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瑞瑞 陳滔娜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社會活動或實踐方式,具有高度自覺的政治意識、辯證反思思維和柔性教化與管理等特點。滿足人的政治社會化需要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存在的合法性依據和本質要求,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任務是思想政治教育借助“教育”方式實現的基本目標,教育主體的交往與互動是“教育”實踐的根本前提。系統全面考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邏輯,有助于實現“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有價值。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會化;政治意識性;辯證反思性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19)010-0121-05
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項實踐活動,作為一種社會實踐方式,其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一詞的表達,馬克思主義者在不同的歷史進程中有不同表述,“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相關概念的演變,反映了不同時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矛盾與特點。目前“教育”與“思想”“政治”組合,構成“思想政治教育”標準術語,具有時代意義,同時也體現了“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與價值。當前學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界定尚未統一,“教育”的具體內涵也未能得到全面理解。因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應有意蘊,闡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邏輯,將有助于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及其實踐的完善與發(fā)展。
不同于一般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具有其鮮明的獨特性。目前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研究視角多樣、分層明顯且存在差異。把握“教育”的已有研究現狀,系統分析與比較已有觀點,有利于進一步認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有意蘊。
第一,政治教育。由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政治特性,人們常常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有多位學者從不同方面,闡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是政治教育的相關論點。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秦在東教授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的角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主要應該是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內容[1]。“教育”的教化與內化所具有的政治性,可追溯到“思想政治教育”一詞產生之初。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被賦予政治教育的角色,存在合理性與價值性。但學界探討“教育”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教育時,相對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其他特性,缺乏對“教育”系統解讀,這就需要進一步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涵。
第二,政治功能。有學者提出政治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最基本功能,在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上有所作用。武東生、馮樂學者認為,教育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以改變思想提高覺悟為目的,采取多樣形式與多種方法的活動。它是思想政治的“教育”,具有政治功能[2]?!敖逃痹谒枷胝谓逃兴哂械鸟R克思主義理論的特色,強調了“教育”所具備的政治功能。孫其昂教授也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特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3]。“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色彩,存在于服務思想政治的需要之中。根據當前學界對“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界定可知,已有研究更多是從“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特定背景下所具有的特點出發(fā),概括了“教育”所具有的政治功能,“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其他特性未能系統論述。
第三,有意識性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與一般意義上的教育都是“有意識性的”,是自主性的,具有主觀能動性。但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與一般教育的“有意識性”有所不同。李合亮認為,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但后者作為政治教育活動更為顯著,教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社會與人自主地有目的性地進行階級意識的活動[4]?!敖逃痹谒枷胝谓逃惺怯幸庾R的政治活動,這也成為“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重要價值。金林南教授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與一般教育相比,它具有更加高度的自覺性——政治上的“有意識性”,教育的“有意識性”一定是有條件的,即所展開的教育要故意去傳播需要受教育者認同的價值觀[5]108。“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意識性”更多地體現為政治自覺性,教育者有強烈的政治目的,所傳授的內容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旨在使被教育者有意識地接受并認同其價值觀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與一般教育的“有意識性”有所不同,這需要進一步系統地探究“教育”的“有意識性”的本質及具體表現。
第四,實踐活動。在哲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中,教育常常被認為是一項實踐活動,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其類似觀點。陸慶壬、張耀燦、陳萬柏等學者都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是一項實踐活動?!敖逃奔戎笇W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一切影響人的思想品德、知識技能、智力體力的實踐活動[6]。這更多是從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與內容的角度來探討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內涵,體現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廣泛性與多變性特點,強調了教育的實踐性。
由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專家和學者對有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研究范圍廣,理論性強,但也存在不足。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解讀,往往是從思想政治教育本質、范疇、功能等角度進行探討,在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與“政治”的屬性時,忽略其“教育”的本質?!敖逃彼哂械膶嵺`性、超越性、未來性等被忽視,“教育”所具有的思辨精神、藝術魅力被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政治性”所掩蓋。另外,學界對“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涵義缺少批判性的認識,在強調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重要性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有的特殊性沒有得到重視;在注重借鑒多學科的內容與方法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的范疇沒有得以厘清。此外,根據“思想政治教育”一詞概念的演變史得知,“教育”因其自身優(yōu)點使得其與“思想”“政治”相結合,組成“思想政治教育”一詞,這就需要進一步認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擬在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嘗試全面系統地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進行分析,厘清“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有的意蘊和價值,進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
從“思想政治教育”一詞的提出背景可知,“思想”和“政治”在已有的條件下借助“教育”能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特定領域里,不可避免地帶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政治意識性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具備的本質特征;辯證反思性是“教育”在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下的客觀要求;柔性教化與管理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獨特優(yōu)勢。
1.政治意識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教育的形式來傳播思想意識和政治觀念,從而實現其政治目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是為上層建筑而服務的,是一種具有高度自覺的政治意識的實踐活動。它具有更高的自覺傳播意識,傳播政治知識和政治價值觀[5]108。
首先,政治意識的“教育”在自覺性方面表現為政治的高度自覺性,具有政治意識導向性和知識價值導向性。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意識活動,政治進入人頭腦的方式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將特定思想和觀念傳達給每一個人,思想和政治以教育的方式進入每一個人的頭腦之中,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自覺性被強化,被賦予了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自覺性,成為了一種政治方式或手段。其次,政治意識的“教育”在實踐性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社會背景下,教育者通過教育這樣一種實踐方式來傳達自己的思想觀念、政治意識、價值觀點等,并在實踐過程中使受教育者去接受并認同?!敖逃痹谒枷胝谓逃惺且匀藶閷嵺`對象,以提高人的思想素質和增強人的政治意識為目標的實踐方式或活動?!敖逃痹谒枷胝谓逃械膶嵺`性使傳達內容的方式變得更生動,主體雙方具有交互性,整個實踐過程滲透出鮮明的政治意識性。最后,政治意識的“教育”在超越性方面表現為,有意識性地使受教育者堅定未來社會發(fā)展的理想信念,對未來所要建成的共產主義社會充滿信心和動力,為每一個人未來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八枷胝谓逃币辉~演變史中,曾出現過“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等相關用法,最終統一為“思想政治教育”一詞,這是因為“工作”著重其經驗性,“教育”更強調科學性,既滿足人當前存在的政治需求,也滿足人未來的政治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進行的“教育”因其政治特性,使得“教育”所面對的未來發(fā)展更符合其政治方向。反之,“思想”與“政治”也在借助教育所具有的超越性特點,牢牢把握人與社會未來發(fā)展的政治格局。
2.辯證反思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除了具有高度自覺的政治意識以外,還具有相對獨立性,充滿思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復雜性,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等存在不確定性,是動態(tài)變化的。一般教育都具備反思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在面對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時,辯證反思性被更加地突顯出來。這要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被賦予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辯證反思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個思想交流互動、價值檢驗自省的育人過程。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不僅是理想信念的教育,也是方法論的教育,具有辯證反思性。教育所追求的認識必然是正確的認識,是真理。思想政治教育將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作為認識和接受事物的指導方法,因而“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必然是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指導下進行其實踐的?!敖逃绷η笏囵B(yǎng)的每一個人都具備辯證思考的能力,辯證地看待一切事物,具有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這也是辯證反思的“教育”邏輯性和合理性的體現。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在現有的條件下,所具備的辯證反思性被強化。教育是服務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思性是其基本特點?!敖逃彼幍乃枷胝谓逃h(huán)境的復雜性,所要面對的教育主體即人的思想的多樣性與多變性,使得“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不斷進行檢驗反思,力求教育效果達到最佳。思想政治教育是動態(tài)變化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達的“教育”內容不是絕對真理與永恒真理,而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反復被檢驗,需要教育主體雙方不斷反思及自我教育,以獲取新的認知。思想政治教育培養(yǎng)的人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是人格獨立與精神獨立的人。思辨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哲學魅力,它使得教育對象具備辯證反思的能力,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3.柔性教化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教育為手段的具有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活動或實踐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一詞的演變中,“教育”最終實現了“思想”與“政治”組合,離不開“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主體性、柔性等藝術魅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不等同于強制性的思想或政治“灌輸”,它是一種柔性教化的教育,是以人為中心,通過教育感化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具有政治性,但不完全等同于政治的強制性和強迫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始終將“以人為本”作為實踐思想,尊重人的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采取雙向互動的交往方式,給予教育對象極大的自主性,去選擇是否接受或認同教育者所傳達的思想和觀念。其次,“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教化的藝術性。教育方法靈活多變,注重環(huán)境教育、榜樣教育與說理教育等相結合,達到教育感化的育人目標?!敖逃痹谒枷胝谓逃兴哂械慕逃囆g魅力在于鮮明的實踐性特點,使教化成為一種以人為本、貼近實際的手段與方式。 第三,“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上,除了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外,還包括道德教育、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等,這些內容并不是利用政治權力進行“剛性教化”,而是遵循人和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采取柔性教化與內化的方式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踐方式或社會活動。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眾多且結構復雜,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這就意味著實踐過程與方法不能“一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實踐在體現政治的強制性時,必須具有柔性教化的特點。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所具有的時代特點,促使“教育”是柔性教化的。新時代的中國擁有一個和諧自由的環(huán)境,“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以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堅持“立德樹人”的實踐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特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最顯性表現就是柔性教化,而非剛性帶有其強制性,從而更能走進人心,起到育人效果。
“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種社會活動和實踐方式,實踐性是其最鮮明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借助“教育”來實現其目的,這就需要從多個方面去探索“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邏輯,進一步完善對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理論認識。
1.滿足人的政治社會化的發(fā)展需要。從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創(chuàng)立起,服務的對象一直是人,確切地說是社會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7]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一個政治社會,“教育”存在的本質要求是服務于人的政治社會化發(fā)展?!敖逃睗M足人的政治社會化發(fā)展需要是“教育”得以存在的合法性體現,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要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于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政治性和階級性?!敖逃痹谒枷胝谓逃芯哂姓我庾R性,這就意味著“教育”要培養(yǎng)具有特定的政治意識與政治立場的社會人,并參與于社會生活之中,使自我的政治性和社會性得以存在與發(fā)展。政治意識的“教育”,不可缺失的是要進行知識價值傳達和政治意識導向。其次,人在現實的社會條件下,為了自身的成長與發(fā)展需要,必須進行政治社會化的發(fā)展,明確自身的政治意識與信仰,才能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秩序地發(fā)展,以便更好地在現實社會中獲得發(fā)展與滿足。再次,每一個社會人是不可能超越政治性存在的,在現存的社會條件下,社會人參與社會活動,其思想、觀念等都不可能擺脫階級立場的存在?!罢伪旧砑词墙逃逃彩钦蔚幕A,政治以公開的形式進入個人的私生活中?!盵8]人只要生活在政治社會中,必然接受“教育”熏陶,這也是人在政治社會得以生存的實現方式?!敖逃笔钦我怨_形式進入人頭腦中的實現手段,這使得“教育”只有滿足人的政治社會化需要,服務于社會人的政治性存在與發(fā)展,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的應有價值。
2.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任務。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由于“思想”與“政治”自身的特殊性,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敖逃背蔀閭鞑ニ枷胝谓逃膬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手段和方式,這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是具有政治意識的實踐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為了實現其目標必須借助“教育”的實踐方式或手段。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所具有的階級意識和政治立場的強制性特點,需要通過“教育”這樣一種柔性的藝術手段來實現,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易于被教育對象接受,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八枷搿弊鳛橐环N觀念或認識,“政治”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需要實踐性的“教育”來傳播其思想觀念與政治意識?!敖逃痹趯嵺`過程中傳播思想認識與政治價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實現“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有價值。另一方面,“教育”所傳達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任務是變與不變的統一。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所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任務,會隨著時代的任務與目標而不斷調整,階段性內容與任務也會不斷變化。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任務的本質即政治性階級性的特點不會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完成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最終價值指向和任務不會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有自己的使命與任務,“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將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作為自身的任務,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才能實現“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有價值。
3.實現主體之間的交往與互動。教育是人類社會的一項交往形式,交往是教育得以踐行的基本方式?!敖逃弊鳛槿伺c人之間的交往與互動,是實現知識傳授與精神交流的實踐活動,這也成為“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彰顯其價值的前提條件。第一,交往滿足了人的社會需要和精神需要。只有通過交往互動,教育雙方才能形成“教師與學生”的社會關系,教師的社會價值得以體現,學生獲得思想教育。教育者肩負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教育對象追求自我成長,這促使教育主體通過“教育”這一交往活動,進行思想和觀念的交流與互動,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敖處熍c學生”這樣一種社會關系,更是滿足了教育主體雙方的精神與情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憑借“教育”這一交往手段,產生了教育主體之間情感的交集與聯系。學生因交往而有了引路人,收獲了人生之道;教師因交往有了教師的使命,感悟到了為師之道。第二,交往使教育者能夠全面了解教育對象,及時掌握學生動態(tài)。受外界因素及自身發(fā)展特點影響,教育對象的思想狀況存在不確定性,這意味著教育者需要通過不斷的交往互動,及時全面地了解教育對象,以便不斷更新調整教育方法,使教育對象真正地認同并接受教育者所傳播的政治理念或者價值觀念。第三,交往是教育主體雙向互動的社會過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檢驗與發(fā)展的過程?!敖逃痹谒枷胝谓逃校偈箖r值觀念與思想理念得以踐行,這不僅使教育主體的認知被反復檢驗,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被不斷加以驗證,從而獲得新的理論認識。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育主體雙方的互動參與給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力,使其得以生存與發(fā)展;教育主體雙方的思考與反省給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血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在交往互動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不斷得以完善與發(fā)展。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種組織自覺開展的、以改變人們思想和觀念為目的從而影響人們行為的社會活動,也是以教育為手段的人類特有的具有政治意識性的實踐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具有高度自覺的政治意識、辯證反思、柔性教化的意蘊,這既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鮮明特征,也是“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yōu)勢所在?!敖逃弊鳛橐环N交往方式,在實現教育主體交往與互動的前提下,服務社會人的政治存在與發(fā)展、傳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任務,成為“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以存在并發(fā)展的實踐邏輯。厘清“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有之義,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及其實踐的發(fā)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1] 秦在東,方愛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特征芻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13) ∶ 7-9.
[2] 武東生,馮樂.對“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演變的解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8) ∶ 4-8.
[3] 孫其昂,黃世虎.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4版)[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15.
[4] 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關于其起源及本質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 58.
[5] 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范式的哲學沉思[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
[6]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 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
【責任編輯: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