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瑩
剛開始寫作時,我知道些刊登小說的雜志,不知有《長江叢刊》,兩年前在微信上看到一期《長江叢刊》目錄,才知道這本雜志。后又看到幾期評論版目錄,從目錄選題的角度和方向,大致能看出雜志呈現(xiàn)出的層次、品質(zhì)和范圍,又依著感興趣的文題,看了幾篇評論文章,大約可得出編者的眼光了。
作為寫作的初學者,未曾想到會與《長江叢刊》有什么交際,我原以為它純發(fā)評論文章,后來知道是分作品版和評論版的,輪月交替。去年與雜志社社長劉詩偉老師認識,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與劉老師聊天,聽他講他的理念和創(chuàng)作,我也講些自己的想法,但自認為沒有什么成績來佐證自己的想法。論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生活閱歷,各方面來講,我與長輩分的劉老師都很不對稱,但劉老師很鼓勵我,這是他對年輕人的包容和支持了。今年在《長江叢刊》上發(fā)表了小說,承蒙劉老師和編輯老師們的寬容和指導。
文學是一門沉悶而安靜的差事,需要人坐得住。文學也是一門非常陳舊的差事,很不“潮”,人們可以與前衛(wèi)藝術接軌,去欣賞接納它們,文學也可以用新形式去表現(xiàn),但自古以來文學的本性就是一個陳舊的內(nèi)核,因為它寫的都是已經(jīng)過去的東西,主題逃不過那么幾個——愛,恨,生,死??s小些,是貪婪,嫉妒,傲慢,仇恨,癡男怨女。再縮小些,是生活,一日三餐,消磨生命的種種瑣事呈現(xiàn)出來的人之常性,總的來說,是人性的種種形態(tài)。寫作工具也很簡單,只需筆和紙就可以,從有文學以來至現(xiàn)在,作文學仍然只需要筆和紙就可以了,成本非常低廉,但創(chuàng)作所需的腦力與思想成本,又非常昂貴,還非常難得。所以常常驚嘆一些作品怎么寫得那么好,那么打動人心,它的出處,也許不過就是一個蓬頭黃面的人,拿著一支普通水筆并著草紙寫出來的。
文學評論給了理解那些打動人心作品的多種路徑和可能,一篇評論文章從這個角度來闡釋它,另篇評論又從另一個方向去歸納它,有時看一些作品評論,感到非常有趣,因為文章里的思維和立足點是我看此書時沒有想到的,此時看到,真有看到別人另辟蹊徑卻走出一條鮮花鋪路的欣喜感,于自己也拓開些固定思維。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唐朝劉禹錫被貶多年后回到長安,游玄都觀,作了此詩,被認為有涉諷刺權貴,又被貶往僻地,十幾年后回來,再游舊地,仍詠玄都觀,寫下“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開盡菜花開”。我想文學就像詩中桃花開盡過后的那片菜花,到了而今人人目不暇接的時代,菜花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因為它生命力足夠堅韌,內(nèi)在的蓬勃與養(yǎng)分足以使它發(fā)芽,生長,茂盛。
祝福《長江叢刊》四十周年生日,祝愿《長江叢刊》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