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努埃爾·塞拉
ULAS J1120+0641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遠且最明亮的類星體,距離我們大約129億光年,也就是說,它是在宇宙大爆炸后的8億年形成的。
之所以稱它為“能量大炮”,是因為它比一般的恒星要亮數(shù)億倍,它的輻射功率也達到了一個驚人的數(shù)量級,大約為10兆,是太陽的60萬億倍。而其他一般的星系,整個星系的輻射功率都達不到這個量。據(jù)科學家推斷,這顆星體的輻射功率由一個質量巨大的黑洞推動,其質量是太陽的20億倍。
發(fā)現(xiàn)這顆類星體的過程也相當艱難,歐洲的天文學家用英國皇家紅外波段天文望遠鏡觀測了五年,先后共觀測2000萬個天體后,才發(fā)現(xiàn)了它。對此,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天體物理學家丹尼爾·莫洛克表示:“天文觀測是一項非常漫長而枯燥的工作,宇宙中有數(shù)不盡的天體,要在其中找到一顆特殊而有意義的天體,簡直比在沙中取金還要難,而且極考驗研究人員的耐心和運氣?!?p>
不久前,人們還以為只有像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些比地球還大的行星才有光環(huán)。然而,在2014年,巴西的天文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一顆帶光環(huán)的小行星——女凱龍星,它的直徑只有250公里,是月球的1/14,但仍有兩條光環(huán)。天文學家推測,這些光環(huán)可能是天體碰撞的遺跡,如果真是如此的話,這就會給“衛(wèi)星是由更細碎的物質碰撞聚集而成”這一觀點提供依據(jù)。
參與這一發(fā)現(xiàn)的巴西國家天文臺科學家雷內(nèi)·杜福德表示:“我們當時并不是為了要尋找光環(huán),因為我們根本沒想到像女凱龍星這么小的天體也能擁有光環(huán),所以這個發(fā)現(xiàn),以及我們看到的關于女凱龍星的大量細節(jié),完全是意外的驚喜?!?p>
2017年9月,智利的ALMA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美麗畫面:一顆處于生命周期末端的紅色巨星U ANTLIAE,正被自身所排出的物質包圍著。據(jù)科學家推斷,太陽在50到60億年后可能也會經(jīng)歷類似階段。
U ANTLIAE被發(fā)現(xiàn)于上世紀80年代末,它是一顆超巨星,在大約2700年前,它經(jīng)歷了一段時期的快速質量損失,形成了一個非常薄的球形殼體,殼體主要由含有碳和氫元素的化合物組成。根據(jù)研究人員的說法,對于像U ANTLIAE這樣處在生命周期末端的星體的研究,有助于解開在早期宇宙中星系是如何演化的謎題。
宇宙中存在很多星系,距離較近的星系之間存在很強的引力作用,由此會形成星系群,甚至星系團。ACT-CLJ0102-4915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宇宙早期星系團,它的質量是太陽的3000萬億倍,所以天文學家們給這個巨大的星系起名為“El Gordo”,是西班牙語中“大胖子”的意思。
根據(jù)NASA公布的研究顯示,“大胖子”星系團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最熱、最亮的X射線星系團之一。它距離我們超過72億光年,這意味著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大胖子”,是它在72億年前的樣子??茖W家推斷,“大胖子”是由兩個星系團碰撞而成,它們的碰撞速度可能達到每小時數(shù)百萬公里。但這類星系團的具體形成方式仍然未知,因為這取決于暗物質和暗能量。
2017年10月,位于夏威夷的泛星1號望遠鏡觀測到一個讓天文學家們感到困惑的景象:一個雪茄狀的天體正在以極高的速度向著太陽飛去,并且即將進入太陽系行星軌道中。
在緊急磋商后,天文學家們首先排除了該天體會對地球造成威脅的可能性,但是對于這個神秘的天體究竟是何物,天文學家們還沒有定論,于是他們就給這個天體起名為“OUMUAMUA”,在夏威夷當?shù)卣Z言中表示“來自遠方的訪客”。
OUMUAMUA出現(xiàn)后,全球各地的天文機構立即啟動了緊急預案,動用了幾乎所有設備對其觀測。初步的觀測表明,OUMUAMUA外表呈雪茄狀,長約400米,寬約40米,飛行速度極快,約為每小時31.5萬公里。天文學家確認,OUMUAMUA是人類首次發(fā)現(xiàn)的太陽系外小行星,也就是說,它來自于遙遠的宇宙空間,只是暫時路過太陽系而已,而且未來也不會第二次來到太陽系。
黑洞是宇宙空間內(nèi)存在的一種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天體,所有的物理定律遇到黑洞都會失效。黑洞和中子星是最讓天體物理學家感到困惑的研究對象,因為黑洞無法直接觀測,只能借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通過觀測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才能獲取黑洞存在的信息。
2019年4月,視界望遠鏡公布了首張黑洞視界圖像,黑洞視界是光無法逃脫黑洞巨大引力的區(qū)域。這個巨大的黑洞,位于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約5500萬光年,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直徑幾乎是冥王星軌道的兩倍,在它的核心區(qū)域存在著一個陰影,周圍圍繞著圓形光環(huán)。據(jù)天文學家推測,這個黑洞是由一個星系附近的幾個黑洞合并之后誕生的。
2012年10月,兩個業(yè)余天文愛好者發(fā)現(xiàn)了一顆與眾不同的行星,在這個行星所在的系統(tǒng)中,居然有四顆恒星在互相繞轉。業(yè)余天文愛好者發(fā)現(xiàn)這顆行星后,專業(yè)天文學家證實了它的存在。
這一“四體”系統(tǒng)位于天鵝座,距離地球約5000光年,其中的這顆行星叫做PH1,是一個氣態(tài)行星,它本身在圍繞一個雙星系統(tǒng)旋轉,而同時,還有另一個雙星系統(tǒng)在繞著這個雙星系統(tǒng)旋轉。
PH1的大小約是地球的6.2倍,它圍繞兩顆恒星公轉一周需要138天,其中一顆恒星的體積是太陽的1.5倍,另一顆是太陽的0.41倍,另外兩顆恒星在距離這兩顆恒星大約1500億公里的軌道上運行。如果PH1上有生物的話,那么它們可以看到天空中有四個太陽在循環(huán)升起和落下。
在2009年4月23日,NASA的“雨燕”觀測衛(wèi)星捕捉到了一次長達十秒的長伽瑪射線暴發(fā),猶如在宇宙中劃過的一道閃電。天文學家將該伽瑪暴命名為“GRB 090423”,并用架設在夏威夷島上的紅外望遠鏡以及雙子星北座望遠鏡,對該伽瑪暴的紅外線余輝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GRB 090423距離地球大約130億光年,該爆炸釋放的能量比太陽整個生命期釋放能量的100倍還要多。
GRB 090423的紅移值大約為8.2,比此前發(fā)現(xiàn)的所有伽瑪暴的距離都要遠,這也意味著,這顆已經(jīng)死亡的恒星是迄今為止天文學家觀測到的最古老、最遙遠的天體。據(jù)《自然》雜志介紹,該伽瑪暴大約發(fā)生在宇宙大爆炸后的6.3億年,只不過它的光線直到2009年才到達了地球。
“流浪行星”是指不繞任何恒星公轉的行星,它們之所以流浪,或是因為受到其他行星等天體的引力影響,而被拋出原本繞著公轉的行星系統(tǒng),或是因為在行星系統(tǒng)形成期間被彈射出原來的行星,以至于流浪在星系和宇宙之中。
2011年,科學家通過重力微透鏡首次證明了星際行星的存在。2012年,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一顆神秘的流浪行星,并將其命名為“CFBDSIR 2149-0403”,這是科學家第一次找到真實存在的“流浪行星”。
CFBDSIR 2149-0403距離地球100多光年,質量是木星的七倍,表面溫度有近400攝氏度。科學家們利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設備對其進行了光譜分析,遺憾的是,他們?nèi)匀粵]有確定這顆行星的身份。據(jù)他們推斷,這顆流浪行星的來源有兩種可能:一是質量為木星2~13倍的氣態(tài)巨行星,年齡還不到5億年;二是質量為木星2~40倍的褐矮星,且金屬度較高,年齡約為20~30億年。褐矮星是一種失敗的恒星,是因質量太小而無法在核心點燃聚變反應的氣態(tài)天體,雖然它的體型通常要比一般的氣態(tài)巨行星大,但二者之間的差別不是很明顯,這也是CFBDSIR 2149-0403身份成疑的原因所在。
雖然目前在太陽系還沒有發(fā)現(xiàn)智慧生命存在的跡象,但科學家們從未停止過尋找地外生命的腳步。首先,氣態(tài)行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其距離太陽太遠,又特別龐大,導致生命很難孕育生存。而在類地行星中,科學家對水星和金星進行了多次探測,幾乎已否定了生命的存在,火星車在火星上工作了十幾年,目前也還未發(fā)現(xiàn)有生命跡象。
于是,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這些行星的衛(wèi)星上。在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衛(wèi)星就有近200個,而且許多衛(wèi)星上都有水資源、大氣和海洋,這些都被認為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其中,“泰坦星”是經(jīng)科學家篩選后,被認為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
泰坦星又俗稱“土衛(wèi)六”,是土星最大的衛(wèi)星。它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濃密大氣層的衛(wèi)星,也是除地球外太陽系唯一表面有液態(tài)物質的星球。泰坦星的大氣中有95%是氮氣,5%是甲烷和微量的其他氣體,它是太陽系中除地球外唯一富含氮氣的星球。泰坦星的地下還存在著液態(tài)海洋,蘊含的水總量是地球的幾十倍。科學家認為,泰坦星這種奇特的環(huán)境與早期的地球很相近,即使現(xiàn)在沒有生命,也有可能在十幾億年后孕育出生命,成為第二個地球。
2014年,來自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天文學家團隊發(fā)現(xiàn)了一顆古老的恒星化石,因為它上面的碳結晶和鉆石成分相似,所以媒體在報道中將它稱作“鉆石星球”。
這顆鉆石星球位于水瓶座,距離地球約900光年,是迄今為止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的年齡最老、也最為暗淡的白矮星。其表面溫度非常低,以至于它上面的碳都結晶了,形成了這樣一顆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鉆石星球。參與這一發(fā)現(xiàn)的威斯康星大學教授戴維·卡普蘭表示:“這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fā)現(xiàn),事實上它就一直在那里,只是它太暗了,所以讓天文學者們很難找?!?/p>
白矮星是一顆質量與太陽接近的恒星死亡后留下的超高密度的內(nèi)核殘骸,其大小與地球相仿,主要物質成分是碳和氧。白矮星會在死亡后的數(shù)十億年里逐漸冷卻、變暗,比如上面發(fā)現(xiàn)的這顆鉆石星球,其年齡可能有110億年,幾乎與銀河系相當。
《天體物理學》雜志上刊登的一篇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們推算Trappist-1星系比太陽系更古老。這項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的天文學家和NASA外行星探索計劃項目的科學家共同參與,他們通過測算Trappist-1圍繞星系中心的運行速度、磁場活動、密度、吸收線、表明重力、金屬性,推測出Trappist-1的年齡介于5.4~98億年之間,大約是太陽系的兩倍。
Trappist-1星系距離地球只有40光年,由7顆與地球大小相當?shù)男行菄@著一顆紅矮星組成。其中,有三顆衛(wèi)星被科學家認為有可能適宜生命居住。科學家們還發(fā)現(xiàn),Trappist-1中有兩顆行星的軌道足夠接近,它們可以相互產(chǎn)生強大的潮汐,這不僅可以為火山活動提供燃料,還可以幫助維持大氣,并將熱量傳遞到其他寒冷的行星,這讓智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變得更高。
[譯自西班牙《真有趣》]
編輯: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