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娟
閱讀對我們的滋養(yǎng),是一輩子的,貌似無用,實乃大用。
一、為什么讀書?
老師要多讀書、讀好書,做學生的榜樣。
1.只有廣泛讀書,才能教得有底氣。
語文教師讀的書多,涉獵廣泛,在課堂上才會揮灑自如,娓娓道來,不至于被生成的教學內容難住。
記得在問題體驗式教學階段,一次講《勸學》時,有位學生提出了“積土成山,風雨興焉”風雨為什么會從山上興起呢?這是地理學知識,如果課前沒有仔細備課,就有可能被學生問住。
所以教師課前必須充分備課,多讀書。后來講《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我重溫了一遍《水滸傳》,把發(fā)生在林沖身上的事件、林沖的性格轉變爛熟于胸,站在講臺上自然更有底氣了。
要讓學生出色,教師必須出色;想讓學生多讀書,教師首先應當多讀書。
2.讀書,陶冶情操。
我的同事,有的學富五車,有的見解深刻,有的思維活躍,他們的性情多源于閱讀。所以,要養(yǎng)成好的性格,陶冶情操,我們就不能拒絕閱讀。
二、讀什么書?
關于讀什么書,教師自然明了,可讀教學類圖書和文學名著。那高中生該讀些什么書呢?
如果沒有引導,自律的學生會看《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期刊,不自律的可能就會翻閱一些內容不健康的雜志。閱讀決定高度,思考決定深度。
1.讀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教上一屆學生時,郭敬明的《小時代》在學生間流傳甚廣,閱讀課上,有的同學會在名著下面偷偷攤開《小時代》。到底是怎樣的一本書,讓學生如此癡迷,我也開始讀。發(fā)現(xiàn)書中確實有些生動的語句,但高考作文恰恰以議論文為主,會考量一個人的思想深度。所以,還是建議學生多讀一些議論性的有思想深度的文章。
2.多讀經典,埋下深刻的種子。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人在黑夜趕路,忽然有神靈在他的耳邊說:“蹲下去,蹲下去,撿一些東西放在袋子里!”這個人不敢違拗神靈的旨意,蹲下去抓了一把東西放在袋子里就匆匆走出山谷,天亮了,他打開袋子,看看神靈讓他揀的是什么,這一看便驚呆了:他撿起的那把東西竟是鉆石!
讀到這里,連我們都唏噓不已,當初為什么不多撿上一點呢?
名著就像那些鉆石,當時背起來特別沉,而后又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
通常我們會給學生一些閱讀書目,但學生往往會以各種理由拒絕?!白x不懂”“沒意思”“讀不進去”殊不知,他們拒絕的正是一顆顆熠熠閃光的鉆石。
現(xiàn)在,正處于教育改革時期,學生們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更應該堅持閱讀、讀好書。而且一定要多讀名著,名著是經受住時間考驗的書,縱然它讀起來沒那么易懂,但它給予我們的營養(yǎng)卻是全面的、受益終身的。
三、怎么讀書?
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里,該怎樣讀書呢?
1.深閱讀。
隨著網絡的發(fā)展,淺閱讀模式沖擊著傳統(tǒng)的深閱讀?,F(xiàn)在我們的閱讀幾乎都被淺閱讀充斥著,每天花兩三個小時刷微博、逛朋友圈,哪有時間靜下心來潛心閱讀。
每周我們都會給學生播放《新聞周刊》,但絕不停留在看過了,知道發(fā)生什么事件的層面上,而要學生深入挖掘事件,探尋新聞背后的人性,寫出新聞評論,生成有用的作文素材。每一期的新聞評論我都會讓學生小組評選出優(yōu)秀片段,復印給全班同學,作為素材庫,使閱讀和寫作有機結合。
2.反復讀。
經典是常讀常新的,隨著個人經歷與人生體驗的變化,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不同年齡對同一本書的理解也會大相徑庭。學生時代讀《紅樓夢》,能讀出黛玉真而寶釵偽,黛玉熱而寶釵冷;而今重溫,頓覺寶釵寬厚而黛玉促狹,寶釵令人愉快而黛玉平添煩惱。
大部頭的文學名著需要反復讀,平時的課文、閱讀題,也要求學生多讀、讀透,讀完后對語段進行壓縮概括。細細想來,小學時練習的概括段意法很有必要,通過反復讀,才會明白作者的行文思路和寫作意圖,閱讀理解能力一定會提升。正如美國華盛頓國立圖書館墻上的三句話:“我聽見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見了,就可能記住;我做過了,便真正得到了?!?/p>
葉圣陶說:“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于達到不需要教。”教學生怎么讀書,就是培養(yǎng)學生終身閱讀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