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吉同(河南新鄉(xiāng))
檀道濟是東晉末人,追隨劉裕南征北戰(zhàn),屢建奇功,乃一代名將。435 年,宋文帝劉義隆連續(xù)害病幾至蹬腿兒,彭城王劉義康進言:檀道濟功勛卓著,威名甚重,手下還有一幫虎將,“諸子又有才氣”,假如陛下突然嗚呼,那朝中誰能震得住他?劉義隆聽信讒言,之后果然將檀將軍殺了,還殺了他的兒子和“左右腹心”。臨刑前,檀道濟目光如炬,“俄爾間引飲一斛”,然后把頭巾狠狠摔在地上,怒斥道:“乃復壞汝萬里長城!”(《資治通鑒》卷123)。
檀道濟的“萬里長城”說,應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理解。廣義上講是句空話,因為制度和人心才是真正的“萬里長城”。從秦漢到明清,檀道濟這樣的“萬里長城”,各個王朝都不少,甚至“猛將如云,謀臣如雨”,但最終一個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誰也擋不住王朝的滅亡。狹義上講又是實話。北魏聞知檀遭殺后,驚喜若狂,說:檀道濟死了,東吳那些豎子再也沒有值得忌憚的了。450 年11 月,北魏皇帝拓跋燾率大軍抵至建康城外瓜步,京師震懼,憂心如焚的劉義隆登上石頭城,作了一番“自我批評”后,說:“檀道濟若在,豈使胡馬至此!”是的,檀道濟若在,戰(zhàn)局斷不會如此。劉宋的連連失敗,就在于它再也找不到像檀道濟那樣令敵膽寒而又忠心耿耿的統(tǒng)帥了。
那么,劉義隆殺檀將軍有沒有“合理性”呢?我看還真不能“全盤否定”。首先,歷史上篡位的數不勝數,王莽、曹操、司馬昭都是在其威名甚重時,篡奪了主子的“位子”,包括劉宋。419 年,劉??O殺了晉安帝,次年又派人用棉被悶死了他立的晉恭帝,代晉稱帝,東晉哀哉。歷朝歷代的天子們,都把謀反篡位視作十惡不赦的大敵,“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故檀道濟們的被殺也就不可避免乃至可以“理解”了。
悲劇產生的根因,在于“私天下”的權力性質。權力的獲得,不是文明規(guī)則下的競爭,而是叢林法則下的搶奪。江山從此成了一家一姓的私產?!八教煜隆钡臋嗔苡小疤厣保阂皇菢O度自私。不允許任何人染指,若有人不小心碰著,立刻會像短路一樣火光四射,乃至引起爆炸。二是疑神疑鬼。唯恐別人篡位,但又沒長火眼金晴,因此常常懷疑,以致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三是殘暴之至。保衛(wèi)權力也好,爭奪權力也罷,最后的手段都是殺。君殺臣,臣弒君;夫殺妻,妻殺夫;父殺子,子殺父;主殺仆,仆殺主……越有威望、越得民心、越有功勞、越有本事的臣子,越被懷疑,越“該殺”。以南北朝時期為例,除劉、宋殺了檀道濟外,北周殺了宇文憲,北齊殺了斛律光,都是自毀長城的蠢行。其他殘殺就更多了。皇權專制的歷史,就是一部殺人史。
這樣的權力帶來的危害極其嚴重。其一,毀壞道義。在權力者眼中,好壞不是以善惡為標準,而是以對權力的態(tài)度為依歸,這就把道義的基石毀掉了,歷史上不少寡廉鮮恥之徒在廟堂彈冠相慶,而一些志士仁人卻命運悲慘,原因就在這里。其二,亂象叢生。東漢有首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諸如此類的亂象和顛倒,歷朝歷代都不少。這是“私天下”的“衍生物”。其三,“狗”率領“虎”。開國君王無法保證龍子龍孫都是“虎”,而天下“虎”“狼”生生不息,故“狗”率領“虎”的現(xiàn)象就不可避免了。像歷史上的漢成帝、漢靈帝、晉惠帝、明熹宗之類,就他們的“領導力”而言,恐怕只能叫“雞”率領“虎”。此時的“雞”與“狗”,要么提心吊膽,要么無所作為;“虎”和“狼”呢?要么被關籠中,要么也不安分,導致全社會一直潰爛,直至群雄并起,烽火遍地。改朝換代來了,老百姓的浩劫也來了。
君主專制社會兩千多年鮮有進步,一直與愚昧和落后相伴,到了清朝后期更是全面潰敗,原因就在于“私天下”,此乃萬惡、萬亂、萬禍之源。辛亥革命把龍椅掀翻走向共和,如今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進步巨大。當然,路還很長,人們仍需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