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缺牙
好久沒遇到這么一部電視劇,能夠老少皆宜、男女通殺了,是的,我說的就是《長安十二時辰》——喜歡歷史文化的再也不用忍受“奉天承運(yùn),皇帝詔曰”;時尚達(dá)人們能看到芙蓉冠、高發(fā)髻、貌美的襦裙;而作為一個吃貨,我的注意力則被眼花繚亂的美食擠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摹?/p>
從不良人用作干糧的胡餅,到私下接頭嚼兩片薄荷葉,個個都讓人口水流下三千尺。不過,要問到誰占據(jù)了長安當(dāng)之無愧的主場,還得是羊肉——一份不夠再來一份,吃完還得滿意地咂巴咂巴嘴,仿佛每個毛孔都在肆意地向你炫耀,剛剛那份水盆羊肉有多好吃。
跟李必談案子,切羊肉的手也沒停下來過。品質(zhì)好的羊,不需更多調(diào)味,光是白煮就極為鮮美,肥肉部分晶瑩剔透,小刀一戳微微晃動,吃客的舌尖和心尖也立馬跟著躁動起來,那叫一個銷魂。
羊肉,唐朝肉類里當(dāng)之無愧的C位,堪稱唐朝的“國肉”,當(dāng)時還流行過一種用羊肉做的大胡餅:時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層布于巨胡餅,隔中以椒豉,潤以酥,入爐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為“古樓子”。
《清異錄》中記載的“燒尾宴”,58道菜譜里以羊肉作為原材料的一共有11道,像通花軟牛腸(羊骨髓為餡兒)、羊皮花絲、逡巡醬、紅羊枝杖、五生盤等。
作為曾經(jīng)唐朝的都城,如今的西安也繼承了吃羊肉的愛好。
水盆羊肉,自然不用多說,現(xiàn)在依然是街頭必嘗的一道美食。
選上肥瘦相間的羊腩,加入各味調(diào)料,放進(jìn)杏仁兒去腥,小火燜燉,直煮到骨酥肉爛。一份上好的水盆羊肉得是湯色通透,肉質(zhì)鮮嫩,呼嚕嚕吃起來唇齒留香。
羊肉泡饃名聲在外,陜西老鄉(xiāng)們還總結(jié)出了“die(關(guān)中方言,意為‘吃到極致)泡饃五部曲”,一共十個字:一掰、二撕、三掐、四抖、五哩。
饃要自己掰,不能過大,可也不能太小,相當(dāng)考驗人的耐心和功力。據(jù)說以前西安人都是邊聊天邊掰饃,中午12點(diǎn)下班,點(diǎn)一碗羊肉泡饃,先掰一個小時,掰完差不多1點(diǎn),讓師傅給煮好了,吃完接著開始下午的工作。
沒有一只羊能完整地走出陜西,從頭到蹄子全給你安排得明明白白——羊耳朵湯、羊腦窩湯、羊口腮湯、羊舌頭湯、羊肚絲湯、羊小肚湯、羊蹄筋湯、羊肉湯……
鐵鍋燉羊肉,榆林人的最愛。將肉連骨剁為大塊下入冷水鐵鍋內(nèi),燒開后改為中火,同時放入十幾種香料做成的調(diào)料包,3到4個小時之后,清香四溢,撒上蔥花香菜,相當(dāng)局勁兒。
醋潑羊頭,燉熟的羊頭或者整只直接劈開,或者剔下肉切成塊,再澆上一大勺子香醋,醋味解膩,和肉味交錯,光是聞著就讓人流口水。
路邊攤兒上啃只羊蹄,是榆林本地人們夜生活的儀式感。羊蹄攤子的分布,每個吃貨都心里門兒清,每個人也都收藏了最懂自己口味的那家羊肉串兒店。不管白天里你是誰,在夜色與美食面前,人人平等。
而到了早餐,最舒坦的莫過于來一碗熱得滾燙的羊雜湯。羊雜碎由羊的腦、肝、肺、肚等混合燴制而成,配上粉條、油炸豆腐條、土豆條燉在湯里,出鍋時撒上一小把蔥花香菜,香味就撲鼻而來。
只不過對于羊來說,這個故事就不是那么美妙了。羊OS:“如果能重來,我只想活著走出陜西,看看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