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國際學術交流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2019-10-21 04:58:19楊占
現(xiàn)代交際 2019年15期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培養(yǎng)

楊占

摘要:國際學術交流離不開跨文化語境。目前在研究生國際學術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仍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甚至處于缺失狀態(tài)。從文化客觀差異出發(fā),探討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yǎng)對于國際學術交流的必要性及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途徑,以期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養(yǎng)模式。

關鍵詞:國際學術交流 跨文化交際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5-0011-03

當前的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但針對專業(yè)研究生進行的對外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還主要集中在語言層面。事實上,隨著外語教學的推廣和普及,大多數(shù)研究生的外語水平已有顯著的提高,在專業(yè)領域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聽說能力和較強的讀寫能力。因此,出現(xiàn)在學術交流中的諸多問題,并不出于語言本身,而是與參與者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

按照外語教育學者Fantini的說法,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種與語言和文化不同的人們進行有效而得體的交往所需要的綜合能力”。[1]文化在很多學術交流中并不外顯出來,但卻以內(nèi)隱的模式,時刻影響和定義著參與者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語言交流方式及道德觀念等。當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相互碰撞時,諸多文化特質便會凸現(xiàn)出來。對于兩種存在較大差異,甚至沖突的文化,交往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中引用了北京一位營養(yǎng)學教授與美國人的談話:

American:How does the Nutritional Institute decide what topics to study? How do you decide what topic to do research on?

Chinese: Because, now, period get change. Its different from past time. In past time, We emphasize how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Nutrition must know how to solve some deficiency diseases, such as x, y, z. But, now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must do some basic research. So, w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fundamental problems. We must concentrate our research to study some fundamental research . (research 應為 problems,疑為口誤)

(美國人:營養(yǎng)學研究所怎樣決定研究什么題目呢?你們怎樣決定在什么題目上做研究工作呢?

中國人:現(xiàn)在,時代變化了?,F(xiàn)在和過去不同。過去,強調怎樣解決實際問題。營養(yǎng)學必須知道怎樣解決某些營養(yǎng)缺乏癥。在我們國家,我們有一些營養(yǎng)缺乏方面的疾病,例如甲、乙、丙、丁。但是,現(xiàn)在做基礎研究是重要的。我們必須考慮根本性的問題。我們必須集中我們研究于某些根本性的問題。)[2]

這是一個頗具代表性的例子。美國人想要一個確切的回答,中國人卻首先介紹了背景,再做原因分析,最后才落腳到重點。這難免讓一些西方人覺得中國人說話喜歡繞圈子,令人“摸不透”。胡文仲引用華裔美國學者楊威玲的解釋認為,中國人在解釋、說理的過程中,受主題-述題思維的影響,傾向于將結論性的表達放在最后。[2]由此產(chǎn)生的誤會或不解,從根本上說是文化差異所導致的。

一、文化差異的維度

為了說明世界文化的差異和多樣性,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根據(jù)人類交流過程中對外部信息的不同選擇,提出了高低語境文化這一概念。按照他的說法,高語境文化指的是交際信息的創(chuàng)造不是依賴于交際語言本身,而主要依賴于交際語境。中國文化是一種典型的高語境文化。低語境文化指的是交際信息的創(chuàng)造不是依賴于交際語境,而主要依賴于交際所使用的語言。主要歐美國家的文化都屬于低語境文化。由于高語境文化具有內(nèi)隱性和含蓄性,而低語境文化更為直接坦率,因此,兩種文化在語言表達方式、分歧處理方式及交際責任歸屬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3]

荷蘭文化交流學者Hofstede則是基于大規(guī)模文化價值調查,提出了衡量文化價值觀的六個維度,其中包括:(1)權力距離;(2)不確定性的規(guī)避;(3)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4)男性化與女性化;(5)長期取向與短期取向;(6)自身放縱與約束。根據(jù)他的研究,中國與英、美等國在權力距離、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等多個維度上存在很大差異。[4]前者在權力距離這一維度上的得分遠高于后兩者,說明前者更注重權力的約束;而在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這一維度上,前者遠低于后兩者,說明前者更注重族群內(nèi)關系和集體目標。

近年也有學者提出,受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中西方兩種迥然不同的文化在價值維度上也呈現(xiàn)出某種移動的傾向。[5]但由于受歷史、地理以及宗教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種文化的基本特質是很難消除的。事實上,在跨國機構管理、市場營銷等實踐領域,文化的差異性已經(jīng)得到了決策者和實踐者充分的重視。

文化差異就像不同文化群體間的一道壁壘,給相互間的交流帶來諸多困難。心理學家Michael Argyle認為,跨文化交際中主要的問題或困難有六個方面:(1)語言,包括禮貌用語;(2)非語言交際;(3)社會行為準則,包括贈送禮物等;(4)家庭和同事的關系;(5)做事的動力和動機;(6)思想觀念,包括受政治影響產(chǎn)生的觀念。[2]這些問題或困難,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也是同樣存在的。有人曾就國際、國內(nèi)學術會議中的一些慣例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在就座、致辭、合影、陳述內(nèi)容、接送等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異。[6]在諸如此類行為差異的背后,可以從文化層面找到更深層次的原因。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對學術交流的意義

對于學術交流而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1.建立敏銳的跨文化意識

從事學術研究的專業(yè)人員,不僅應具有深厚的學術造詣,還應具有面向世界的廣闊視野。具有跨文化交際意識,有助于在交流中兼顧彼此,能夠時刻觀察并注意到對方的行為和反饋,并適時對自己的行為或語言進行調整。在跨文化視野下進行國際學術交流,主辦方需要考慮:交流程序是否符合國際慣例?某些環(huán)節(jié)或安排是否讓他國參會者感到不適?遇到問題應該如何及時進行溝通?作為參與者則需要考慮:自己是否能融入目標學術圈子和學術氛圍?為達成共同的目標,在途徑上與對方可能存在何種差異?以何種方式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2.建立開放、包容及互相尊重的文化態(tài)度

學術交流本身是積極的和具有建設性的。因此,必須首先摒棄文化中心主義的態(tài)度和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懂得尊重對方的文化。當然,尊重應當是以理解為前提。這種理解在宏觀上包括對方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微觀上包括對方的言語表達、肢體語言等。此處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體現(xiàn)為交際者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度及包容性。交際者對不同文化了解得越深刻,就越容易擺脫固有的文化偏見,對對方的言談舉止作出正確的判斷;越具包容性,也就越能從對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背景去理解對方,從而贏得對方的尊重和信任。

3.提高文化適應能力,增強在不同文化語境中進行學術交流的有效性

國際學術交流不同于日常交流,日常交流承載著大量的情感意義,而學術交流則需要傳遞有效信息。我們交流者的文稿,最初多是用母語進行構思或書寫,在交流過程中再轉換成另一種語言。如果缺乏跨文化的意識,將很多冗余的信息帶入另一種語言,就勢必影響交流的有效性。如中國人在集體性、尊卑等級方面有較強的意識,非常注重交流雙方的和諧,因此在學術交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淺見”“不成熟的想法”“過獎”等自謙或尊他的說法。如果將此類信息傳遞給西方讀者,他們會覺得從邏輯和情感上都難以接受。上文所轉引的中美兩國營養(yǎng)學者進行交流的例子,假設中國人能夠對對方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有更多的了解,那雙方的對話將顯得更加務實有效。如果交流者進入的是一種新的文化環(huán)境,大多數(shù)人都會出現(xiàn)所謂的“文化休克”,即身處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中,因失去自己熟悉的社會交流與認知手段而產(chǎn)生的迷失、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這種感覺的后果會直接導致無法與他人交流或交流的失敗,而此時自我的文化調適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如何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Fantini認為,跨文化交際這一綜合能力包括:(1)跨文化交際的知識;(2)跨文化交際的技能;(3)跨文化交際的態(tài)度;(4)跨文化意識。[1]其中,(1)(3)屬于認知層面的能力,(2)屬于實踐層面,這三者都必須以跨文化意識為前提。針對學術交流群體培養(yǎng)這一綜合能力,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層面展開:

(1)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幫助學生認識中國與主要歐美國家文化方面的種種差異。這一層面宜采用問題教學或案例教學的模式,首先提出學術交流中涉及跨文化的案例,通過討論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意識;同時,以上述相關理論為基礎,落實到具體的文化特征,幫助學生對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時能夠對特定文化中的典型特征加以識別。

(2)文化著眼,語言著手?;趯ξ幕町惖恼J識,幫助學生對交流過程中的語言表達進行調整。如交流所需的英文文稿,可要求學生按西方人的思維習慣,更加具體、直接地展現(xiàn)事實和邏輯關系;同時對漢語中不具備信息傳遞功能的表達,在英語中可予以剔除。在交流過程中,交流者也會使用一些俗語、典故等承載大量文化信息的表達。在培養(yǎng)過程中,可采用過程教學法,先讓學生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表達一個學術觀點,引導其他學生以聽眾或讀者思考這些表達可能帶給不同文化受眾的感受及是否達到自己的目的。最后,以交流效果為落腳點,考慮對原表達進行修改。

(3)從具體行為出發(fā)。國際學術交流包含的環(huán)節(jié)很多,除會議本身,還有迎送、就餐、參觀等相關方面??蓪鴥?nèi)、外學術交流的流程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找出具體環(huán)節(jié)的不同;結合跨文化交際理論進行分析,為交流的安排、行為等找到合理的解釋。在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這一層面可采用情景教學的模式,將學術交流中的差異性環(huán)節(jié)引入課堂,讓學生以不同文化交流者的身份進入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具體表現(xiàn)(語言、表情、動作、肢體語言等)考查其是否能融入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否違反了某些文化禁忌,作出容易遭致對方誤解甚至不悅的行為。隨后,讓學生作出反饋,并讓參與者表達自身的感受,從而強化在不同文化語境下進行交際的能力。

四、結語

正如霍爾所言:“文化是人的中介。生活的一切方面,無不受文化的觸動,無不因文化而改變?!盵3]無論出于學術交流還是其他種種目的,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的交流都是不可避免的。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是去尋求對一種文化行為的抹殺和遏制,而是為了贏得相互的理解和尊重,使我們的學術和各方面交流能夠順利開展。對于學術交流而言,跨文化交際不應當僅僅被視作一個工具,而應當是成就學術交流的土壤。

本文僅從學術交流的層面,初步探討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及引入教學的途徑。今后可從課程設置及相關教學環(huán)節(jié)入手,以研究生為主要培養(yǎng)對象,形成一套完善且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體系。

參考文獻:

[1]祖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1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87-88+13.

[3][美]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92-102+16.

[4]Geert Hofstede.The 6 dimensions of national culture[EB/OL].[2017].[2019-03-11].https://www.hofstede-insights.com/models/national-culture/.

[5]林曉光.中國由高語境文化向低語境文化移動的假說[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2):24-31.

[6]程宗明.田納西大學教授總結國內(nèi)外會術會議的10點不同[EB/OL].[2016-07-07].[2019-5-13]. http://alex_998.bokee.com/504371157.html.

責任編輯:張蕊

猜你喜歡
跨文化交際培養(yǎng)
淺析中韓跨文化交際中的言語差異
創(chuàng)新意識下日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11:23
跨文化交際中的“入鄉(xiāng)隨俗”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42:55
中西方價值觀差異與跨文化交際的探究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及解決策略
文教資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32:06
武術搏擊訓練的運動反應能力探討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20:35:15
淺析加強物理實驗教學 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究能力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14:43
高中數(shù)學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06:43
淺析新形勢下航空計量人才培養(yǎng)
科技視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6:40:21
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6:35
浮山县| 济阳县| 道真| 福贡县| 屏东市| 法库县| 博野县| 南木林县| 灵山县| 新乡县| 巴彦淖尔市| 耿马| 师宗县| 乌兰察布市| 黄陵县| 肇源县| 贡山| 兴安盟| 资溪县| 咸宁市| 公安县| 株洲市| 镇江市| 本溪市| 海淀区| 开阳县| 吉安县| 尤溪县| 香港| 阿图什市| 抚顺县| 藁城市| 湛江市| 馆陶县| 内江市| 垣曲县| 浏阳市| 玛曲县| 清水县| 保亭|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