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力陽 黃思玉
“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比祟愔T多文明形態(tài)面對同樣的終極問題,通過各自視角和途徑去分析、建構各自的文明模型與樣態(tài)。雖然路徑不同,但方向一致。也正因為如此,文明間的比較與互鑒才有了意義和價值?!懊献釉谥袊鴼v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圖之在西洋歷史,其氣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雹亳T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67.通過對柏拉圖和孟子二人政治哲學的比較,可以見微知著,洞見東西文明間的共識與差異。
一個時代命題必然產生于對時代問題的關切。柏拉圖和孟子的政治哲學正是基于當時的現實環(huán)境而提出的。社會的紛亂、政治的無序、“邪說暴行”的流行,種種社會問題促使柏拉圖和孟子等人思考什么是個人的良善和國家的正義的問題。
柏拉圖(前427—前347)生于雅典民主制由盛轉衰時期,28年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導致雅典人口急劇衰減、經濟凋敝和社會問題叢生。在青年時期,柏拉圖就見證了城邦政治所上演的一幕幕“舞臺秀”:民主制——寡頭制——僭主制——民主制。頻繁的政權更替、政體變換,又導致政治失序、人們無所適從、社會道德滑坡。公元前399年,雅典在民主政體下處死了蘇格拉底,這讓原本有政治抱負的柏拉圖對現存的政體無比失望,于是離開雅典開啟了長達12年的游學生涯。在游歷期間,柏拉圖意識到需要培養(yǎng)一批既精通哲學,又善于治理處理政務的政治家,這是他“哲學王”思想的雛形時期。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學園,開啟了他的學院時代。在這期間,他兩赴西西里,希望把他的政治理想付諸現實,但都以失敗告終,甚至淪為奴隸。此后,他對自己參與政治不抱希望,轉而通過對學員們傳授知識、提供政治咨詢和學術研究等方式來實現他哲學家治國的目的。
稍晚于柏拉圖,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這一時期是戰(zhàn)國的末期。孟子稱他所處的時代為“邪說暴行”流行的時代。就“邪說”而言,以楊朱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以韓非、商鞅為代表的法家,以孫臏為代表的兵家等諸多學派廣布流行,一時成為顯學。就“暴行”而言,各個諸侯國忙于兼并戰(zhàn)爭,以致“殺人盈城”“殺人盈野”“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的現象隨處可見。為了能“息邪說”“止暴行”,孟子游說各個諸侯王,宣揚其仁政的治國理念,然而均不被所用,退而與學生著述經典,傳習儒家教法,用文以化政的形式來影響政治。
通過對柏拉圖和孟子二人生平的介紹,我們不難發(fā)現,二人面對的是相似的社會問題:政治失序、戰(zhàn)亂頻發(fā)、民生凋敝、異見學說繁雜。二人也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都有治國安邦之志,都有不被認可采納的經歷,最后都退而著書立說。相似的時代背景和人生經歷,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柏拉圖和孟子都將圣賢政治作為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柏拉圖的“理想國”與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二人的學術體系中都占據著核心地位,二者都起于對人性問題的思考,都追求政治良善的價值旨歸,也都以圣賢政治或賢能政治作為實現善政的必由路徑。
柏拉圖的政治哲學起于對“正義”內涵的探討。他認為:“正義屬于最好的一種善?!闭x是德性和智慧的完美結合,體現了靈魂的優(yōu)秀之處。與之相反,不正義則意味著邪惡和無知,體現了靈魂的缺陷?!罢x是快樂而幸福的,非正義是痛苦而悲慘的。非正義將永遠不會比正義更為有利于人了?!雹侔乩瓐D.理想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4:117.那么如何界定正義的內涵呢?柏拉圖從國家和個人兩個層面加以探討,進而提出了“哲學王”的政治主張。
第一,就國家的正義而言,柏拉圖認為國家的本質是節(jié)制、勇敢、智慧和正義。正義是促使前三者產生,并對它們進行保護的品質。在一個城邦中存在著生產者、武士和統(tǒng)治者三個職業(yè)或階層。他們的靈魂分別代表了欲望、激情和理性。他們的德性分別象征著節(jié)制、勇敢和智慧。國家的正義,是保護“每個人必須在國家里執(zhí)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業(yè)”,即社會分工的有序和互不干擾。他認為,如果讓一個木匠去做鞋匠的工作,讓鞋匠去做木匠的工作,或者讓他們兼做這兩種工作,對國家而言這是不正義的。同樣,一個生產者想躋身統(tǒng)治階層,對于國家而言也是不正義的?!敖浬痰娜恕o臣、國家守衛(wèi)者這三種人在國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擾時,便有了正義,因而也就使他們的國家成為真正的正義國家了?!雹诎乩瓐D.理想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4:138.當然,需要說明的是,柏拉圖并未將這三種職業(yè)或階層固化,而是強調相應職業(yè)的德才配位。當稟賦與身份不符時,人員身份的變更、不同階層的流動也是國家正義的應有之義。
第二,就個人的正義而言,柏拉圖認為個人的正義與國家的正義本質上沒有區(qū)別。個人的智慧、勇敢以及其他一切美好的品德都與國家的品德無二。國家的正義源于三種職業(yè)或三個階層的各安其份、互不干擾,智慧居于勇敢和節(jié)制之上,欲望、激情需要接受理性的管轄。對于個人而言也是如此。由于靈魂寄寓于肉體之中,難免受到欲望的干擾,而欲望的膨脹會使靈魂不得安寧,人也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因此,靈魂需要理性對激情和欲望的統(tǒng)轄。柏拉圖說:“正義并不只是外在的,各管各的事,而是基于內在的,即牽涉到真正的本身的事情……正義的初衷是合理安排自己的事情,真正做到自己主宰自己,善待自己?!雹侔乩瓐D.理想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4:153.
第三,“哲學王”概念的提出。國家的正義需要智慧對勇敢和節(jié)制的統(tǒng)轄;個人靈魂的正義強調理性對激情和欲望的統(tǒng)攝。由此不難看出,柏拉圖極為強調智慧或代表智慧的理性對于一個國家和個人的重要意義和價值。也就是說,一個只有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全部)才是一個正義的人。一個國家只有由愛智慧的統(tǒng)治者來管理,才是一個正義的國家。由此,柏拉圖便提出了“哲學王”的政治理念。他說:“除非哲學家當上國家的國王,或者說目前所統(tǒng)治我們這個國家的國王、王子們都具有了哲學家的那種認真和嚴肅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偉大與智慧結合為一體,并堅決地‘請’那些只安于兩者之一的無為之輩統(tǒng)統(tǒng)靠邊站?!雹诎乩瓐D.理想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4:198.
在柏拉圖看來,哲學家是追求全部智慧和真理的人。他們謙卑好學,不被種種意見而迷惑。他們仁慈、守信,是正義的化身?!斑@種人不會褻瀆神靈、偷盜竊物,在私人關系中出賣朋友……這些原因正是在于他靈魂的各個部分各盡其責,不管是支配的還是被支配的,均有條不紊?!雹郯乩瓐D.理想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4:153.因此,城邦交由哲學家來管理對于城邦而言是理想和正義的。
如前文所說,孟子所處的時代是以利為先、以“攻伐為賢”的時代。社會的領導階層以利益作為自身行動的指南,以武力征伐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進而造成“上下交征利”、國危民難的人間慘景。孟子認為施仁政、行王道是國家治理的根本路徑。他以人性善為基礎,以輕徭薄賦、選賢任能、教民孝悌等措施為路徑,為世人描繪了一幅宏大的仁政圖景。
第一,仁政思想的人性論基礎。孟子的仁政主張是基于人性本善的判斷而提出的。在宣揚人性本善時,孟子舉了兩個例子。其一是當一個嬰兒將要墜入井中時,見到的人無不生起驚駭、恐懼、憐憫之情,莫不要奮身營救。這一剎那的思維活動和情感變化,并不是見者與幼兒的父母有交情,亦不是要揚名于鄉(xiāng)黨,更不是厭惡孩子的哭聲,而是一種自然的流露、天性的使然。這就證明,人都有惻隱之心。由此推之,人皆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其二是齊宣王“以羊易?!钡墓适?。齊宣王見到牛即將作為犧牲之物的驚恐狀態(tài),他便以羊換之。孟子分析,“以羊易?!笔驱R宣王剎那間升起惻隱之心的緣故。如果看到羊驚恐的狀態(tài),齊宣王也會赦免它的。這個例子就說明,帝王與百姓在人性的本質方面沒有差別。因為人性本善、人性向善,所以施仁政、行王道便有了道德基礎。
第二,落實仁政的具體條目。就經濟而言,孟子主張輕徭薄賦,勿違農時。他說:“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雹俳鹆寄?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統(tǒng)治者不違背農時,不過度捕撈砍伐,就會有豐富的糧食、魚蝦和木材可以供國家使用。人民衣食無憂、生死無憾,這是施仁政、行王道的第一步。
就政治而言,孟子強調國家要實現君民、君臣、外交等關系的和諧。在君民關系中,孟子極為重視人民的價值。在社稷、君王和百姓的重要性排序中,孟子視人民的地位最高。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雹诮鹆寄?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19.因此,當政者要愛民、重民,行王道、施仁政。在君臣關系中,孟子強調君臣的差異對等性。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雹劢鹆寄?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9.在國家關系中,孟子強調大國在處理與小國關系時應以“仁”為首要原則,小國在處理與大國關系中要將“智”放在首位。在孟子的仁政思想里,選賢任能、尊德貴士也體現得較為明顯。樂正子為政,孟子聞之喜不能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就文化而言,孟子認為教育要比政治更為根本和重要,他說:“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雹芙鹆寄?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0.而何謂善教呢?孟子認為,“申之以孝悌之義”就是善教,即以孝悌為代表的倫理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在孟子看來,“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⑤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0.,倫理教育是符合人們與生俱來的天然本性的。也正因為如此,倫理教育是善政的重要內容之一。
通過對柏拉圖與孟子政治哲學思想的梳理,我們不難發(fā)現,二者在某些觀點方面不謀而合,但也有涇渭分明的差異性。在二人共識與差異之中,我們也對東西文明的特點和歷史走向有了初步的了解。
柏拉圖與孟子的政治哲學,都可以歸為倫理政治的范疇。二人都主張賢能治國,在國家治理中強調領導者的品行與示范;二人都強調理智對欲望的節(jié)制;面對社會分工,二人都持肯定態(tài)度;二人都強調教育的重要價值等。
第一,二人都主張賢能政治。柏拉圖認為,國家的正義就是個人的正義,個人的正義源于理智對欲望和激情的節(jié)制與統(tǒng)領。那么誰能孜孜不倦地追求智慧?以崇高的品德、謙卑好學的態(tài)度去追求真理,以理智來守護靈魂,他就是一個正義的人,就應該是國家的領袖。柏拉圖所強調的智慧,不單指知識的獲取,還有德性的完備以及具備相應洞察實物的能力。因此,柏拉圖定義的“哲學王”,類似于儒家的君子、圣賢、圣王的概念。
與柏拉圖邏輯起點相同,孟子的仁政思想,也是對統(tǒng)治者行為的仁義與否進行闡述的。面對“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饑菜色,野有餓莩”⑥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對于一個當政者而言就是不義(不正義)。孟子認為,一個統(tǒng)治者只要求回放逸的本心、以民為本、與民同樂,那么王道施行便是自然的事了。在《孟子》全書中,他不止一次提到“往圣”(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的功績,說明孟子極為強調為政者自身道德建設的重要性。
第二,二人持有相似的理欲觀。就國家的“欲望”而言,柏拉圖所設想的理想城邦規(guī)模不能太大。柏拉圖認為,一個正義的國家沒必要有太多的社會分工,工匠、鐵匠、商人、守衛(wèi)者、統(tǒng)治者等少數社會職業(yè)就可以了。過多的社會職業(yè)(比如演員)的出現,必然導致國家的資源的相對緊張,資源的緊張又會導致城邦的對外擴張與吞并。與此同時別的城邦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城邦間的戰(zhàn)爭便是一件不可遏制的家常事了。為了遏制戰(zhàn)爭,柏拉圖就主張控制城邦的規(guī)模。與柏拉圖不謀而合,孟子強調“王不待大”,即統(tǒng)治者行王道不必有強大國力、廣袤領土的保護,只要施仁政、行王道,小國也可以平治天下。商湯以區(qū)區(qū)百里之地而得天下就是這個道理。
就個人而言,柏拉圖和孟子都強調理智(義)對欲望的統(tǒng)攝和節(jié)制。柏拉圖說:“理智和激情受到良好的培養(yǎng)和教育,它使人們更加本分,因而它們就會去支配占據人靈魂最大部分的欲望;它就會去監(jiān)視人類貪得無厭的本性?!雹侔乩瓐D.理想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4:151.孟子也有類似的論述,他說:“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雹诮鹆寄?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29.因此,以理節(jié)欲成了二人的共識。
第三,二人都非常重視教育。柏拉圖認為,哲學王的產生離不開德育和音樂的培養(yǎng)?!暗掠怯脙?yōu)雅的言辭和進步的教育來培養(yǎng)人的理智方面的能力,而音樂則是用和諧的韻律,使激情變得平和”③柏拉圖.理想國[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4:151.,進而使得激情輔助理性來遏制欲望的膨脹,最終形成一個道德完善的人。
孟子也看到了教育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如前文所說,孟子認為,好的教育更為根本和長久。施善政不如施善教,善政得到的是財富,而善教得到的是民心。不僅如此,一個道德完備的人必然是仁義禮智具足的人。禮、智都離不開學習。所以孟子在其仁政思想中多次強調“謹庠序之教”的重要性。
第四,二人都認可社會分工。柏拉圖將社會分工視為國家正義的表現形式。他認為在國家生活里只有不同階層、職業(yè)者各司其職、各從其事、互不干擾,才是一個有序、良善的社會。一個成功的生產者,不一定(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好的政治家,因此,他不應該僭越為國家的領導階層(立法、司法、行政階層)。
在孟子的思想里,我們也能看到孟子對社會分工的認可。比如他與農家許行的辯論。許行認為“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④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6.。孟子認為社會應當分工合作。一個人凡事親力親為,不僅能力不足、效率低下、時間也不允許。社會分工存在著有勞心者與勞力者的不同?!皠谛恼咧稳?,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雹萁鹆寄?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7.
雖然柏拉圖和孟子在賢人治國等方面有很多相似性,但是二人的思想仍有一些不可調和的差異性。比如人性論的差異、階層流動的差異以及依據不同,等等。
第一,二人的人性論主張不同。柏拉圖認為城邦中各個階層的人是分三六九等的。生產者、武士和統(tǒng)治者的天性分別由銅鐵、銀和金鑄造而成。不同階層的人從出生就意味著差別。這與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性善論迥異。孟子認為人性的底色是善的、趨善的,而且善良的本性具有普遍性。帝王將相有之,販夫走卒亦有之。在孟子眼中,仁義禮智不是哲學王們的“特供品”,而是普羅大眾的“尋常事”。“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雹俳鹆寄?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70.在孟子看來,凡夫和圣賢的差異不是鑄造材質(金銀銅鐵)本質上的差異,而是程度的差異。王守仁以金子作比喻來說明孟子的原意,圣凡的差異不是金子成色的差異而在于斤兩的差異而已。由此便能看出,柏拉圖與孟子二人觀點的差別。
第二,二人對社會階層流動的觀點迥異。柏拉圖強調國家正義源于社會職業(yè)的有序和無干擾,雖然他也承認,當某個人的品行和稟賦與自身階層不符時,可以向上或向下浮動。但是由于其分段教育的教育主張,會人為地形成教育壟斷和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這就使得階層間的流動變得異常困難。加之,他強調國家正義的原則就是不僭越、不妄動,就會使得階層流動變得難上加難。波普爾說,柏拉圖的正義是“極權主義的正義”。
與柏拉圖不同,孟子認為成仁作圣,不限于某一個階層或職業(yè)。他舉例說大舜王是農民出身;傅說被起用前身份是苦力;膠鬲是販魚出身,管仲、孫叔敖和百里奚這些人成功前也均很落魄。但出身和遭遇并不妨礙他們日后的成功。這是孟子仁政思想中較為可貴的地方。
第三,二人圣賢政治的依據不同。一為未來主義,一為復古主義。柏拉圖的理想國,之所以稱其為理想,是因為其沒有成為現實,是一個未成之物,帶有未來主義色彩。孟子的仁政主張,以先王之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政)為藍本,帶有復古主義色彩。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我們既可以看到他對堯舜禹湯文武周孔的頌揚,也能看到先王之治的遺風,比如孟子主張的養(yǎng)老政策是依據文王所推行的園宅政策和民生措施而制定的。“吾聞西伯善養(yǎng)老者……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雹诮鹆寄?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03.還比如孟子所推崇的井田制也是前王留下的耕種制度。由此觀之,雖然柏拉圖和孟子的圣王觀有理想性的一面,但二者的依據是不同的。前者多為想象,后者多為托古。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孟子和柏拉圖的政治哲學既有共識性的認識,也有差異化的分野。但不管怎么說,二人圣賢政治的思想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選賢任能、以德為先,這是今天的東西方世界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由此便可以看出孟子和柏拉圖政治哲學的深遠影響和重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