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蕎麥粑趕壽》是荊州花鼓戲的一出傳統(tǒng)劇目。劇目內(nèi)容自然質(zhì)樸、劇情呈現(xiàn)通俗易懂、人物性格個性鮮明。整部劇雖然沒有華麗大氣的場面、高深莫測的哲理,卻從平樸中折射價值、從矛盾中詮釋道德,是一出飽含民族倫理傳承、中華優(yōu)秀精神的經(jīng)典劇目,也是一出接地氣、雅俗共賞的好戲。
【關(guān)鍵詞】荊州花鼓戲;傳統(tǒng)劇目;舞臺表演;戲曲藝術(shù)
中圖分類號:J81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6-0038-01
《翠花女撿過》又名《蕎麥粑趕壽》,是荊州花鼓戲的一出傳統(tǒng)劇目。劇目內(nèi)容自然質(zhì)樸、劇情呈現(xiàn)通俗易懂、人物性格個性鮮明。整部劇雖然沒有華麗大氣的場面、高深莫測的哲理,卻從平樸中折射價值、從矛盾中詮釋道德,是一出飽含民族倫理傳承、中華優(yōu)秀精神的經(jīng)典劇目,也是一出接地氣、雅俗共賞的好戲。
2005年,湖北省花鼓戲藝術(shù)研究院重新排練和演出《翠花女撿過》,使這一傳統(tǒng)劇目得到了進一步傳承和發(fā)展。其中肖作偉導演,楊迪作曲,由我擔綱主演翠花女。全劇共分七場,其中有五場是翠花女的主場戲。該劇對演員要求較高,尤其是翠花女一角,其唱腔、身段表演都有一定的難度。
常言說“十年磨一戲”,早在1995年我就接觸過這出戲,當時同民間藝人,人稱江湖(江漢平原)“三鼎甲”之首的曾娥子師傅、汪姣芝老師等同臺演出翠花女,向她們學習唱腔,受益匪淺。本次重排《翠花女撿過》,在尊重傳統(tǒng)的同時,也融合了我的舞臺實踐、生活感悟,力爭塑造出一位更加可親可敬、真實可愛的“三女”。
翠花女的唱腔以高悲腔為主,其中高腔是荊州花鼓四大主腔之首,音域橫跨兩個八度,難度最大,表現(xiàn)出大起大落的特征。在高音區(qū)向我?guī)煾道畲喝A請教,在低音區(qū)向曾娥子師傅學習,力爭做到貫于頂沉于底,高音不飄浮,低言要厚實,以情帶聲,聲情并茂。
“夜宿馬房”一場,布景只有傳統(tǒng)的一桌二椅。雪夜寒冷,四面透風,導演要求我的表演應顯示出馬房的惡劣環(huán)境。風聲加表演,反映寒冷這個比較簡單,但如何反映出“馬房”這個特定場所是一個難題。于是我從劇本中尋找線索,從生活中找依據(jù)。同場蔣氏有一句唱腔“馬房中碾壞了我家的稻草,牛不吃馬不聞又不好燒”,這句話給了我靈感,何不用現(xiàn)存的稻草捂著取暖呢?于是舞臺上有了拉草開鋪的動作。我趁下鄉(xiāng)演出的機會,特意參觀了牛屋草垛,發(fā)現(xiàn)要從草垛上拉出一捆稻草不是那么容易,而且拉出去以后會揚起一陣灰塵和草屑。有了生活實踐有了底氣,于是我和導演共同研究舞臺處理方式,通過配合擊樂“陰鑼”,用水袖撣開絲幔和灰塵,驅(qū)散馬房內(nèi)的惡氣,再用“越錘”和“九錘半”的點子配合拉草的動作。由于用力過猛,稻草出垛后,身體失去平衡,雙水袖上翻接“坐凳”,接下來灰塵揉進眼睛,再慢慢取出草屑,抱草開鋪……這一連串的戲劇動作,不但從生活中提煉出了藝術(shù)的身段,而且恰如其分地顯出了馬房的惡劣環(huán)境,同時也彰顯了翠花女忍辱負重、自強不息的稟性。
“雪夜回窯”對我來說難度更大。翠花和兒子寶兒且唱且舞,與風雪搏斗,部分動作突破了青衣程式。合著音樂的節(jié)奏,用水袖遮檔迎面刮來的風雪;按“鎖錘”的節(jié)奏“云手”扒雪開路;用托寶兒“旋子”代表過溝壑;用“下叉”代表陷入雪窩;寶兒單腳后倒,翠花雙手托接來表現(xiàn)路滑……難度最大的要數(shù)“跪地躦子”,要求雙腳跪地串翻身,為了這個高難動作我練了很長時間,雙膝都磨破了皮,血肉模糊,雖傷痕累累但始終保持著高標準。這一場戲不能簡單地為唱而唱,為舞而舞,要通過且唱且舞反映出天氣的嚴酷和道路的崎嶇,從而折射出翠花女不屈不撓的堅強斗志。
第七場是全劇的中心,是翠花女的重頭戲。光一段“撿過”就有72句,這么冗長的唱段在其它劇中是極少見的,處理不好就顯得累贅和拖沓,觀眾可能起堂退場。因此,我和導演、作曲對這一段核心唱腔進行了慎重的研究。
首先我對“撿過”的理解是心平氣合地檢討母親以前的過錯,而不是簡單貶斥。既是講道理,也是釋放心中的委屈,要娓娓道來,要以理服人,做到合情合理絲絲入扣,如果不掌握這個分寸,就會毀掉翠花女的人物形象……全段70余句,多次轉(zhuǎn)折,不緊不慢,不知不覺,觀者完全融入翠花女的心路歷程,與翠花女同悲同喜,在母親蔣氏一旁插科打渾的調(diào)侃中,觀眾也會含著眼淚笑出聲來。
另外,伴奏擊樂也別具一格。這段伴奏從高腔的“幺板”轉(zhuǎn)入悲腔的“三起板”;從沒有任何樂器伴奏的“清板”到急促淋漓的“一字板”,音樂呈現(xiàn)一氣呵成而跌宕起伏,聽者無不感慨喟嘆。
“撿過”一折印證了翠花女堅強不屈、是非分明、賢淑豁達、善良孝道的性格,實為中華傳統(tǒng)女性之楷模,彰顯了人間正氣,也許這些就是編導和我要達到的藝術(shù)境界和人生真諦吧!
《翠花女撿過》自2005年上演以來,好評如潮,久演不衰,演出超過270場,成為劇院日常演出必備劇目。因為劇目內(nèi)容的思想精深,并且有較好的舞臺藝術(shù)呈現(xiàn),我也因此榮獲湖北省牡丹花戲劇獎。
該劇的演出也得到了諸多觀眾的熱情反饋。有觀眾發(fā)來短信說,《翠花女撿過》宣揚了和諧、公正、正義和自強的精神。翠花女是相夫教子,尊老愛幼的代表,是傳統(tǒng)中華女性的典型楷模。還有一個叫吳漢的年輕朋友說:“我以前并不喜歡看花鼓戲,是劇中人翠花女使我感動,是演員劉麗萍的精諶演唱把我?guī)雱∏橹?,不但同情劇中翠花女的一家,更對劉麗萍女士肅然起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