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國內近年以來翻譯層面的圖式理論研究現(xiàn)況,客觀綜述其研究發(fā)展過程、現(xiàn)狀和趨勢,總結成果和不足,進而分析未來該領域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圖式理論 綜述 國內
引 言
翻譯層面的圖式理論作為圖式理論指導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國內對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的重視,圖式理論開始引起各領域學科的關心,認知行為學、認知心理學、哲學、外語教學、翻譯等學科都曾引入圖式理論進行實踐研究。本文選取了從1998年開始到2019年收錄于中國知網(wǎng)(CNKI)的對圖式理論視角下翻譯研究的相關文獻,通過二十余年該領域的先前研究,對其發(fā)展歷程、現(xiàn)狀、趨勢等做出綜合評述,以打造對翻譯領域圖式理論的全面客觀認識。
一、圖式理論的基本內涵
圖式(schema)是指人腦中對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所形成的框架網(wǎng)絡。人們在認知過程中,通過對同一類客體或活動的基本結構的信息進行抽象、概括,產(chǎn)生包攝性觀念,即形成大腦中的“框圖”,這便是圖式。[1]認知理論把圖式定義為從心理學理解認知的基本構造單元。魯墨哈特(Rumelhart 1980)指出“圖式理論基本上是一種關于人的知識理論,也就是說,它是關于知識是怎樣被表征出來的,以及關于這種對于知識的表征如何以期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識的應用之理論。”[2]
圖式的概念最早來自18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康德。他在自己的著作《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們已有的知識建立關系,才會變得有意義。”此后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巴特利特(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把圖式理論應用于心理學,并首次在著作《記憶》(Remembering)中提及圖式,將其定義為“過去反應或過去經(jīng)驗的積極組織”。
二、國內研究現(xiàn)狀
截至2019年8月,中國知網(wǎng)中收錄的國內關于圖式理論的期刊共有6347篇,而其中關于從翻譯角度進行論述的研究卻只有378篇,可見其所占比例之不足。1998年彭開明教授在國內發(fā)表了第一篇圖式理論視角下的翻譯研究文章——《圖式與翻譯》[3],開啟了國內對該領域研究的大門。
由表可得,以2005年為節(jié)點,前后兩階段發(fā)文量呈現(xiàn)巨大差異。2005年之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發(fā)文較少。該時期特點是主要集中在對圖式理論視角下翻譯研究的總括性介紹,研究方向較廣而不具體,代表性文章有劉明東和劉寬平的《圖式翻譯漫談》[4],該文章將圖式概括總結為人腦中關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知識的組織形式,是人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基礎,并將圖式理論引入翻譯領域。把圖式理論指導下的翻譯的理解、表達兩大過程概括為源語圖式解碼和目的語圖式再編碼。從圖式的語言圖式、語境圖式、文體圖式、文化圖式等四個方面敘述翻譯內容。提出翻譯實質上就是圖式的翻譯,即將源語中的各種圖式再現(xiàn)于目的語之中的觀點。指出在圖式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對源語中的語言圖式、語境圖式、文體圖式、文化圖式等進行正確的解碼并對其用目的語進行恰到好處的再編碼,才能造就出上乘的譯作。
同期另一篇代表性文章是王立弟的《翻譯中的知識圖式》[5],本篇文章介紹了圖式理論在人工智能、心理學和語言學等學科中的發(fā)展應用,闡述了知識圖式在信息處理、存儲記憶和提取方面所發(fā)揮的作用。然后利用圖式理論中腳本、框架以及主題、目標、因果關系等概念和分析手段分析了翻譯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典型的場景和話語文本,并指出掌握相關的知識圖式有助于提高翻譯質量和減輕翻譯過程中信息處理的負擔。文中主要涉及非專業(yè)知識的解釋概括,沒有對專業(yè)知識進行分類總結。兩篇代表性文章在相關研究史上屬于開山之作,理論闡述嚴謹,引用率高。
從2005年之后,相關研究開始增多,直至2013年達到頂峰36篇,而后又漸漸下降至15篇左右。同前一時期不同,該時期的主要特點為在運用圖式理論視角中的某一觀點,對翻譯中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有針對性地分析,注重結合實際,研究方向具體。如《中醫(yī)典籍中的文化圖式及其翻譯》(蔣學軍 2010)、《從古典詩歌中的意象翻譯看意象圖式理論的闡釋空間》(楊俊峰 2011)等,這一類文章將圖示理論進行分類,并適用于對于某一特定的翻譯領域,結合方法論,研究分析圖式理論對翻譯的指導作用和可譯性。而且較上一階段相對比,能夠對口譯進行單獨分析,也更好的利用了圖式理論的激活瞬時性的特點。
上述圖式理論在翻譯方面的研究經(jīng)歷了兩個大的發(fā)展階段,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圖式理論傳入中國之后對外語教育起到了較好的指導性作用,而外語教育中的聽力和閱讀理解對應翻譯中的口筆譯來說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基礎性作用,國內學者們對這一點沒有足夠的認識,而僅僅將圖式理論與翻譯進行簡單結合。雖較前期來說已經(jīng)能夠較好的結合實踐進行分析,但對于翻譯策略的結合研究較為薄弱,良好的翻譯需要適合的理論指導和恰當?shù)姆g策略實施,二者缺一不可。對翻譯過程的指導作用多局限于背景知識和理解階段,而對于記憶表達等階段研究分量不足。
三、小結
綜上所述,圖式理論發(fā)展至今被廣泛應用于各種交叉學科領域,20世紀末開始,圖式理論對于翻譯的指導意義被人們發(fā)現(xiàn)并開始運用于指導研究翻譯實踐當中,這期間國內相關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仍顯不足,相關領域研究市場空白較大,應當在學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加強研究的力度,并拓展研究的深度。積極探索圖式理論對翻譯實踐指導的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1] 彭開明,杜成,徐建英.認知圖式理論在翻譯建構中的意義及其具體運用[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05):121-124.
[2] 顏林海.翻譯認知心理學[M].科學出版社,2008-6
[3] 彭開明.圖式與翻譯[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1998(04):85-88.
[4] 劉明東,劉寬平.圖式翻譯漫談[J].外語教學,2004(04):50-52.
[5] 王立弟.翻譯中的知識圖式[J].中國翻譯,2001(02):19-25.
[6] 張欣,田翠蕓.圖式理論對于口譯的啟示[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02):119-120+130.
作者簡介:姓名:黃浩(出生年份1995—),性別:男,籍貫:山東濰坊,碩士研究生,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方向:朝鮮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