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和雨
摘要:經濟法歸責原則在經濟法體系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是解決責任由誰承擔和承擔多少責任關鍵所在。我國傳統(tǒng)的歸責原則包括公平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天平責任原則等,在現(xiàn)階段優(yōu)勢與不足并存。為了更好適應經濟法責任的靈活性保障受害主體的利益,建立層層遞進的綜合性歸責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經濟法 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
一、問題的提出
漆多俊先生將經濟法定義為“調整在國家調節(jié)社會經濟過程中發(fā)生的各種社會關系,以促進社會經濟實現(xiàn)國家意志預期目標的法律規(guī)范的總稱”,私以為“國家調節(jié)”、“社會經濟”是其中的三個核心要素,它是經濟法區(qū)別與其他部門法的重要標志,同時也限定了經濟法所體現(xiàn)的內容必須明確一定的法律責任。
所謂的經濟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因違反經濟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而應承擔的而特殊義務。因此,為了在實際操作中明確經濟責任,如何確立符合經濟法自身特點的歸責原則的研究顯得格外重要。本文闡釋經濟法中的歸責原則,并不是為了有所創(chuàng)新,而是嘗試通過理解各家理論,對我國經濟法的歸責原則進行梳理,從而對經濟法的責任體系進行跟完善的學習和理解。
二、歸責原則含義
經濟法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決定在違反經濟法的行為中,造成的損害結果應當由誰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具體而言,經濟法歸責原則只是經濟法責任體系中的一個過程,而并不一定發(fā)生責任;但是,經濟法責任是在歸責環(huán)節(jié)中產生的結果,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當中,經濟法歸責原則即為對有關活動進行判斷的指標和依據,為核準某主體承擔某種法律責任的手段。[1]
三、當今我國現(xiàn)行的歸責原則
公平原則
1、公平責任原則概述
公平責任原則是當事雙方都對造成的損害事實均沒有過錯,根據法律公平的觀念,考慮雙方實際情況分擔責任的歸責原則?!敖洕ㄘ熑我怨截熑螢橹饕臍w責原則還因為經濟公平是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它要求經濟法主體在主體地位,權利享有和義務承擔,交易機會,利益成果享有和責任承擔等各方面都滿足公平的要求?!盵2]公平責任原則以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為目的,考慮到社會的實際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弱勢群體的利益。
2、比較經濟法和民商法的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正義是法律普遍存在的價值原則,而民法作為調整平等主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部門法,自然將以公平正義作為法律體系構建的基礎和司法實踐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民商法和經濟法在公平和效率方面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二者在公平價值取向方面,共同承擔協(xié)調經濟關系的任務,能夠對市場發(fā)展過程中的經濟主體進行科學的調配,保障市場公平運行。[3]但是,民商法和經濟法由于不同的價值立足點,其在公平原則方面也存在著根本性的差異。民商法更注重個體利益,調解的是平等個體之間的不公平待遇,更具私主體的平等性,而經濟法則著眼于社會整體經濟運行的宏觀角度,強調的是經濟整體參與過程的綜合利益。
(二)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承擔法律責任的基本條件的認定責任的準則,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違反本法第十條規(guī)定侵犯商業(yè)秘密的,監(jiān)督檢查部門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根據情節(jié)處以一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就是過錯責任原則的體現(xiàn)。
1、過錯責任原則的作用
從道德層面上看,個人認識到自己有過錯并為之承擔責任,這符合正義的普遍價值;從社會層面上看,過錯歸責原則擴大了侵權行為法的適用范圍。早期的侵權行為法是采用了個別侵權類型,過錯責任原則的廣泛適用,打破了結果責任對侵權行為類型的束縛,建立了一般的原則,實現(xiàn)了侵權行為法的擴大化。[4]實際上,實行過錯責任原則的基本功能就在于將侵權民事責任歸屬于有過錯的民事主體來承擔,從而教育和懲戒有過錯的人,指導人們正確的行為,并預防侵權行為的發(fā)生。
2、過錯責任原則的不足
過錯歸責是以責任主體是否存在過錯來衡量責任主體應否承擔責任的,在確定了責任主體應承擔責任后,以過錯的大小為標準來衡量責任主體承擔責任的多少,即無論是確定是否要承擔責任,還是確定承擔多少責任,過錯歸責都是借用了一個標準,那就是主觀的過錯標準。也就是說,過錯責任原則是基于“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的主觀過失來分配責任,即原告(如消費者)需舉證被告(如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有疏忽大意的過失,從而確定被告的責任。但在實際操作中,過失這一心理過程很難被觀察、測量,也很難通過客觀行為來證明主觀動機。[5]因此,這一原則不僅缺乏實際操作性,而且不利于保障受害人的權利。
(三)天平責任原則(定性定量原則)
陳婉玲教授在其著作《經濟法責任論》中提出,只有通過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把經濟法責任主體與其應承擔的經濟法責任連接起來,形成具有經濟法特色的新型歸責原則,才能使得經濟法矯正市場失靈功能落到實處。
1、歸責思路
陳教授將經濟法的歸責原則比作一個天平,天平的一端是社會整體利益的代表人和維護者,另一邊是對社會整體利益的侵害人,如天平的左邊是政府和經營者,天平的右邊是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消費者。一邊是強勢群體,另一邊是弱勢群體,而經濟法歸責就是一個不斷給弱勢一邊加碼的過程,從而使天平重新回歸平衡的狀態(tài)。
那么如何達到這種平衡呢?陳提出了“定性定量”的歸責思路——所謂定性原則是指基于政府或經營者是否違反經濟法為其預設的義務來決定其是否應承擔經濟法責任的法律原則;而定量原則是根據政府或經營者所實施的違反經濟法的行為的具體程度或危害后果來決定其應承擔多少經濟法責任的法律原則。[8]簡而言之,定性解決的是“是否應承擔責任”的問題,定量解決的是“應承擔多少責任”的問題。
2、歸責內容
在內容上,其分別對經營者和政府進行歸責。政府的定責原則是基于政府是否違反經濟法為其預設的義務構想來決定其是否應承擔經濟法責任的理論基礎。政府的量化原則是根據政府失范行為的形式和嚴重程度來決定采取何種措施的量化標準;而經營者的定責原則則基于經營者是否違反了經濟法為其預設的義務構想來決定經營者主體是否應承擔經濟法責任的理論基礎,營者的量化原則是根據經營者主體經濟違法行為的違法程度來決定其應承擔多少經濟法責任。
五、經濟法歸責原則體系建構
經過對上述原則的闡述和分析,筆者認識到,經濟法作為一門具有靈活性、廣泛性、宏觀性的部門法,經濟法責任相較與其他法律責任也更為多樣、歸責過程更為復雜,但是在現(xiàn)階段,經濟法責任歸責原則不管是屬于傳統(tǒng)型的,還是屬于創(chuàng)新型的,在它們單獨使用的過程中均會出現(xiàn)某些方面的紕漏或者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經濟學各學者普遍認為,應當綜合運用各歸責原則,根據個案分析特點和受眾主體所面臨的權利義務損害,從而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想要更有效地防止受損害主體利益補償方面可能出現(xiàn)的漏洞,并保障其獲得最大化的權利,就必須構建起一個全面、完整的歸責原則機制,如此一來,才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獨立,進一步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進步,使得經濟法的功能和價值更充分地發(fā)揮出來。
參考文獻:
[1] 莊季喬.關于經濟法責任的歸責原則分析[J].法制與社會,云南:法制與社會雜志社,2016.12(039):83-84
[2] 游華奎.經濟法的公平價值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7.(5):111-112
[3] 孫嘉陽.從公平與效率的視角簡析民商法 與經濟法的價值取向[J].法制與社會,云南:法制與社會雜志社,2017.08(143):6-7
[4] 李劍霜.我國經濟法歸責原則評析[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0.13(195):301-302
[5] 王澤鑒.侵權行為法[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8. 14-15
[6] 焦富民.論經濟法責任制度的建構[J].當代法學,2004.11(6)
[7] 潘云華.法律的經濟學倫理分析[J].前沿,2008.(7):94-99
[8] 陳婉玲.經濟法責任的歸責原則[J].政法論壇,2010.28(6):1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