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林斌珍,龍丹,吳清華,官奕云,曹立穎,尹小鋒
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yī)院 (福建龍巖 3640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是臨床常見的脊柱外科疾病,與腰椎間盤中軟骨板、髓核、纖維環(huán)出現(xiàn)退行性病變,且在外力、負重等因素影響下,造成髓核突破破裂位置進入椎管內,對相應部位神經產生壓迫有關[1]。LDH主要表現(xiàn)為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病情嚴重時可引起退步功能、感覺障礙,甚至誘發(fā)馬尾綜合征[2]。脊柱內鏡手術是臨床治療LDH患者的常用方式,以后正中入路為主,但存在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等不足。椎旁肌間隙入路具有創(chuàng)傷小、預后質量高等優(yōu)勢,逐漸被應用于臨床。本研究探討脊柱內鏡下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治療LDH患者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福建省龍巖市第二醫(yī)院收治的84例LDH患者,均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3]中相關診斷標準,并經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42例。對照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41~78歲,平均(60.45±2.64)歲;病程1~36個月,平均(10.31±2.32)個月。試驗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2~77歲,平均(60.41±2.60)歲;病程1~36個月,平均(10.39±2.2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入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手術均在全身麻醉下實施,術中患者取俯臥位,將腹部墊空。
試驗組行脊柱內鏡下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治療:以病變節(jié)段為中心,做長約8 cm正中縱行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于脊柱內鏡引導下向兩側分離至暴露腰背筋膜,于中線旁做約4 cm切口,切開胸腰筋膜;觀察兩側最長肌與多裂肌間隙,鈍性分離至椎板、關節(jié)突間隙,于脊柱內鏡引導下放入椎弓根螺釘,減壓病變側,將關節(jié)突和周圍軟組織、韌帶切除;經椎間孔完全暴露椎間盤,可見椎間盤對上位神經根存在顯著占位,用神經鉤向外上方牽拉神經根,切開纖維環(huán)后,摘除髓核,使神經根占位消除;用適宜力度撐開椎體,于椎間隙放入適宜大小的減壓自體骨、同種異體骨粒椎間融合器,植入連接桿,經C型臂X線機和脊柱內鏡確認連接良好后,適當加壓固定處理椎間隙,安裝椎弓根釘棒內固定系統(tǒng),對傷口進行沖洗、清理,減壓部放置留置管,縫合切口。
對照組行常規(guī)后正中入路手術治療:以病變節(jié)段為中心,做長約8 cm正中縱行切口,切斷多裂肌的棘突起點,將骶棘肌沿棘突分離至保留椎間小關節(jié),完成后,行椎弓根內固定系統(tǒng)植入、置釘處理,并摘除病變節(jié)段椎間盤。
(1)對比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臥床休息時間。(2)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術前、術后1個月的腰腿疼痛程度,分值0~10分,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劇烈。(3)使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估兩組術前、術后1個月的腰椎功能,包括單項功能、腰腿疼痛程度、個人綜合能力3個方面,共9個項目,每項分值0~5分,分值越低則功能障礙越輕。(4)記錄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主要包括椎管內血腫、切口愈合不良、椎間隙感染、馬尾損傷、疼痛麻木。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術后臥床休息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臥床休息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臥床休息時間比較(±s)
術后臥床休息時間(d)對照組 42 224.50±41.28 125.41±34.78 4.59±0.53試驗組 42 153.68±33.98 94.20±26.38 2.51±0.38 t 8.584 4.634 20.670 P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shù)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
術前,兩組VAS評分、ODI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試驗組VAS評分、O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試驗組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愈合不良、馬尾損傷、椎間隙感染、椎管內血腫各1例,疼痛麻木3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67%(7/42);對照組術后出現(xiàn)切口愈合不良、馬尾損傷、椎間隙感染各2例,疼痛麻木4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3.81%(10/42);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664,P=0.415)。
表2 兩組VAS、ODI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VAS、ODI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術后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shù) VAS評分 ODI評分對照組 42術前 7.40±1.58 33.54±3.52術后 3.84±0.63 21.83±2.72試驗組 42術前 7.38±1.60 33.57±3.48術后 2.24±0.39a 15.24±1.80a
LDH是造成中老年人腰腿疼痛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現(xiàn)為活動障礙、下肢和腰部等部位疼痛麻木,病情嚴重會發(fā)生相應的功能與感覺異常,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手術是臨床治療LDH患者的主要手段,治療目的在于緩解、消除癥狀,提高患者生命質量[4]。
目前,微創(chuàng)手術逐漸取代開放手術應用于臨床,脊柱內鏡是LDH患者微創(chuàng)治療的主要輔助手段,以往常采取后正中入路行腰椎融合術治療,可緩解患者病情,但術中需沿棘突旁將椎旁肌群剝離,會損壞肌肉附著點,延長術后恢復時間,增加脂肪與纖維變性風險,減弱肌群功能,造成肌肉變形,影響術后功能恢復[5-6]。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將肌肉經肌間隙向兩側分開,促使椎旁肌、橫突、肌間隙、小關節(jié)達到松弛狀態(tài),防止術中強力牽拉椎旁肌,保護脊椎節(jié)段完整的解剖結構,維持腰椎穩(wěn)定性與正常功能。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中經多裂肌間隙與最長肌進入,可防止損傷其他肌肉;術中無須剝離其他肌肉,手術操作時間明顯縮短,術中失血量減少,術后疼痛程度減輕,患者臥床時間縮短,可盡早實施功能訓練,以改善腰椎功能障礙。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臥床休息時間、VAS評分、ODI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提示脊柱內鏡下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治療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脊柱內鏡下椎旁肌間隙入路手術治療LDH患者效果顯著,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臥床休息時間短、術后疼痛輕等優(yōu)勢,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障礙,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