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首先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概念有明晰和一致的共識。在梳理學界爭論的歷史起點與邏輯起點的基礎上,以實踐論為視角,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是理論起點和實踐起點的統(tǒng)一,應為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與邏輯;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D61?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1-0005-03
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爭論不休,主要論點有“東方社會理論”“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共二大”“大革命失敗”“ 《反對本本主義》問世”“井岡山根據地建設”“農民改造”“遵義會議召開”等。進一步梳理、分析學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研究,有利于準確地科學定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要義,客觀判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助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順利發(fā)展。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淵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涵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進程。毋庸置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論——實踐——理論”的發(fā)展過程。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實踐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初,由西方傳教士零星碎片地進行傳播。以梁啟超、朱執(zhí)信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留學日本,受日本學界對社會主義的研究的影響,開始把日本學者研究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等翻譯成中文。1917年,俄國爆發(fā)了著名的十月革命,為中國無產階級的斗爭指明了方向,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陳望道等人開始走上追求馬克思主義的道路。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毛澤東發(fā)表了《民眾的大聯(lián)合》,熱情謳歌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呼吁要聯(lián)合民眾,倡導解放和變革,對國家和社會進行改造。26歲的毛澤東寫下這篇長達六千多字的文章,深刻剖析為什么中華民族的聯(lián)合有如此強大的勢力,如何凝聚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的廣大民眾,并結合國內環(huán)境分析它的可能性,這與早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號召全世界被壓迫的無產階級聯(lián)合起來抗爭壓迫者,反對封建社會制度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揭穿資本主義社會以金錢利益為紐帶的神秘面紗,有著異曲同工之秒。陳獨秀、李大釗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并冒著生命危險向北京城內的民眾散發(fā),號召學生、勞工、商人團結奮起,敢于挑戰(zhàn)封建壓迫,敢于對社會進行根本的改造;李大釗撰寫了以《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為代表的一系列歌頌社會主義的文章;《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問世后,也得以在中華大地上廣泛傳播。歷史深刻表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喚醒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反抗;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中國成立的第一個革命政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由理論向實踐的轉變。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理論
1922年,有關“社會性質和革命綱領”第一次被提上了中共二大會議日程,中共四大呼吁無產階級要牢牢掌握革命的領導權,聯(lián)合工人和農民,團結一致;1927年,毛澤東又發(fā)表了一系列文章,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的性質和革命的“朋友”和“敵人”。秋收起義后,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革命者在井岡山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新道路,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有效結合中國革命實際并在中華大地扎根發(fā)芽的強大生命力,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逢山開路”的自強不息精神。毛澤東撰寫的《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更明確提出了做調查和擁有發(fā)言權是成正比的關系,認為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本本”或“教條”,不能空談;[1] 1938年,毛澤東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一步明確和完善其內涵與特質,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由實踐到理論轉變,實現(xiàn)感性向理性的飛躍。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爭論:歷史起點與邏輯起點
通過梳理現(xiàn)有學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相關問題研究文獻,從邏輯起點、歷史起點、實踐起點、理論起點、創(chuàng)新起點等不同的維度和視角中,可得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爭論的焦點在于歷史起點與邏輯起點。
(一)關于歷史起點的爭論
劉國普從歷史起點的角度研究,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源自于中共二大的召開,原因是中共二大深刻剖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國具體的國情,在此基礎上明確提出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并制定了第一部《黨章》,中共二大的歷史貢獻為探索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雖然也存在缺陷與不足,但終不能掩蓋其對馬克思主義學說創(chuàng)新運用的事實。[2]徐方平等持相似觀點,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起點的標準量化為四個方面,既要滿足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基礎,形成革命黨這一實踐主體,又要有一系列的“中國化”實踐活動和形成的核心價值,中共一大只具備前兩個條件,中共二大從時間和空間、理論與實踐上都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殊實際相融合的具體體現(xiàn)。[3]趙秀華反駁上述觀點,認為中共二大其主體其實是共產國際,綱領、政策的制定也并不是由中國共產人獨立承擔,會議召開更像是對“退縮”或“進攻”路線的貫徹,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有著天然的區(qū)別,與中國的具體國情相脫節(jié),錯誤的理論最終把革命實踐引向失敗的邊緣,大革命的失敗就是最好的論據。[4]高軍峰否認此觀點,認為中共二大共產國際的參與直接動搖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根基,影響共產黨與國民黨的合作,誰也不肯承認哪一方的執(zhí)政領導地位,雙方各執(zhí)一詞,還導致共產黨人后期想要放棄革命領導權的結果,犯右傾錯誤;他也著重闡釋大革命失敗為歷史起點之說,歷史總是把事實呈現(xiàn)在人們眼前,大革命的失敗直接推動共產黨人另辟蹊徑,由城市中心論轉為農村中心論,這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歷史條件。[5]除此之外,王小擁認為源自于中國共產黨成立,歷史起點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同時開始,并且具有同質性[6],中國共產黨的這一實踐主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打開了一道門,猶如人帶著堅定的信念踏出通往社會主義的第一步,那一刻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的開端。
實際上,中國共產黨成立與中共二大都有共產國際的代表參加,制定的綱領和策略都具有共產國際的共性,缺乏對中國具體國情的探索和考慮,對中國共產黨員來說,他們追求的革命道路在當時是危險的,也缺乏革命實踐的經驗,還沒能憑借自身的能力突破民族危亡的難關,這一時期的任何一個歷史事件自然難以承載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這一重任。
(二)關于邏輯起點的爭論
陸軼之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是馬克思晚年的東方社會理論。俄國的村社制度吸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注意力,提出了俄國能跨越“卡夫丁峽谷”的天才構想,避免重蹈資本主義老路而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可能性。在列寧領導下的俄國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一國實際相結合的成功先例,樹立了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以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代表的革命導師紛紛致力于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更深程度和更廣范圍地實現(xiàn)中國化。[7]李怡等提出應以李大釗為代表的留日知識分子的斗爭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認為當時正是日本研究社會主義的鼎盛時期,他們深受其學術環(huán)境和社會氛圍的影響,開始謀求運用馬克思主義救亡圖存,這是認識的條件,雖然他們在此期間參加的革命斗爭都以失敗告終,但這已經具備了實踐的條件,他們所得到的不僅是教訓,還有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再生理論,具有實際的應用和理論形成,集歷史、實踐、理論于一身,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8]另外,夏建國等認為中國工人階級多次具體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實踐之所以發(fā)生,是因為它代表了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需要和強烈愿望,具有全民性和徹底性,有非常豐富的內涵,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使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其實踐過程中不斷衍生出相應的理論成果,體現(xiàn)具體實踐與抽象概念的統(tǒng)一。[9]高軍峰認為邏輯起點是從中國共產黨對農村、農民的改造開始,中國的人口農民占最大多數(shù),毛澤東經過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組織農民打土豪分田地,極大地激發(fā)了農民和士兵的積極性,鼓舞了全民參加革命的斗志,這是在中國歷史上從沒有過的農民能翻身與壓迫者對抗,能夠意識到在民族危亡面前人人都需要團結和奮斗。[5]
恩格斯曾指出歷史和思想進程從同一時間開始,也就表明歷史與邏輯是相統(tǒng)一的,割裂了兩者關系無論從任何一方面來說都經不起推敲。如果把前面幾種觀點作為指導革命實踐的理論基礎,那么,中國工人階級的革命實踐則是理論指導后的實踐,爾后又反過來為新的理論提供基礎,為新的實踐服務,農民的改造也是基于不成熟的思想而展開的初步嘗試,因而也不能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理論起點與實踐起點的統(tǒng)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的提出,使得人們對其的認識由低級向高級、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經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無限循環(huán)變化發(fā)展過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初作為間接經驗,其在中國的實際應用則是直接經驗,中國人民親自參加變革現(xiàn)實的實踐,在中國土生土長,緊密聯(lián)系中國的政治、經濟、歷史與文化?!芭懦庖磺蟹裾J實踐重要性、使認識離開實踐的錯誤理論”[1]284,如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置于“圣經”高度,沒有結合中國實際,沒有經過實踐的檢驗就不成其為理論,純屬空談。在王國敏等看來,李大釗等先進知識分子以馬克思民族化思想為依據,創(chuàng)造性地在中國開辟社會主義萌芽道路,對馬克思主義學理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由理論自發(fā)到理論自覺的轉變,可初步認定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的理論起點。[10]然而并不能把理論起點直接說成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因而不能相提并論,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起點定于“李大釗說”的觀點并沒有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1918—1919年的李大釗沒有生活在社會主義那個事物的環(huán)境,不能具體認識社會主義的規(guī)律,無這方面的實踐,并且當時的歷史條件具有局限性,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是表面的、片面的、外圍的,其實踐也是沒有經過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的實踐,屬于感性認識階段。
中國共產黨人學會了使用馬克思主義的武器,是在黨的歷史上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和李立三的左傾機會主義,總結五次反“圍剿”斗爭的左傾機會主義的性質的嚴重錯誤,團結黨和紅軍,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指導革命實踐。有學者說井岡山道路的開辟是實踐起點[11],中國以外的國家從沒有這樣的經驗可供借鑒和參考,在中國最先開拓、發(fā)展,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在經過失敗之后,從中取得的經驗教訓,變革原有的錯誤和禁錮思想,使之適應于外界的規(guī)律性,變失敗為勝利?!榜R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待解決的問題?!盵1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理論已不同于過去簡單的概念,而是客觀的、本質的、全局的,能反映事物內部的聯(lián)系,是經過了實踐檢驗的真理,標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端,屬于理性認識階段。認識并不能通過一次實踐就能獲得它全部的理論精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前進的、上升的、運動著的理論。隨著歷史時段的推移而發(fā)展,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運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
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經過幾代共產黨人的艱苦探索和勇于實踐,已然躍升為真理的高度,在中國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其起點是理論起點與實踐起點的統(tǒng)一,換言之,是以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為起點。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劉國普.中共二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步[J].理論月刊,2012(12).
[3]徐方平,曾銀慧.中共二大: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4]趙秀華.中共二大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關系新探[J].求索,2014(4).
[5]高軍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與邏輯起點[J].社會主義研究,2012(6).
[6]王小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起點”和“第一人”——兼評李大釗研究的一個流行觀點[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9).
[7]陸軼之.東方社會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J].理論月刊,2014(4).
[8]李怡,孫宜芳.再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J].科學社會主義,2015(3).
[9]夏建國,李紅梅.實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邏輯起點[J].江漢論壇,2016(3).
[10]王國敏,陳加飛.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起點的探索——兼與幾種流行的觀點商榷[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2(6).
[11]左樂平,王仕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起點和理論創(chuàng)新——紀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九十周年[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7(6).
[1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M].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1.
作者簡介:詹曉玲(1995—),廣東湛江人,單位為廣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現(xiàn)代化。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