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上海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上海 200431)
在人們總結出以古希臘戲劇與莎士比亞戲劇為代表的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后,易卜生戲劇又被認為提供了一種新的悲劇范式,即社會悲劇。而這三種悲劇思維也早已混合式地融入了當代各種類型電影中,表現(xiàn)出強大的情緒感染力。由張欒執(zhí)導的電影《老師·好》雖具有一定的喜劇色彩,但是在人物的塑造與構建,情節(jié)的編排等方面,卻體現(xiàn)出明顯的悲劇敘事特點。
命運悲劇的代表有索??死账沟摹抖淼移炙雇酢返?。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限于科技水平和認知能力,常常在遭遇恐懼、困惑時將其歸結于神秘的命運。這也就導致了人類對眾神產(chǎn)生懷疑與怨懟:人選擇和擁護了神,但卻不能時時刻刻得到眾神的眷顧和庇護,人的理想和現(xiàn)實之中總是存在矛盾。人們無法理解殘酷的“神諭”,在命運面前不知所措。正如在俄狄浦斯、西西弗斯等人的故事中,命運雖然可以預測,但卻不可改變,主人公雖然擁有反抗命運的強大自我力量,但是這種努力卻總是宣告失敗。這無疑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時至今日,人們無疑不會再否定偶然性的存在,不會篤信“神的意志”這樣的超驗存在,但這并不代表在藝術作品中,人所承受的某種無可抗爭的、宿命式的壓迫和摧殘失去了打動人心的力量。正如叔本華所指出的:“造成不幸的還可以是盲目的命運,也即是偶然和錯誤?!?/p>
在《老師·好》中,最大的命運悲劇便是安靜遭遇的車禍。在苗宛秋被停課后,安靜等人雖然牽掛老師,但還是照常上課、填報志愿,等候高考的到來。在一次看望苗老師后,安靜原本的計劃是去聽講座,但在半路安靜改變了主意,決定去縣長面前為老師伸冤,也就是在回來的路上,安靜被車撞倒,導致截癱。這也是苗宛秋最終內(nèi)心深受折磨,決定不參加班級合影的原因之一。而值得一提的是,安靜之所以會被車撞倒,與苗宛秋臨時決定將自己的男式自行車借給安靜有關,一貫家貧的安靜并不習慣騎自行車。這輛自行車是苗宛秋與學生之間情誼的見證者,安靜就曾用給老師做蝴蝶結鑰匙扣的方式表達對老師的敬愛,借單車的行為也是苗宛秋關愛安靜的表現(xiàn),不料這卻造成了安靜的災難。
在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中,普羅米修斯最終在他人的解救和犧牲下得到了自由,但依然要佩戴一枚用高加索巖石做成的戒指,以表示自己仍然是被縛于高加索山脈上的,以顯示宙斯的威權。在存在主義誕生后,這被解釋為:人與世界之間總是有一種荒誕關系。正因人意識到了人的生存總是被打擊或威脅的,即使暫時自救,命運的無上位置依然穩(wěn)固,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才能被普遍接受。在《老師·好》中,淪為殘障者的安靜不僅錯過了第一年的高考,也在隨后的兩次高考中均發(fā)揮不佳,原本最有機會上北大,為苗宛秋圓夢的學生就此與大學失之交臂。人的智慧、勤奮或自立自強等優(yōu)點,并不能幫助其徹底擺脫厄運、打破困境,命運的“威權”依然存在,這是令人扼腕的。
當下的人類固然早已不會將一切都歸結為命運冥冥之中的捉弄,但源自古希臘的命運悲劇讓人類顯現(xiàn)出一種崇高莊嚴的氣概,這對當代人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在《老師·好》中,安靜選擇改變原計劃去為苗老師伸冤,觀眾可以在安靜騎著車一路飛馳,不顧工作人員的阻攔沖進縣政府大院呼喚縣長的過程中,看到她的個人意志得到伸張,原本一向顯得弱小、自卑,在他人面前手足無措、不敢直視他人的安靜在悲劇發(fā)生的前一刻具有了英雄氣概。當安靜因車禍致殘后,她在高考上失敗了,但是她的人生并沒有被摧毀。在電影的結尾中,坐在輪椅上的安靜開了一家“靜的書屋”,樂觀而堅強地生活著,并成為了學生們中唯一一位見到苗老師的人。滿頭白發(fā)的苗宛秋前來送還了那個蝴蝶鑰匙扣后,就消失在了人群之中。這是同樣被命運打擊過的苗宛秋對安靜的一種嘉許。失敗和傷痛并不等同于安靜的終極命運,這是安靜與苗宛秋共同造就的,人在命運面前的強大力量就此得到彰顯。與之類似的還有如耗子罹患腦瘤,但最終戰(zhàn)勝了病魔等,在此不贅。
所謂性格悲劇,即指因人的性格弱點或偏見而導致的悲劇。性格悲劇的出現(xiàn),讓觀眾注意到人類心靈世界是何等的豐富、復雜以及富有層次。在莎士比亞的實踐后,黑格爾、馬克思等思想家又在理論上對性格悲劇進行了總結。
在《老師·好》中,師生盡管均擁有善良的本質(zhì),但也都有各自的性格缺陷,這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傷害。張欒有著較為深刻的洞察力,對于中國師生關系,他能夠感知到其中既有溫情感人的一面,也有不和諧、給予雙方傷害的悲情一面,并且,這種不和諧與傷害在歷史中依然綿延不斷地出現(xiàn)。電影中的苗宛秋在與學生見面的第一天就被稱為“苗霸天”,因為他以讓女生們燙直頭發(fā),折斷女生的口紅,讓男生在門外不停地喊“報告”、面壁等方式給了學生們一個下馬威。盡管苗宛秋簡單粗暴地表示:“從今天開始,這個班上的規(guī)矩他姓苗!”學生們依然感到不服氣,于是他們以各種調(diào)皮搗蛋的方式予以回擊,或是偷拆了苗宛秋單車的擋泥板,或是將他的單車升到旗桿上。在后來,雙方依然齟齬不斷,苗宛秋好面子、唯分數(shù)論,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留情面,不顧學生自尊心,偏袒品學兼優(yōu)的安靜等性格缺陷逐步暴露出來,尤其是在高三時,苗宛秋自作主張取消了學生們的副科,又禁止學生們參加藝術節(jié)等,都展現(xiàn)出他作為一個普通的小人物性格缺陷的部分。盡管在電影中,學生們終于意識到了“老師好”,但是苗宛秋對自己卻是不滿意的。這也是為何安靜在說“和您一樣不好嗎”的時候苗宛秋脫口而出“不好”,并且在最后離開學校到山區(qū)教書的原因。單車以及苗宛秋家中的獎狀、獎杯等,都在將苗宛秋定位為“好”老師,而苗卻對數(shù)十年來的自己進行了否定,這不能不說是可悲的。
在未成年人當中,性格造成的悲劇也同樣存在。關婷婷和安靜都喜歡英俊的駱小乙,關婷婷曾經(jīng)對閨蜜李海燕說過,駱小乙長得比高倉健還要好看。然而在駱小乙的心中只有文靜內(nèi)斂的安靜。關婷婷在性格上有虛榮而張揚的一面,如一開學就成為了“自封”的班長,包攬下許多班干部的活兒,又因為自己家庭經(jīng)濟條件好而或是送旅游鞋給海燕,或是在體育課上請全班同學吃雪糕等,不斷流露出優(yōu)越感。關婷婷在成為班級中眾星捧月的焦點時,也失去了駱小乙的好感。更為過分的是,在發(fā)現(xiàn)駱小乙心儀安靜后,關婷婷選擇告發(fā)駱小乙“生活作風有問題”以阻礙駱小乙入團,導致駱小乙失去了當兵的希望而自暴自棄,重歸小混混的生活,兩人徹底失去了建立深入關系的可能。電影中的學生們欠缺足夠的文化程度和生存經(jīng)驗,加之性格上的問題,就容易進入到“求不得”的局面中。關婷婷的驕傲自私使得自己在愛情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駱小乙的桀驁不馴、陰郁孤僻、缺少與長輩的溝通,導致自己在入團上一經(jīng)打擊便徹底變回新華街“九龍一鳳”中的“老八”,在個人發(fā)展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盡管社會機制的相對健全,苗宛秋的負責沒有讓他們向著更黑暗的深淵滑落,但他們都有著無法自我實現(xiàn)、自我滿足的體驗,這種由性格導致的“求不得”依然是一種悲劇。
在談及拉薩爾的悲劇《弗蘭茨·馮·濟金根》時,馬克思認為,濟金根的覆滅并不能被歸結為他性格上的狡詐,而應該被歸結為他作為舊勢力和垂死階級的代表者有著某種局限性,悲劇的根源在于社會現(xiàn)實,而不是“劇中人的頭腦之中”。這也就指明了社會悲劇誕生的必要。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社會才是悲劇沖突的必然性所在。亨里克·易卜生創(chuàng)作的《社會支柱》《玩偶之家》等劇作中,男權對女性有著全方位的壓迫,資產(chǎn)階級手握諸多資源從而與無產(chǎn)者尖銳對立等社會問題被暴露無遺。
在《老師·好》中,一種社會困斗、野有遺賢的悲劇就被披露了出來,主人公苗宛秋就一再成為這一悲劇的受害者。苗宛秋第一次受害在1965年,本來已經(jīng)拿到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的苗宛秋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爆發(fā),因家庭成分不好而被取消了入學資格,最終只能就讀于一所普通師范院校,當上了一名郁郁不得志的中學語文老師。在“文革”的語境中,原有的社會秩序崩潰,人們的人生道路因為“成分”而被徹底改變。這是一次典型的個體與社會間的悲劇性沖突。這也導致了苗宛秋多年來生活在一種焦慮之中,荒唐的歷史在他心中烙下了烙印,他必須要培養(yǎng)出一個能上北京大學的學生,昔日的傷痛才能得到平復,因此在安靜本來可以保送上師范大學的時候,苗宛秋暗示安靜放棄保送,向北大努力。
在“文革”結束之后,苗宛秋的遭際從人和體制的困斗變?yōu)槿撕腿说睦Ф?。以苗宛秋的資歷,他原本應該得到分配的住房,然而卻在每次的分配中敗下陣來,當別人在為此爭鬧或挑撥離間的時候,他卻總是默不作聲。學校中還出現(xiàn)了有償補課現(xiàn)象,而在苗宛秋為了不耽誤安靜的復習時間,無償?shù)貫槠渌毨W生補課時,他卻遭到舉報,以致被停課。真正通過補課賺取利益的人并沒有被懲罰,而擁有一顆拳拳園丁之心,連學生自發(fā)送的一籃子雞蛋都不收的苗宛秋卻被收費補課者誣告。在電影中的1985年,中國社會進入轉(zhuǎn)型期,人們在不看重“成分”的年代轉(zhuǎn)而追求經(jīng)濟利益,而苗宛秋是一個沒有得到公正對待的人。苗宛秋知道自己一人自然是無法對抗眾多的惡意與私心的,因此只能用鮑照的“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進行自我安慰。鮑照的《行路難》控訴的正是社會中出身卑微、脾氣剛直的圣賢地位不高的現(xiàn)象,這句詩說出了苗宛秋的心聲。在《老師·好》中,絕大多數(shù)時候電影都采用了暖色調(diào),如教室、走廊、教師辦公室黃色的墻裙和門窗油漆等,人物也往往處于被陽光籠罩的環(huán)境中,讓人感受到溫馨與希望,以表現(xiàn)這是苗宛秋所說的“最好的時光”。然而在兩個場景中,苗宛秋被籠罩在陰影之下,畫面給人以陰冷和失去希望之感,一為苗宛秋枯坐家中,對著自己曾經(jīng)拿到的獎杯獎狀時;一為苗宛秋搭乘火車前往山區(qū)時,在車廂連接處,透出光亮的窗口僅占畫幅的一小部分,站在陰影中的人物辨識度被降低,但其沉重晦暗的心境卻明晰起來。這正是苗宛秋因社會不公而處于逆境的具象化表達??梢哉f,對這種社會癥結與人的沖突的揭露,是《老師·好》的人文價值立場最為鮮明的地方。
正像魯迅和王國維所談到的那樣:“中國人底心理,是很喜歡團圓的?!薄拔釃酥?,世間的,樂天的也。”國人崇尚悲而不傷的敘事,戲劇亦較少將人物的無望和苦難推向極致,而是悲喜交集、否泰參半的。在當代觀眾普遍懷抱著較為輕松的心情,渴望在電影中看到和諧的人際關系,甚至因于謙等演員而懷有被逗樂的審美期待的情況下,張欒在《老師·好》中,雖加入了不少具有“笑果”的橋段,但在整體上,電影依然有著悲劇的底色。張欒將命運悲劇、性格悲劇與社會悲劇三種范式融合在一起,使這部現(xiàn)實主義電影沉重地叩動觀眾的內(nèi)心,讓觀眾在被銀幕故事打動的同時,生發(fā)出對現(xiàn)實的關懷與對過往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