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盧梭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qū)、西方現(xiàn)代自傳的奠基者和重要代表,他的《懺悔錄》是介紹到中國最早,也是對中國現(xiàn)代自傳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作品。本文主要從《懺悔錄》文本入手,借鑒各位專家前輩的研究成果,對《懺悔錄》中表現(xiàn)的自傳真實性進行了確認。通過對文本的進一步分析,并結(jié)合相關的自傳理論,在深入理解盧梭創(chuàng)作《懺悔錄》的動因的同時試論盧梭在《懺悔錄》中自我建構。
關鍵詞:盧梭;《懺悔錄》;自傳真實;自辯與自省;自我建構
作者簡介:李林芝(1998.4-),女,漢族,河南人,現(xiàn)就讀于揚州大學文學院2018級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英美傳記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9--02
引言:
盧梭(1712—1778)作為18世紀的一位偉大的平民作家,他的三部著作《新愛洛伊絲》、《愛彌兒》和《懺悔錄》在法國文學史上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懺悔錄》是其在晚年時花費四年多寫成的最重要、也是最為人傳誦的一部作品。全書分為兩卷,共12章,記載了盧梭從出生到1766年被迫離開圣皮埃島之間五十多年的生活經(jīng)歷。在上卷中,盧梭生動的描繪了來到巴黎之前兒時的種種回憶、田園的美好風光以及一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在下卷中,他將自己與各種人的交往過程以及恩恩怨怨一一道來并介紹了幾部重要作品的創(chuàng)作。他在《懺悔錄》一開頭就道出自己的寫作初衷:“我正在從事一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事業(yè)。我要把一個人的真實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痹谶@部自傳里,盧梭以一種驚世駭俗的大膽,真實地展示了“我”有時像天空一樣純凈高遠,有時卻像陰溝一般骯臟污濁的內(nèi)心生活。
一、《懺悔錄》中的自傳真實
從盧梭的《懺悔錄》一問世以來,人們對于其真實性的詰難就沒有停止過。很多專家學者對《懺悔錄》是否真實的問題做了很多論證,但是筆者認為,無論盧梭在《懺悔錄》中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使自己“坦蕩”口吻獲得話語霸權,或者是怎樣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解,他都“在人類思想存在的缺點所允許的限度里說出了真話——他的真話”,展現(xiàn)了真正的人類自我。而且在《懺悔錄》中,盧梭不止一次重復這部書的真實性,強調(diào)了自己敘述的真實以及懺悔的真誠,當然也為書中可能的不實作了說明。在下卷的一開始,盧梭就說道:“本書的上卷是憑記憶寫成的,里面一定有許多錯誤。由于不得不也憑著記憶來寫下卷,里面的錯誤會更多……但自己我不會忘記自己的過錯,也不會忘記自己美好的感情……對感情促使自己做的是不會弄錯的,而這正是關鍵之所在?!薄拔覒曰诘谋疽饩褪亲屓肆私馕乙簧刑幱诟鞣N境況下的內(nèi)心世界。這是我所許諾的心路歷程,為了忠實地寫出來,我無需其他回憶,只須像我到目前為止所做的那樣,把心掏出來就是了?!弊詡魇亲詡鲾⑹鋈送ㄟ^記憶對自我人生形象的重新描繪,也正如趙白生在《傳記學理論》中提到的:“自傳是透視里的變化過程,把一件瑣事層層剝開,作者展示了心靈的巢痕。事實已不僅僅是事實,它因為與心靈的互動獲得意義而成為經(jīng)驗,確切地說,自傳作者敘述的不純粹是事實,也不純粹是經(jīng)驗,而是經(jīng)驗化的事實,即自傳事實?!比绻晃兜貜娬{(diào)自傳的真實問題,就過于吹毛求疵了,自傳真實不等同于社會真實和歷史真實,它主要是作者展現(xiàn)自身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而盧梭在《懺悔錄》中真誠的敘述已經(jīng)將真正的自我融入文本之中。羅曼·羅蘭說:“他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我。他永遠不厭其煩地觀察他自己。直到他那時代,還沒有一個人能做到同樣的高度,只有蒙田是例外,盧梭甚至指責他在公眾面前裝腔作勢,現(xiàn)在在這么大膽地表現(xiàn)自己時,他把自己剝得精光并把他那時代成千上萬人所被迫忍受的一切都暴露了出來。”盧梭在《懺悔錄》中以驚人的誠實、坦率的態(tài)度描寫自己,毫不隱諱自己最下流最可恥的行為,大膽地袒露自我的同時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上流社會的虛偽造作,將一切說出來交予世人去評判。這種對自我內(nèi)心的一種赤裸的展露,是繼奧古斯丁《懺悔錄》后的懺悔話語的一次歷史性突破,也建構出一個“懺悔”中的盧梭。
二、《懺悔錄》中的自辯和自省
盧梭創(chuàng)作《懺悔錄》的動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自辯,一是自省。盧梭寫作《懺悔錄》是要把真正的自我展露出來接受世人的評判而避免受到偏頗的議論,以真誠的自我書寫反駁外面流傳的不實的中傷自己的輿論。盧梭堅信自己通過寫作《懺悔錄》能夠回擊敵人對他的一切攻擊,贏得廣大人民的同情。在盧梭的《對話錄》的序言中也提到了到盧梭寫作《懺悔錄》的原因:“《懺悔錄》是盧梭對政府與教會的迫害進行的反擊,是為自己辯護、維護自己的人權和尊嚴的作品;是‘我面對所有人的講話,充滿悲憤與坦白?!背酥?,對于自己的罪錯,盧梭深感痛苦,特別是誣陷瑪麗永一事,他的懺悔是沉重的,“這種殘酷的回憶,常常使我苦惱,在我苦惱得睡不著的時候,便看到這個可憐的姑娘前來譴責我的罪行,好像這個罪行是昨天才犯的。每當我的生活處于平靜的狀態(tài)時,這些回憶帶給我的痛苦就比較輕微;如果在動蕩多難的生活中,每逢想起這件事來,我就很難再有以無辜受害者自居的那種最甜美的慰藉。……這種沉重的負擔一直壓在我的良心上,迄今絲毫沒有減輕。我可以說,稍微擺脫這種良心上的重負的要求,大大促使我決心撰寫這部懺悔錄?!薄稇曰阡洝分懈邠P真誠的依據(jù)和根基是他對人的自然本性的信仰與肯定,他相信人們在真正全面了解讓—雅克·盧梭這個人后會知道他本質(zhì)上是個正直的人。不論自我到底是好是壞都將它撕開交給世人去評判,這一行為頗具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對自己往日犯下的錯誤進行懺悔,對自我進行批判,同時又不乏表現(xiàn)出對他人、對社會的強烈的思想傾向,就是這種我與自我、我與他人、我與社會的關系中,盧梭通過展現(xiàn)出自己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完成了對自我身份的確認。
盧梭在《懺悔錄》的開頭這樣寫道:“我如實地描繪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是可惡可鄙絕不隱瞞,是善良寬厚高尚也不遮掩:我把我那你所看不到的內(nèi)心暴露出來了。”作為一個懺悔者,盧梭直接描述自我,展示了自我最私密的內(nèi)容,確證自己的身份,使自己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xiàn)?!皯曰凇被A是自我的罪感,“我”是有罪的,而現(xiàn)在“我”要正視自身的“罪”并進行自我的懺悔。在懺悔中,把自己的“罪”放在世人面前,并且希望上帝“把我的無數(shù)同類召到我的周圍來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yōu)槲业某髳憾鴩@息,讓他們?yōu)槲业目杀啥呃ⅰ?。在這之中,盧梭將自己作為一個犯罪的范本進行剖析,使人類都反觀自身,承認自己的罪過,這就使 “我”變成了無數(shù)中的一個,使“我”的懺悔更具有了普世性?!拔摇北拘陨屏?,從兒時生活的描繪可以看出“我”純潔的天性,和“我”朝夕相處的都是好人,但專橫暴虐的強者“摧殘了我那溫柔多情,天真活潑的性格”以至于“我漸漸地變壞了”并且造成了一生不幸。晚年的盧梭在敘述自己的一生時給自己定義的人生是不幸的,出生的時候“母親因生我而死,所以我的出生是我所有不幸中的第一個不幸”而父母賦予他的一顆溫柔的心造成了他“一生中的幾乎所有的不幸”。因為“我”的溫柔和敏感被社會傷害,漸漸地“我”就變壞了、犯了罪。從這個層面上看,懺悔錄不但是一部心靈的發(fā)展史,更強調(diào)了社會對自我的建構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因此,與其說是盧梭對上帝的“懺悔”,不如說是對社會的控訴,這種自我批判與社會批判相融合的《懺悔錄》展現(xiàn)出盧梭從“自然的自我”到“社會的自我”的歷程,展現(xiàn)出盧梭的身份的轉(zhuǎn)變。
三、自我認同與渴望他人的認同
自傳作家往往強調(diào)自己給自己寫傳時所具有的得天都厚的優(yōu)勢。一個人的動機是隱而不現(xiàn)的,他覺得沒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沖動,這一點也體現(xiàn)在 《懺悔錄》中?!拔疑鷣砭陀袆e于我所見過的任何一個人”,盧梭在第一卷第一章就開宗明義地確認了自我的獨特性。從17歲離開家鄉(xiāng)去流浪遇見華倫夫人去往巴黎開始,到《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的寫作及其引起的風波,再到與百科全書派的恩恩怨怨,最后的流亡,還有其中發(fā)生的種種事情,使盧梭從靦腆的、羞澀的、不諳世事的日內(nèi)瓦青年變成了大膽、驕傲、勇敢的共和國戰(zhàn)斗者,令人驚訝于一個人在短短的十幾年里竟然能夠突破自己本性的桎梏而變成不一樣的“我”。盧梭在一次次我與我的周旋之中,在一次次與他人的辯論中,逐漸了解自己的使命,而在懺悔中循著記憶又重復了自己的心路歷程,正如楊正潤教授在《論懺悔錄與自傳》中說道:“懺悔是懺悔者與其自我同一的敘述,他重建自我的過去,也建構了自我的現(xiàn)在?!痹谧允∨c自辯中,盧梭這樣的一位大師級的人物也不是站在高高的神壇上令人望之生畏的了,而是作為一位懺悔者坐在了自己的審判席上真誠地為自己的罪錯供認不諱。在結(jié)尾的最后一段,盧梭這樣說道:“我說的都是真話……如果他們拒絕在我活著的時候同我一起把這話弄個一清二楚,查清究實,那他們就是不愛正義,不愛真理.而我則敢大聲地、無所畏懼地聲明:無論是誰,連我的作品都沒讀過,僅憑自己的眼睛就將審視我的天性、性格、道德、志向、樂趣、習慣,并將我認為是一個不正直的人,那他就是理應扼殺之人”?!稇曰阡洝分型ㄟ^真誠的自我書寫建立盧梭本人和懺悔的傳主的之間的同一關系,使“我”能夠被世人讀懂,而他們則會在人類本性的范圍內(nèi)給予正當?shù)脑u價。通過自傳的形式向公眾展示自己的“真正的人類自我”,即“根源于存在的感情之中,這種感情是私人的而不是公共的,是感性的而非理智的,是天真自然的而不是道德的,是獨特的而非封閉的,是原創(chuàng)的而非形式的,是富有同情心的心胸豁達而非封閉的”的自我。
結(jié)語:
盧梭在《懺悔錄》中建構了一個自省和自辯的我。一方面想得要人們理解和同情以及反駁外界的攻訐坦誠的道出自己的“罪”,另一方面,對自己的某些值得著重懺悔的地方卻又輕描淡寫,而最后,在自我認同的同時又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與認同??傊诵缘膹碗s導致了一個個的悖論,而在這復雜的人性中以真誠的心竭力去展示真正的自我也是盧梭的對于人類審視自身的一次偉大的嘗試。
參考文獻:
[1]讓-雅克·盧梭著,陳筱卿譯.懺悔錄[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4.
[2]李利軍.盧梭<懺悔錄>與中國現(xiàn)代自傳[J].江蘇社會科學,1996:1.
[3]宗先鴻.盧梭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6.
[4]梁慶標.自我的現(xiàn)代覓求——盧梭懺悔錄與中國現(xiàn)代自傳(1919-1937)[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5]王成軍.自傳文本的解構和建構——論保羅·德曼的《盧梭〈懺悔錄〉論》[J].國外文學,2003:3.
[6]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孫偉紅.詩與真——關于盧梭自傳的一種解析[J].歐美文學論叢,2005.
[8]楊正潤.論懺悔錄與自傳[J].外國文學評論,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