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雄
【摘 要】本文論述在高中歷史課堂中應用史料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主動挖掘,靈活利用史料資源;多維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史料;摒棄說教,搭建自主學習平臺。
【關鍵詞】高中歷史 史料教學 史料資源 自主學習平臺? 教師角色 轉(zhuǎn)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6B-0142-02
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教師教學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在歷史課堂成為使用頻率較高的教學方式,此法包含有極大的史學、教學價值,深受眾多中學歷史教師的歡迎。它是在探索歷史知識的過程中,以史料為據(jù),深度認知歷史原有的面貌,追查歷史于歲月中形成的規(guī)律。將史料教學引入到實際的歷史課堂中,不僅能夠使學生于學習中逐漸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并且可顯著強化其實踐能力,從而增強史料價值呈現(xiàn)的效果。
一、主動挖掘,靈活利用史料資源
史料教學在實際的歷史課堂中呈現(xiàn)的方式是以歷史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文字史料進行解讀為主,通常情況下,這種類型的教學方式未參與課余時間各式各樣史料的收集、匯總、探析、應用等活動。其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強化學生的應試能力,但長此以往,其產(chǎn)生的效果將會逐漸減弱,不利于學生今后的學習發(fā)展。歷史教學的教學理念為能充分有效地運用史料,而實現(xiàn)這一措施,最重要的則是能探知到史料本身所含有的教學價值,利用科學的手段去呈現(xiàn)其價值及意義。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三《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的授課過程中,教師可在教學中引入這樣的一段史料:當軍閥統(tǒng)治存在的丑惡無情地將盧梭、孟德斯鳩、華盛頓這幾位革命派效法的引領者的理想擊碎后,致使原本向西方探知真理的人們已逐漸從制度、器物層面轉(zhuǎn)化為文化心理層面,由中、西二者間產(chǎn)生的形而下對比改變成形而上對比。
結合相關的材料,筆者以此設置兩個提問:“哪些歷史事件能夠充分展現(xiàn)中國近代在學習西方文化中形成‘器物—‘制度—‘文化心理這樣的一個歷程?”“上述中的對比原則能夠?qū)χ袊枷虢缭斐珊畏N干擾?”教師應在實際的教學中采取有效的措施進一步擴展課本上存在的史實,如課前利用網(wǎng)絡去收集相關的材料,以此指導學生該如何有效思考問題及靈活巧妙應用曾學過的歷史知識。在教師主動教學的模式中,學生不僅可以有效地鞏固歷史學科基礎的內(nèi)容及知識,而且可進一步開闊其原有的知識視野,以此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動和熱情,顯著增強歷史思維能力。
又如,在教學《洋務運動》一課過程中,在應用教材進行講解的基礎上,教師可通過閱讀《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相關史料,挖掘其中隱藏的資源,并且在課堂授課中有效應用。在對洋務運動進行評價時,教師可在課堂上向?qū)W生展示一則材料:“中體西用后來久被指為包庇封建,其實,那個時候的中國,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頑梗的士人,在封建主義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啟錮閉,引入若干資本主義文化,除了‘中體西用還不可能提出另一種更好的宗旨。如果沒有‘中體作為前提,‘西用無所依托,它在中國是進不了門,落不了戶的?!敝笇W生分析與閱讀材料后,對洋務運動進行客觀的評價。在教學深入挖掘與靈活應用史料資源的方式下,學生不僅可以有效地鞏固歷史學科基礎的內(nèi)容及知識,而且可進一步擴展其原有的知識視野,以此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主動和熱情,顯著增強歷史思維能力。因此,在實際的史料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需積極主動去收集、概括、使用史料,最終為學生開創(chuàng)一條綿延不絕的河流。
二、多維角度,引導學生分析史料
從本質(zhì)上來分析,歷史事實屬于客觀且無法改動的,但歷史理解及解釋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其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而產(chǎn)生出相應的變化,如立場、觀念以及角度等因素。常規(guī)的歷史教學模式中通常是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抑或是教師豐富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以固有的思維對歷史基本知識進行解讀,但卻無法有效突破原有的框架范圍。此類教學手段難以滿足學生對教學的需求,且使學生無法形成成熟的思維去審視歷史。因此,在實際的史料授課中,歷史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情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從各個角度去分析歷史。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四《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授課過程中,筆者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以此教導學生能夠?qū)W會從各個角度去分析孔子的個人史,理解儒家思想具體發(fā)展的歷程。例如,“漢代時期的孔子不僅是一個在政治上失意的學者,同時也是一名在教育方面成績斐然的學者,哪一位同學可以列舉一些經(jīng)典的案例來證明這一言論?”“古時候,孔子如現(xiàn)代的明星一般被眾人當作偶像,由此明確說出儒家代表性人物董仲舒是采取怎樣的措施去推廣以及采取何種方式對儒學進行改造的?”“明末清初時期的若干個思想家是怎樣對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發(fā)出挑戰(zhàn)的?”“19 世紀末,維新派人為何要對孔子形象進行重新塑造呢?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當新文化運動正處于發(fā)展的高潮時期的時候,他們?yōu)槭裁创虺隽恕虻箍准业赀@樣的口號呢?”其實在實際的教學中,多數(shù)的歷史教師在課堂中也十分注重從各個角度去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如沛縣的劉曉兵教師就將《儒家文化創(chuàng)始人孔子》這一課時的題目改編成“對一個人的十五種評價”。
又如,《中國古代的經(jīng)濟政策》一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了解與全面掌握我國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及閉關鎖國等重要政策,讓學生了解到經(jīng)濟政策與外交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講解“海禁”“閉關鎖國”的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向?qū)W生展示以下三則史料:(1)材料一:隋唐時期,對外交通發(fā)達,唐朝政府鼓勵外商來中國貿(mào)易,允許他們長期在中國居住、任官,和中國人通婚。長安、洛陽聚集了各國的使節(jié)、商人。(2)材料二:永樂二年,禁民下海。時福建瀕海居民,私載海舡,交通外國,因以為寇;(3)材料三:順治元年,清政府頒布“遷海令”……寸板不許下水。凡溪河,豎裝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瞭望,違者死無赦。指導學生閱讀以上材料,并在所學知識基礎上對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進行探究。同時,可指導學生翻閱相關資料,通過資料分析實行“海禁”“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通過這種多維的角度指導學生分析及理解歷史,以此進一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顯著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欲望及自主性,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逐漸養(yǎng)成較強的歷史審判能力,同時也能對學習中遇見的難題,以綜合性思維去分析及處理,以此有效提高自身的問題處理能力,最終使得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去探尋歷史未知的奧秘以及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因此,在史料教學的基礎上,教師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有效地從一維轉(zhuǎn)化到多維,進而為學生臨摹一道色彩繽紛的彩虹。
三、摒棄說教,搭建自主學習平臺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要想順利開展史料教學,歷史教師需根據(jù)每一次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指導學生如何有效學習,發(fā)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即便是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的史料教學,也不可放棄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點撥以及解惑作用。在中學教學中所使用的歷史教材中均是史學界對一些較為關鍵的歷史事件進行的基礎性評析,過去的常使用的教學方式是“照本宣科”,這樣的教學極易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產(chǎn)生枯燥乏味之感。為有效避免這一現(xiàn)象,教師最好能夠引入一些與教學內(nèi)容存在一定關聯(lián)性的史料,以此進一步指導學生分析及理解史料和這些“基礎性評析”二者間具有的關聯(lián),最終有效消除常規(guī)以“說教”為主教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羅斯福新政》的授課過程中,筆者在教學中引入下列材料:為能顯著提升美國在國際上的經(jīng)濟地位,1933 年 3 月 10 日,羅斯福政府對外公布了對黃金出口進行封鎖的信息,與此同時,在 4 月 19 日,羅斯福政府再次對外正式公布了不再去爭取金本位。這樣的舉措,致使美國的流通幣,也就是美元在 1933 年 10 月貶值至 30%。但是這樣的舉措也為美國爭取了這樣的優(yōu)勢,那就是美國在國際上的總體競爭力得以顯著性增強。筆者據(jù)此編制了以下幾個提問:“進入到 20 世紀以后,美國經(jīng)濟發(fā)生了怎樣的重大事件?”“根據(jù)這些事件的發(fā)生,美國政府制定了哪些對應的解決措施?哪一種措施最后獲取了顯著的解決效果?”“根據(jù)材料描述的內(nèi)容概括美國采取何種措施落實于貨幣發(fā)行政策上?產(chǎn)生了何種效果?”讓學生依據(jù)材料內(nèi)容,與同桌一起進行討論,同時,教師指導學生在創(chuàng)建的問題情境中自主思考,并且自己翻閱相關的歷史資料,通過多種渠道深入研究資本主義世界經(jīng)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這兩個事件之間存在的邏輯性關聯(lián),全面掌握在金融領域中羅斯福新政制定的具體解決策略以及最終形成的影響,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客觀思考與解讀問題的能力。
當然,在開展史料情境教學的過程時,歷史教師必須以正確的教學理念對學生進行指導,達到不偏不倚,適度教學,避免出現(xiàn)跑題及離題現(xiàn)象,同時在對學生進行提問后,給予其一定的思考時間及空間,使其能夠團結協(xié)作、積極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探討,從而在歷史知識學習中真正實現(xiàn)多得、多思以及多悟等,最終領悟、明白、學會歷史。經(jīng)歷史教師積極指導下,學生通過有效的課堂學習對歷史知識積極思考、追尋及呈現(xiàn),于無形中顯著優(yōu)化自身的學習效果。因此,在史料教學的有效條件中,歷史教師應化講為導,為學生構建一個展現(xiàn)自我的舞臺。
【參考文獻】
[1]楊兆雄.教師角色的定位和轉(zhuǎn)換[J].甘肅教育,2009(10)
[2]鄧珍芳.高中歷史史料教學探微[J].中學教學參考,2016(34)
[3]席長華.高中不同學段培養(yǎng)史料解讀能力初探[J].中學歷史教學,2016(1)
[4]耿春霄.傾聽弦外之音 把握言外之意——例說高考新常態(tài)下的史料解讀[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4)
[5]楊俊偉.高中歷史文字史料解讀五步法例談[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5(1)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