,在以維塔的浪漫個人經(jīng)歷為藍本的基礎(chǔ)上,輕松愉快地一氣呵成這被譽為“文學史上最長、最迷人的情書”的小說(Glendnning 1983:181-203)。情書中溢滿伍爾夫?qū)τ诿罎M人生和完美人格即雌雄同體的希冀,更重要的是抒寫出伍爾夫自己對于生與死的冥想——這個令她矛盾、惶惑甚至折磨她一生的主題。
死亡在最廣的意義上是一種生命現(xiàn)象,根據(jù)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言,死所意指的不是存在到頭,而是存在者的一種“向終結(jié)存在”(海德格爾 1987:31)。意為:“人在活著時就在領(lǐng)會著死,就從自己的所作所為表現(xiàn)了他將如何對待自己的死亡。這便是此在的趨向其終了的存在?!保ê5赂駹?006:82) 死是一種剛一存在就承擔起來的去存在的方式。剛一降生,人就立刻老的足以去死。因此,人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向著死亡的存在,從誕生之日就注定步步走向死亡,人的生就是向著死的生,人只有徹底領(lǐng)悟死的意義,才能真正領(lǐng)悟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人們只有敢于直面死亡,才能承擔起此在的生命,在有限的生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生命的壯美與高貴。死亡滲透于整個生命中,迫使個體回歸自我,更加關(guān)注自己的理想自我,由此表現(xiàn)出個體的責任感與奮斗精神。此書中奧蘭多對人生的追求也即是參透死亡、領(lǐng)悟生存意義、直面死亡、逐步追尋自我、實現(xiàn)自我的過程。
少年奧蘭多雖然對死亡有著異常的迷戀,著迷于各種死亡的意向,如禿鼻鴉之類,但死亡對于正值年少的他來說還是個模糊而遙遠的概念,祖屋中異教徒的枯骨不能激起他對死亡的任何恐懼,只不過是他練習劍術(shù)的工具。他秉承征戰(zhàn)沙場的祖先們對生命的蔑視,渴望著同樣能夠在他人的枯骨上建立自己偉大的功勛。
在文學作品中作家往往會借一些生物的生命永恒來隱喻人類對死亡的抵抗和拒斥,借生物或某物象的永恒來象征人類生命的永恒存在。因此,同樣經(jīng)歷過400年風雨的大橡樹在此書中擔負雙重的象征意義,既是奧蘭多自我的象征,又是生命永恒的象征。所以小說中不斷出現(xiàn)對大橡樹的描寫,少年期的奧蘭多盡管也熱愛自然和詩歌,可是性別和社會身份仍使他成為一個父權(quán)制文化下的典型男權(quán)人物。他無法追求真正的自我,也未能領(lǐng)略生死,只是在鼓蕩著激情和愛欲的少年時期尋找片刻的寧靜、追尋堙沒世間的自我。
真正的人生展開,一定是從思考死亡開始的。覲見女王讓奧蘭多第一次感受到再華貴的服飾、再珍貴的珠寶也遮掩不住死亡的氣息。當奧蘭多被女王緊緊抱在懷里,第一次感受到死神的威脅,感受到一位時日無多的女性的垂死掙扎。蒼老枯竭的伊麗莎白女王伸出枯骨般的手指賜予他土地和宅邸,殷切地希望他“勿褪色,勿憔悴,勿衰老”,希望他成為自己老年時的兒子、體衰時的拐杖、生命危淺時可依靠的大橡樹(伍爾夫2003:9)。希望她的生命能在奧蘭多的身上延續(xù)下去,她的自我能夠由奧蘭多繼續(xù)實現(xiàn),直到奧蘭多與年輕侍女的吻結(jié)束了女王的寵幸。
接著,英倫諸島經(jīng)歷了史上最嚴重的霜凍。奧蘭多也遭遇他所以為的“愛情”。霜凍帶來的不僅僅是萬物的死亡,冰凍的平民尸體,更預(yù)示這段偽愛情的結(jié)局。奧蘭多被這位名叫薩莎的不辨性別、散發(fā)著特殊魅力的俄國公主迷住,然而即便是在奧蘭多追求這位公主的過程中死亡的感悟也未離他而去,哪怕是在兩人最歡愉的時刻,他口中呢喃的也是死亡和萬物之歸宿。當死亡的霜凍讓一切生命的活力消失殆盡,人們唯一的娛樂也是充滿死亡意味的木偶戲,這一切似乎都在警示他毀滅與死亡籠罩著一切,人生的歸宿是墳?zāi)?,人終將被蠕蟲吞噬,最終薩莎沒有出現(xiàn)在等待與之私奔的奧蘭多的面前。奧蘭多生平的第一次愛情就如此逝去。
當死亡進入藝術(shù)文本中時帶有某種非真實性,因為死亡的意象是在現(xiàn)實死亡基礎(chǔ)上的超越(顏翔林2008:295)。它可以不遵守現(xiàn)實死亡的種種規(guī)定性,作家可以借由想象來改變時間的唯一性和不可逆性,使主要人物通過重生、輪回在人格上變的更加完美。因此,與伍爾夫在其他作品中著重表現(xiàn)的死亡的不可抗拒的毀滅性不同,在此書中她將死亡和重生自然聯(lián)系起來,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幻化的死亡”。奧蘭多在此書中的兩次幻化的死亡每次都是一次重生的涅槃,幻化的死亡帶給他的是日臻完美的人格,是領(lǐng)悟生命真諦之路上的一個大踏步。當毀滅一切的大霜凍終被生命之源的雨水融釋,帶來沖刷一切的大雨和洪流。奧蘭多的偽愛情也隨著這狂暴的激流消失的無影無蹤。在此,生命的洪流帶來奧蘭多第一次長達7 天的幻死。在第七天蘇醒后,他游蕩在葬有整整10 代人棺槨的地窖里,重新思考死亡與腐朽,并決定提筆開始創(chuàng)作《大橡樹》。雖然心中向往大橡樹下詩歌創(chuàng)作的極樂土,但此時的奧蘭多依然被生活的虛無糾纏——名叫抱負的潑婦、名叫詩歌的女巫和名叫名望的淫婦攜手跳進奧蘭多的心的舞場。滿身銅臭的偽作家尼古拉斯·格林也成為那時奧蘭多的座上客。直到格林就奧蘭多寫的諷刺詩讓其被永遠的驅(qū)逐出去再不能進奧蘭多的莊園。奧蘭多發(fā)誓再也不見任何人,重新開始追尋生命和自我的旅程。他重新投入到大橡樹的懷抱,在大橡樹下長時間地陷入對愛情、名望和真理的思考。他拋卻這世間的種種虛無,將目光落在峽谷中那座屬于他的大宅。他雖不再希冀著能如自己的祖先一般通過殺戮來建立功勛,卻依然希望能如同他們一般在死后為后人留下一些遺產(chǎn)。他花費數(shù)千英鎊將大宅如愿以償?shù)匮b飾一新。但每當奧蘭多緊閉房門,提起筆想要為《大橡樹》添上幾句的時候,他總是寫多少就會又劃掉多少。因為為后人留下宅邸、財產(chǎn)遠遠不是生命與生存的意義所在。
金碧輝煌且裝飾一新的大宅吸引人的不僅是高朋滿座,同時也吸引來那位死死追求的甚至不惜喬裝成女性的羅馬尼亞大公。為了躲避他,奧蘭多請求查理王委任他為駐君士坦丁堡特名犬大使。如此奧蘭多在土耳其經(jīng)歷了第二次幻死。在昏睡不醒的夢中奧蘭多趕走純潔、貞操、謙恭3 女神,也宣告伍爾夫?qū)δ袡?quán)社會為女性設(shè)立的道德標準(純潔、貞操、謙恭)的不屑和摒棄。最終奧蘭多在真理的呼喚中醒來,完成她的第二次涅槃。他作為一名融合兩性優(yōu)點的女性獲得重生,也宣布她完美人格的實現(xiàn)——思想上的雌雄同體。奧蘭多返回英國,在莊園的小教堂里,伍爾夫借奧蘭多之口對基督教宣揚的死后的極樂世界提出異議。她篤信文學的作用遠遠勝過任何傳教士。于是,她呢喃道:“我長大了”。祖先的枯骨對她已不再有神圣的意義,她聽從自我的呼喚又回歸到對于文學的追求上,又一次提起筆開始《大橡樹》的寫作。
19世紀的大霧籠罩整個英國,作為女性的奧蘭多也因為19世紀的時代精神而感到迷茫。愛情、生育、死亡似乎成為女性注定的命運。她不由自主地在紙上寫出:
我不過是微不足道的一環(huán)
連接生活疲憊不堪的鎖鏈,
但我說過的神圣之言
啊,不會說得徒勞枉然!
年輕的女子,滿眼晶瑩的淚花
獨自徘徊在月光下,
那淚水為遠離的戀人揮灑
那淚水為遠離的戀人揮灑
喃喃低語——
她的變化如此巨大,那朵柔嫩的康乃馨紅云
當年曾覆蓋她的雙頰,仿佛黃昏
依偎天穹,閃爍玫瑰色的光彩,
如今已蒼白失色,偶然現(xiàn)出
燃燒的鮮艷紅暈,像火把照亮孤墳。
(伍爾夫 2003:137-138)
奧蘭多借由此段詩質(zhì)疑生命的短暫和時光易逝以及死亡的意義,然而這些對生命與死亡意義的追問無人回答。她審視著自己赤裸裸的無名指,被其帶來的刺痛和抽搐而折磨,最終屈從于19世紀的時代精神。她順從地穿上19世紀為女性設(shè)計的圈環(huán)襯裙,意味著從此再也不能輕快地跑上高坡,撲倒在大橡樹下,也意味時代精神對女性自我的扼殺。奧蘭多悶悶不樂的獨自去散步,但卻正是空中那帶有死亡意象的禿鼻鴉指引她來到象征生命之源的沼澤邊。她快樂地奔跑起來,直至跌斷腳踝躺倒在地。她終于在大自然中找到生命的意義,并宣稱自己是大自然的新娘,直至長眠于大自然的懷抱。伍爾夫在此表達這樣一個觀點:既然,死亡是無法超越的、人必須直面死亡這一生命的必經(jīng)階段;由死反觀生,既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死亡亦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人就必須回歸本真的自我,找回失落的自我。于是,在大自然中,奧蘭多邂逅馬默杜克·邦斯洛普·謝爾默丁并與他成婚。她稱丈夫為“邦斯洛普”意味“我們每天死過一遍”。至此,她承認死亡乃是生命的一部分,數(shù)月之后她也成功孕育出一位男嗣,順應(yīng)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規(guī)律,表達對大自然的敬意。
法國哲學家帕格森在《時間與自由意志》提出有關(guān)空間時間與心理時間的劃分。他否定物理學的時間概念,把時間區(qū)分為“空間時間”和“心理時間”。前者是人們常識所公認的時間觀念,用空間的固定概念來說明,將它看作各個時刻依次延伸的、表現(xiàn)寬度的數(shù)量概念。后者用“意識的綿延”來解釋,是各個時刻互相滲透的、表現(xiàn)強度的質(zhì)量概念。他認為“心理時間”才是“純粹的時間、真正的時間”,當我們越是進入意識的深處,“空間時間”的概念就越不適用。(柏格森2005:66)在伍爾夫的這部小說中,我們也找到同樣的闡釋:借由奧蘭多與俄國公主薩莎的在百貨商店的偶遇后的感慨,伍爾夫提出人生真正長度這一命題——有人雖生猶死,有人雖然活著卻如同沒有出生,而奧蘭多自稱36 歲卻經(jīng)歷百年。生命的意義取決于生命的寬度而不是長度,也就是所謂的“人生時光與物理時間不等式”的原理。生活的意義化、生活內(nèi)涵的豐富性可以延長我們?nèi)松奈锢頃r間。她終于明白追尋從孩童時期就縈繞在她夢中的那只野鵝就是她存在的意義,而那只野鵝就是她經(jīng)歷400年的歲月感悟出的生命的真諦——她的《大橡樹》。
領(lǐng)悟生死真諦的奧蘭多又一次來到祖屋的小教堂,看著一只棺材抬進小教堂而從里面又出來一只婚禮的隊伍。生與死的轉(zhuǎn)換如此這般直白而又自然的展現(xiàn)在奧蘭多眼前。大座鐘也在此時雷霆般的發(fā)出4 聲巨響,表明400年的時光已經(jīng)被她拋在身后,而迎接她的是新的生命。彼時奧蘭多的眼睛仿佛附上顯微鏡,大自然的種種意象前所未有地清晰地出現(xiàn)在她眼前,蒼蠅、狗、樹枝折斷的聲音和羊的咳嗽等。她撲倒在大橡樹的懷抱中,她將已經(jīng)獲獎的《大橡樹》獻給它,而大橡樹作為不斷成長的自我的象征,也變的更加粗大,更加健壯,也生出更多的樹瘤暗示著奧蘭多產(chǎn)子。雖然同樣經(jīng)歷400年歲月的洗禮卻依然風華正茂。至此,伍爾夫再一次表明死亡與新生命的到來都只是自然的一環(huán),是任何生物生命歷程必然的一環(huán),沒有死,就沒有愛和激情;沒有死,就沒有生的意義。生的意義最終要由死來賦予。人生的其他問題都可以解決,但死亡問題則無法解決,只能去超越。所謂超越當然并非指人肉體上永恒不朽、長生不死,而是當人們坦然接受死亡、直面死亡、才能夠洞悉生命的真諦,才能獲得自我的實現(xiàn),才能超越死亡,獲得精神上的永生。在最后一次癔癥的折磨下,1941年3月28日,伍爾夫把她的帽子和手杖留在烏斯河畔,在衣袋中裝滿石塊,投河自盡。雖然她的肉體消解了,而她的生命卻在她為后人留下的作品中得以延續(xù),實現(xiàn)了自我的價值,超越死亡,獲得精神生命的永生與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