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瑾
今年是《中日文化交流協(xié)定》簽訂40周年,趁著中日關(guān)系回暖的春風(fēng),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在中國各省市博物館的大力協(xié)助下,于近日推出了以“三國志文化”為主題的特別展,引發(fā)了日本各界民眾的極大興趣。我恰好在八月下旬有空在東京觀摩了這個特別展,感觸頗多。
有人會問:三國文物都是日本博物館方面從中國借去的,為何我們中國人要跑這么遠去外國觀看本國的文化展品呢?理由主要有二。第一,三國涉及魏、蜀、吳三個地方性政權(quán),很多相關(guān)文物平時都散在各個省市博物館,而日本的這個展覽則整合了中國各地方博物館的三國館藏,能夠在相對集中的時空中向觀眾呈現(xiàn)出一個相對完整的三國文化面貌。第二,《三國演義》是日本歷史上第一部被全部日語化的外國小說,而隨著葛飾北齋的《繪本三國志》所帶來的文化輻射力,早在江戶時代,三國故事就在日本民眾中獲得了很高的人氣。因此,三國文化早已成為中日民間交流的重要文化紐帶,而透過日本人對于三國文化的解讀,中國人也能更容易地把握日本文化的一些要點。
有人還會問:在中國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的文學(xué)成就似乎不如《紅樓夢》,為何前者在日本的人氣更高?這或許有一個“缺啥補啥”的機制在起作用。像《三國演義》這樣的不加掩飾地展現(xiàn)馬基雅維利主義謀略的通俗軍事歷史小說,在日本歷史上是沒有的。所謂“馬基雅維利主義”,大約就是為了達成目的而毫無道德障礙地進行撒謊的意思?!度龂萘x》雖然也鼓吹忠義,但這主要是局限在小團體內(nèi)部(如關(guān)羽對于劉備的忠),而在彼此競爭的軍事團體之間,詐謀之密集可謂登峰造極(如草船借箭、蔣干盜書、苦肉計等等)。所謂“老不看三國”一語,亦多多少少提示了《三國》中的謀略教育的負面道德意蘊。此外,考慮到《三國演義》的實際作者羅貫中的出身(他其實是曾經(jīng)投靠軍閥張士誠的草根游士一枚),該小說實際上是當時中國草根階層的“杰克蘇情結(jié)”的集中投射的產(chǎn)物,而絕不可能承載宋襄公式的傳統(tǒng)貴族道德。與之相比較,在日本古典小說里最像《三國》的《平家物語》,在宣揚馬基雅維利主義方面其實還是比《三國》遠遠遜色的,因為該小說所反映的貴族平清盛與源賴朝之間彼此攻伐的戰(zhàn)爭畫卷,依然是帶有濃重貴族氣息的,而貫穿全書的佛教無常觀,甚至讓人覺得這是部反戰(zhàn)小說??傊?,對于欺騙與詐術(shù)的炫耀式展現(xiàn),并不是《平家物語》的寫作重點。
然而,在《三國演義》傳入日本的江戶時代,日本人的審美趣味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在江戶時代之前的日本戰(zhàn)國時代,像織田信長這樣的雖然有貴族名頭,卻處處挑戰(zhàn)貴族規(guī)范的另類人物,以及像豐臣秀吉這樣的純粹布衣出身卻最終成為“天下人”的“草根逆襲”式的傳奇人物,成為了日本歷史舞臺的主角,由此顛覆了貴族所定下的循規(guī)蹈矩的世界觀。這種由亂世帶來的充滿投機氣味的精神氛圍,其實是與《三國》所描述的漢末的時代氛圍相互吻合的,所以日本人才能在讀到曹操的時候自然地聯(lián)想到織田信長,或在讀到司馬懿的時候自然地聯(lián)想到德川家康,由此獲得在讀《平家物語》時不能得到的精神愉悅。在江戶時代,自身出身并不高貴的工商階層成為了通俗文藝的主要消費者,而他們對于同樣出身草根的劉備最終逆襲成為皇帝的奮斗歷程,自然也會投以更大的心理同情??傊度龂萘x》填補了日本傳統(tǒng)文藝中俗文化相對薄弱的缺點,大大激發(fā)了日本的文藝創(chuàng)作的俗常化轉(zhuǎn)向??梢哉f,日本能夠在戰(zhàn)后形成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俗文化產(chǎn)業(yè),來自中國的三國文化的刺激,可謂功不可沒。