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 理
我們身邊不乏“整形”食品。這些食品“顏值”很高,看上去質(zhì)量很好,卻有可能經(jīng)過了特別的加工,如假香米、注水牛肉。媒體頻頻曝光食品安全事件,“整形”食品防不勝防。面對這些真真假假的食品,我們怎么做?
案例直擊:小張喜歡在農(nóng)貿(mào)市場的一個小攤那里買豬肉。她覺得這個小攤的豬肉色澤紅潤,看上去十分水嫩,特別新鮮。
人為地在生肉里注水,以增加重量。生肉注水之后,色澤會更加紅潤,看上去很飽滿,因此外觀上更加新鮮。
辨別:
一看顏色。正常的肉色澤是均勻的暗紅色,而注水肉由于含有較多的水分,時間久了顏色會發(fā)生一定的變化,主要是變暗或者發(fā)黃。二看手感,注水肉沖淡了體液,所以沒有黏性。三用刀切,注水肉彈性差,刀切面合攏有明顯痕跡,如腫脹一樣。使用鴨肉、豬肉等較低價的肉,加入羊肉精、牛肉精等添加劑,假扮羊肉、牛肉等較高價的肉。這些添加劑里很有可能存在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成分。
辨別:
一看顏色,質(zhì)量比較好的肉,顏色通常會比較深,而不是呈現(xiàn)出鮮紅色。二看紋理,真牛肉、真羊肉紋理比較順暢、自然,白肉和紅肉是相接的;而假牛肉、假羊肉的白肉和紅肉是分開的,白肉是白肉,紅肉是紅肉,一塊一塊的。案例直擊:小李總是從小攤的桶里撈那些又白又胖的豆芽,而對其他一些顏色沒這么白,又比較細的豆芽看都不看一眼。他覺得買蔬菜就是要買“水靈”的。
噴灑尿素、硝酸銨和無根劑等化肥、藥物催生出來的蔬菜,尤其是豆芽、花生芽,會顯得特別長、特別胖、特別白,“顏值”非常高。
辨別:
一聞,健康的蔬菜芽聞起來很清爽,而有尿素味道的蔬菜芽是不正常的。二看,自然培育的蔬菜芽芽身挺直稍細,芽腳不軟、脆嫩,而藥水培育的蔬菜芽芽身粗壯發(fā)軟;自然培育的蔬菜芽,根須發(fā)育良好,無爛根、爛尖現(xiàn)象,而藥水培育的蔬菜芽根短、少根或無根。有機蔬果在生產(chǎn)的過程中不使用化肥、農(nóng)藥、除草劑、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等,連種子、土壤、水質(zhì)、大氣等都有嚴苛的要求,因此價格偏貴。一排貨架上方寫著“有機蔬果”,擺放的卻并非全是有機蔬果,有的是無公害蔬果。
辨別:
一看有機碼,真正的有機蔬果都會貼標志,類似于我們的身份證,登錄認證系統(tǒng)是可以查到的。二看外觀,通過農(nóng)藥栽培的蔬果通常都比較漂亮,而且長短、大小都很相似;有機蔬果因為自然生長,沒有用過農(nóng)藥,所以會長得不一樣,顏色也不均勻,偶爾還能發(fā)現(xiàn)一些蟲子咬的小洞。三靠檢驗,有機蔬果不含農(nóng)藥和化肥殘余物。案例直擊:小王認為晶瑩剔透、光鮮亮麗的大米就是優(yōu)質(zhì)大米。
拋光大米看上去是均勻的半透明色,美觀了很多。然而,過度拋光的大米可能是發(fā)霉大米或者是多年陳米,而非新米,甚至有可能在拋光過程中非法添加了化學物質(zhì)。
辨別
:一聞,陳米拋光米細細聞,會有一些陳腐發(fā)霉的味道。二摸,抓起大米輕揉后觀察掌心,如果碎屑全部粘在手掌上,仔細揉動甚至有油膩的感覺,那這種大米是化學拋光米的可能性比較大。三試,普通的大米淘米時,淘米水是濃白色的,拋光大米的淘米水比較清澈。在面粉生產(chǎn)過程中加入“吊白塊”,使面粉的色澤比精白面粉還要白。漂白面粉、漂白饅頭、漂白粉條粉絲等由此而來。
辨別
:一聞,好的面粉和米粉有自然的麥香味和米香味。二看,面粉和米粉的顏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加工精度的影響,加工精度越高,面粉和米粉就會越白。案例直擊:小袁喜歡在“煲劇”的時候嗑瓜子,但不喜歡手上沾著一些灰黑色的末兒。于是,她專挑那些看上去特別干凈的瓜子買。
在煮葵瓜子、南瓜子等干果的過程中加入一些白色粉末狀的東西——明礬,能使干果賣相好,顏色鮮亮,而且不容易受潮變軟。這就是“美容”干果,而明礬中的鋁對人體傷害非常大。
辨別:
一看,個別干果有些掉色,或有腐蝕的現(xiàn)象,則可能存在加入過多明礬或是長時間沒有銷售出去的情況。二試,把干果用杯子或碗盛水浸泡30分鐘,觀察水的顏色,如果水變渾濁,就表明干果可能添加了明礬。在生產(chǎn)過程中加入一些添加劑,這樣“泡出來”的蜜餞看上去非常鮮艷,也很甜。
辨別:
一看,水果在加工后因為褐變反應,顏色會發(fā)暗,而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因此如果你買的蜜餞顏色格外金黃鮮亮,或者顏色發(fā)白,就有可能是二氧化硫超標。二聞,二氧化硫超標格外嚴重的蜜餞,會聞到硫的刺激性氣味。人為什么要吃食物?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往往被很多人忽略。想吃食物、愛吃食物只是一種表象,它的本質(zhì)是人體在追求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和保健成分。如果沒有這些成分,食物便沒有了價值。正因為如此,對于食物,僅僅要求安全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怕不夠安全而放棄對食物中健康成分的追求更是缺乏理性的。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既然我們無法離開食物而生存,那么,與其把精力集中在‘不能吃什么’上,不如換個思路,更多地考慮‘應當吃什么’?!?/p>
如果選擇營養(yǎng)的食物,那么我們也就遠離了很多不安全的因素。一方面,這些食物往往更優(yōu)質(zhì)、更新鮮,不利于健康的成分比較少;另一方面,這些食物能夠提高我們的抵抗力和排毒能力,從而幫助我們的身體清除污染,提高整體的安全水平。
有了健康食物墊底,那么就算食物中仍然存在不安全的因素,至少我們得到了生命所需的各種寶貴的健康成分,保有基本的活力和抗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