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占青(河北滄州)
西漢政治家倪寬是漢武帝時代有名的儒學大家,文化修為頗高。他從一個基層小官吏一直做到了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列。史載其“勸農(nóng)業(yè),緩刑罰,理獄訟,務在得人心;擇用仁厚士,推情與下,不求名聲,吏民大信愛之”。倪寬初入官場時,擔任的是文學卒史,進入了廷尉(類似于今天的司法部長)張湯的秘書班子,為領(lǐng)導起草文稿。不過在這個秘書班子里,倪寬工作得十分不如意。部長張湯向來重法,選用的秘書班子成員基本都是“文史法律之吏”。而倪寬雖擅長作文,但基本都是圍繞儒學德化,這顯然與張湯的政治口味不符。在張湯看來,儒家那一套都是迂酸的學問,不值一提,倪寬被當成了一無是處者而頗受冷眼。后來,不被待見的倪寬遭到了“政治流放”,到“北地視畜數(shù)年”。
幾年之后,倪寬回廷尉府向部長張湯匯報工作,呈送有關(guān)牲畜的簿冊。其間,倪寬看到張湯眉頭緊鎖,聽他的匯報工作根本是心不在焉。倪寬很是納悶,便向廷尉府的秘書同僚們私下打聽。原來最近張湯給皇帝寫了一份有關(guān)國家司法改革的奏章,可奏章連上了數(shù)次,都沒有過關(guān),被皇帝給打了回來,張湯還受到了皇帝的嚴厲申斥。一把手被罵,秘書們的日子更不好過,張湯大罵秘書班子是一群酒囊飯袋,并言明如果再寫不出讓皇帝滿意的奏章,全體秘書將被解聘??吹斤埻肟赡芑靵G,這讓秘書班子里的人一個個如熱鍋螞蟻不知如何是好。倪寬了解情況后,就讓他們講了講奏章里面的大致內(nèi)容,倪寬聽完后,思忖多時,指出了奏章里面的一大缺陷——缺少儒家德政方面的內(nèi)容。倪寬深知,時下皇帝的治國之策是霸王道雜之,提倡儒法并用,既要重法,又要隆禮。顯然無論是張湯還是秘書班子里的成員都沒有準確把握住皇帝的治國方針,這怎會寫出讓皇帝滿意的奏章?
倪寬把奏章里的缺陷告訴秘書班子成員后,眾人是面面相覷,要說講法他們一個個都是內(nèi)行,下筆可以洋洋灑灑。但要是談儒,一個個又都是門外漢,知之甚少。于是大家請倪寬在原奏章的基礎(chǔ)上修改一番。倪寬也并未推辭,他心里明白多年的政治邊緣化主要是因為自己的才華無法得以施展,如今有了這樣一個千載難逢可以顯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必須要抓住。很快,倪寬就把奏章修改完畢,當這份奏章再次拿到張湯面前時,張湯讀后大吃一驚,“召寬與語,乃奇其材,以為掾”,就這樣憑借著修改奏章的偶然機會倪寬告別了數(shù)年的放牧生涯,重新回到了廷尉府。張湯把倪寬修改的奏章呈給漢武帝后,馬上就被批準了。幾天后張湯拜見漢武帝時,皇帝還問道:“前幾天的那份奏章絕不是一般的官員能寫出來的,寫奏章的人是誰呀?”當張湯說出倪寬的名字后,漢武帝大悅,稱“吾固聞之久矣”。
看到皇帝都知道倪寬的大名,張湯此時后悔不迭,心想差點埋沒了一個人才,于是更加器重倪寬。他就讓倪寬擔任自己部門的秘書長,專門負責給自己起草各種政治文件。之后張湯任御史大夫,向皇帝推薦了倪寬為侍御史,協(xié)助他處理日常的司法工作。倪寬處理政務思維縝密,細致而有條理,這給張湯留下了極好的政治印象。
在日常政務里,倪寬可以說一直堅守勤政愛民。盡管在漢代統(tǒng)治者們始終強調(diào)以農(nóng)為本,但受天災人禍的影響,農(nóng)民的生活始終困苦不堪,若是能勉強維持溫飽,已經(jīng)是相當不錯的年景,因為手中的錢糧多被官員無情征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時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官員征收賦稅的多少,官員征收的賦稅越多,政績越好。因此為了多增加賦稅為自己的政績加分,冷血的官員們往往巧立名目,對農(nóng)民進行敲骨吸髓式的壓榨剝削,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倪寬出身于家境貧寒之家,他對農(nóng)民的困苦是深有體會的,更對那些麻木不仁一心只為升官的官員們對百姓的野蠻掠奪嗤之以鼻。在倪寬的從政詞典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始終是其不變的政治信條。面對貧苦之家的農(nóng)民,倪寬非但不會強行攤派征稅,還會主動借貸給他們渡過難關(guān),并免除他們的租稅。他的名字也因此沒有隨雨打風吹去,而是深深地鐫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