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
在對民族地區(qū)未入園兒童的實際調查中發(fā)現的諸多問題,研究從經濟發(fā)展的角度對問題進行了整體分析,也進一步從社會傳統(tǒng)文化、政府以及家長自身三個層面具體分析了問題的可能成因。
根據我們的實際調查所總結的諸多問題中不難發(fā)現,在我們所調查的地區(qū)中,一方面總體上存在著適齡兒童入園率并未達到標準的情況;另一方面在該地區(qū)適齡兒童入園情況整體不樂觀的基礎上,還存在著諸如未入園女童比例明顯高于男童之類的典型特點……
要分析所有這些問題的成因并不容易,因為教育現象作為特殊的社會現象,其出現的原因必然地受到社會中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響,尤其是作為存在問題的教育現象的出現,其問題的出現更不可能是某一個或某幾個孤立的因素所致,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站在哲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學科視野下,以整體的、聯系的、發(fā)展的觀點分析民族地區(qū)適齡未入園兒童群體所存在的種種問題。
1 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民族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的決定因素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的重要理論,是強調在社會的歷史與現實發(fā)展中經濟因素所起到的決定作用,縱觀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fā)展對教育這一上層建筑的影響,從生產力不足的原始社會以公育為主要的教育形式,到生產力提高,經濟發(fā)展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以家庭教育為主要形式,再到近代以來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形成的廣泛的學校教育制度,無一不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社會規(guī)律的具體體現。
而所謂上層建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是指為建筑經濟基礎上的關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即上層建筑可以比較具體的理解為由物質生產方式所決定的觀念形態(tài)的、精神層面的東西,由此分析來看,經濟的落后狀況是該地區(qū)物質生產方式的落后與不合理所致,自然難以奢求建立在此基礎上的精神層面的、觀念層面的內容有太高的水平,在我們的調查中,家長們類似于普遍信奉知識教育、忽視能力品質教育,看低良好的學前教育對兒童的重要作用,以及存在的重男輕女等都是力證。
即使是粗淺地分析我們的調查資料也不難發(fā)現,在適齡未入園兒童群體中,絕大部分兒童屬于民族地區(qū)中較為貧困或者特別貧困家庭,這些家庭中相當一部分兒童屬于留守兒童,由祖輩負責照養(yǎng),而父輩多迫于生計壓力往往需要雙雙外出打工,直接地迫于經濟的原因使得成人在面對適齡兒童入園問題時往往會選擇放棄入園,尤其對象是女童時,情況尤為明顯。
2 封建糟粕文化的影響
從根本上來說,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值得十分注意的是若僅僅是將上層建筑中的種種問題歸結為經濟的原因,則是將“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規(guī)律陷入簡單化和教條化,因為一方面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起著最終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在上層建筑的內部各方面亦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例如政治制度對社會文化、教育的發(fā)展無疑地起著促進或是阻礙的作用,也即是說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往往并不直接地起作用,而總是通過其他的形式間接地發(fā)揮作用,教育問題的產生通常也因為其他種種因素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基于上述理解,我們從文化入手分析其對適齡未入園兒童生存狀態(tài)的種種問題,在調查中顯示家長們在進行教養(yǎng)時常常有兩個方面的著力點,以書本知識的獲得為主要目標,和致力于培養(yǎng)兒童養(yǎng)成聽話的“好習慣”。家長們以為學前教育依然是關于書本知識獲得的教育,由于學前教育知識粗淺、簡單,家長自己便能完全勝任,而在培養(yǎng)聽話的好孩子上,信奉簡單粗暴的“黃荊棍出好人”,從而適齡兒童入園便不是必要的,甚至是浪費的,并且家長們在家庭中對未入園兒童教養(yǎng)時,往往建立在忽視兒童興趣、愛好的基礎之上對兒童進行類似于識字、算術等書本知識的教育,教育方式則常以簡單粗暴的體罰教育,要求兒童“聽話”乖乖學習,并時常以“為你(兒童)以后好”、“你(兒童)以后就知道了”等作為理由。
在這兩點內容上看似并不十分相關的兩個方面,但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是能夠發(fā)現二者實際上都同樣反映的是只見成人,不見兒童的“成人本位”思想的,而這幾乎就是封建教育思想中一直以來的屬于糟粕的思想。以書本知識的獲得為主要目標幾乎就是偃苗助長——完全忽視兒童的意愿,不看兒童的能力能接受與否,只是家長們自己覺得這很重要,這別無二致地印證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人自古以來逆天行事,于是天性十分萎縮”;而另一方面則更是封建殘余思想的現實返照,致力于培養(yǎng)聽話的“好孩子”,這樣聽話的孩子在封建階級社會是需要的,在家里遵父母之命行事,在家庭之外則遵統(tǒng)治者之命行事,在中國的封建社會,人于是首先不是人,首先得是兒子,是臣子,全然沒有自己的想法、個性,這也正是柏拉圖口中所說的行為代表不了自己意志的奴隸。
在人本主義思想廣泛傳播的今天,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扎根的中國,在2019年的現在,何以人們還追捧著這“吃人”的學前教育理念?封建糟粕文化的遺害可見一斑。
3 政府方面的因素
再不得不考慮到的是部分政府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國幼兒園辦園體制是朝著“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方向發(fā)展的,包括了鼓勵多種社會力量辦園,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以及大力發(fā)展、辦好公辦示范園兩個方面,而無論是積極扶持民辦園還是大力發(fā)展公辦園,政府的主導作用都是其中的關鍵之處。
我們所調查的地區(qū),主要是在經濟較為落后的民族地區(qū),討論這些地方的學前教育、幼兒園的發(fā)展問題時,經濟自然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我們之前的討論所指出的一味的將問題的產生歸咎于經濟的落后,其本身便犯了簡單化、教條化的毛病,同樣也是逃避實際問題的表現,相反,在這樣的條件下更加需要政府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的資源,建立健全管理體制,督導評估體系,但是調查資料所顯示的適齡兒童未入園的情況,大量適齡女童未入園等情況似乎多少反映地方政府在相關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待加強。
幼兒園本身發(fā)展存在的諸多問題,也導致家長在適齡兒童入園問題上缺乏信心,這需要政府采取相關措施,另一方面,其他關于目前存在適齡未入園兒童生存狀態(tài)的問題上,政府也應當引起注意,在未入園兒童的家庭中,家長們對于幼兒園教育,對于學前教育有諸多錯誤看法與觀念而不自知,如果不及時糾正這些錯誤觀念,更會容易陷入“錯誤的觀念導致
問題的產生,問題又進一步加強錯誤觀念”的死循環(huán),地方政府如何采取措施向家長們宣傳科學的學前教育相關理念、學前教育相關知識也是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
4 家長自身的因素
一直以來,家庭教育都是教育領域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中國封建社會以家庭為基本社會單位,教育的形式相應的也以家庭教育為主要形式,歷來十分重視對子女的家庭教育,這種重視不僅僅是對子女的要求,同樣也包括了對父母自身嚴格要求,要求父母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好榜樣、言傳身教的作用,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以來的胎教理論,作為一種母教更是要求母親從懷孕開始就要進行學習,據記載周文王母親在妊娠期間“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色,口不出敖言”;而如今的學前教育更是強調良好的兒童教育,是集幼兒園、家庭、社會之合力而成,這對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教育觀念需要應時而變,家長們需要繼續(xù)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去學習如何以恰當方式方法對兒童進行科學的教育。
當家長們以為幼兒園教育可有可無的時候;我們的學前教育、我們的教育就是培養(yǎng)聽話的人時;對兒童的教育方式沿襲著千百年來的“不打不成才”的體罰教育時……這些老生常談的問題何以仍然無法解決,我認為與家長自身是同樣是脫不開關系的——對兒童的教育不夠重視,缺乏自我學習、繼續(xù)學習。
再如,我們的調查中有關于家長們如何看待手機與電腦(調查中多是手機)的,在手機與電腦已經成為我們生活必需品的今天,一部分家長仍然將手機、電腦視為洪水猛獸,將手機與電腦與兒童的生活隔離開來,這里存在一個有趣的矛盾現象,家長們往往只是簡單粗暴要求兒童不能接觸手機,而自己卻常常的手機不離手;另一部分家長則走向另一個極端,放任兒童沉迷手機、電腦游戲,以玩手機、電腦為條件要求兒童保證聽話,我們暫且不論沉迷手機、電腦游戲本身的危害,以此為條件來要求兒童聽話本就是對兒童的物化,是一種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的觀點作祟。
陶行知先生說“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壞的生活就是壞的教育”,我們討論適齡未入園兒童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當然有種種客觀不可逆的原因,但是作為家長自身亦需要反躬自省。
本文系2017年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民族地區(qū)村落適齡未入園幼兒生存狀態(tài)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為2017zc131。
(作者單位:興義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